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案例.doc

    • 资源ID:58970372       资源大小:69.5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案例.doc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案例选编案例一、文/黄玉峰   来源:语文学习本以为这篇文章很容易教,只要扣住“朴素”二字便可大功告成。然而当我仔细阅读课文时,却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决,有很多东西远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便反复阅读、理解字里行间茨威格要表达的情绪,再由此拓展去查阅有关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这才渐渐解开了某些词语背后的谜。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这次旅行是怎么去的?谁邀请?邀请者出于什么目的?    原来,1928年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苏联政府通过高尔基邀请茨威格等,目的是要让这些学者、作家、记者向世界介绍新生的苏维埃。在这之前,萧伯纳、威尔斯、纪德等人都已去过,他们对新生苏维埃的印象截然不同,有的觉得“热情满怀”,有的感到“失望沮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茨威格早就想去看看,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他欣然接受邀请,到苏联进行了14天的旅行。    然而,他看到了什么呢?14天里,“他有时赞赏,有时厌倦,有时欢欣,有时生气,始终是一股介于冷与热之间的交流电”。他看到了人民被激发起来的神秘热情和无法遏止的冲动,但又看到了混乱、无序和狂躁;他更看到了很多虚假的东西:“还不怎么识字的马车夫手里拿着书,那仅仅是因为那是书。”“12岁的小姑娘的课桌上放着黑格尔的著作”,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把虚假的东西装给别人看。这是在欺骗他们,并非要人们了解真正的苏维埃。他又看到他们的忙忙碌碌而毫无效率,看到官吏们忙于批条子、签文件,该办的事杂乱无章。    然而,茨威格不急于直接发表意见,他还要看一看,想一想。但是,他把俄国的躁动、夸饰与托翁墓地的宁静和质朴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为什么劈空而来的第一句,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感情?“再没有比”是与谁比?他所见到的“景物”是什么?    冬宫不宏伟吗?克里姆林宫不宏伟吗?红场上的列宁墓不宏伟吗?他是不是与这些“景物”相比?看来,他这样说确实是有所指的。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将被”,那就是说,现在还未被人“敬畏”“朝拜”。“敬畏”,为什么要“畏”?“远离尘嚣”,“尘嚣”指哪里?“孤零零”,为什么不用“静悄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推敲吗?托尔斯泰反对宗教的狂躁,被东正教开除教籍;反对沙皇暴政,他的学生被捕;反对暴力,宣扬人类之爱,被革命者讥讽;他要把财产分给穷人,遭到家人抵制。托尔斯泰是孤独的,只能“孤零零”地躺着,然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的。     “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是文中第二次出现坟墓的意象。三个“没有”,要细细体会。在这个问题上,连莎士比亚也未能免俗,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实在是够狠的。    然而,托尔斯泰什么都不要,连名字都没有。人来到世上本来无名,要它干甚。让一切归于“无”,归于自然!    “开满鲜花”是整篇文章素雅背景下的一个亮色。开满鲜花,何等美好。她令我想起了弘一法师临死前对自己的评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又想起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诗人都有着对朴素、对人类之爱的共同追求。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大爱之心。    “逼人的朴素”,朴素而逼人,可见其力量。    素-本色,就是自然;朴-没有任何修饰。    诗经有句:“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提倡“抱朴守素”,托翁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更是老子的爱好者,曾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自然能领悟其中奥秘。禁锢:唤起你内心的良知,逼着你不这样做。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一个。”多么朴素,多么和谐,又是多么美丽!世上还有比这更美丽的坟墓吗?    大理石有清风美吗?奢华的装饰有和暖的阳光美吗?高大的建筑有白雪美吗?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纪念。    它的美丽、崇高,唤醒了人内心的道德律。康德说,最让我神往的,是夜空的星斗和人们内心的道德律。此时此刻,人们怎么可能去摘花,怎么可能去破坏他的宁静呢!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每个人内心都有对幸福和爱和渴望,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渴望,每个人内心都深藏着一种“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平凡。人从自然中来,就要回归自然,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个真理是朴素的。    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的声音,萦绕在托尔斯泰的墓地,回荡在前来朝拜的每个人的内心中,没有人能不为之震撼!    没有人能不在托尔斯泰的墓前拷问自己的灵魂:我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我应该如何对待人生?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茨威格在托翁墓前深深地震撼!为和平,为人类之爱,呼喊、奔走、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积极反战;流亡国外,到处救助,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在巴西双双自杀身亡,他的遗嘱中,最后写道:    我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了漫长黑夜之后,能见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那么,我们呢?    文章的核心是爱。托尔斯泰的爱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国度,超越了宗教。看来,最后一定要归结到这一点。    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后,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联系我的经历,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    课是上完了,总觉得还有许多遗憾,一个就是太满了,想把自己想到的都告诉学生,反而使学生少了思考的空间。自己平时爱作画写字,字画最讲究留白,而我上课时恰恰忘了这一点。看来,还是教艺不高超,以后再教时,要舍得扔!