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精品】光纤接入技术(可编辑.ppt

    • 资源ID:59587583       资源大小:3.10MB        全文页数:11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品】光纤接入技术(可编辑.ppt

    光纤接入技术7.1.1 光纤接入网技术的当下重要性评析:光纤接入网(Optical Access Network,OAN)是目前电信网中发展最为快速的接入网技术,除了重点解决电话等窄带业务的接入问题外,还可以同时解决调整数据业务、多媒体图像等宽带业务的接入问题。举例说明为什么重要?没有它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现状?7.1 光纤接入网概述27.1.2 光纤接入网技术的定义光纤接入网泛指从交换机到用户之间的馈线段、配线段及引入线段的部分或全部以光纤实现接入的通信系统。光纤做传输媒介,替代传统的铜线 -“光进铜退”可以说是一种革命。3图示定义47.1.3 光纤接入网技术的优点1)无有源器件,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相)无有源器件,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相对于有源光纤网络来讲)对于有源光纤网络来讲)2)安装和维护方便)安装和维护方便3)带宽高,速度快)带宽高,速度快4)抗干扰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5)可承载的业务种类丰富)可承载的业务种类丰富57.1.6 光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1总线型拓扑结构 82环型拓扑结构 93星型结构 图7-4 单星型拓扑结构 103星型结构 图7-5 有源双星型拓扑结构 113星型结构 图7-6 无源双星型拓扑结构 127.2.1 无源光网络的概念 无源光网络(PON),是指在OLT和ONU之间是光分配网络(ODN),不需要使用任何供电设备。PON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电信公司的研究人员于是1987年提出,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对网络灵活性的要求。由于PON中不包含任何有源器件,成本低,安装和维护方便,发展迅速。7.2 无源光网络概述 13PON的发展经历了从APON(基于ATM的PON)到EPON(基于Ethernet的PON),再到GPON(Gigabit PON)等几个发展阶段。7.2.2 无源光网络的发展与分类 147.2.1 无源光网络的概念 APON采用基于信元的传输系统,允许接入网中的多个用户共享整个带宽。这种统计复用的方式,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EPON(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因此,它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灵活快速的服务重组;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方便管理。7.2 无源光网络 157.2.1 无源光网络的概念 GPON(Gigabit-Capable PON)技术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具有高带宽,高效率,大覆盖范围,用户接口丰富等众多优点,是被大多数运营商视为实现接入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改造的理想技术。GPON最早由FSAN组织于2002年9月提出,ITU-T在此基础上于2003年3月完成了ITU-T G.984.1 和G.984.2的制定,2004年2月和6月完成了G.984.3的标准化,从而形成了GPON的标准族。7.2 无源光网络 167.2.2 无源光网络的光纤类型 光纤的类型可以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大类,由于单模光纤的损耗低、带宽宽、制造简单和价格低廉,在公用电信网(包括接入网)中已经成为主导光纤类型。新敷设的光纤几乎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单模光纤又分为G.652、G.653、G.654和G.655等多种类型,考虑到成本及网络的维护和统一性,ITU-T建议在接入网中只使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便宜、性能稳定的G.652光纤。7.2 无源光网络 177.2.2 无源光网络的光纤类型 有些国家允许使用G.653光纤,其理由是色散小,可以与光纤放大器结合在1.55m波长区提供更长的传输距离,扩大用户群,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ITU-T认为在接入网环境下,目前的重点是2Mbps速率以下的业务,即使考虑宽带业务后其线路传输速率也不大可能超过2.4Gbps,因此,G.652足以覆盖现行规划的接入网最长传输距离。