2023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笔记整理.doc
-
资源ID:58289494
资源大小:68.04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笔记整理.doc
三级心理征询师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1、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专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相称于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础的规律。2、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人格(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3、心理现象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4、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结合产物。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6、心理学在19世纪以前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才引进实验方法,德国生物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即韦伯定律。7、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8、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了行为主义学派;德国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创建完形心理学,也叫格式塔心理学;杜威创建机能主义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派,他认为心理分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测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被试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叫因变量。10、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神经元有: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11、中枢神经系统涉及:脊髓(最低等)和脑,脑又分为:脑干(脑干涉及 延脑、桥脑和中脑)、间脑、小脑和端脑。12、大脑皮质功能:颞叶以听觉为主,枕叶以视学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13、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优势,概念、逻辑、数学要好;惯用左手的人,音乐、美术、情感、辨认,空间和形象优势。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布洛卡区”。14、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都是无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有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15、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分为:第一信号反射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如灯光、铃声等;第二信号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以词、言语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16、感觉分:外部感觉,听、视、味、皮肤感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肌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涉及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17、感觉差别,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18、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差别感觉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态的。I/I=K,K叫韦伯常数或韦伯分数。19、感觉现象分: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20、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1、感觉后象:在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存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22、视觉适宜的刺激波长是380-780纳米,听觉的适宜刺激为16-20230赫兹的空气振动。适宜听觉是1000到4000赫兹。23、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声音由音调(声波频率决定)、响度(声波振幅决定)和音色(声音波形决定)组成。24、最基本的味觉:甜(舌尖最敏感)、苦(舌前部)、酸(舌后边)、咸(舌根)。25、人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26、27、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功能不对称:单侧化。28、巴甫洛夫任务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克制。29、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30、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31、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3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3、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暖色调34、皮肤感觉涉及:触觉、压觉、震动觉、温觉、冷觉、痛觉。35、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36、皮肤痛和内脏痛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并且具有放射的现象。37、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有生物学的意义,最难于适应。38、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结识。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知觉来缘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39、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40、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又叫距离知觉”的最重要线索);时间知觉: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没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又叫动景现象);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有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41、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叫再认。回忆和再认都是从大脑中往外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回忆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三个环节,四个过程。42、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43、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44、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瞬时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记忆容量很大,保存的时间很短;假如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有限,为7±2;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也许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储存的信息假如不是故意回忆,人们不会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因素是自然的衰退或者干扰导致,干扰分前摄克制和倒摄克制。4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识。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性,也是人的思维与动物心理的主线区别。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维的形态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46、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4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作用,如蒸汽机的发明;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48、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通过加工改造,发明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分为无意想象和故意想象。50、故意想象分为:发明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51、意识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主线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52、睡眠和做梦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5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分为无意注意、故意注意、故意后注意(学完自行车后的注意,是故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的)。54、注意的特性:注意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分派: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55、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分为自然需要(生理、生物需要),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56、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的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55、马斯洛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叫生长需要。57、情绪和情感:感情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具有以下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情感通过情绪来反映,情感比情绪更具有稳定性。58、情绪理论:美国詹姆斯-丹麦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美国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是由外界环境、机体生理变化、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结识过程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59、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惊(人和动物共有);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愤怒、厌恶和轻蔑),焦急(恐惊、内疚、痛苦和愤怒)。情绪分为:心境(又叫心情,一种薄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连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碰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60、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此外尚有宗教情感和母爱。61、意志:故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动机冲突的形式:双趋式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式冲突(两个目的都想避,只能避开一个损失小的);趋避式冲突(一个目的有利有弊,想吃糖又怕胖);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的都是对自个有利有弊,拿不定主意)。62、人格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63、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毕某种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性。64、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结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5、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性,又叫脾气、秉性或性情。66、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67、气质类型学说分为:体液说(希波克拉底四种胆汁、多血、黏液、抑郁质),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68、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69、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性。70、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映倾向性,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71、性格的静态特性:态度特性(性格的核心),意志特性,情绪特性,理智特性。72、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性原则;超我,道德原则。73、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将因素分析和经典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和人格五因素模型。