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堂课是为了让语文教学归真返朴。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附录:教 学 简 案    一、教学目标    1.  走近托尔斯泰,走近茨威格,了解托翁伟大的人格及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大爱。了解本文告诉我们的是对民主、自由、平等、平凡的追求,对回归自然的追求,以及对俄国新政权的怀疑和不满。    2.  理解文章写法:“无法中有法”“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3.  体会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二、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两个人物:托尔斯泰和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于名门望族,一生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探索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制度,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连他的死也是一生探索的继续。他是人类的道德领袖,人道主义的守护神。    高尔基称他为“人类中的人”,茨威格称他是“真正的人的模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在小说、人物传记、短论和诗歌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他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继承人。    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深深地陷入了两个巨大的精神痛苦中。一是由于与革命者之间的矛盾,一是由于与妻子、家人的矛盾。他同情穷苦人,也同情革命者,但反对使用暴力,宣扬人类之爱。他把财产分给穷苦人,却遭到家人反对。他的妻子索菲亚与他结婚48年,几乎为他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了全部著作,但后来也不能理解他。他想离家出走,怕丢弃了自己的责任,伤害了妻子、家人,使他们痛苦。这个矛盾整整折磨了他30年。    1890年,托翁开始写自传体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他写了整整20年,直到去世都没完成!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不知道路在何方!    茨威格不愧是托翁的精神继承人,在托尔斯泰死后,他以托尔斯泰最后的出走为蓝本,为这个剧本写了最后一章,名曰:“逃向苍天”。    朗读剧本的片断。    在托尔斯泰出走前一天晚上,一群激进的大学生闯进了他的书房,要托翁站在他们一边。下面是一段对话:    大学生甲:列夫·托尔斯泰,如果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通过爱就能改善,那么你错了。我告诉你,这个世界将遭到血洗,不仅那些老爷们要被打死,碎尸万段,连他们的后代也不能幸免,以免让他们的后代将来再给这个世界造孽。    托尔斯泰:即使是罪人,也还是我们的兄弟。大学生乙:即便他是我的兄弟和我母亲生的孩子,只要他给人类带来苦难,我也会把他像一条疯狗似的打倒在地。    托尔斯泰:年轻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    大学生丙:你这是麻痹人民的药酒。    托尔斯泰:我对你们再说一遍,只要你们不承认对所有的人都应怀着兄弟般的仁爱,那么我就拒绝同你们站在一起!    这是托翁第一个矛盾:与革命者的矛盾。他与家人也发生冲突,请看他与家人的对话:    托尔斯泰(对秘书说):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不会尊重我这最后的意愿的,他们会把我的著作拿去做肮脏交易、谋取厚利。明天,我就要写遗嘱,我要写得清楚明白,不让发生歧义,而且它要有约束力,我要在遗嘱中把我的全部著作的收入以及从稿费存款中得到的利息-这些肮脏的钱,统统捐献给大家,捐献给全人类。    索非亚,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你的这种信仰有什么意义。你自己擦炉子,自己挑水,自己补破靴子不,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种清清白白的生活,勤劳、节俭、安静、朴素的生活,突然之间变成对别人的罪孽呢?不,我不能明白!    这就是托翁的两个矛盾,两个无法挣脱的痛苦,两个矛盾、两个痛苦又互相联系。    继续导入    1910年10月28日,在夜色的隐蔽下,一辆马车载着一位83岁的老人,逃出庄园,前面是茫茫苍天。十天后,托尔斯泰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    茨威格是理解托翁的,他是托翁的知音。    茨威格早就想去看一看托翁的故乡,去亲眼目睹用托尔斯泰所反对的暴力建立起来的新的苏维埃政权到底怎么样,早就想看一看托尔斯泰的坟墓。今天机会终于来到了,他终于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坟墓前。    那么,此时此刻,这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在想些什么?他又说了些什么?哪些话是他想说而又没说的?他要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打出篇名“世间最美的坟墓”    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用两个字概括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读全文  读完后,稍停片刻。    问:听了茨威格的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根据不同回答应对)    问:对文章中的词句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以便在串讲中加强针对性)    串讲课文(略)    问:本文顺序?    本文没有顺序。怎么想就怎么写,“行于当行,止于不能不止”,随感情的起伏行文。这是一曲颂歌,是一首赞美诗。不能看作游踪。比如第一句劈空而来,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再比如一再出现“小小的土丘”。不能用任何顺序去规范它,这才是大师!如果一定要编什么行文的轨迹,可以用下图指示:    感受-墓地-由来    照办-墓地-平民    保护-墓地-震撼    对比手法    1外界的尘嚣与此地的偏僻比。(只有风儿低吟,只是全无人语)    2环境的安静与内心的震撼比。    3高大挺拔的树木与小小的土丘比。    4开满鲜花与奢华装饰比。    5贵族身份与对平民生活的追求(流浪汉)比。    6童年的游戏与饱经忧患的老人的愿望比。    7伟人与伟人比(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对比。莎翁的墓志铭恶狠狠的)。    8还有没有写出来的对比(我们可以补出)。比如:列宁墓与托尔斯泰墓;“我”与托尔斯泰(包括所有到墓地,读本文的人)比。    结束语:回归自然,回归平凡,追求平等,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对人类的博大的爱,对人类前途的思考和忧虑-这就是茨威格这篇世间最美的坟墓要告诉我们的。    作业:(1)推荐三本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异端的权利。(2)为一个了解的人写墓志铭。    例:(黄玉峰自拟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小人物,他曾为孩子们的精神成人大声喊叫过。