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教育家.doc
中外著名教育家(二)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领导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关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他带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游览,观察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将课堂上的课程教学、课外的学科小组的探索性活动与相应水平劳动技能结合,将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人生内容在劳动中融合,以深化对人生的探索。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负有培养学生善良、仁爱、热忱和富有同情心的义务。”“教导儿童,要善于根据眼神、语言、动作和行为最微小的细节去感受他人,而首先是感受自己母亲的忧伤、不安和苦楚。”“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苏霍姆林斯基肯定:“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惩罚。这首先是因为创造的渴望,给人们做好事的喜悦,成了他们童年欢乐的源泉。我们在少先队和班级里,从不对学生当众呵斥、抽皮带、敲后脑勺等。” “要善于表扬好人好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这一句话,他用了一生的时光去实践;这一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回味。赞可夫 (··,19011977)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年轻时代,赞可夫在乡村担任过小学教师、儿童教养员。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过缺陷儿童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他专门从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论研究上。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论,只是放在如何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及概念上,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传授知识至上,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即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逻辑、记忆等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进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赞可夫通过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他的实验在低年级进行)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要比传统教学捍卫者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平均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一般发展既不等同于“全面发展”,也不取代“全面发展”。前者指问题的心理方面,后者指社会方面。赞可夫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教学实验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二)以高速度进行教育的原则;(三)理论知识重要作用的原则;(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五)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可夫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教育有过深远的影响,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我们的意见分歧、小学教学的实验体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广泛地介绍到美国、日本、中国等国。 凯洛夫 伊·安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983凯洛夫出生在俄罗期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 1917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应当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突出特色。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巴班斯基( ,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编写丁多种教科书。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法) 布卢姆(B·S·BLOOM,191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本世纪70年代初,布卢姆针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弊端认为,当今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所教的东西;也不应有这样的心理定势: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另1/3的学生成绩一般,再1/3的学生可以不及格。布卢姆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于改变我们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的看法,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布鲁纳(发现法) 布鲁纳(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 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721978年,布鲁纳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1978年退休回国。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适合性等。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境的机会。”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 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苏格拉底(Socrates,约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典人,其父为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他在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宣扬神学目的论,“善”是他的哲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言善辩且喜好诗歌。在他学成之后就致力于从事教育,不仅收徒讲学而且还常常到大街、运动场等公共场所与各种人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宣扬他的理论,由此也吸引了许多听众,赢得了众多追随者的赞赏。他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修养,曾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他对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在教育过程中倡导问答法(亦称产婆术),他并不直接教给学生各种道理或知识,而是通过在与学生的对话、辩论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他一生并无著作传世,其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学生或其他人的著作中。柏拉国(Polato,约公元而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早年学习过音乐、绘画、诗歌和哲学等,40岁起在雅典附近创办了一个学园,并一直在这里讲学达40年之久。在哲学上,他把世界区分为两个部分,即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并且永恒不变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慕本。基于此,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只不过是在回忆理念世界的知识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回忆说。他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并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殷。他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主张把36岁的儿童送到儿童游 戏场中在国家指派的保姆领导下受教育,7岁以上的青少年应分别接受普通教育和军事训练,学习音乐、体育,并进行军事训练。 2030岁的一些对抽象思维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学习一些算术、几何、天文学、哲学等等,然后就可以胜任政府官吏的工作。他们中的出类拔草者再学5年的辩证法,可以成为哲学家,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一生著述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受过较系统的教育并 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哲学上,他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论证了人的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 验中获得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要求人们必须认真对待儿童的教 育问题。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实业家他称之为善良的、有德行的、能干 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应该进行三种教育,即健康教育、德行教育和学问方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他主张由父亲聘 请优良的家庭教师来培养青年绅士,反对让他们到学校去受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教育 漫话、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和论宽容的信札等。卢梭(Jean Jecquea RouSSesu,17121778年)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瑞士日内瓦,父 亲是钟表匠,由于家境贫寒,没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16岁起就过着流浪生活,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当过仆役、书记员、家庭教师 和乐谱抄写员等。复杂的工作经历和长期的流浪生活,使他获得了广泛的阅历,再加上他的刻苦自学,他的知识也很渊博他也是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他从反对封建主义经院式教育出发,推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主张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自由的、自食 其力的、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他认为教育有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教育(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学习利 用这种器宫和能力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他主张这三种教育应该协同工作,并以自然教育 为主。根据自然教育的原则,他主张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两岁,着重进行身体锻炼,即进行体 育;第二阶段,从两岁到12岁,着重进行感觉教育;第三阶段,从12岁到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从15岁到成 年,着重进行德育和宗教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卢梭不主张早期教育,认为过早地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不好的,而主张让儿 童自由发展。他甚至反对儿童在12岁以前接触书籍,认为读书是儿童的灾难。这无疑是有片面性的。他的教育著作主要是爱弥 儿,其他著作还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梅录等。裴斯泰洛奇(Johann Hel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1774年在他 出资办的“新庄”农场利用捐款创办孤儿院,后于1798年受政府委托又在斯坦兹创办孤儿院。1800年起在布格多夫创办一所学校, 后又于1805年将学校迁至伊弗东,直至1825年学校才遂渐衰落停办。他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其对教育的经验和改革驰 名全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有组织地帮助和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各种内在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 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要素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来自感觉,而感觉又是建立在简单的要素之上,人们把简单的要素搞清楚了,最 复杂的感觉印象也会变得简单明了了。因而他主张教育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他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看作是教育要完成的两 个相互联系的仟务,反对学校只单纯地传授知识的做法,他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特别提倡直观教学法。并同时对循序渐进原则及由 远及近原则进行了研究。他还提倡学习和手工劳动相结合,要求学校努力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他努力把教育心理化,对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他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过分夸大了教育对改变贫苦人民的地位的作用,因此他试 图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改良目的的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林哈德和葛笃德、隐者夕话、论教学方 法、天鹅之歌、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等。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年)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生于律师家庭,毕业于 耶拿大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丁根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教授,并在这两个学校教授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 课程。