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最新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ppt

    • 资源ID:59575888       资源大小:2.22M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ppt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基本概念l细菌的细菌的感染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或传染:指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指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l致病菌或病原菌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致病的: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细菌。l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nonpathogenic bacterium,nonpathogen)11/10/20222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11/10/20229生物膜(biofilm,BF)l是指附着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体表的有组织的共生的微生是指附着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体表的有组织的共生的微生物群落。物群落。BF中含中含90以上的水分,其余是与微生物有以上的水分,其余是与微生物有关的组成关的组成,其中包括活菌、死菌、代谢产物、细菌分泌其中包括活菌、死菌、代谢产物、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裂解产物。的裂解产物。BF存在着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存在着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多糖、DNA、RNA、肽聚糖、脂质和磷脂等。显微镜、肽聚糖、脂质和磷脂等。显微镜下显示,下显示,BF呈蘑菇状,形成水道。阴道内的微生物就呈蘑菇状,形成水道。阴道内的微生物就是寄生在这层膜里,从中获得营养,逃避宿主的免疫排是寄生在这层膜里,从中获得营养,逃避宿主的免疫排斥以及抗生素的杀伤。斥以及抗生素的杀伤。11/10/20221011/10/202211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机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状态及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成了致病菌。致病条件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二、二、二、二、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opportunitistic pathogen)(opportunitistic pathogen)11/10/202212细菌方面细菌方面机体方面机体方面正常菌群正常菌群/非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寄生部位改变寄生部位改变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11/10/202213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l微生态学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其基本研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其基本研究内容有内容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eubiosis)、微、微生态失调生态失调(dysbiosis)和和生态调整生态调整(microecological adjustment)。11/10/202214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l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为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l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致出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致出现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现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l菌群失调时常导致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菌群失调时常导致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11/10/202215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环境环境因素因素人体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分分 娩娩创创 伤伤微生物微生物妊妊 娠娠年年 龄龄月月 经经药药 物物激素激素手手 术术射线射线免免 疫疫11/10/202216肠道的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菌群健康青年健康青年健康青年健康青年粪便涂片粪便涂片粪便涂片粪便涂片健康壮年健康壮年健康壮年健康壮年粪便涂片粪便涂片粪便涂片粪便涂片健康健康健康健康老年老年老年老年粪便粪便粪便粪便涂片涂片涂片涂片11/10/202217Probiotics定义l是含活菌和是含活菌和(或或)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的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的生生物制品物制品,经口或其他黏膜投入,旨在黏膜表面改善微,经口或其他黏膜投入,旨在黏膜表面改善微生物与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生物与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l最近最近FAO对对probiotics定义是: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给定义是: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给宿主带来有益的、健康的影响的活的微生物。宿主带来有益的、健康的影响的活的微生物。l国内学者一般将国内学者一般将probiotics翻译为益生菌或微生态制剂。翻译为益生菌或微生态制剂。11/10/202218Probiotics制剂的要求制剂的要求l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局部上皮细胞;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局部上皮细胞;l能够定居并繁殖,并形成正常、平衡的菌群;能够定居并繁殖,并形成正常、平衡的菌群;l各种制剂中要含有足量的活菌,以保证每日的各种制剂中要含有足量的活菌,以保证每日的 最低摄入量,乳杆菌每日量不应少于最低摄入量,乳杆菌每日量不应少于10108 8个活菌;个活菌;l能够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粘附;能够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粘附;l能产酸性物质、能产酸性物质、H2O2、生物活性物质和细胞生物活性物质和细胞 素等物质,抑制致素等物质,抑制致 病微生物的生长;病微生物的生长;l安全,无副作用、无侵袭性和无致癌性。安全,无副作用、无侵袭性和无致癌性。