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勇课题研究论文《高考作文研究》.doc
省培计划-濮阳市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课题研究论文题 目:新时期高考作文试题研究姓 名:马祥勇指导教师:学 科:高中语文完成时间: 2014年 4月 19日新时期高考作文试题研究马祥勇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摘 要本文通过对恢复高考以来30年间高考作文命题的系统梳理,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阶段性特点,进而把握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脉络,总结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对今后高考作文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并从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分析批判中寻求更加合理的中学作文教学写作策略。本项研究力图对推进语文基础教育改革、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高考作文备考的效率,促进高考作文命题进一步走向理想和完美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规律;作文策略。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考试与应试传统的国度,作文考试历史悠久。当代高考作文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封建社会评价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取士制度。科举以文取士,一篇文章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对今天的写作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成果就是使我国的篇章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之迄今在世界属于领先地位,“起承转合”、“熊腰豹尾”、“伏笔铺垫”等一系列的概念术语形象地表述了文章布局的技巧与法则,一直影响至今,现在的作文教学仍然有这些训练。其消极的影响就是科举取士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作了过分严格的规定与限制,把文章模式化、定型化,以至僵化,僵化的极致就是“八股文”的出现。1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综述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己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顾30年来全国及各省市的作文题目,人们可以在这些短短的命题里,清晰地看到30年来中国社会飞速前进抑或艰难奔突的深深足迹。一年年的高考题目,无论其是否直接地凝缩自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热点,无可置疑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热点,其自身已经鲜明地形成了一种文化范式,这种范式正脱离经验的、政治的、权威的束缚,朝着自己日渐科学和理性的方向前进。正是由于高考命题本身先天具有的社会文化特点,因而其内容选择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文化思潮的烙印;又由于高考命题编制技术的规范化,其作为一种科学测量技术的稳定性便使人们对高考形式的预测成为可能。1.1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分析1977年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大致经历了四种变化,1977年以命题作文为主,1978-1998年则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交替使用,1999-2004年则成了话题作文的天下,2005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2005-2008年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重新升温,话题作文逐渐淡出。后话题作文时代的命题作文,即材料式命题作文由话题作文脱胎换骨而来,而由此产生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变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为“两自”,取消了考生拟题的权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区分度,个人以为,这种命题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传统因袭的惯性使得高考作文命题的创新和开拓显得举步维艰。我们的高考作文改革究竟有没有更加理想化的选择,这仍然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充满期待的话题。1.2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分析研究历届高考作文试题,我们会发现,高考作文的内容逐步在脱离政治的、权威的束缚,日渐科学化、规范化。3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上体现出了以下五个特点:(一)时代性特点:关注热点,紧扣社会现象,表现浓郁的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二)生活性特点:生活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紧扣生活出题既是一种方向又是一种时尚。(三)思辨性特点:突出理性的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 (四)思想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探讨人生价值,弘扬人文精神(五)地域性特点:2004年分省命题以来各省高考作文命题地域性特点凸显。高考作文命题当然也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而日渐科学合理,但是这一“科学合理”的进程却并不是与时俱进的,它会时时出现徘徊、反复甚至停滞。在充分肯定3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努力与探索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3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缺憾。笔者认为,30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其一,高考作文承载太重:关注了“思想”,忽视了“语文”;关注了“人群”,失落了“人”。其二,一些作文题思辨性太强,把考生逼成“假把式哲学家”。其三,课标卷的作文命题导向性不强。其四,过多的关注了文学性,而驱逐了“实用性”。1.3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分析高考作文测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来看,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发展过程一直存在着以“思想内容”为主还是以“语言表达”为主以及侧重基础写作能力还是高级写作能力的争论。作文评价标准与评分标准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作文评价标准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标准对作文进行综合的评价;评分标准则一般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分数量化的方式对作文进行综合的评价。两者有相重合的地方,即采取的标准是一致的;两者不同的地方是评分标准已经包含有具体的操作方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是评价标准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经过80年代初期的争论后,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达成了共识。在“文道”关系,即作文评价中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地位和比重问题上,认为尽管语文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有其特殊的作用,然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则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因此,作文的评分,当然应该根据学科特点,以语言文字为重点。这基本上奠定了今后作文评价中语言和思想内容之间的比重和关系。在“道”的理解问题上,认为不能用狭义的政治观点去衡量学生的作文,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正常的兴趣爱好、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属于“道”的范围,都是很好的思想内容。从其讨论的结果来看,当时只是针对狭义的政治观点提出应该扩大“道”的范围,但至于“道”的具体内容却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出现了泛化的倾向。90年代初期,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追求科学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明确了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制定的出发点,即它既不同于作家写作,也不同于作文竞赛,它关心的是学生的共性,注重基本能力,即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虽然较前一时期更为明确和科学,但是其出发点的时代性也比较明显,其中各部分所占比例也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新世纪以降,高考作文试题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推出促动了对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集中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出发点”上,针对以往注重基本写作能力的评价标准,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想法。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重视高级写作能力;二、重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在最近采用的发展等级评分标准中,这两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研究我国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还会发现它有传统化的特点。