再考虑到G.653光纤的成本偏高以及将来开放波分复用系统方面的困难,因而ITU-T不建议使用这种光纤。在采用波分复用系统的光接入网中,G.655光纤有可能成为应用的主流。7.2 无源光网络 187.2.3 无源光网络的波长分配 光纤的可用工作波长区有3个,即850nm窗口、1310nm窗口和1550nm窗口。由于无源光网络对成本最敏感的部分是光电器件,因此设法降低这一部分的成本是改进整个系统性能的关键。一般来说,设法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批量生产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就新技术而言,采用平面光波电路(PLC)是主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降低成本的另一个措施是采用850nm波长区。850nm波长区的激光器已经批量生产,成本较低。850nm光纤损耗稍大,但对接入网环境不是一个大问题。7.2 无源光网络 197.2.3 无源光网络的波长分配 ITU-T通过G.982建议决定只使用1310窗口和1550窗口,其中1310窗口波长区主要支持电话和2Mbps以下的窄带双向通信业务,其工作范围应尽量宽,以便容纳WDM应用。按照这一原则,其可用波长的下限主要受限于光纤截止波长和光纤衰减系数,而可用波长的上限主要受限于1385nm处的OH根吸收峰的影响。据分析,如果光纤的截止波长过高可能会引起模噪声,这种噪声一旦产生就无法消除,因此必须坚决杜绝。相应的措施是保证系统中最短的无连接光缆有效截止波长不超过系统工作波长的下限,以确保单模传输条件。根据ITU-T标准,由模噪声所限定的系统工作的下限为1260nm,以确保单模光纤的正常传输。考虑到光纤工作现场的温度变化范围(-50+60),并假设1385nm根吸收峰为3dB/km,光纤最大衰减系数按0.65db/km计算,波长范围应为12601360nm。7.2 无源光网络 207.2.3 无源光网络的波长分配 在1550nm窗口,除了暂时可以用作异波长双工的下行方向外,主要用于宽带业务。该波长区的下限主要受限于1385nm处的OH根吸收峰的影响,而上限主要受限于红外吸收损耗和弯曲损耗的影响。如果按0.25dB/km光纤衰减系数来计算,则可用波长范围为14801580nm。如果要采用EDFA技术,则工作波长还要进一步受限于EDFA技术占用的增益平坦区,系统的工作范围还会进一步变窄。7.2 无源光网络 21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双向传输多址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22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双向传输多址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8 采用光时分多址接入技术的无源光网络 23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双向传输多址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9 采用光波分多址接入技术的无源光网络 24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双向传输多址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0 采用光码分多址接入技术的无源光网络 25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双向传输多址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1 采用光副载波多址接入技术的无源光网络 26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2 OTDM工作原理图 27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3 OWDM工作原理图 28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4 OCDM工作原理图 29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5 OFDM工作原理图 30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6 OSCM工作原理图 31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7 OFDM工作原理图 327.2.4 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双向多路复用技术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8 TCM工作原理图 337.2.5 无源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1.