11/10/202219l致病性致病性 (质)(质)l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l毒力毒力 virulence of bacteria(量)(量)l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l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 D50)l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I D50)第二节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致病作用11/10/202220侵袭力产毒性产毒性 毒力毒力侵入数量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病原病原病原菌菌菌菌入侵、定居、入侵、定居、繁殖、扩散繁殖、扩散细菌毒素细菌毒素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11/10/202221一、细菌的毒力一、细菌的毒力侵袭力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素毒素 toxins11/10/202222(一)、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细菌定义:指细菌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粘附因子粘附因子(adhesive factor)或粘附素或粘附素(adhesin)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capsule and microcapsule)侵袭性侵袭性物质物质酶类及侵袭素酶类及侵袭素(invasin)n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 卵磷脂酶卵磷脂酶 n胶原酶胶原酶 链激酶链激酶 n凝固酶凝固酶 11/10/2022231.粘附与定植(1)黏附现象:)黏附现象: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由细菌利用胞外多糖彼此吸附连接形成生物膜:由细菌利用胞外多糖彼此吸附连接形成(2)黏附性结构物质:)黏附性结构物质:黏附素:主要为细菌蛋白质的黏附性物质,可存在黏附素:主要为细菌蛋白质的黏附性物质,可存在与菌毛的顶端或次极端,在与菌毛的顶端或次极端,在G-菌菌为外膜蛋白为外膜蛋白(OMP),在在G+菌菌为为LTA、荚膜多糖。、荚膜多糖。(3)黏附机制:配体与受体作用、静电吸引)黏附机制:配体与受体作用、静电吸引(4)组织趋向性:细菌配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组织趋向性:细菌配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 是特异性的。是特异性的。11/10/202224粘附因子 adhesive factorl菌毛:细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菌毛受菌毛:细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菌毛受体结合,从而吸体结合,从而吸 附至宿主靶细胞并定植。主附至宿主靶细胞并定植。主要存在于要存在于G-菌菌,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conolization factor antigen,CAF-)、淋、淋病奈瑟菌菌毛等。病奈瑟菌菌毛等。l非菌毛粘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非菌毛粘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的金葡菌的LTA、A群链球菌的群链球菌的LTA-M蛋白复蛋白复合合 物等。物等。11/10/202225细菌的粘附11/10/2022262.荚膜和微荚膜 capsule and microcapsule荚膜和微荚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荚膜和微荚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粘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伤和粘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A A群链球菌的群链球菌的M 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 Vi 抗原、大肠埃希菌的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 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11/10/2022273.侵袭性物质侵袭性物质l侵袭性酶类侵袭性酶类(invasive enzymes)葡萄球菌凝固酶、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链激 酶、酶、DNA酶酶 等。等。l侵袭素侵袭素(invasin):在肠道杆菌中发现,如伤寒沙门在肠道杆菌中发现,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存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存在于菌细胞表面的侵袭素入侵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于菌细胞表面的侵袭素入侵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扩散。扩散。侵袭素由侵袭素由inv 基因编码产生。基因编码产生。11/10/202228(二)、毒素 toxinl是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是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器官,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干扰其生理功能。l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l外毒素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毒性蛋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白质。11/10/202229l外毒素特征:外毒素特征:l蛋白质蛋白质l毒性作用强毒性作用强 l选择性强选择性强l理化稳定性差理化稳定性差 l抗原性强抗原性强 1.外外 毒毒 素素 exotoxin活性单位活性单位结合单位结合单位结合单位结合单位AB11/10/202230根据外毒素对靶细胞的亲和性和根据外毒素对靶细胞的亲和性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l神经毒素神经毒素(neurotoxins):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l细胞毒素细胞毒素(cytotoxins):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热外毒素l肠毒素肠毒素(enterotoxins):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11/10/202231 类毒素类毒素(无毒抗原)(无毒抗原)外毒素外毒素(极毒抗原)(极毒抗原)抗毒素抗毒素(抗毒抗体)(抗毒抗体)免疫动物免疫动物脱毒脱毒0.3-0.4%0.3-0.4%甲醛甲醛外毒素抗原性外毒素抗原性l类毒素类毒素(toxoid):外毒素受甲醛作用可使其:外毒素受甲醛作用可使其蛋白活性灭活而不影响结合蛋白的抗原性。蛋白活性灭活而不影响结合蛋白的抗原性。l抗毒素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11/10/2022322.内毒素内毒素 endotoxin 特性特性v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v 化学组分是脂多糖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理化稳定性。、理化稳定性。