评价标准的传统化主要体现在“思想第一,中心明确,符合题意”三个方面。一直以来作文评价标准太注重立意的正确,而我们的社会对有悖“公论”的“异端”又过于敏感了,“导致教师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永远不变立意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不要偏激,千万不能流露消极情绪。”1 余明蓉:作文评价之现状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A),45页。教师往往用一统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去“规范”学生的作文,使之谨小慎微地就范于套路或模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价值取向单一,又何谈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呢?从教学评估机制上说这是束缚于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分标准的一统化。2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教学现状由于高考作文的指挥棒意义,直接导致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向高考看齐的弊端,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是为高考的而不是为应用的。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在内容上强调“伪圣化”的“载道”,在形式上强调“模板化”的制作和生产两大弊病。文与道关系的论争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轨迹。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道之争”到八九十年代“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以及90年代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半个世纪以来,文与道的关系是语文教育领域中最具争议而又最有吸引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高考作文当然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考察,但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对学生进行思想考察。当前高考作文命题出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文必须载特定之“道”,如果这个“道”理解成思想内容,文章一定不能空洞无物,要“言之有物”,那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如果这个“道”变成命题人强加给你的中心、主题时,就会在高考作文中出现强迫说谎的“伪圣化”现象。韩军在新语文教育:反对“伪圣化”一文中说: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唯一的“群性话语”“公共思维”模式,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伪圣化”产生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情结。推动它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两股思潮,“文以载道”思潮和“文道合一”思潮(“道”之所以加引号,是因所谓“道”不过是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甚至带有极左色彩的政治思想)。它是极左政治在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遗留物。又与封建传统的教化教育接上了渊源。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育中较严重地存在着。其表现主要有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2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4-78页。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说,历年高考有那么多考生“采用相似的材料和结构,写千人一面的文章”。高中作文的“模板化”现象是近年来高中作文的一大主要症状。所谓的高中作文的“模板化”现象,是指运用相似的语言、相似的材料,采用相似的行文方式,表现相似的主旨,透露出相似的情感基调,在横向上表现出“千人一面”,在纵向上无限复制的作文现象。笔者曾经在百度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作文模板”,竟然有2000多个网页专门讲高考作文模板,以下是百度百科的一个话题作文模板。由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文以载道”的长期存在,又由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对作文语言和结构的明确要求。我们目前的高中作文写作就直接变成应对高考写作的“技术训练”,材料可以从“高中作文素材库”里抄,结构语言可以用“高考作文模板”来套,中心主题都是祖国、人民第一,赞美歌颂为先。高考考材料作文,我们就三年都练材料作文,高考考话题作文了,我们就三年全练话题作文,甚至初中也向高考看齐,提前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这就是我们目前很多的高中作文教学的真实状况。3 高考作文应对策略“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叶圣陶在著名的作文论中最为重要而鲜明的论断。生活,无论何时都应该是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无限丰富的生活海洋里,心智逐渐完善,思想变得深刻,我们才能形成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才能形成新颖的见解,作文才能吸天地之精华,集自然之灵气,成为写作者独具个性的精神创造,也才能成为“这一个”的独特存在,而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雷同制作。“在生活中酝酿作文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生活感悟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高,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品味,就一定能使学生下笔如有神,写出丰富多彩、健康和谐的生活作文来。”3 王志生: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的核心概念J语文教学通讯,2008,(3 A),40页。注重学生的精神涵养应该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一定程度而言,“精神”是个性化的,属于自我生命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与“思想”相比,“精神”的范畴更广,更具包容性。因此,“精神培育”是一种关注主体个性,为个人的精神根底奠定基础的教育,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人的生命个性。公共话语模式更多地以“思想”的形式介入文本,其核心是政治系统的规范化语言,而与个人或私人的语言系统相去甚远,从而不可能与“精神”一起自由跳动。主体精神的缺失,让写作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也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抛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从人的发展而言,与其让人虚伪地崇高,不如让人真纯地平凡,在平凡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4 郑国民 张毅 季雪娟等: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419页。总之,“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5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3页。做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生活为基础,以体验与感受为起点,以思维训练和精神涵养为中心,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积累,活跃其思想。“即应该有大而化之的作文教学思想,使作文教学从单纯的程式训练和套路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使作文教学成为集知识智慧、思维品格、心理行为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6 高万祥:高万祥与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页。作文的目的应该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以好方法快抒真体验,以快思维快书善品行,以新视角快写美生活”,当然,生活中必然存在着丑恶和悲苦,我们并不是要学生们转过身去,漠视人生的苦难和社会的缺憾,只是希望通过我们作文教育教学,让学生们懂得反思自己不可复制的人生,记录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滋养自己独特温润的生命,从而以一种超越而高迈的姿态面对并不完美的人生。在与生命同在的不息的记录中,让他们的灵魂更加纯净,思想更加鲜活,精神更加昂扬,品味更趋高雅,生活和生命更加和谐完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教育在它之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我说:我们的读书和写作无目的,读书和写作就是生活。结 语只要高考还在继续,对于高考作文的评价,将是一个常说常新、聚讼不已的话题。我们本文就新时期以来30年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形式、命题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并对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两个最大的问题:内容方面的“伪圣化”倾向和形式方面的“模板化”倾向作了一些反思,进而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高中作文教学图景。当然,笔者会在今后进一步的高考作文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以使本论文更臻科学合理。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高考作文命题永远是缺憾的艺术,缺憾是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高考作文命题不断的进步发展,衷心希望本项研究对推进语文基础教育改革、探讨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高高考作文备考的有效性、促进高考作文命题进一步走向理想和完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