案例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二、  导入课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三、  出示图片: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四、  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五、  分析课文: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2“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1) 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 (极为普通)2)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3)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淡泊名声)3、托尔斯泰墓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一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找原句回答)“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托尔斯泰生平(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4作者认为他获得了安宁、幸福吗? (获得了)                                     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5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墓的外形:朴素美                    最美墓的实质:人格美11、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六、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七、讨论: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美有什么新的认识?1)平凡朴素也是一种美;2)人格美是永恒的伟大的美。八、总结: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其实,只要我们高举文中关于“美”的两面大旗,那么在我们的眼里、心中,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永远是“潇洒的俊男”,而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虽仪表堂堂,却永远是“人渣”、是“暴君”。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让我们以之共勉吧。九、作业:写一篇读后感。案例三、温岭二中2002-12-9  品茗世间最美的坟墓,八十年代作为高考阅读测试题在中学语文教学界首次亮相,1998年选入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教学后,我总要了解一下同学的反映。第一次教完后,普遍反映是这篇文章太易懂了:“不就是说的托尔斯泰墓不仅朴素美,而且更让人感到墓中人的人格美吗?”可是有少数同学却说出了令人吃惊的话:“老师说什么朴素美,难道一切朴素都美吗?托翁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看了课本插页的照片能给人这种感受吗?我真不明白课本编者为什么要选这么一篇简单而拗口的文章让我们读。”这话尖锐得颇有点儿刺耳,可是却令我深思:应该怎样看待学生的这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些反映呢?许多同学显然是满足于一个结果,满足于从老师的提问和解答中知道:托翁是一个伟大的文豪,文中通过与其他三个伟人墓的比较,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使人体会到墓中人的人格美,令作者感到这孤零零躺在远离尘嚣的林阴里的小土丘“最美”,用对比手法使人印象更具体、深刻。这些难道不是最简单易懂的?而少数学生,心中却还有疑问:第一,朴素并不一定美(这也是真实的,一种现代观念),仅仅以朴素的坟墓反映一个伟人的人格美,理由似乎还欠充足。第二,文章为什么这么难读?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教育新理念)所以,我首先肯定了这种大胆表达异议的精神,然后再回过头来检查我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课文的缺点。 先谈第一个问题,即教学过程中的缺陷。 第一次,我在介绍作者和托翁时,是从教案和教师用书上抄来的,尚缺少一些了解这两位人物的关键性信息: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的文学家,犹太人。二战中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巴西。1942年2月2日,他与妻子一起自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与不义发出无声的沉重的控诉。主要作品有:诗集银弦集,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俄国自18611905年的社会面貌,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所以,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因为托翁坟墓的朴素美与他的伟大文学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反差显示的人格美激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才使作者发出一系列“最美”的由衷赞美之词。这样的认识没有错,但还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的余地。 于是,我在第二次教学中自己动手,广泛搜寻,认真筛选,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浪子野心,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他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奂,“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他于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文章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1941年夏,他离开炮火连天的欧洲,流亡巴西,希望牧歌般的乡居能够给他宁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主张“道德自我修养”,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1857年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努力寻找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于是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进行试验,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不过都没成功。晚年在思想上完全站到了苦难农民的立场上。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想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想把自己庄园的土地分给农民,抨击教会的虚伪,直至被教会驱逐。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病倒在一个小站上。/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他的夫人向一位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讲述说:“列夫.