v 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v 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败血症的皮肤表现11/10/202233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致热反应致热反应 pyogenicity:白白细细胞胞反反应应:血血循循环环中中进进入入内内毒毒素素时时,中中性性粒粒细细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Shwartzman 现象现象:局部局部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全身全身11/10/202234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性菌: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性菌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小剂量内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产小剂量内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生多种细胞因子和B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增强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1/10/202235白喉霍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11/10/202236GG-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11/10/202237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区别区别外外毒毒素素内内毒毒素素来源来源GG+菌与部分菌与部分GG-GG-菌菌存在存在部位部位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化学成分成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60608080,3030分钟分钟 160160,2 24 4小时小时 作用作用方式方式与受体结合与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活性物质毒性毒性作用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DICDIC抗原性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毒形成类毒素弱,抗体作用弱弱,抗体作用弱11/10/202238(三三)超抗原与疾病超抗原与疾病l由细菌、病毒、支原体产生的具有直接激活免疫反应由细菌、病毒、支原体产生的具有直接激活免疫反应的毒素蛋白,表现为产生大量的的毒素蛋白,表现为产生大量的T细胞和细胞因子。细胞和细胞因子。l超抗原有三个基本特征:超抗原有三个基本特征:(1)激活具有特异性受体激活具有特异性受体(TCR)V的的T细细胞;胞;(2)不需要抗原不需要抗原递递呈呈细细胞的胞内加工;胞的胞内加工;(3)可以同可以同时时与与T细胞受体和细胞受体和抗原抗原递递呈呈细细胞表面的胞表面的 MHC-类分子的外侧结合,分别诱导类分子的外侧结合,分别诱导抗原抗原递递 呈呈细细胞和胞和T细胞发生反应。细胞发生反应。11/10/202239第四节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局部扩散局部扩散 局部表层扩散局部表层扩散 局部深层扩散局部深层扩散(2)全身扩散全身扩散 主要是进入血流扩散,还有通过淋巴、神经主要是进入血流扩散,还有通过淋巴、神经扩散。扩散。11/10/202240二、细菌性感染的传播二、细菌性感染的传播(一)感染的来源(一)感染的来源l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来源于宿主体外。l病人和带菌者: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以及携带病人和带菌者: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以及携带有某些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有某些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l病畜和带菌动物:人畜共患病病畜和带菌动物:人畜共患病l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11/10/202241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途途径径方方式式疾疾病病呼吸道呼吸道呼吸道呼吸道气溶胶,飞沫吸入气溶胶,飞沫吸入气溶胶,飞沫吸入气溶胶,飞沫吸入肺结核、百日咳肺结核、百日咳肺结核、百日咳肺结核、百日咳消化道消化道消化道消化道粪粪粪粪-口方式,食入口方式,食入口方式,食入口方式,食入伤寒、食物中毒伤寒、食物中毒伤寒、食物中毒伤寒、食物中毒泌尿生殖道泌尿生殖道泌尿生殖道泌尿生殖道性接触,粘膜损伤性接触,粘膜损伤性接触,粘膜损伤性接触,粘膜损伤STDSTD、淋病、梅毒、淋病、梅毒、淋病、梅毒、淋病、梅毒创伤性感染创伤性感染创伤性感染创伤性感染皮肤、粘膜创伤皮肤、粘膜创伤皮肤、粘膜创伤皮肤、粘膜创伤皮肤感染,破伤风皮肤感染,破伤风皮肤感染,破伤风皮肤感染,破伤风血液血液血液血液输血、注射、针刺输血、注射、针刺输血、注射、针刺输血、注射、针刺细菌败血症细菌败血症细菌败血症细菌败血症、AIDSAIDS媒介昆虫媒介昆虫媒介昆虫媒介昆虫密切接触、叮咬密切接触、叮咬密切接触、叮咬密切接触、叮咬鼠疫,沙门菌病鼠疫,沙门菌病鼠疫,沙门菌病鼠疫,沙门菌病多途径多途径多途径多途径消化、呼吸、创伤消化、呼吸、创伤消化、呼吸、创伤消化、呼吸、创伤结核、炭疸杆菌结核、炭疸杆菌结核、炭疸杆菌结核、炭疸杆菌11/10/202242l不感染不感染l隐隐性性感感染染(inapparent infection):当当宿宿主主体体的的抗抗感感染染免免疫疫力力较较强强,或或侵侵入入的的病病菌菌数数量量不不多多、毒毒力力较较弱弱,感感染染后后对对机机体体损损害害较较轻轻,不不出出现现或或出出现现不不明明显显的的临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传染源)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传染源)l潜潜伏伏感感染染(latent infection):当当宿宿主主体体与与致致病病菌菌在在相相互互作作用用过过程程中中暂暂时时处处于于平平衡衡状状态态时时,病病菌菌潜潜伏伏在在病病灶灶内内或或某某些些特特殊殊组组织织中中,一一般般不不出出现现在在血血液液、分分泌泌物物或或排排泄泄物物中中。一一旦旦机机体体免免疫疫力力下下降降,则则潜潜伏伏的的致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结核分枝杆菌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结核分枝杆菌三、细菌的感染类型三、细菌的感染类型11/10/202243l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传染病传染病)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感染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数日到数周:数日到数周 2慢性感染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数月到数年:数月到数年 1 局部感染(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2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systemic infection)11/10/202244l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致致病病菌菌侵侵入入宿宿主主体体后后,只只在在机机体体局局部部生生长长繁繁殖殖,病病菌菌不不进进入入血血循循环环,但但其其产产生生的的外外毒毒素素入入血血。外外毒毒素素经经血血到到达达易易感感的的组组织织和和细细胞胞,引引起起特特殊殊的的毒毒性性症症状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例如白喉、破伤风等。