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西方哲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

    • 资源ID:58307335       资源大小:295.54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西方哲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

    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醒,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一方面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涉及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重要内容的。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因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涉及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发明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哲学重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合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进一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认,但自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种探讨自身又提成三个层次。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涉及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涉及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互相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结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结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结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结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的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结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朴化、教条化的做法。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居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因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干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因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希腊哲学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第一节 初期希腊哲学 初期希腊哲学重要指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它们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自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这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关于本原的思想(尽管“本原”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一方面使用的)。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2、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据说他最早使用“本原”这个概念,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认式的表述,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与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所谓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3、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假如说泰勒斯的水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肯定性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认性的表述,那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则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认之否认的表述。气一方面是一种与水同样的自然物质,另一方面却比水更加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它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中“最”无定形的一个,因而能作为一切无定形之物的代表。“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早年曾就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曾到埃及、巴比伦等到地游学,从那里获得了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这是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抽象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前人推崇“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拟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有定形”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直到近代定量化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宗教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互相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统一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砥柱。三、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是爱非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他远离城邦政治,潜心于一种神秘的沉思生活,由此导致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极度晦涩。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在留存至今的著作残篇中明确表达:“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发明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发明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同样,坚持用某种无定形之物来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变化。不同的是,他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创新意义并不在于用另一个不同的东西来说明万物及其转化,而在于强调了这种转化是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亦即在不断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赫拉克利特表述为“逻各斯”。逻各斯 “逻各斯”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及其规律和结构(逻辑)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当然也可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由于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数或量的必然规律,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并不仅仅是量的必然性,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质的必然性,这种质的必然性只有通过逻各斯(话语)才干表达。辩证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在普遍的运动变化与互相转化之中。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克塞诺芬尼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话进行公开批判的人。众所周知,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克塞诺芬尼的批判正是针对着这一基本特点而展开的。他之所以要否认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有一个东西,万物产生于它,万物又复归于它”)、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的“一”、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神则是唯一的。这种归谬法尽管非常粗糙,其中的一些论证明显地带有牵强的色彩,但是他毕竟开创了一种逻辑论证的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在爱利亚学派的其他哲学家那里被发展为一种具有深刻的思辨内容的“诡辩”,并通过智者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苏格拉底那里形成了希腊的辩证法。2、巴门尼德巴门尼德出身于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曾经为母邦立过法,他用六韵步诗体写过一部哲学著作,在那里他不点名地批评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存在与非存在 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在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自觉地站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上,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主线区别。3、芝诺芝诺是巴门尼德最爱慕的学生,虽然他本人在哲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建树,但却运用克塞诺芬尼开创的归谬方法,系统地论证了其师的基本观点。