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产业经济学资料(13页DOC).docx

    • 资源ID:59038402       资源大小:177.9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产业经济学资料(13页DOC).docx

    最新资料推荐产业经济学论文                     -论我国对外贸易状况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2007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进出口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的调整现今对外贸易的政策,合理的引导企业向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对外贸易方向转变,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不利状况得以改善,在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的同时,也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关键词:贸易 状况 对策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因素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少数科研机构,并且其进出口自营权受到很大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我国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很高,数量有限。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这意味着,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由于外贸经营权由政府行政审批,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完全由政府指定,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从而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导致国内许多生产企业不能完全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人为地压抑了我国的出口供给弹性。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不能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不能真正地在具有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主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可见,对私营企业的出口限制实际上是对中国出口扩张能力的人为限制。此外,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了我国的进出口的国有外贸公司却因规模小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国有外贸企业并不承担经营亏损的最终财产责任,为了扩大出口,往往不负责任地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这种没有内在约束的无序竞争,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乱、而且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降低了我国的贸易利得。2.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导致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我国降低关税的政策意图实际上是侧重在缓解我国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扩大资本品或技术设备的进口(中国进口中的80%以上是资本品),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并不是着眼于通过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此外,我国对一些已经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然存在着不同名目的数量限制,一些需要进口品的投资项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项批准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指导。同时,中国在进口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进口手续过于繁琐等。我国对许多产品(如原油、成品油、农产品等)的进口仍实行国家垄断,这也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却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由于我国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生产率普遍较低,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也就自然很高。(三)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目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如鞋、玩具和运动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装等。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加工贸易中,只要加工产品本身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那么,反映在统计中就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实际上国内大量加工过程比较短暂,附加价值并不高。可见,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还不能说明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真正实现了高级化,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迫在眉睫。三、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路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要求,全面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品牌发展为主线,加强贸易与投资、贸易与产业的政策互动,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多元化市场,以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新型的外贸综合评价体系现有对外贸易评价体系过于注重金额的增长,很难体现出质的提高。中国要逐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外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现有公共数据资源制订可评估比较的量化指标,科学合理地衡量进出口绩效及其对税收、就业及产业的贡献,有效监控对社会、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影响,科学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外贸出口绩效。2、建立鼓励与限制并重的出口调控机制调整现有外贸管理和促进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环保、行政等手段,加大对新产品的科研、品牌培育、营销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精深加工程度,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对中西部地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减少出口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业,要积极研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鼓励其采取措施,发展相关替代产业,鼓励出口环保节约型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成本。3、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通过加大对科研投入,品牌培育、营销服务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通过鼓励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4、加强对农产品的出口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及生产体系认证的支持力度。要普遍恢复或提高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退税率,鼓励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通过推广出口信贷、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减少检验检疫费用等手段,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农产品出口信息资源,继续推动信息服务工作。要推动农产品出口行业商会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行业协调自律作用。5、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出口名牌培育机制。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名牌出口企业予以适当政策倾斜,提供融资和保险便利,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名牌出口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客户”,在费率等承保条件上给予优惠,优先提供各项增值服务。6、建立完善进出口监控预警体系,提高贸易摩擦应对水平继续做好对重点国家和重点商品的进出口信息监测预警工作。重点从检测进口产品的量价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冲击,逐步转移到监测分析中国大宗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和国内市场需求走势,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外贸、海关、税务、银行、外汇、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联网。为企业提供更及时的预警信息。7、积极推进外贸诚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外贸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监督和规范企业行为。继续落实外贸法和行政许可法,加快制定反垄断法,依法对“灰色清关”、走私诈骗、骗税骗汇、不正当竞争、行业垄断、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的企业及人员予以处罚,维护公平、公正的外贸经营秩序。严格贯彻落实劳动法,完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提高外贸从业人员的整体福利水平。8、优化进口结构,搞好大宗资源型产品进口协调加强进口协调与服务,通过政策引导、行业协调、支持企业加强进口联合谈判,集中订货采购,掌握大宗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主动权,引导企业运用长期合同,期货贸易、战略合作、参股控股等手段,实现进口多元化,并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基地,提高境外资源利用能力,探索设立大宗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过快增长,规避国际市场风险。9、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对外出口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完善服务贸易管理。