托尔斯泰?雅斯纳雅一个寡妇来找他,他会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三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啊!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会这么讲: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发现他们从早到晚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遭受火灾的人们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噙着眼泪说:我的这点儿援助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他拿手头的东西分给他们,激动万分地说:生活多么艰难啊,周围有多少痛苦,多少不幸啊!”。 这些介绍给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更多的必要信息,给学生理解茨威格和托翁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提供了依据。这等于给思考和解答课堂提问作好了铺垫,给学生上树摘取桃子搭好了梯子。然后设计了一些值得探究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更完美而深刻的结果,力求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入。几个问题是: 1、在远离尘嚣的亲手栽下的树林中修建一个朴素的坟墓是谁的主张?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托翁的主张。托翁身为贵族,却是贵族阶层的叛逆。他同情劳动人民,努力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简朴,提出贵族“平民化”主张。最后在放弃贵族特权问题上与家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毅然放弃贵族家庭生活,离家出走。可见,托尔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养,远离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由于生前没能实现,他希望在这远离尘嚣树林中实现他的愿望亲手栽下的树能给他带来远离世俗疏远贵族的真正的幸福。) 2. 请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托翁墓逼人的朴素这一特点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些景象?(因为远离尘嚣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的是远离世俗贵族生活。无人管理守护,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过平民化的简朴平凡普通生活的行动。没有十字架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诚而大胆抨击宗教虚伪被教皇驱逐的结果。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不留姓名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因此,这些景象是托翁的一切生前追求和至死不渝的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3. 托翁墓只是“小小的长方形”“逼人的朴素”的土丘,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因为“小小的长方形”是外观,与其他伟人墓相比,托翁墓逼人的朴素就更明显。作者在这朴素的墓前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的行动“最感人”,身为贵族同情穷苦农民的心灵最美,至死不渝追求的精神最震撼人心,这些才使坟墓令作者感到“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 4. 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有哪些?为什么作者说三个伟人的坟墓都不如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他文学上成就巨大,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力求简朴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养,追求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至死不渝,这种精神更伟大。因而朴素的坟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因为作者心灵中充满人道主义,关心民众,同情弱小,思想和追求与托翁有许多共通之处,心灵有共鸣,所以作者认为这远离尘嚣的朴素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等奢华装饰的坟墓更震撼人心。确实,朴素本身可能并不一定美,但是,“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托尔斯泰,作者是因为这朴素的坟墓中埋葬着伟大而敬爱的托翁才觉得这里是最美、最宏伟的圣地。) 这样,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托翁的伟大,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动机和主旨。 再来谈第二个问题。如果用高考大纲诊断修改病句的要求和方法来检查分析。文章由于翻译者追求“信”而忽略了“达”和“雅”,某些句子确实有点儿欠顺畅,读起来有点儿拗口;有的句子因杂糅或罗嗦累赘而理解费力,这不能不说是课文的缺点。我大胆猜想,恐怕这也是当年考生在这道实在非常简单的阅读测试题上普遍栽跟头的原因之一。如: 1. 这将被后代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作者本身就是“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后代”之一,何必再用“将”字)。 2. 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苗”是不必“种”的,可删去“种”,如果改为“这些在初秋的微风中摇动的挺拔的大树是托尔斯泰童年时亲手栽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口味)。 3.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地方”自己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吗?是人的行动才会使地方变,“幸福的所在”,有点儿拗口,不合现在学生的习惯。所以,这句可以改为“亲手种树会使这地方变成幸福之地”) 4.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保姆或村妇讲的本身就是“传说”,谁也不能或不会承担讲述的什么责任,所以,“许诺”一词用得不当)。 5. 夏天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夏天,不必在乎阳光是否“暖”,这片土地也不必在乎是否“暗”,如果根据全文的情调,改为“夏天,.柔和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温柔的白雪覆盖着这片幽静的土地。”这样,既合情理,又更顺畅)。 6.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朴素的环境和氛围不会“禁锢闲情”“不容许大声说话”,但是它能“遏制闲情”“令人不敢大声说话”)。 7.这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任人物当中的一个。