l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革兰兰阴阴性性菌菌侵侵入入血血流流,并并在在其其中中大大量量繁繁殖殖、崩崩解解后后释释放放出出大大量量内内毒毒素素;也也可可由由病病灶灶内内大大量量革革兰兰阴阴性性菌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11/10/202245l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例如伤寒早期。l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l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下脓肿和肾脓肿等。11/10/202246l带菌状态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宿主宿主-带菌者(带菌者(carrier),重要的传染源重要的传染源11/10/202247第五节第五节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指病病人人在在住住院院期期间间发发生生的的感感染染,通通称称医医院院内内感感染染(nosocomial infection)或或 医医 院院 获获 得得 性性 感感 染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或称自身感,或称自身感 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交叉感染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由医院内病人或医,由医院内病人或医 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在治疗、,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药物等消毒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药物等消毒 不严而造成的感染。不严而造成的感染。11/10/202248医院感染(医院感染(hospitalinfection)l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l感染对象感染对象l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11/10/202249医院感染的特点l感染类型:以内源性感染为主感染类型:以内源性感染为主l医院感染微生物医院感染微生物 l条件致病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条件致病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希菌等l常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常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l感染对象感染对象l婴儿和老年人为主婴儿和老年人为主l主要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11/10/20225011/10/20225111/10/20225211/10/202253医院感染的控制l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l隔离(隔离(isolation)l监测监测 l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l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和法规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和法规 11/10/202254社区感染的控制社区感染的控制社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社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计划免疫计划免疫11/10/202255社区感染的控制社区感染的控制l消灭传染源消灭传染源l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l保护易感染人群保护易感染人群11/10/202256控制和预防社区感染主要手段控制和预防社区感染主要手段l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l计划免疫计划免疫l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l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和白喉流行时,预防性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和白喉流行时,预防性用药可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用药可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11/10/202257计划免疫l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rogrammed immunization)l国家免疫计划(国家免疫计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l儿童免疫接种(儿童免疫接种(Childhood Immunization)l预防接种(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l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1/10/202258扩大免疫计划扩大免疫计划 EPIl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l1974年年 WHO推行推行l建议各国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建议各国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列入计划免疫白喉、破伤风和结核列入计划免疫l从全球只有从全球只有5%儿童接种儿童接种1990年年80%l灭绝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基本灭绝灭绝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基本灭绝11/10/202259我国的计划免疫项目我国的计划免疫项目l卡介苗卡介苗l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l白百破疫苗白百破疫苗l麻疹疫苗麻疹疫苗l乙型脑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l流脑疫苗流脑疫苗l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11/10/202260我国感染疾病流行现状和趋势l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基本得到控制,脊髓灰质炎即将被消灭。脊髓灰质炎等基本得到控制,脊髓灰质炎即将被消灭。但结核病仍未得到控制。但结核病仍未得到控制。l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l过去基本消失的性传播疾病卷土重来,一些新传染病过去基本消失的性传播疾病卷土重来,一些新传染病如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如如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如O157:H7)、)、新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新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O139霍乱、肺炎衣原霍乱、肺炎衣原体感染等也在我国出现,有的已经造成严重后果。体感染等也在我国出现,有的已经造成严重后果。l病原微生物耐药状况严重。病原微生物耐药状况严重。11/10/202261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62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