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ppt

    • 资源ID:59098681       资源大小:511.50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ppt

    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本本本本 章章章章 要要要要 点点点点*劝导的过程劝导的过程 *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 *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态度改变中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规则态度改变中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规则*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态度防卫与阻止改变策略态度防卫与阻止改变策略*诱导态度改变的方法诱导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十六章第十六章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劝导与态度改变劝导与态度改变劝导与态度改变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图16-1 霍夫兰劝导模型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1、中心路线 2、边缘路线图16-2 精加工似然模型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图16-3 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二、平衡理论二、平衡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一)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二)认同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三)内化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二、平衡理论二、平衡理论 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学 “POX”模型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正号时,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负号时,系统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图16-4 各种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一)自我知觉理论 1.贝姆 2.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二)自我确认理论 1.斯蒂尔 2.人们并不总是特别在意他们认知间的一致性,而是很介意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一)认知反应路径 基本假设: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态度产生联系,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知反应;态度改变是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的;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场相关的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积极支持、负性反对的和中立三种;某一信息激起的积极支持反应比例越大,负性反对反应比例越小,态度朝着信息的方向做出的改变越大。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二)双加工模型 1.两种加工方式 启发系统模型根据个体在加工中付出努力的多少,将加工方式分为努力的系统加工和非努力的启发加工。系统加工反映了对信息的全面、仔细、深思熟虑的分析与加工,它是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才能进行的。启发加工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而非仔细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2.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 充分性原则是指人们在做出态度改变时总是尽可能地获得充分的把握。充分性是由充分阈值(sufficiency threshold)和实际信心(actual confidence)决定的。充分阈值是指个体希望具有的把握水平。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3.信息加工动机 启发系统模型认为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来指导其信息加工,这些动机包括精确性(accuracy)、防御性(defence)和表现性(impression)。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去坚持有效反映真实和客观现实的态度;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价值和自我信念;表现性动机则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或者与他人友好相处而认同他人的态度。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三)联结-命题评价模型 高隆斯基(Gawronski et al.,2006)新近提出了联结命题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APE),认为内隐态度改变和外显态度改变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1.联结加工和命题加工 联结加工是内隐态度的潜在心理机制。命题加工是外显态度的潜在心理机制,它以基于演绎推理的评价判断为特征。2.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改变 联结命题评价模型认为,导致内隐态度的改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联结结构的改变,二是激活模式的改变。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二、态度主体特性二、态度主体特性三、劝导说服力三、劝导说服力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一)态度强度与向中度的作用 一种态度的强度越大,意味着该态度的支持力量越多,越充分。(二)态度向中度 态度的向中度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要,相应的认知与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也就越困难。(三)态度深度 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卷入度越深,态度改变越难。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二、态度主体特性二、态度主体特性 (一)个体差异 1.年龄与性别 2.智力 3.人格特征 4.认知需要 5.自我防卫倾向 6.知识背景 (二)好心情 (三)承诺 (四)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三、劝导说服力三、劝导说服力 (一)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1.传达者的可信性 2.传达者的吸引力 3.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 (二)说服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差异 2.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 (三)信息呈现方式 (四)重复 (五)论点的有效性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四、劝导情境的作用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一)分心 (二)情境的强化作用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二、预先警告二、预先警告三、态度的接种效应三、态度的接种效应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一)自我防御倾向(1)抗拒反应(2)心理惯性(3)保留面子 (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1.笼统拒绝 2.贬损来源 3.歪曲信息 4.论点辩驳 5.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二、预先警告二、预先警告 在劝导时,事先透露劝导的企图,可能会给接收者创设了发展反对论点的机会,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对态度改变的抵制。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防卫与保护三、态度的接种效应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一)态度接种的提出 麦奎尔 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如果从未接触过相反的论点并与之交锋过时,为了预防态度被说服,抵制态度改变,也需要对态度进行接种。(二)态度接种的过程 1.告知接收者将要面对攻击 2.给予轻度的攻击 3.使接收者主动反击说服信息 (三)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抵制同辈影响的作用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二、态度防卫的回避、态度防卫的回避三、参照群体引三、参照群体引四、过度理由效应四、过度理由效应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态度改变努力需要尽可能选择高可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二、态度防卫的回避、态度防卫的回避 1、立场靠拢 2、分散注意 3、惠待三、参照群体引导三、参照群体引导 个人对群体的认同、群体成员必须按照群体规定去做的社会压力、群体的权威性、以及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等,都会促使个人选择与群体一致的态度与行为。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 四、过度理由效应四、过度理由效应 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 (一)诱导服从 当个体作出了与内心的态度不相一致的行为时,如果没有其他附加的理由可以解释这一行为的话,个体就只能通过态度改变来减少自己的不协调感。(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扭转人们日常生活中顽固态度与行为的很好方法。作业与思考题作业与思考题作业与思考题作业与思考题1.试运用劝导与态度改变过程模型分析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2.举例说明态度变化存在睡眠者效应。3.试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和平衡理论分析自己某态度改变的过程。4.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当有人试图评价或者说服你时,你在哪些方面能清晰感受到防卫倾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这些防卫的作用。6.态度改变努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建议读物建议读物建议读物建议读物1.申荷永.(1999).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申荷永.(1999).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3.Baron R.A.&Byrne D.(1997).Social Psychology(8th ed.).Boston:Viacom Company.4.Bohner G.&Wanke M.(2002).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New York:Psychology Press.5.Maheswaran D.&Chaiken S.(1991).Promoting Systematic Processing in Low-motivation Settings:Effect of Incongruent Information of Processing and Judg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13-25.6.Axsom D.,Yates S&Chaiken S.(1987).Audience Response as a Heuristic Cue in Persuas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30-40.7.Philip G.Zimbardo&Michael R.Leippe.(2007).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注意事项

    本文(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