光线路终端(OLT)的功能结构 7.2 无源光网络 图7-19 OLT的功能框图 347.2.5 无源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2.光网络单元(ONU)的功能结构 7.2 无源光网络 图7-20 ONU的功能框图 357.2.5 无源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3.光配线网络(ODN)的功能结构 7.2 无源光网络 图7-21 ODN的通用物理结构 367.2.5 无源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4.操作管理维护功能 通常将操作管理维护(OAM)功能分为两部分,即OAN特有的OAM功能和OAM功能类别。OAN特有的OAM功能包括设备子系统、传输子系统、光的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设备子系统包括OLT和ONU的机箱、机框、机架、供电和光分路器外壳、光纤的配线盘和配线架等;传输子系统包括设备的电路和光电转换。光的子系统包括光纤、光分支器、滤波器和光时域反射仪或光功率计;业务子系统包括各种业务与OAN核心功能适配的部分(例如PSTN、ISDN)。7.2 无源光网络 37 在窄带PON系统概念提出的同时,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ATM技术的宽带PON系统,即APON,使接入网迈向宽带时代。APON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版本。1998年10月,ITU-T正式通过了G.983.1规范,即基于PON系统的高速光接入系统,对APON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定义,这个规范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对标称线路速率、光网络要求、网络分层结构、物理介质层要求、汇聚层要求、测距方法和传输性能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G.983.1规范的目标是为了用户提供接入速率大于2Mbps的宽带接入业务,包括图像、视频和其他分配型业务。7.3 APON接入技术 38 2000年4月ITU-T又正式通过了G.983.2规范,即APON的光网络终端(Optical Network Terminal,ONT)管理和控制接口规范。这个规范主要从网络管理和信息模型上对APON系统进行了定义,规定了与协议无关的管理信息库被管实体、OLT和ONU之间的信息交互模型、ONU管理和控制通道、协议和消息定义等内容。G.983.2规范的目标是实现不同OLT和ONU之间的多厂商互连,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兼容。2001年,ITU-T又发布了关于波长分配的G.983.3规范,即利用波长分配增加业务能力的宽带光接入系统。7.3 APON接入技术 39 APON在PON上传送ATM信元,在物理层采用PON技术,在数据链路层采用ATM技术。APON下行以155.520Mbps或622.080Mbps的传输速率发送连续的ATM信元,同时将物理层OAM信元插入数据流中。上行以突发的ATM信元方式发送数据流,并在ATM信元头增加3字节的物理层开销,以支持突发发送和接收。APON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完备的OAM功能,包括比特误码率的监视、告警和检测,自动发现和自动测距,并采用搅动策略作为实现下行数据加密的安全机制。7.3 APON接入技术 40 以ATM技术为基础的APON,综合了PON系统的透明宽带传送能力和ATM技术的多业务多比特率支持能力的优点,代表了接入网发展的方向。APON系统主要有以下优点:(1)理想的光纤接入网 (2)低成本 (3)高可靠性 (4)综合接入能力 7.3 APON接入技术 41图7-22 APON系统的网络结构 7.3 APON接入技术 7.3.1 APON的系统结构 421.光线路终端 7.3 APON接入技术 7.3.1 APON的系统结构 图7-23 基于TDMA的APON系统结构 43 1.光线路终端 APON的光线路终端(OLT)通过VB5接口与外部网络相连,目的是为了能够与现存的各类交换机实现互连,系统也具有向外部网络提供现存窄带接口的能力,例如V5接口等。OLT和ONU通过ODN在业务网络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提供透明的ATM传输业务。OLT由业务接口、ATM交叉连接、ODN接口、OAM模块和供电模块等组成。7.3 APON接入技术 7.3.1 APON的系统结构 44 2.光分配网络 光分配网络(ODN)为OLT和ONU之间的物理连接提供光传输介质,它主要包括单模光纤和光缆、光连接器、无源光分支器件、无源光衰减器、光纤接头等无源光器件。根据ITU-T的建议,系统中一个ODN的分支比最高可以达到1:32,即一个ODN最多可以支持32个ONU;光纤的最大距离为20km。根据系统所支持用户群的大小,OLT能够提供多个ODN接口以满足大用户群多ONU的需求。7.3 APON接入技术 7.3.1 APON的系统结构 453.光网络单元 光网络单元(ONU)实现与ODN之间的接口和接入网用户侧的接口功能。