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要点1、社会心理学史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192023,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和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2、美-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社会行为涉及: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3、勒温 B=f(P,E) B-行为,P-个体,E-情境,f-函数,最早提倡群体动力学研究。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观测的基础上描述分析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23代,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5、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研究前征得被试者批准研究中,采用保护被试者的措施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被试者的资料要保密,公开需经批准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关系)。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测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特里普力特、德国莫德。7、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和模仿,观测学习,指个体通过对别人行为与结果的观测,获得新的行为反映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是班杜拉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社会互换论,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互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符号互动论,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布鲁默。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力比多,核心概念,是性本能,本我id,人格的生物面,自我ego,人格的心理面,超我superego,人格的社会面。荣格,分析心理学创建者,“集体潜意识”。新精神分析论,霍妮文化因素论,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勒温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提倡群体动力学研究,最著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研究。8、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9、社会化的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也许性。10、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和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者参照标准的群体)。11、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分类:按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按行为的规范化限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公务员,警察)和开放型角色(朋友);按功能分为功利型(商人、公司家)和表现型(学者、专家);按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12、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冲突,教师要权威,又要和学生做朋友;角色内冲突: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13、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主我,结识的主体;客我,结识的对象;镜我,由别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14、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15、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16、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对的进行社会比较。17、社会知觉涉及个人对别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自我知觉)的知觉。18、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爱好,认知者的情绪。19、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20、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不熟悉的人之间);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本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熟悉的人之间)。21、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22、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见解。2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24、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25、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26、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因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7、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不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作出准确的预测。内控者相信自己对事情发展能控制,外控者认为事情发展由机遇和社会安排控制。28、归因思想的创始人:海德。还提出平衡理论,P(个体)-O(别人)-X(另一个对象)模型。29、凯利三维理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和背景。30、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归因向有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观测位置、时间因素。31、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3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体呈倒U型曲线,中档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越高。33、亲合,个体胆怯孤独,希望与别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和谐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其作用涉及: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压力大亲合动机强),情绪因素(恐惊大,亲合明显;焦急高,亲合低),出生顺序(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34、成就动机:影响因素涉及:目的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35、权利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别人的心理倾向。36、侵犯行为:故意伤害让人的行动。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因素构成。影响侵犯的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37、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38、嫉妒的特点: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9、羞耻:个体由于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40、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41、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映倾向。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和行为倾向成分B,态度的ABC模型,C占主导地位。42、态度的功能,卡茨提出,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43、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44、态度的形成,凯尔曼提出,依从、认同,内化。45、态度转变,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明星代言);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威信高的传递者,差异较大,引发的态度转变量大,威信低,差异适中,转变量大),畏惧(中档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成较好的说服效果,畏惧于态度转变是倒U型),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好,文化高,则要正反两面信息);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面对面好)46、沟通信息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档频率的反复,效果较好。47、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的的实现。48、霍尔,人际距离:公众(12-25英尺),社交(4-12英尺),个人(1.5-4英尺),密切(0-18英寸)。49、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50、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发展的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51、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互相性原则、互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52、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53、人际吸引是个体与别人之间情感上互相密切的状态。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54、交往频率与喜欢限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55、人际互动就是人际互相作用,有信息、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交流。重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56、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57、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58、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59、从众的因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惊,群体凝聚力。60、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毕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分结伴效应(因比较提高效率)和观众效应。61、社会干扰:也称社会克制,别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减少。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毕工作,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毕时偏少的现象。62、模仿: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意义:是学习的基础,有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63、塔尔德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64、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合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65、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66、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限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67、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密切。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68、爱情发展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69、斯坦伯格认为,爱情由密切、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70、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和爱情。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有共同目的)、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71、夫妻的心理冲突因素: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夫妻冲突的深层次因素)。72、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收养关系构成。家庭结构要素: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结构模式:核心家庭(3人),主干家庭(4人),联合家庭(夫妻及2对以上已婚子女),其他家庭。73、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三、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2、心理发展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普莱尔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4、心理发展的理论:单因素说: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二因素论互相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制约关系,瑞士皮亚杰。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结识的源泉。认知结构发展涉及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同化(主体增长环境刺激信息)、顺应(已建立的不能同化外界新刺激,按新刺激改变原有或发明新的认知结构)、平衡四个概念。