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案例CulturalRelics.doc
-
资源ID:59018348
资源大小:4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英语教学案例CulturalRelics.doc
教学案例 Book 2Unit 1 Cultural Relics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濮阳市油田艺术中学 王振乾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了各级教学目标和要求,强调“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应具备以下特征:1)任务要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某个交际问题;3)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4)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5)任务的完成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一、对教材分析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Amber Room”的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学生会感到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本课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本单元所采用话题构成了一个现代意义十足的时尚理念,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单元内容极具生活化,富有活力,体现了本套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环境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优劣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相对文物而言,其环境的优劣同样影响文物存在的质量。然而,在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文物环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在的空间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保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加上人文环境的影响,文物劣化速度不断加剧,由于环境造成对文物毁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石质文物风化、金属文物腐蚀、纸张酸度增加、壁(彩)画褪色等等。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文物受损后再修复是被动性的保护措施,而主动性的保护就是创造良好的文物保存环境,防治文物受损才是上策。保护文物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文物古迹本身。整治环境不是一件小事,保护文物环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其艰难,需要文物部门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文物。二、对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第一个模块的学习,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rebuild, recreate, in history, be kept as, give in, in ruins, in pieces, bring back to life, etc,同时要求学生对阅读文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2、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情景中的一些类似问题,并能结合所给任务,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各自的语言基础与能力,有个性地解决问题,就如何最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提出独特的见解。3、情感目标1)激发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试;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个性,培养创造能力。2)培养同学之间日常融洽相处的感情,乐于合作,善于与人分享喜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具有文物保护意识。4、教学策略1)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天地。2)引趣激趣策略。创设多种情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有了参与的欲望,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3)任务型活动策略。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往往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4)循序渐进和尊重差异策略。由简到繁,由难及易,为有困难的学生搭好梯子,让有能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5、学习策略1)课前认真预习,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收集国内外文物古迹以及有关文物保护信息,课后能及时复习。2)上课勤思考,多动脑,掌握所学词汇,热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上各种活动。3)注意学习方法,及时提问并注意倾听他人意见。4)确立“学用英语相结合”的思想,用英语开展思维,分析(复述)课文、发表个人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等。6、文化意识1)了解文物古迹所折射出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四、教学原则1、以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之理念,具体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而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实现目标,感受成功。2、在教学中突出交际性,注重读写的实用性;同时适时进行情感与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3、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应扮演自身作为“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4、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五、教学设计1、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体现语言教学的真实性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根据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原则,本课教学紧紧围绕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环节,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所学知识。如针对本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开发给文物古迹保护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如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2、采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 本单元每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同时多样化的任务又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常性地开展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performance,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六、教学过程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及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挂图、录音带、VCD 、投影片、练习册、阅读训练以及多媒体软件等,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适应信息时代之所需,教师应重视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教学程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 PowerPoint分别展示三幅图片以及播放有关的三段介绍录音,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图片是什么地方,位于哪个国家等。1、是明朝的花 3.是象牙龙舟 4、是莫高窟。然后问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They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ey are called_) 引导学生讲出 cultural relics这个词组 接着分别说出 cultural relics的定义(学生个人观点) (引入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有所了解,而且很有兴趣了解其它文物) (二) Reading使学生了解Amber Room形成、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Maybe it's lost) 2、为了让学生知道琥珀屋是什么样子,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展示多张图片,新旧琥珀屋对照、外观、以及里面摆设的琥珀,金碧辉煌的琥珀屋使学生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并学会分辨新旧。 4、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 Difficult 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 4句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l. Frederic William,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 strange history. 2. Once it is heated, the amber can be made into any shape. 3. 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 4. There is not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 . (四) Summing-up(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1、找出与Amber Room有关的重要线索(3个人物、2个国家、1个组织) 2、分析写作手法(时间顺序及都用了一般过去时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将来进行写作训练描述某事经过时,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手法 (五) Group-work(task)4人小组 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learn how to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Fill in the blanks: The Amber Room was made_. Frederick William_.It soon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 Petersburg . Later, Catherine_and she told her artists to_. In September, 1941,the Nazi Germany army secretly _. After that,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_. Now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_much like the old one. 2、谈谈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文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家乡某一文物的短文。 六、教学课后反思 任务型教学一般在教学的开始就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用语言做事。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了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构建,以达到解决某个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生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内化语言的环境。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明白文物重要性及要做好保护。不足之处本单元总体不错,但不足之处就是在阅读后回答问题那部分,设计问题大多是 wh-问题,因此对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没有完全照顾到,我原以为他们是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应该不是太难,何况这些问题并不是推理题,就以为他们都能接受。但下课后我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并未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完所有问题,在以后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多加留意这些问题,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