ONU主要由ODN接口功能模块、用户端口功能模块、业务传输复用/解复用模块、供电功能模块和OAM功能模块等组成。7.3 APON接入技术 7.3.1 APON的系统结构 467.3 APON接入技术 7.3.2 APON的帧结构 图7-24 APON对称帧结构 477.3 APON接入技术 7.3.2 APON的帧结构 图7-25 APON不对称帧结构 48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1.带宽动态分配技术 由于APON系统在上行方向共享传输媒质,所以必须进行上行接入控制,以便在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的同时,避免不同ONU发送的信号在OLT处产生冲突,提高信道的利用率。APON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提供宽带综合接入,所以APON的MAC协议必须能够充分利用上行带宽,同时支持不同业务的QoS要求。对综合业务,只有动态分配上行带宽才能充分利用上行带宽,要支持不同业务的QoS,就必须对业务进行优先级划分,因此APON的MAC协议必须具备带宽动态分配和业务信元按优先级接入的特点。如何设计一个公平、高效,又支持不同业务QoS的MAC协议是实现APON宽带综合接入的关键。49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1.带宽动态分配技术 带宽分配算法既要考虑连接业务的性能特点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又要考虑接入控制的实时性。通常的算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算法是建立连接时采用了缓冲存储,但是为了满足实时性要求,很难有效地对系统资源进行统计复用,因此,只能在业务量较大时取得较好的性能;第二类算法是建立连接时无缓冲存储,这既可以满足实现要求又能很好地对系统资源进行统计复用,但是在业务量较大时会产生信元丢失。在APON系统中,相对于主干网其业务量小得多,因此实际应用中一般选用第二类的带宽分配算法。在APON上行信道中,动态分配带宽有效地管理网络资源,使APON能够为用户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满足要求的连接。50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2.测距技术 从各节点发出的ATM信元传输路径不同,到达接收机也是不同步的。只有各ONU与OLT的连接距离相等,才能避免ATM信元在OLT处发生碰撞。然而在实际线路中,各ONU与OLT的距离是无法实现相等的。测距技术的目的是补偿因ONU与OLT之间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的传输时延差异,使所有ONU到OLT的逻辑距离相同。产生传输时延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物理距离不同;另一个是由环境温度变化和光电器件的老化等。测距程序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新的ONU安装调测阶段进行静态粗调,这是对物理距离差异进行时延补偿;第二步是在通信过程中实时进行动态精调,以校正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和器件老化等因素引起的时延漂移。测距方法可以分为扩频法测距、带外法测距和带内开窗测距。51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2.测距技术(1)扩频法测距 扩频法测距方法粗测时OLT向ONU发送出一条指令,通知ONU发送一个特定低幅值的伪随机码,OLT利用相关技术检测出从发出指令到接收到伪随机码的时间差,并根据这个值分配给ONU一个均衡时延Td。动态精测需要开一个小窗口,通过监测相位变化实时地调整时延值。这个方法的优点是不中断正常业务,精测时占用的通信带宽很窄,ONU所需的缓存区较小,对业务质量(QoS)的影响不大。缺点是技术复杂,精度不高。52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2.测距技术(2)带外法测距 带外法测距方法粗测时向ONU发送一条指令,ONU接收到指令后将低频小幅的正弦波加到激光器的偏置电流中,正弦波的初始相位固定。OLT通过检测正弦波的相位值计算出环路时延,并根据此值分配给ONU一个均衡时延。精测时需要开一个信元窗口。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测距精度高,ONU的缓存区较小,对QoS影响也较小。缺点是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测距信号是模拟信号。53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2.测距技术(3)带内开窗测距 带内开窗测距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精测时占用通信带宽,当一个ONU需要测距时,OLT命令其他ONU暂停发送上行业务数据,形成一个测距窗口供这个ONU使用。