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doc
-
资源ID:58534161
资源大小:71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doc
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乡村民俗旅游是近两年在农村悄然兴起的新型旅游现象,它是借着中华民族地域绚烂古朴的人文景观、浓郁纯粹的民族风情、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便捷通畅的区位条件,通过开发以民俗风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等形式出现,吸引旅游者进行民族风情赏析、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它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注重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方式。借助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更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认真思考当下旅游市场环境,必须将特色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让民族文化发扬,传播,使之有文化内涵、有品位、有传承意义的民俗瑰宝!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域中,都存在这样的基本条件:1、在区位条件方面,诸多特色民俗乡村,距离地方的县城、市中心都较远,同时,有的地域环境不同,接壤几个区县,民俗特点更是集大家之和,别具一格,由于区位的独特性,其景区诱人、民风淳朴、故事古老及吸引人、生活环境艰苦但具感知内心,更具备“特色”二字,也是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带的支点。2、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地域不同,文化固然别具一格。地域文化传承,给每个地方都保留下来较好的淳朴浓郁而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在其民族服饰上面,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3、在民族饮食文化方面,其特色民俗饮食文化习惯还是植根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中,民俗特色的饭菜更是数不胜数,像各种饭食、各种豆制品、各种小吃、各种土法制酒等等;“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的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很多旅游者每到一地方,就会兴致勃勃的品尝,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更是特色民俗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4、在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工艺、民间文学、歌舞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民俗旅游的特色之处。比如布依民族历来喜好在这些传统节日上以对歌来传情达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身为旅游者的我们,如身在其中,将会融入民俗节日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在其传统工艺有什么蜡染、刺绣、根雕等,让人感叹其精细,震撼;其民间文学有各种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谚语诗歌和传奇故事等;其民间歌舞有情歌、对酒歌、板凳舞等等各种特色舞蹈汇聚;这些都是特色民俗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在民族婚俗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文化特征,时代变迁到今天,民族婚俗的传承,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6、在民族民俗丧葬文化方面,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我们华夏民族对生死观的深层内涵。这个文化在我们生活当中,它存在意义,既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象征,更具有特殊性,让你我好奇、探索。7、在民族传统民居文化方面,“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我们中华民族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特色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如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安排和方位。发展特色民俗旅游,创建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村,还应立足于厚重质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浑然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便捷通畅的区位交通条件,以助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把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培育作为提高旅游档次和品位的切入点而作出的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经济的尝试。力图通过创建特色民俗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成民族风情赏析、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并重的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地,使之作为地方独特模式的民族文化村,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提速发展,使贫困民族地区农民在自娱自乐,充分享受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性情的同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赢的目的。发展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以及创建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村还存在一些问题:改善现有乡村生活环境,一些地方创建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村是当下很多地方都在摸索的路线,但有时候依然距离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使其作为一个地域独特模式的民俗文化村、作为一个地域推向市场乃至全国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也有一些制约性的问题依然凸现出来。一是针对一个地域,村民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具有文化价值古迹古物损毁严重,显然修复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相对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随着时代进步,现代文明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冲击力度很大。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都市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绚烂古朴的人文景观、浓郁纯粹的民族风情,正面临逐渐丧失的危机,这一点队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很大。三是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忧虑,提到环境卫生,是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古迹古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消失灭迹,如何保护好环境,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四是一些村落村民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经济的积极性不高,还需正确积极引导,发展特色乡村民俗旅游,做可持续的民俗旅游,这一点也很关键。五是很多地域都会涉及经费问题。要想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建设的目的,在传统民居的修复,古迹古物的重建,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民间文艺人才的培训,乡村生态环境的营造和观光农业的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是制约一个地域民族文化村创建工作的最大问题。如何解决当下问题,需要地方政府正确引导,重视,有条理、有规范、有科学发展观去应对。发展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还应需要认真思考:(一)、应坚持将助民增收作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主题在当前普遍存在着的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好现有底蕴淳厚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经济,既可对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又可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形成民族文化艺术向旅游经济的转变,达到助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将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作为扶贫工作来做,让农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最终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二)、在经费筹措等具体运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专家指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协调相关部门,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为解决经费筹措难的问题,除政府进行一定必要的投入外,无论在创建前期还是在建成后的具体运作的过程中,都应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运作;专家指导,即聘请民族民间文艺专家,辅之以乡村艺人对民间文艺进行编排 、加工和提炼,使其更能充分展示少数民族鲜明的性格特征,更具艺术美感和文化品味,以便从形式上留住游客,从艺术上吸引游客,从感情上拴住游客,给游客带来持久的吸引力;乡村旅游,是政府、村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经济。(三)、坚持突出特色、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创建的原则突出特色,就是要以少数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核心,注重对原汁原味的本色进行保护,从而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要突出原始古朴、自然天成的民族建筑特色,突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结合当地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区位优势和景区优势,选择良好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地进行开发,提高旅游档次和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的原则,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态保护方面,除应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洁净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外,为拓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应发展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观光农业,让游客体味田园生活,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赏田园景,吃农家饭,在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中留连忘返,从而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五)、加强培训,重视引导。要把乡村民俗旅游做活、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首先要让当地村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是对他们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三是要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的导游队伍,体现乡村民俗旅游的本色性、淳朴性。发展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对乡村旅游特有的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关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让人们对民俗独有的魅力所吸引,它能满足向往的人心灵上的夙愿。1、能够满足旅游者求知的需要魅力乡村能满足人们获取乡村知识、开阔视野的需要。乡间村落的选址、发展演变、文化意蕴、乡村社会结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城市有显著区别的乡村景观风貌。2、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审美的需要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乡村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风水说”思想的影响,景观构成方面有山有水,有树有花,鸡鸣犬吠,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态村落意象。这与现代都市景观中的高楼林立、人嚷车喧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反差,都市居民回归乡里,可放松身心、寄情山水。3、能够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的需要特色乡村民俗的节庆、农耕等活动等均具有很强的可参与性,乡村休闲的群聚性,乡村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的淳朴及原始性等都可让游客体验、参与。把体验融入,结合独特的环境,体验式旅游与民俗结合,参与互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让旅游者感知民俗生活的点滴带来的无限魅力。4、能够满足旅游者社会归属感的需要寻根究底,现代都市居民大多与乡村居民有着这样那样的亲密关系,或是亲戚,或是朋友,对乡土、乡音、乡情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到乡村寻亲、访友,抑或纯粹地休闲、度假,能满足人们对社会归属的心理需要。更加充实了内心对生活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