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服务贸易法规,加快完善国内服务要素市场体系,鼓励各类主体自我发展、公平竞争。同时应加大对重点优势行业的政策扶持。促进软件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走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结束语:通过这次材料的收集,论文的编写,让我对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不仅让产业经济学中的相关的理论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而且拓宽了我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视野。参考文献:说明了我国对外出口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概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2、外商投资产业经济学外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外商投资的企业中,其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远高于国内水平。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由此带来利润。可以看出,外资在我们国内市场的优势。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国内企业。外商促使国内商品类型日趋丰富。产品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 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外商带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业。改革开放后,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采购不断提高,形成了跨区域的采购网络,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产业聚集带。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外商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4%,高出全部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5%左右。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值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77亿美元,增长45.7%,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达23.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外商促使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比例关系改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低级、僵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3、外商投资产业趋向分析与展望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外商投资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国际局势的动荡导致不稳定性增加:一是因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二是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三是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民族企业蓬勃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总之,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但是,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实力都是国内民族企业所暂时无法比拟的,外资企业凭借其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迅速挤压国内企业,外资利用其先进设备的高效生产率和高效物流的低成本,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目前民族企业仍显得较为弱小,各个方面远远落后于外资。如今,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模式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这是一种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行为,控制我国的经济,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也威胁着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引进外资总量过大,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长远威胁。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找相应对策,既能保护正常的跨国并购,以维护市场竞争的活力,又能有效阻止形成市场垄断,在利用外资的同时,确保经济至国家安全。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外商投资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要从产业种类、产品、技术、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积极影响及其启发意义。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1外商投资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北京GE航卫的CT机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生产水平前进了30年,上海英特尔引进了全球性能最优的台式机微处理器封装与测试生产设施。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原来的国内企业。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商来华投资于IT制造业,其中既有INTEL、IBM、NOKIA等著名跨国公司,也有大量“隐姓埋名”为跨国公司从事OEM生产的台资企业,使得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外商投资促使了出口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 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视听产品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3外商投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通过三种途径促进了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第二条途径是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采购不断提高,形成了跨区域的采购网络,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产业聚集带。第三途径就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广东省通过与外资合作,结合广东的实际,建立了一条依据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大部分科技活动进入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这种科技生产一体化适应机制开始与发达国家现行机制相接近,成效显著,使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的科技活力有了明显的提高。4外商投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商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4%,高出全部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5%左右。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值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77亿美元,增长45.7%,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达23.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 5 外商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换代 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低级、僵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其具体表现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且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加快基础工业的发展以后,轻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不协调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每增加100亿美元,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0.2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2.9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上升3.12。综上所述,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以湖北省为例,近几年来,湖北省吸引的外资大量增加,2000年达到了9.4亿美元(直接投资),但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促进力量,湖北省要想提高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硬软件措施相配套,加强吸引外资,使外资输入的规模和质量上一个档次和台阶,以促进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吸引外商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中西部利用外资实现切实突破。我国利用外资地区倾斜的长期格局进一步导致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失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虽在总额上有所增长,但在全国所占比重没有大的改变,西部地区甚至一度有所下降。2005年,东部地区新设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增长1.5%、25.58%和0.91%,其中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达88.8%;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降幅较大,达28.64%,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较上年同期减少2.9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新设外资企业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分别下降5.59%和2.5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55%,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为3.2%。