测距ONU发送一个特定信号,当OLT接收到这个信号后,计算出均衡时延值。精测采用实时监测上行信号,不需要另外开窗口。此方法的优点是利用成熟的数字技术,实现简单、精度高、成本低。缺点是测距占用上行带宽,ONU需要较大的缓存器,对业务的QoS影响较大。54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3.快速比特同步技术 不管采用哪一种测距方法,总是测距精度受限,在采用的测距机制控制ONU的上行信号发送后,上行信号仍会有一定的相位漂移。在上行帧的每一个时隙里有3个字节开销,保护时间用于防止微小的相位漂移破坏信号,前导字节则用于同步。OLT在接收上行帧时,搜索前导字节,并以此快速地获取码流的相应信息,达到比特同步;然后根据定界符确定ATM信元的边界,完成字节同步。OLT必须在收到ONU上行突发的前几个比特内实现比特同步,才能恢复ONU信号。55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4.突发信号的收发技术 在使用TDMA技术传输的上行接入中,各个ONU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光信号的发送,以避免与其他信号发生冲突。为了实现突发模式,在收发端都要采用特别的技术。光突发发送电路要求能够快速地开启和断开,迅速建立信号,传统的电光转换模块中采用的加反馈自动功率控制不再适用了,需要使用响应速度很快的激光器。在接收端,由于来自各个用户的信号光功率不同并且是变化的,因此突发接收电路必须在每收到新的信号时调整接收电平(门限)。调整工作通过APON系统中的时隙前置比特实现。突发模式前置放大器的阈值调整电路可以在几个比特内迅速建立起阈值,接收电路根据这个门限正确地恢复数据。56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5.搅码技术 由于APON系统是共享介质的网络,其下行方向上固有的广播特性给用户信息带来了安全性和保密性问题。为了保证用户信息必要的保密性,APON采用了搅码(churning)技术。这是一种介于传输扰码和高层编码之间的保护措施,基于信息扰码实现,为用户信息提供较低水平的保护。这个搅码技术比较简单,容易实现,附加成本很低。具体实现可以通过OLT通知ONU上报信息扰码,然后OLT对下行信元在传输汇聚层进行搅动,ONU处通过信息扰码提取属于自己的数据。信息扰码长度一般为3字节,利用随机产生的3个字节和从上行用户信息中提取出的3个字节进行异或运算得到。信息扰码可以快速更新,以满足更高的保密要求。57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6.MAC协议 由于APON系统是一个共享介质的网络,每一个用户对带宽的要求都不同。因此,要求网络有一个功能强大的MAC协议,完成信元的时隙分配、带宽的动态分配、接入允许/请求等功能。通常MAC协议采取的措施是基于信元的授权分配机制。只有OLT给各个ONU发送了授权信号,且ONU收到自己的授权信号后才会发送上行信元。MAC协议要求能够对每一个用户提供公平、高效、优质的接入,保证接入延迟、信元延迟变化、信元丢失率等参数尽可能小。同时,MAC协议的选取还要考虑协议实现的复杂程度。587.3 APON接入技术 7.3.3 APON的关键技术 7.故障检测和处理技术 这一技术是为了避免某个ONU故障而引起整个网络瘫痪。APON系统需要采用完善的检测机制判断产生故障的设备,并及时停止激光器的工作。597.3 APON接入技术 7.3.4 APON的应用 由于相距光纤到家(Fiber To The Home,FTTH)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加上APON终端与ADSL、以太网等终端相比成本偏高,因此目前APON主要应用在企业、商业大楼等集团式宽带接入网中,特别适合于ATM骨干交换机端口不足、光纤资源紧张、用户具有综合业务接入需求,而且对QoS要求较高的场合。607.3 APON接入技术 7.3.4 APON的应用 目前,尽管已经有不少国家试验APON系统,但是一直未能广泛应用。例如,日本的系统采用的是STM的PON技术,构成无源双星的光网络;还有欧洲的ACTSAC022 Bonaparte项目,已经在4个国家分别进行了用户实验,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多媒体宽带业务。此系统使用APON连接32个终端,可以支持最大距离为10km,最多连接81个用户。接入系统的总传输容量为上行和下行均为622.080Mbps,每一个用户使用的带宽可以从64Kbps到155.520Mbps灵活分配。虽然APON系统的价格较昂贵,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但是,APON系统拥有多种先进的接入网技术,其技术优势是不容置疑的。617.4 EPON接入技术 7.4.1 EPON的发展背景 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ATM已经在局域网市场中全面败退。与此相反,IP/Ethernet技术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太网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一种局域网技术,它的带宽为10Mbps,最初是共享媒体型,需要防碰撞侦听,这就限制了使用效率和传输距离。