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瑰宝之唐诗任务单(学生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docx
-
资源ID:59093539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诗词瑰宝之唐诗任务单(学生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docx
诗词瑰宝之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任务单一、沉浸诗境:梦游天姥吟留别奇特迷离的梦境,登高沉郁悲凉的意境。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题材分类游仙诗意境切换移步换境虚实相生思想感情人事无常、乐极生悲;逃避现实、寻仙访道;蔑视王侯、抗争权贵。艺术手法想象夸张;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语言风格豪迈奔放二、醉心乐音:白诗“移人”,韩诗“惊人”,李诗“泣鬼”,异曲同工,各臻其妙。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皆摹写声音至文”。 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译诗】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一会又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译诗】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篇目物象表现手法艺术效果琵琶行琵琶 叠词 比喻 侧面烘托形象鲜明余音袅袅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三、对决巅峰:大唐盛世中诗仙和诗圣的生命意境。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在文化当中是被忽略的。在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李白的诗句。今天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然而,到了宋朝就开始讨论到底李白、杜甫孰优孰劣的问题。宋朝的苏辙认为李白这样的诗人完全不道德,说李白“白昼杀人,不以为非”,因为李白的诗句当中,有“笑进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其实文学创作与艺术创作一样,很难用社会的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果用社会功利去解读,都没有办法存留。 宋朝开始就对李白的诗很害怕,因为李白诗里有很多对个人出走的鼓励,后来的教育都害怕这种态度。在蜀道难中,哪里有前人开好的路?蜀道难最令人感动的是你必须披荆斩棘自己开路,蜀道难的快乐正在于此。宋以后的教育体系害怕李白是因为李白的创造力。创造力常常被理解为毁灭力,因为太冒险了,太不遵循人间的规则。杜甫逐渐成为正统文学里的伟大代表者,而李白则备受争议。 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选自蒋勋说唐诗,有删改)人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格基础把道家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尽情发挥成一种典范。生命风范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受众解读在青年时,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怀有对李白的热爱。发展影响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对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