(“长方形”后缺少一个主语“土堆”,后半句外国句式味道太浓,改为“这小小的的隆起的长方形土堆包容着一个当代的伟大人物”更合汉语口语习惯)。 8.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因为大理石也是奢华装饰的一种,所以“和”应该是“等”)。 9.文章最后三句由于句式杂糅或罗嗦累赘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第一句是最明显的杂糅句子,“成千上百的人中间”作主语妥当吗?“没有一个有勇气”又怎么做,没有了下文,句意就没有完整,因为“哪怕摘一朵花留作纪念”是插入语,只起补充强调作用。应改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千上百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没有一个敢从这幽静的土丘上攫取任何纪念品,哪怕仅仅是摘一朵花。” 第二句把“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换成“永远如此的”岂不更简洁易懂? 最末句,“看上去”三字没有作用,因为这句本来就是作者的看法,可删去。“都不像”可改为“都不如”或“都不及”。“甚至全无人语声”下面已有“肃穆”,“感人至深”与后面“剧烈震撼”重复,可删去前两者。“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若用“心灵”就简洁得多。 由此看来,学生的话并非全无道理。 有人说:“目前,很多学生学习中国语文感到茫然而不得法,最后导致对中国语文的厌倦和兴趣的丧失;中国语文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突出不够,学生还没有感受到中国语文独特的民族魅力。”语文课本的编者,如果能把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请翻译专家进行精心的斟酌修改,达到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又像某些电影电视剧中的对话那么精彩,使学生在欣赏世界文学精品时同样能感受到中国语文独特的民族魅力、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必定会好得多。 我想:只有教师努力,编者认真,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中国语文教育才会有希望。 2002.12.5于虎山下 案例四、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谈 王红艳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通过托尔斯泰墓与其它三个伟人墓的比较,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及其高尚的人格。第一次讲解结束后,学生对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发现文中着力描写了托尔斯泰墓,而对其它三个伟人的墓地只是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茨威格之所见,因为无从比较,所以也就绝没有茨威格拜谒托尔斯泰墓看到逼人的朴素所产生的强烈的心灵震撼。于是我又重新组织了一些材料。 一、 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意大利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竟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19年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 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废兵院,安葬在废兵院一个大理石墓穴里。废兵院规模宏大,建筑物是十八世纪宫廷设计的样式,富丽、精美、雅致,并设有两座小教堂。 二、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纪德说,歌德的荣耀已经大大超出了魏玛公园,超出了整个德意志。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的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他是可以令人类骄傲的那种人,那种可以堪称伟人的伟人。 1774年,魏玛公国的军侯在墓园里添建了自己的“公侯陵”,陵墓分地下和上面两层,是一幢带有拜占廷时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物前后左右古木森森,令整个陵寝地区气度不凡。歌德的陵墓就位于魏玛公爵的墓园内。陵墓门首是罗马式圆柱,进去是一厅堂,屋顶是蓝色的拱形盖,灵堂在地下室。歌德、席勒的灵柩并排摆在中央。两旁还放着魏玛王公家族的棺木。 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镇,是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循着清幽的布仑河水步入镇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远的童话。紧靠河边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镇上最宏伟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层深厚的苔藓。教堂内安葬着莎士比亚的陵墓。沙翁的陵墓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方形高台,高可盈人,莎翁的遗体就埋在高台之下。 多年之后,为了追认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以衣冠碑像在西敏寺占有了一席之地。西敏寺坐落在太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它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皇室的重要正式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西敏寺还是一个国葬陵墓。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莎士比亚的雕像镶于墙上的壁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汀和夏洛特三姐妹。它位于西敏寺的“诗人之耦”,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这三位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人,百年之后,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应有的尊崇,供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四、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葬于具图拉30公里,一个叫“雅斯纳亚 波良纳”的地方,它是伟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祖传家园。在俄语里,雅斯纳亚 波良纳是“明亮的林中草地”的意思。我找到了一些托尔斯泰墓的教学图片,画面上是有着明媚阳光的夏天,正如茨威格描写的那样:“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墓的近旁“只有几株大树荫庇”,”这些高大挺拔、在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他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比起三个伟人墓地奢华的装饰,托尔斯泰墓确实很朴素。

    注意事项

    本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案例.doc)为本站会员(asd****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