巴门尼德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这是只有靠抽象的思维才干把握住的特点;芝诺则要用归谬法来说明,作为感官对象的运动和多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从而来反证巴门尼德的观点。否认运动的论证 在否认运动这一方面,芝诺的论证有“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等。否认多的论证 在否认多这一方面,芝诺提出了“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这些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假如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自相矛盾。对于芝诺的这些论证,不能简朴地斥之为无聊的诡辩,而应当从这些带有诡辩色彩的论证中发掘出深刻的辩证成份。亚里士多德把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是有着充足根据的。第二节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在这一时期,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上述各位思想巨擘除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之外,都麇集于雅典(德谟克利特也曾访问过雅典)。从伯里克利从政(约公元前469年)到亚历山大去世(公元前323年)的一百数年时间里,雅典城邦成为各种哲学思想大放异彩的繁茂园圃。 一、智者派希波战争以后,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在希腊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以专家“智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人被时人称为“智者”。智者派严格地说来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智者们彼此在哲学思想、政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都擅长于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思维灵敏,能言善辩,其思想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着惑人耳目的诡辩。1、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普罗泰戈拉将注意力集中于城邦生活的智慧,而对古希腊先贤们所讨论的自然哲学和神学宇宙论缺少爱好。假如说希腊初期的学派无论它们彼此之间的观点是如何对立都把世界本原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那么普罗泰戈拉则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但他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坏”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可见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理论的相对性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实践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则开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锋利化而成为矛盾。他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2、高尔吉亚高尔吉亚出生于西西里的雷昂底恩,著有论自然或非存在等书,活了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高尔吉亚同样把矛头对准了爱利亚派,他严格坚持爱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专注于从理论上证伪爱利亚学派的基本命题。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还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结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结识的表述仍然是假的。他用了三个命题来表达这三层意思:“第一个是:无物存在;第二个是:假如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结识的;第三个是:即令这个东西可以被结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无物存在” 高尔吉亚一方面设定了其反命题“有物存在”,然后运用归谬法来证明命题“有物存在”不成立,即通过揭露反命题的荒唐性来证明命题自身。 “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结识” 对此他仍然运用归谬法从两个方面来证明:第一,“假如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凡是我们所想的东西便都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天上飞或者一辆车在海上行驰,而显然这些事情并不存在。第二,“假如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但是六头十二足的女妖和吐火怪兽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却可以被思想。因此,爱利亚派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由此证明了“假如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结识的”。“即使结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对于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因此,即使我们对某物有了结识,也不能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也仅限于一种形式论证,他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纯粹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了辩驳。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关注的是思想的形式而非内容。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是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不仅在天文、气象、生物等方面卓有建树,并且精通医学,他也是阿克拉伽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重要领导人,晚年由于遭政敌的陷害而被迫流亡,不知所终。   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在综合初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互相转化;但它们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但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 爱与恨 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第二个重要奉献在于,他第一次在作为原素的本原(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个独立的作为动力的本原爱与恨,认为正是这两个东西导致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恩培多克勒虽然已把爱和恨置于四根之外作为独立的动力因,但尚未从性质上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 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也是第一个创建了较为系统的结识论的哲学家,他在“流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同类相知说”的结识理论。他认为,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正是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我们的感觉才可以发生,结识才成为也许。 2、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邦克拉左美奈城,他是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他的思想渊源是米利都学派,特别深受阿那克西美尼的影响,同时也熟知爱利亚学派的哲学观点。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构成了恩培多克勒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之间的必要中介。  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他称之为“同类的部分”,即“种子”。万物都是由各自的种子构成的。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无限多(由于世间事物是无限多的),体积无限小,性质永远不变如一。但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却彼此相异,各具有“不同的性状、颜色和气味”。同时又认为“一物的本性被认为是它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份的本性。” “一切中包含着一切”,从而从事物的内部结构上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心灵 心灵是独立的、自为的和能动的,它从外部推动宇宙,使种子才从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并组合成各种事物,但它自身却与这个宇宙相分离。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归到了精神的一边,而物质则被视为被动的东西。阿那克萨戈拉事实上把宇宙的心灵看作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认为“努斯心灵不管大小,都是同样的”,从而就将一种主观目的注入了客观世界的进程之中。   3、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是阿布德拉人,曾拜留基波和阿那克萨戈拉为师,他一生涉猎极广,著述颇丰,同时代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可惜这些著作至今仅存残篇。 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具有如下特点: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是原子自身却是不可感知的;数量无限,性质相同,互相之间只有形状、顺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原子构成事物就如同字母构成单词同样;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互相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但是是原子的聚散。原子与运动 原子与四根或种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原子具有能动性。