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心理发展划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处在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处在表象思维水平;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守恒概念,思维可逆,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对偶故事,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道德实在论,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重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道德性对论,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个人的良心有了自主权。6、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规定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之。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婴儿后期(2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幼儿期(47)获得积极感,克服内疚感;童年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少年期(1218)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成年初期(1825)获得密切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成年后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恶感。7、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三元(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交互决定论,观测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突出作用。8、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观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档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有4个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9、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3水平6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处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10、婴儿(03岁)动作发展的意义: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1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12、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里程碑。13、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映。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第一发展加速期01岁。14、吉布森视崖装置,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15、“认生”612个月,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婴儿表现记忆和再现能力逐步成熟。16、直觉行动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17、言语发展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社会学习说;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语言获得装置(LAD)。18、婴儿发音三个阶段:简朴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故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前获得第一批词汇。19、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20、婴儿恐惊分为:本能的恐惊,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惊,怕生(6-8个月,陌生人焦急),预测性恐惊(狼外婆)21、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22、依恋是婴儿与重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尔比分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艾斯沃斯把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积极),回避型依恋(悲观),反抗型依恋(悲观的,又称矛盾型依恋)23、客体我的发展,1824个月,婴儿用语言标定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奔腾。24、游戏是幼儿期(3-6岁)儿童的主导活动。25、游戏特点: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26、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长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法发展趋势:从简朴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口头语表达,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27、幼儿记忆特点:无意识记(主导)与故意识记,机械记忆(运用多)与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主导)与词语记忆。28、幼儿期的思维处在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楚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29、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分为4种:运动克制,情绪克制,认知活动克制,延迟满足。30、幼儿三四岁时,出现第一反抗期。经历了反抗期,成人以后自主性强。31、童年期(712岁)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学会学习。32、学习爱好的特点: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爱好,以后逐步对学习内容感爱好;最初的学习爱好不分化,以后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爱好;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爱好上起一定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减少。33、记忆发展的特点:故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重要方式,故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低温;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34、复述(背诵):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成识记目的而积极做出的意识活动。35、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分为:归类和系列化。36、童年期儿童思维的特点:童年期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点。37、童年期思维结构特点: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38、亲子关系发展: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解决的平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在变化(6岁前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以上儿童控制)39、儿童对友谊结识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不能共患难),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密切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40、欺负问题:女生更多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更多的用身体欺负。欺负的因素:“竞争假设”理论、“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依恋理论。41、青春期(11、12岁15、16岁)是第二发展加速期。42、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时导致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主线因素。涉及: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43、记忆的特点:自觉运用意义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成个体记忆最佳时期;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44、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奔腾。45、情绪变化的特点:不能自我控制情绪波动;青春期躁动。46、第二反抗期出现:硬抵抗(态度强硬),软抵抗(漠不关心),反抗的迁移(迁怒于别人)47、人际关系:小学五六年级是同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即团伙现象,现在交友范围开始缩小,择友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互相理解。48、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结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结识滞后。49、青年期(17、18岁35岁)智力到25岁左右到达顶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流体智力)50、影响择业的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51、中年期(35或40岁60岁或65岁),是生理成熟期,心理稳定期。更年期年龄在50岁左右。52、感知觉最先开始衰退,40岁后,视力听力下降。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发明力在青年期达成顶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发明高峰时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53、中年期人格的变化: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54、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60岁以后),有两种观点,老年丧失期观,重要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毕生发展观。55、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记忆下降两种观念: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主线因素;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主线因素。56、适应退休的过程分为4个时期: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57、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回忆往事。四、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1、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防止与康复等。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自我本我超我;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足必要条件。3、行为主义解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生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4、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提出“潜能”概念。马斯洛任务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急”。5、正常心理活动三大功能: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类正常地、对的地反映、结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改造世界。6、常识性区分心理异常方法: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7、非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归纳):记录学角度,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记录常模;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8、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当做躯体疾病看待);记录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和观测者经验);社会适应标准。9、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作为拟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10、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不舒适)11、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环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1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幻觉形象生动具体)和假性幻觉(闭眼能看东西);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1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14、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音联、意联)、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谈话内容缺少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思维云集或强制性思维(思维不受自己支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15、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