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docx
-
资源ID:59084816
资源大小:211.9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docx
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第三则小古文,借助“则”字句的断句特点,读好文中关键句,学习发语词的断句特点。(二)借助变式朗读、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信息,能理解“有志”“有识”“有恒”的内涵,把握全文大意。(三)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二、教学准备课件,曾国藩人物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梳理篇章信息1.依次出示孔子、朱熹读书心语,齐读巩固。2.引题。关于读书,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走进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读读他的读书之道。(二)教材衔接,梳理停顿规律1.自由朗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教材衔接,回顾停顿规律。有一些停顿需要我们随着文章理解的深入,慢慢把它读好,有一些则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慢慢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请你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知晓的停顿规律。(逐条呈现以下句子,回顾、梳理)女娃/游于东海(主谓之间要停顿)足跌/没水中(连续动词之间要停顿)少年强/则国强(表示承接的“则”字句前要停顿)3.迁移应用,读好本课三个“则”字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找一找,指名读)4.拓展新知,学习句首语气词“盖”的停顿。(“盖”字描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5.落实关键停顿,读通课文。(指名读、齐读)(三)宏观看篇,梳理内容信息1.提取关键信息。(1)找观点。关于读书,曾国藩提出了什么观点?找找文中相关的句子。(交流: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2)提炼关键词。(板书: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2.变式朗读,分类梳理,厘清信息。(出示梳理句)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第三要有恒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四)微观看句,理解内容信息1.同桌对学,朗读交流。(课件出示)(1)同桌之间,按照刚才的互动方式,互相对一对。(2)互相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里需要帮助。2.汇报交流。结合注释、上下文、拓展材料,理解“有志”“有识”“有恒”的内涵。(1)预设一: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志:志向、目标。下流:古今异义词,联系课本注释知晓“下等、劣等”,并根据本文的谈论对象,理解“下等”具体指在读书这件事上落于人后。断。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这份坚定的?如果我把句子改成“有志则不甘为下流”好不好?由此启发理解“断”是“一定、肯定”的意思。(2)预设二: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分层次。这个句子比较长,请同学们给它分分层次,再说说你的划分依据。提炼关键词。“有识”和“无识”。有识。联系生活或书本举例子。(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因为他知道学无止境,所以总是谦虚、勤奋地坚持学习)无识。理解“井蛙窥天”。窥是什么意思?井蛙窥天说的是哪些人?(明确“识”指的是见识)知晓“河伯观海”。借助“皆无识者也”判断河伯观海的大意;讲述庄子·秋水节选内容,知晓故事。拓展“夏虫语冰”。完成作业本第四题。下列各项中,与“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杞人之忧天 B.郑人之买履 C.夏虫之语冰点拨:排除法或者联系“河”与“海”“夏”与“冰”推断。(3)预设三: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说说自己的理解。回顾学过的名言名句,加深理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拓展曾国藩资料。关于有恒心,本文作者曾国藩是很有发言权的一位。关于这个人,你了解吗?(先自主发言,再出示补充材料)材料一:小时候,曾国藩在家读书时,有贼人潜伏于梁上,企图在他睡后偷窃。结果,曾国藩背书背到半夜也没有背下,贼人不耐烦了,一跃而下,将他臭骂了一顿,又把他背不出的文章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材料二:黎明即起,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书十页,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月作诗文数首。小结。小时候资质平庸,经过日复一日勤勤恳恳地学习,最终功成名就。大道至简,最难的往往是一颗恒心。3.梳理“三要”之间的逻辑顺序。理解了“三要”,这“三要”能否调换顺序?(做事先要有志向有目标,这样才有努力的动力;要知道学无止境,才会持之以恒地去学习)4.小组对读,加深感悟。(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五)对比观文,梳理形式特点1.语段对比,探究同和不同。这段文字和我们课文中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出示句子)(1)归纳特点。内容相同,形式不同。(并列式vs总分式)(2)感知议论结构。你们觉得哪一种呈现形式更适合这段文字?(像这样表达阐述一个观点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议论文。议论文一般会把观点鲜明地亮出来,然后再做具体论述)2.齐读全文。3.一分钟挑战背诵,当堂反馈。(挑选其中一句)(六)观照全篇,梳理提炼总结1.梳理时间轴线。春秋孔子南宋朱嘉晚清曾国藩。(点拨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而曾国藩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第70世孙)2.梳理读书方法。谦虛、诚实、勤奋(纵向),心到、眼到、口到(阶梯式:“心到”最急),有志、有识、有恒(横向:三者缺一不可)。3.梳理形式特点。论语语录体,只有观点;后两则议论文体,既有观点,又有论述。4.体会二、三两则小古文内容广度的差异。其实同样讲读书,同样既有观点,又有论述,他们之间还有微妙的区别。前者是读书这一刻要做到的要求,而后者是贯穿整个读书生涯的坚守。(逐步呈现完整的思维导图)5.结语。同学们,在这一课里,我们学了很多有用的读书方法,相信或多或少会对你产生一些启发。老师最想告诉大家的依然是刚才的那句话一大道至简。道理都很简单,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关键在于有没有坚持做下去。附板书: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耻”“矣”“岂”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知”“识”。(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练习背诵课文。(三)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四)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浏览课文,导入新课1.