德谟克利特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同时,德谟克利特又认为,灵魂也如同万物同样是由原子构成的,从而否认了“心灵”自身的独立性,主线取消了用外在的精神性因素来解释物质运动的也许性,从而在原子与虚空的基础上确立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在结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比“流射说”更接近科学的“影像说”,他认为,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初次明确的表达。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它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较为完满地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成了完备的形态。这种形态初次做到了不用任何神或精神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而只凭自然物质自身来解释自然,对后世一直到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德圣贤。他自称“爱智者”(即“哲学家”),并把追求智慧当作人生鹄的。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关于他的思想言行,重要是通过他的两个学生克塞诺芬尼(勿与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相混淆)和柏拉图的记载而得知的。 结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应当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由于自然界是神发明的,充满了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对象,是人无法结识的。在他看来,哲学应当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而不要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正由于如此,西塞罗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结识你自己”正是规定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通过强调“结识你自己”而重建起本质,只但是这本质作为普遍的逻各斯(定义),重要是指精神和道德世界中的事物。 神学目的论 苏格拉底认为神把灵魂赋予人,使人成为比动物更优越的生灵,并把整个自然(无生命物、植物、动物)都安排成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人则是以结识神作为其最终目的。苏格拉底的这些论证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最初雏形。美德即知识 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具体地说,即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则把真与善统一起来。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由于善自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 苏格拉底对美德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探讨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问答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终达成真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也被称为“辩证法”。在许多作品中,苏格拉底都是通过一步一步地揭露对方矛盾而逼近真理。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苏格拉底的对话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这种试图通过在具体事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小苏格拉底学派苏格拉底死后,他的朋友和弟子们分散到希腊各处,他们在传述和发展苏格拉底哲学的过程中,从不同侧面撷取了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片断,形成了彼此不同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被通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支。麦加拉派 该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为麦加拉城的欧几里德及其门徒欧布里德,他们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原则与爱利亚派的“存在”和“一”结合起来,使苏格拉底单凭个人“灵异”建立起来的“善”扩展为宇宙的普遍原则。即只有普遍的东西(“存在”)才是绝对真实的,而对于个别事物(“非存在”)的判断则会使人们的思维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中。昔尼克派(犬儒学派) 该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 犬儒学派的重要特点是宣扬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鄙视一切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以自然本性来对抗人为矫饰。该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出身于贵族,却公开提倡弃绝一切财富、荣誉、婚姻和家庭,主张背离文明而回归自然。 昔勒尼派 该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是北非昔勒尼城的亚里斯提卜,他从感觉论的方面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善”,主张善就是快乐,个人的快感就是美德和情感问题的标准。昔勒尼派把感觉论原则从结识领域转移到伦理领域,从事实层面转移到价值层面,他们只关注于情感、想象自身的真切性,而不再关心引起情感和想象的客观事物自身的真实性。 3、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嫡传弟子,也是把苏格拉底思想发扬光大并加以体系化改造的最杰出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生中写了三十多篇对话体著作,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苏格拉底为对话的主角,最重要的有斐多篇、美诺篇、会饮篇、国家篇(抱负国)、巴门尼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法律篇等。 理念论 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柏拉图把理念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认为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为其存在的根据,由于万事万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各种理念自身就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理念世界”。一方面,“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构成了可感事物摹仿和分有的原型;另一方面,所有的理念又都追求着“善”这一最高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众多感性事物趋向于它们的理念,较低档的理念趋向于较高级的理念,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趋向于“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世界模式和本体论体系。“善”的理念与神创世界 柏拉图把“善”的理念确立为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被理解为“完善”或完备无缺),它甚至超乎“存在”之上,由于一切存在都从它来。在柏拉图那里,“善”不仅使一切理念(并通过理念使一切具体事物)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形式),并且也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发明世界的主线动力。  在柏拉图看来,神既然是至善的,他所发明出来的世界当然也就是最佳的,由于神的至善本性使他“主线不会也不允许作出什么不是最佳的事情来”。神根据至善至美的原则发明出惟一的世界,把生命和灵魂赋予世界,用秩序与和谐来统辖处在运动变化中的万事万物,让地球处在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转动,并让具有理性灵魂的人居住在地球上,成为万物的灵长。 回忆说 在柏拉图看来,我们在生下来之前就已有了关于事物“自身”或“绝对本质”之类的知识,出生后却由于受到肉体的遮蔽而暂时遗忘了,而由于感觉经验的刺激又重新回忆起来。所谓“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无非就是“回忆”,“由于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只但是是回忆罢了。”这种回忆是灵魂的净化和提高。“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结识论思想。知识与意见 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他把一条线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它们各自又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就有按照其清楚限度或真实限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档到高级的知识等级:可见世界的知识即“意见”,涉及“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涉及“理智”和“理性”。 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互相转化的学说,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辩证法中,柏拉图集中考察了各种纯哲学范畴,他发现纯粹哲学范畴有一种特点,就是超过自身而向它的对立范畴转化的内在必然性。整个理念世界就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对立统一的严密逻辑体系了。柏拉图由此就大大超过了爱利亚派和智者派的带有诡辩色彩的“悲观的辩证法”,而提高到了黑格尔所谓的“积极的辩证法”的水平。这就是柏拉图的辩证法对后世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重要的启发。抱负国 柏拉图在国家篇(又译抱负国)中,试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的抱负国度。在柏拉图看来,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国家应当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和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所以抱负国的统治者必然是掌握了最高知识拥有智慧的哲学家。 