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交换型以太网,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相继推出了快速以太网(100Mbps)和千兆以太网(1000Mbps)。由于以太网具有使用简单方便、价格低廉、速度快等优点,很快就取代了Novell等网络,成为局域网的主流技术。627.4 EPON接入技术 7.4.1 EPON的发展背景 以太网的帧格式与IP是一致的,特别适合于传输IP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太网被广泛应用。目前全世界已经拥有超过5亿个以太网端口,以太网技术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最成功的数据网络技术。随着千兆以太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万兆以太网的出现,以及低成本在光纤上直接架构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完善,以太网开始进入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领域。目前,万兆以太网已经成为宽带IP城域网的首选方案,并且开始应用于广域网。如果接入网也采用以太网,将形成从局域网、接入网、城域网至广域网全部是以太网的统一的网络结构。采用与IP一致的统一的以太网结构,各个网络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中间不需要任何格式转换,这将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方便管理。这种结构可以提供端对端的连接,根据与用户签定的服务协议,保证服务质量。637.4 EPON接入技术 7.4.1 EPON的发展背景 基于上述原因,以太网接入网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关注,特别是EPON的概念引起了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的浓厚兴趣。2001年初,IEEE成立了802.3EFM(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EFM)研究组,即以太网第一英里研究组,发展制定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力求在现有IEEE 802.3协议的基础上,通过较小的代价实现在用户接入网络中传输以太网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IEEE 802.3EFM研究组的头两次会议上,小组提出了EPON的概念,决定着手研究这个课题,并且对其目标、优势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提出要加速EPON的标准化工作。IEEE 802.3EFM研究组指出了EPON的诸多优点,包括成熟的协议、易于扩展、面向用户并采用现有的技术等。2001年12月,由20家公司发起成立了采用以太网设备构建接入网的以太网第一英里联盟(EFMA),它们已经成为IEEE 802.3ah协议的主要技术力量。647.4 EPON接入技术 7.4.1 EPON的发展背景 所谓第一英里(First Mile),也就是连接服务提供商中心局与用户的通信架构。通常我们称这个网络为最后一英里、用户接入网或者本地环路。为了突出它的优先地位和重要性,EFMA建议把“最后一英里”(Last Mile)这一网段改称为“第一英里”。657.4 EPON接入技术 7.4.1 EPON的发展背景 EFM研究组定义了3个拓扑结构和物理层。(1)点到点铜线连接 通过现有的铜线以10Mbps以上的数据传送速率,在750m距离内进行点到点(Point to Point)方式的铜线连接。(2)点到点光纤连接 采用1条光纤以1Gbps的数据传送速率,在10km距离内进行点到点(Point to Point)方式的光纤连接。(3)点到多点光纤连接 采用1条光纤以1Gbps的数据传送速率,在10km距离内进行点到多点(Point to Multi Point)方式的光纤连接。点到多点(Point to Multi Point)方式的光纤连接,通过光分割传送信号,分割比率为1:16。667.4 EPON接入技术 7.4.1 EPON的发展背景 EPON利用无源光网络(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以太网的接入。业务网络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间为EPON,而EPON通过业务节点接口(SNI)与业务节点相连,通过用户网络接口(UNI)与通过用户设备相连。EPON的上行信道为用户共享的百兆/千兆信道,下行信道为百兆/千兆的广播方式信道。