读一读篇章页上的名言,说说苏轼认为应该怎么读书。(出示篇章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苏轼提倡书要反复阅读,认真思索,自会明白书中真意。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其他古人又是怎么谈读书的呢?(板书:古人谈读书)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谈读书。(齐读课题)3.浏览全篇,整体把握脉络。(1)快速浏览全篇,说说哪些古人在和我们谈读书。(2)相机点拨,归纳总结。这三位古人生活在不同年代,身份也不同,但他们都在谈读书。(板书:孔子、朱熹、曾国藩)(二)创设情境,学习第一则文言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同学们,你们听,古代私学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一起,等待着他们的老师孔子的到来。只见孔子稳步走到学生面前,说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门下,是来向我求学问、求道德的,那怎么学习呢?这就是读书之道”(出示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不同形式,反复诵读。(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3.背景故事引入,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就在这充满韵味的私学里,孔子与弟子们围坐一起,只见其中一位弟子子贡问道:“老师,魏国有一位大官,叫孔圉,他去世后,后人给了他一个号,称他为文。我知道只有道德博厚、勤学好问、贤良爱民的人才可称为文。他凭什么能得这个称号?”(出示句子)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孔子如何作答?(指名读,出示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由读,想一想,你明白他的意思了吗?点拨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什么学习方式了解到的?(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理解“不耻下问”。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叫“下问”。猜猜孔子会向谁请教。在生活中,你们自己或者身边人有过“不耻下问”吗?提炼总结,反复诵读。孔子生活的春秋年代,等级森严,向学识、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能倡导这样一种思想,并教导学生,这种独到的见识值得我们称颂。这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收录在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五章。让我们再来读读孔子对子贡的教导。4.情境导入,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孔子教导子贡的话还在耳畔回响,他又教导起另一名弟子仲由。子曰:“由,诲汝知之乎!”(2)孔子教导仲由什么呀?(学生接读,出示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导学生根据字义读准“知”。这句话有五个相同的字,前面四个字的意思是知道,念知(zh),最后一个字意思是智慧,念知(zhì)。春秋时还没有“智”字,所以“知”智通用,称为“通假字”。读通假字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而不是只看字本身。学习文言文,结合注释,不仅能理解字义,还能把字音读准了。(男女生分别练读)借助注释,说说孔子教导仲由如何读书。多遍诵读,巩固字音。仲由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弟子,被后世尊为“先贤”,想来这也源自于孔子的教导,一起读这谆谆教诲。(齐声诵读)能够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种大胸怀,大智慧。让我们一起把这智慧之语再来朗读。(齐声诵读)5.情境之中再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平日里,这位圣人就是这样与他的学生说古论今,答问释疑。对弟子的教诲,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以之自勉。(出示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默读思考。哪部分是讲“学”,哪部分是讲“教”?(相机指导读准“识”)(3)用组词、猜一猜的方法理解“默”“倦”。文言文中有些字,我们结合语境,给它组个词或者猜一猜,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4)课外资料拓展,理解“学而不厌”。孔子就是这么做的。据记载:孔子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把所学与所教相结合,教学相长,诲人不倦。(5)指导朗读。这是孔子勉人与自勉的话,我们合作着读一读,以此共勉。(学生读“学”,教师读“教”)(三)循序渐进,熟读背诵1.诵读不同字体的论语,引向背诵。(1)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行书写的论语你们会读吗?(2)草书论语你们还会读吗?2.指导背诵第一则。(四)方法迁移,学习第二则同学们,你们听!古代私学的钟声又敲响了,这次来讲学的古人与孔子颇有渊源,他虽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但是跨越几个世纪他将孔子的儒学思想发扬光大。他是谁?他就是宋代的朱熹。朱熹又是怎样谈读书的呢?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则。1.明确要求,小组讨论自学。(回顾学习第一则的方法,再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2)用借助注释等方法,小组讨论课文的大意,想想朱熹提倡的读书方法是什么。2.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梳理朱熹提倡的读书态度和方法。3.汇报交流。(1)读好第一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余”“尝”“谓”三个字的意思。(出示句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2)读文思考。读书有三到,那三到之中,哪到最急?为什么心到最急呢?(3)汇报交流。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一语道破读书成败的关键。谁能借助刚才学到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朱嘉教导我们怎么读书?(4)配乐朗读。(五)联系实际,谈谈体会1.学了两位古人的读书之道,课文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在作业本上,用文字激励正是少年读书时的自己。(完成作业本第五题)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2.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3.感受经典,再次诵读。同学们,古人谈读书,这是一场我们与孔子的对话。论语并不遥远,它简单而朴实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温故而知新,一起读。古人谈读书,还是一场我们与朱熹的对话。这几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让我们再次诵读经典。附板书:古人谈读书孔子朱熹曾国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书有三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心到、 眼到、口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