四、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各门科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通过历代弟子和学者们的整理编纂而汇集为亚里士多德全集20多卷,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学、工具篇、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对理念论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第二,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少必然性的推论,或者推出了一些没有与之相应的东西的形式或理念。 第三,“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由于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这样一来,“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但是是“一种诗意的比方”而已。至于“摹仿”,更是无稽之谈。 第四,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理念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结识事物。 第一哲学及存在论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说明了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这就是阐明事物的一般因素和原理。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它的对象不是特殊的存在物,而是存在自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这种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是“本体论”,意指“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也可以被称为实体哲学。 实体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主线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实体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这一个”,而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另一方面,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再次,实体没有限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是实体。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是合一的,“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悲观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整个宇宙就形成了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了低一级事物的形式,并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 潜能与实现 亚里士多德立足于目的论,提出了潜能与实现(又译“现实”)的学说,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根据。他认为任何实体或个别事物都处在从潜在状态(“潜能”)到实现的运动过程中,潜能与实现的关系是相应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与形式共同组成,当质料尚未获得该事物的一定形式时,它就是处在潜在状态的事物,只有当它获得了这种拟定形式之后,才成为现实的事物。 结识论 亚里士多德的结识论也如同本体论同样,表现出一种折衷与调和的特点。一方面他认可对于第一实体或个别事物的结识是从感觉开始,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感觉发生的源泉。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感觉只能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能把握其实质,更不能使我们结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感觉当它尚未被外在的对象刺激时,只是一种潜在的结识能力;只有内在地包含着普遍概念的理性灵魂的思维活动,才是现实的结识。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他创建了范畴表和谓词表,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拟定了判断的定义和分类,制定了演绎三段论推理的重要格式和规则,并且说明了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主张有两种美德,一种是心智方面的,即知德;另一种是道德方面的,即行德。在谈到道德方面的美德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中庸”学说。一个人假如能以一种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态度来对待激情,这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也表现在他的政治学思想中,他既反对少数寡头的专制制度,也反对平民掌权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贫富悬殊和强弱对立是导致各种政变和暴动的主线因素,因此一个抱负的城邦社会应当由那些既不十分富有、也不十分贫穷的中产阶级来当政。这些人由于财产适度,所以“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从而在贫富两个敌对阶级中有效地发挥“仲裁者”的作用,保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脉络来看,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对一直处在对立状态之中的希腊经验性的自然哲学与理性思辨的逻各斯学说这两者的综合。正是由于这种综合,使得亚里士多德哲学一方面超越了古希腊两派哲学之间的思想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集以往一切思想之大成的形而上学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表现出折衷动摇的特点,自身潜藏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自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经验的材料”与对它们的“思辨的”把握越来越分离,最终导致了他的庞大体系的解体。第三节 希腊哲学的衰颓 随着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他所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也迅速地分裂,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希腊文化在经历了城邦时代的浑雄壮丽的悲剧精神之后,堕入了一个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希腊化时期的人们不再关心神和国家这样的宏大主题,而是潜心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哲学家也不再把重要的爱好投向外部自然世界的本原或形而上学的本质,自然哲学的探讨只是服务于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和个人的安身立命,为的是寻求在一切变故面前“不动心”的哲人境界。亚里士多德的庞大体系成为古代哲学的最后辉煌,在他之后重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学派,这些学派都有初期与晚期之分,分别表现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此外,新柏拉图主义在罗马帝国时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名噪一时的显学,并构成了基督教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一、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生于萨摩斯,他的著述颇丰,据说有300多部,然而至今却仅存留一些残篇和三封书信。伊壁鸠鲁明确表达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寻求生活宁静之道”,哲学是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来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它可以消除心灵的烦恼和恐惊。面对着由于天象、死亡、别人所引起的各种烦恼和恐惊,伊壁鸠鲁主张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来达成内心的宁静,他在原子论宇宙观和感觉主义结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乐论”的伦理学。原子论的宇宙观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张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伊壁鸠鲁的改善在于,他认为原子除了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形状、顺序、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之外,尚有重量上的区别。同时伊壁鸠鲁还作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改善,即提出了原子有偏斜运动的思想。这就初次真正把运动的因素归于物质的内部,摆脱了德谟克利特从外部无法解释运动的最终来源的困境。 在伊壁鸠鲁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甚至连神也不例外。人世间的凶吉祸福与神没有任何关系,只但是是原子的聚散离合而已。因此,一切天象都是自然现象,并不表达任何特殊的神灵意图,也不具有任何超自然的启示意义,故而主线就不值得恐惊。由此可见,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宇宙观导致了一种无神论的结论。感觉主义的结识论 伊壁鸠鲁在结识论上提倡感觉主义。他把感官称为“真理的报导者”,主张“永远要以感觉以及感触作根据,由于这样你将会获得最可靠的确信的根据”。伊壁鸠鲁认为结识的发生是外物影像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但是他却把感觉自身视为具有真理性的,否认了感觉的“约定俗成说”。对于伊壁鸠鲁来说,感觉自身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存在于我们对感觉所作的解释和判断之中。他并不否认理性,但认为感觉是理性的准则,这就是他的“准则学”。“快乐论”的伦理学 伊壁鸠鲁在伦理学上以提倡“快乐论”而著称,他所追求的“快乐”并不是声色犬马的放荡,而是指肉体上的淡泊和精神上的安宁。伊壁鸠鲁把快乐与善相联系,快乐的主线在于心灵的宁静,这种心灵的宁静建立在人们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清醒结识之上。伊壁鸠鲁还把快乐等同于幸福,他认为消除对神灵、死亡的恐惊和节制自己的欲望,是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 二、斯多葛学派1、初期斯多葛学派 与伊壁鸠鲁同样,初期斯多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西方哲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