677.4 EPON接入技术 7.4.2 EPON的系统结构 图7-26 EPON接入网结构 687.4 EPON接入技术 7.4.2 EPON的系统结构 在EPON系统中,OLT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又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Multiple Service Providing Platform,MSPP),它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根据以太网向城域网和广域网发展的趋势,OLT将提供多个Gbps和10Gbps的以太网接口,支持WDM传输。为了支持其他流行的协议,OLT还支持ATM,FR和OC3/12/48/192等速率的SONET的连接。如果需要支持传统的TDM语音、普通电话线(POTS)和其他类型的TDM通信(T1/E1),OLT可以被复用连接到PSTN接口。OLT除了提供网络集中和接入的功能外,还可以针对用户的QoS/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不同要求进行带宽分配、网络安全和管理配置。697.4 EPON接入技术 7.4.2 EPON的系统结构 OLT根据需要可以配置多块光线路卡(Optical Line Card,OLC),OLC与多个ONU通过无源光纤分路器(Passive Optical Splitter,POS)连接,POS是一个简单的设备,它不需要供电,可以放置于全天候的环境中。通常一个POS的分线率为8、16或32,并可以多级连接。作为EPON的核心,OLT实现的功能包括:向ONU以广播方式发送以太网数据;发起并控制测距过程,并记录测距信息;发起并控制ONU功率,控制ONU注册;为ONU分配带宽,即控制ONU发送数据的起始时间和发送窗口大小;产生时间戳消息,用于系统参考时间;其他相关的以太网功能。707.4 EPON接入技术 7.4.2 EPON的系统结构 ONU/ONT为用户提供的EPON接入功能包括:选择接收OLT发送的广播数据;响应OLT发出的测距和功率控制命令,并作相应的调整;对用户的以太网数据进行缓存,并在OLT分配的发送窗口中向上行方向发送;其他相关的以太网功能。717.4 EPON接入技术 7.4.3 EPON的工作原理 EPON是多种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目前,IP/Ethernet的应用已经占到整个局域网通信市场的95%以上,EPON由于使用上节介绍的经济而高效的网络结构,从而成为连接接入网最终用户的一种有效的通信方法。EPON系统采用WDM技术,实现强制单纤双向传输方式。为了分离同一根光纤上多个用户的双向的信号,采用以下两种复用技术:上行数据流采用TDMA技术,载波波长为1310nm;下行数据流采用TDM技术,载波波长为1490nm。727.4 EPON接入技术 7.4.3 EPON的工作原理 图7-27 EPON的上行TDMA方式 737.4 EPON接入技术 7.4.3 EPON的工作原理 图7-28 EPON的下行广播方式 747.4 EPON接入技术 7.4.3 EPON的工作原理 图7-29 EPON上行帧结构 757.4 EPON接入技术 7.4.3 EPON的工作原理 图7-30 EPON上行帧的组成过程 767.4 EPON接入技术 7.4.3 EPON的工作原理 图7-31 EPON的下行帧结构 777.4 EPON接入技术 7.4.4 EPON的光路波长分配 图7-32 EPON的2波长结构 787.4 EPON接入技术 7.4.4 EPON的光路波长分配 图7-33 EPON的3波长结构 797.4 EPON接入技术 7.4.5 EPON的应用 1.办公大楼、网吧、校园等商业客户比较集中的场合 2.对上行带宽要求较高的业务(如视频监控、视频通信等业务)3.EPON+LAN方式光纤园区接入 4.高档住宅小区 807.5 GPON技术 7.5.1 GPON简介 GPON与EPON最大的差别在于业务支持能力上。GPON是为了支持全业务部署设计的,而EPON是为使点到点网络能支持点到多点网络而设计的,没有考虑对全业务的支持。EPON最初是用来向高速上网业务提供比普通DSL网络或有线电视网络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所以当用EPON构建的网络提供全业务,其可靠性还未得到验证。而GPON系统在宽带能力、安全性、可管理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明显优于EPON系统。817.5 GPON技术 7.5.1 GPON简介 GPON采用GEM(GPON Encapsulation Method)封装机制,它适配来自传送网上高层客户信令的业务,可以对Ethernet、TDM、ATM等多种业务进行封装映射,能提供1.244Gbps和2.488Gbps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的上行速率,并具有强大OAM功能。827.5 GPON技术 7.5.1 GPON简介 GPON协议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基于帧的多业务(ATM、TDM和数据)传送、上行带宽分配机制采用时隙指配;支持不对称线路速率;线路码是不归零码,在物理层有带外控制信道,用于使用G.983的PLOAM的OAM功能;为了提高带宽效率,数据帧可以分拆和串接;缩短上行突发方式报头(包括时钟和数据恢复);动态带宽分配报告,安全性和存活率开销都综合在物理层;帧头保护采用循环冗余码(CRC),误码率估算采用比特交织奇偶校验;在物理层支持QoS。