从外资企业出口看,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居前10位的省市均是东部沿海省市,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97.69%,而中西部地区20省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31%。    为什么在中央给了不少优惠政策,西部地区自己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后,外资仍以更大的热情和规模投向东部地区呢?第一直接障碍是外资进入的原动力不强,缺乏利益驱动。外资是否能够向中西部转移,关键取决于投入中西部的要素回报率是否能高于东部。第二直接障碍是中西部在同一个层面,同一个产业与东部竞争不具有比较优势。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偏好大资本,首先关注世界大公司,不少学者也主张将引进跨国公司作为外资战略转变的主要内容。政策和理论导向促使中西部与东部在引进跨国公司上搞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合作成本。一个地区如果忽视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有的资源比较优势,实行某种形式的赶超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则必然缺乏竞争力。第三个直接障碍是观念落后。项目、资金、优惠政策对于改善一个地区的投资硬环境的确至关重要,但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观念的落后是吸收外资最大的制约因素。由于计划经济积淀深厚,中西部经济基本还在低效率的模式中运行,优秀的项目和人才难以成长。针对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投资区位导向政策,看其是否确实能较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与人力优势,是否从长远看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赋予投资环境新的和更加广泛的内涵。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影响投资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引资要素仍以廉价生产要素为主,投资环境的综合竞争力仍比较弱,换言之,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总体竞争优势还有待开发。学者的研究表明,截止2001年底,在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中,70%以上属于劳动力寻找型,26%属于市场和自然资源寻找型。世界银行的评估报告认为,在整体英语水平、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社会信誉的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目前还无法与印度相比。印度比中国具有优势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软环境好,如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的媒体监督等。未来几年,一些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国际资本对政府信用、政策制度、产权关系、法律执行、技术标准、人文环境的选择性明显加强;二是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三是有较高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可能成为区别各个国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四是生产和市场销售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投资者更加注重现实的回报和商业模型。    处理好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关系。当我们花大力气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把吸收外资与国内发展统筹起来,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来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必须始终服务于国内发展的要求。首先要改变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将对外开放等同于招商引资。过去长期存在的内外资管理体制上的两套系统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外差别政策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领域在处理外资与内资的关系上,常常是厚此薄彼。其次,要避免外资压缩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即目前不少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地方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外资企业凭借各种优势,对同行业内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内资企业让出了市场、品牌,成为外资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个加工厂,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正在削弱。再次,要关注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关键取决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外溢作用的途径包括人才流动、当地配套、技术交流、技术示范和技术竞争。技术外溢效果的大小不仅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关,而且还与内资企业的学习能力、配套能力、竞争力等因素有关。因此,结合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或潜力,对外商投资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有选择地引进项目或制定外资优惠政策才更具有意义。    要注意外资政策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产业方针和制度保障相互协调。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避免将吸收外资的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过分放宽对外资的监管,以牺牲环境、劳工利益为代价来吸收外资,导致急功近利的“发展主义”,造成发展的不均衡性。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外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外资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实现吸收外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对跨国公司进入条件、投资方向、控股程度进行限定,而对其进入后的业务经营活动却疏于管理和监督。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生活中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使跨国公司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现自己在最初入境时无法实现的目的。法律漏洞是外商投资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去研究如何从外部对跨国公司基于内部关系产生的具有消极作用的经营行为进行管制,使外商投资的进入及生产经营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进行。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各地引资工作的盲目导致对形成自身产业发展体系、配套协作能力的忽视。近年来,我们对外资增长速度十分关注,不少省份都是指标层层往下压,到地方就演变成无序竞争,拼土地价格、拼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的同时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    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长期以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外国投资的进入。研究表明,与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外国直接投资更趋向于流向市场没有效率、机构框架质量较差的国家,因为投资者不愿依赖当地的金融市场、供货商和法律规则。从全球跨国投资趋势看,资本流动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新建项目中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少,更普遍地采取合并与收购方式,证券资本在国际资本流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日趋增加。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报告对“多种方式”已经做了详细论述,即“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2002年底开始施行的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迈出了中国通过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方式吸引外资的第一步。目前,中国的政策法规环境、中国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成熟程度是影响外资并购的主要因素。如何通过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以更好地引进金融资本是今后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自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已结束了20%以上的高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期,一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了未来几年我国吸收外资的总体状况会进一步好转,规模将继续扩大,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会继续增强。内部条件指我国自身的投资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主要投资国的经济环境。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和国内政策调整将成为影响跨国投资流向的主要力量,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我国吸收外资总体上面临着有利于发展的国际形势,但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充满变数,这种不确定性促使跨国公司行动更加审慎;另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拉美经济的上升将会与中国吸收外资形成强烈竞争。从国内看,中国吸收外资有利的基础因素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吸收外资的能力不会有逆转,但宏观经济紧缩运行,消费需求不振将会使外商投资机会有所减少,盈利空间相对缩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必然会制约吸收外商投资的水平。因此,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吸收外资近期内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今后几年,我国外商投资仍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11:10:02

    注意事项

    本文(产业经济学资料(13页DOC).docx)为本站会员(ahu****ng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