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哲学、观念心理学和以五种道德观念为核心的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教 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这种人应具有符合完善和正义的观念,敏锐的认识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能将世界导之于正轨。 他的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管理论、德育论和教学论。在管理论方面,他提出了管理先行的思想,认为管理应放在整个教 育过程的最前面。他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管理方法,但其中包含错误的惩罚性威胁、体罚等手段。他把德育看作是教育的最根本的 任务,是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他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五种道德观念的教育,以形成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的美德。在教学论 方面,地揭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并强调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作为基础。他把兴趣分成两大类六种,第一类是自然的或 知识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兴趣,第二类是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他又把任何 兴趣都分作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并主张根据兴趣设定应传授的学科。他还根据对兴趣的分析,把教学分为四个阶 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根据四段教学的需要地提出了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方法。后来他的学 生则把四段教学发展为五段教学法。这五段是;分析一综合一联合一系统一方法(或:预备一揭示一连结一总括一应用)。他的主 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哲学概论、科学的心理学、学校与生活的关系等。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曾作过亚 里山大大帝的教师,公元前33年在雅典阿波罗神庙旁开设了一所“吕克昂”学园,从事写作与教学活动。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思想 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体、德、智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他主张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来实施教育,在西方教 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思想,并规定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所应进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他从为,人从初生 到7岁是儿童期。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在家里接受教育,其内容应以体育为主,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从7岁到14岁为第 二阶段,这时应把儿童送进国家办的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体育、音乐、绘画和读、写、算等。他主张体育应该先于智育, 故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教育的重点是体育和美育。从青春发育期(大约14岁)到21岁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以智育为主,学 习内容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等。超过21岁的青年于要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哲 学等内容。他的著作很多,较著名的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夸美纽斯(丁 A Comenius, 15921670年)捷克著名教育家,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探索者。生于磨坊主家庭。10岁时 父母双亡。22岁起就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校长、后又曾任“捷克兄弟会”(捷克的一个 民主教派其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 和小商人。)的牧师和主教。他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该书对有关教育 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由于受到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 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教育要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使他们能 享受观世的幸福。他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而且也是发展人的天赋、智力和完善自 身的必经之路。在教育的实施方面,他认为必须坚持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总原则,同时,他还对教育过程中所要提倡的直观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原则、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等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证。在教育管理方 面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统一学制的建议,把人认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为 6年),并提出每个时期所应受的教育及所应上的学校,即母有学校(家教)、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他还为每种学校规定了广 泛的教育内容。与此同时,他还第一个提出了学年制的主张,要求学校按学年进行招生和学生升级工作,各个学校同时开学,同时放 假。他要求学校工作要有计划,每月、每日、每时都要有指定的工作,并且应按时完成这些计划。他还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对教 育发展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许多理论著作和教材等,其中主要有母育学校、泛 智的先声、论天赋才能的创造、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世界图解等。世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 赞可夫(··,19011977)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年轻时代,赞可夫在乡村担任过小学教师、儿童教养员。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过缺陷儿童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他专门从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论研究上。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论,只是放在如何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及概念上,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传授知识至上,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即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逻辑、记忆等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进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赞可夫通过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他的实验在低年级进行)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要比传统教学捍卫者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平均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一般发展既不等同于“全面发展”,也不取代“全面发展”。前者指问题的心理方面,后者指社会方面。赞可夫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教学实验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二)以高速度进行教育的原则;(三)理论知识重要作用的原则;(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五)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可夫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教育有过深远的影响,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我们的意见分歧、小学教学的实验体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广泛地介绍到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凯洛夫 伊·安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983凯洛夫出生在俄罗期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 1917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应当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突出特色。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B·S·BLOOM,191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本世纪70年代初,布卢姆针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弊端认为,当今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所教的东西;也不应有这样的心理定势: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另1/3的学生成绩一般,再1/3的学生可以不及格。布卢姆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于改变我们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的看法,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世界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领导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关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他带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游览,观察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将课堂上的课程教学、课外的学科小组的探索性活动与相应水平劳动技能结合,将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人生内容在劳动中融合,以深化对人生的探索。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负有培养学生善良、仁爱、热忱和富有同情心的义务。”“教导儿童,要善于根据眼神、语言、动作和行为最微小的细节去感受他人,而首先是感受自己母亲的忧伤、不安和苦楚。”“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苏霍姆林斯基肯定:“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惩罚。这首先是因为创造的渴望,给人们做好事的喜悦,成了他们童年欢乐的源泉。我们在少先队和班级里,从不对学生当众呵斥、抽皮带、敲后脑勺等。” “要善于表扬好人好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这一句话,他用了一生的时光去实践;这一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回味。赞可夫 (··,19011977)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年轻时代,赞可夫在乡村担任过小学教师、儿童教养员。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过缺陷儿童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他专门从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论研究上。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论,只是放在如何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及概念上,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传授知识至上,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即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逻辑、记忆等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进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赞可夫通过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他的实验在低年级进行)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要比传统教学捍卫者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平均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一般发展既不等同于“全面发展”,也不取代“全面发展”。前者指问题的心理方面,后者指社会方面。赞可夫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教学实验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二)以高速度进行教育的原则;(三)理论知识重要作用的原则;(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五)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可夫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教育有过深远的影响,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我们的意见分歧、小学教学的实验体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广泛地介绍到美国、日本、中国等国。 凯洛夫 伊·安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983凯洛夫出生在俄罗期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 1917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应当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突出特色。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巴班斯基( ,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