837.5 GPON技术 7.5.2 GPON的标准 1.ITU-T G.984.1(总体特性)ITU-T G.984.1标准的全称是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的总体特性,主要规范了GPON系统的总体要求,包括光纤接入网(OAN)的体系结构、业务类型、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物理速率、逻辑传输距离和系统的性能指标。ITU-T G.984.1对GPON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光网络单元(ONU)的最大逻辑距离可达20km,支持的最大分路比为16、32或64,不同的分路比对设备有不同的要求。从分层结构上看,ITU-T定义的GPON由物理媒体相关(PMD)层和传输汇聚(TC)层构成,分别由ITU-T G.984.2和ITU-T G.984.3进行规范。847.5 GPON技术 7.5.2 GPON的标准 2.ITU-T G.984.2(PMD层规范)ITU-T G.984.2标准的全称是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的物理媒体相关(PMD)层规范,主要规范了GPON系统的物理层要求。ITU-T G.984.2规定,系统下行速率为1.244Gbps或2.488Gbps,上行速率为0.155Gbps、0.622Gbps、1.244Gbps或2.488Gbps。标准定义了在各种速率等级下OLT和ONU光接口的物理特性,提出了1.244Gbps及其以下各速率等级的光线路终端(OLT)和ONU光接口参数。但是,对于2.488Gbps速率等级,并没有定义光接口参数,原因是这个速率等级的物理层速率较高,因此对光器件的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在GPON中实现2.488Gbps的速率有较高的难度。857.5 GPON技术 7.5.2 GPON的标准 3.ITU-T G.984.3(TC层规范)ITU-T G.984.3标准的全称是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的传输汇聚(TC)层规范,在2003年发布。这个标准规定了GPON的TC层帧格式、封装方法、适配方法、测距机制、QoS机制、安全机制、动态分配和操作维护管理功能等。ITU-T G.984.3标准引入了一种新的传输汇聚子层,用于承载ATM业务流和GPON封装方法(GEM)业务流。GEM是一种新的封装结构,主要用于封装那些长度可变的数据信号和时分复用(TDM)业务。867.5 GPON技术 7.5.2 GPON的标准 4.ITU-T G.984.4(OMCI规范)ITU-T G.984.4标准的全称是GPON系统管理控制接口规范。2004年6月正式发布的ITU-T G.984.4规范提出了对光网络终端管理与接口(OMCI)的要求,包括OLT和ONU之间交换信息的协议独立的管理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MIB)的管理实体,以及ONU管理和控制通道、协议和具体消息。ITU-T G.984.4的目标是实现多厂家OLT和ONU设备之间的互通。这个建议指定了协议无关的管理实体,模拟了OLT和ONU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ITU-T G.984.4重用了APON标准G.983中的许多内容。877.5 GPON技术 7.5.2 GPON的标准 5.ITU-T G.984.5(增强带宽规范)ITU-T G.984.5标准主要规范了缩窄下行波长的范围,ONU新增波长过滤模块,为下一代GPON共存演进进行了预留。6.ITU-T G.984.6(扩展距离规范)ITU-T G.984.6标准主要规范了如何在ODN网络中增加有源扩展盒有效扩展GPON的最长距离,给出了几种类型的扩展盒模型。887.5 GPON技术 7.5.3 GPON的系统结构 1.GPON系统的网络结构 897.5 GPON技术 7.5.3 GPON的系统结构 2.OLT的功能结构 907.5 GPON技术 7.5.3 GPON的系统结构 3.ONU的功能结构 917.5 GPON技术 7.5.4 GPON的工作原理 1.GPON的传输方式 图7-37 GPON的上行传输方式 927.5 GPON技术 7.5.4 GPON的工作原理 1.GPON的传输方式 图7-38 GPON的下行传输方式 937.5 GPON技术 7.5.4 GPON的工作原理 2.GPON帧结构 图7-39 GPON上行帧结构 947.5 GPON技术 7.5.4 GPON的工作原理 2.GPON帧结构 图7-40 GPON下行帧结构 957.5 GPON技术 7.5.4 GPON的工作原理 2.GPON帧结构 图7-41 PCBd模块的组成 967.5 GPON技术 7.5.4 GPON的工作原理 3.传输容器(T-CONT)传输容器(Transmission CONT,T-CONT)是GPON动态分配技术中引入的新概念,它提高了动态分配的效率。GPON支持的T-CONT类型分为5种类

    注意事项

    本文(【精品】光纤接入技术(可编辑.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