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分析教学内容.ppt
世界电影史分析第一章:早期电影工业(18801919)卢米埃尔兄弟是写实主义传统的创始人,拍摄了许多影片,如水浇园丁等,但是他们后来专注于电影的放映。卢米埃尔电影公司遍及世界的放映也为他带来了大量的片源,主要以风景电影和时事电影闻名。法国乔治梅里爱是技术主义传统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以其讲求摄影技巧和舞台布景,拍摄的轻松幻想影片而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土豆网)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分别建立摄影棚,电影工业的出现。第一章:早期电影工业英国“布莱顿学派”:在英国电影制片人中,一群居住在布莱顿的休闲小镇及其在周边工作的人,如阿尔伯特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他们对电影特技效果和剪辑技巧的探索影响了许多人。如鲸吞和玛丽珍妮的灾难。美国电影经历了混乱的模仿和剽窃之后,1898年之后,美国电影工业开始逐步稳定的成长。美国幕镜公司(AM&B)和维太格拉夫公司。这个名称反映了两家公司在西洋镜片和投射放映影片的专长。幕镜公司1908年雇佣了格里菲斯,而官司败诉的爱迪生公司雇佣了鲍特。第一章:早期电影工业(18801919)鲍特及其火车大劫案(1903):11个镜头叙述了一伙劫匪劫持一辆火车的故事。完全依靠单镜头段落将各段合乎逻辑的连接在一起。美国电影工业的崛起:1)剧情片的崛起:多本影片的出现和放映。2)明星制:从演员的名字不公布到以演员为招牌,如:“比沃女孩”和“维太女孩”。3)电影中心向好莱坞迁移:新泽西和纽约,还有芝加哥和费城等,为了寻找眼光充足的地方拍片,南加为电影提供了不仅是阳光,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4)制片厂制度的形成:1912年专利公司败诉,独立公司重组扩展形成了制片厂制度。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基础。第一章:早期电影工业(18801919)格里菲斯的伟大贡献:从1908年,为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摄了400多部短片,1914年后,自组公司开始了一个国家的诞生(12本)等。一个国家的诞生以两个家庭的冲突,史诗性的展现了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影片创造了许多富于表现力的镜头,从宏大的战争场面到人物日常生活细节,著名的是“最后一分钟营救”交叉剪辑营造了一个逐步升温的紧张刺激场面。党同伐异(1916)片长14本,三个半小时,四个独立事件:古巴比伦王国的陷落、救世主生命的最后时光、法国的圣巴尔特雷米教堂的大屠杀、当代美国的劳工罢工时间和暴力活动。全片以插卡字幕和一名推动摇篮的老妇人来表现故事之间的变换。剪辑的大胆实验和摄影技巧都使得这部影片确立他的历史地位。第一章:早期电影工业(18801919)好莱坞这一时期的“打闹喜剧片”和“西部片”也较为盛行。“打闹喜剧片”的代表人物:麦克塞纳特(启斯东警察)、查理卓别林(流浪汉)、哈罗的罗克(大学生)、肥仔洛斯克奥巴克和布斯特基顿(放映影片)。“西部片”西部片是以美国的西部为故事背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因此西部片是美国所独有的一种影片样式。西部片并不是历史的再现或西部生活的写照,而是反映了某种道德理想的神话或寓言,体现了善必胜恶的思想。这一时期有:以“好坏人”著称的哈特那饱经沧桑形象、模式化的剧情、衣衫褴褛的造型,再加上一点写实手法,使他的影片别有一种历史的真实。而有着西部骑马术背景的密克斯泽强调的是迅速敏捷的动作、惊险的骑术绝技,很快就成为默片时代最受欢迎的牛仔明星。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法国电影的发展:卢米艾尔和梅里爱之后,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代表了法国电影工业的产生。百代公司经历了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喜剧电影大受欢迎,如麦克斯林戴系列。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电影进入法国才真正的对他们的电影产生影响。从1918年到1923年,法国一些导演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印象派电影诞生。代表人物是:让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等。“上镜头性”是这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的节日(1919)、狂热(1921)、车轮(1922)、忠实的心(1923)等。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1912年以前,电影在德国受到歧视。之后,“作者电影”的出现,电影的配额制度不攻自破。1914年,“作者电影”也逐渐衰落,诞生电影工业却一直在发展,主要归功于“明星制”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反而推动了德国电影工业的发展。1920年,卡里加里博士是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品。表现主义电影一般认为大约有二十四部,均出现在19201927年之间推出上映。在技法上,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在场面调度上。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剪辑的缓慢,取材上,经常采用过去时间或异域风光为背景的故事,或者是与幻想和惊骇有关的元素来组成电影。代表作品是蜡人馆、浮士德和大都会。而后者在1927年1月上映,标志着这一运动的结束。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苏联蒙太奇学派: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艰难处境中,吉加维尔托夫为人民教育委员会拍摄了第一部新闻影片,成为蒙太奇纪录电影“电影眼睛”学派的代表人物。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电影眼睛”学派认为:资产阶级发明的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通通加以排斥,主张“实况拍摄”方法,像拍纪录片一样,用一种不为被摄者所知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拍摄角度和蒙太奇,也就是电影有可能以那种异乎寻常的,别人想不到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并以蒙太奇手法把各个经过选择的镜头加以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库里肖夫效应:为了强调蒙太奇的重要,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对著名演员伊凡莫索金表情自然的近景重复剪接上其他不同内容的镜头:一碗汤、一具尸体、一个婴儿等。显露出演员的饥饿、悲伤、慈爱等索带给观众的感受。“库里肖夫效应”所带给的启示是,观众看电影时的反映主要不是在单一镜头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此后制约于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剪辑或者是叠增。这些理念成为蒙太奇理论的核心。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爱森斯坦的罢工(蒙太奇运动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战舰波将金号(获得世界影响的代表作品)。“杂耍蒙太奇”:1923年提出,表达震惊和刺激的意思。代表作罢工“辩证蒙太奇”:冲突论战舰波将金号“理性蒙太奇”:将视觉形象转化为理性认识,代表作十月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普多夫金的母亲有力的推动了蒙太奇运动发展。科静采夫及其“奇异演员养成所”成员,再到杜甫仁科接受并发展了这一运动。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形式和风格:在叙事上,以社会力量为事件发生的动因。个性和心理的结果是缘于不同社会阶级身份使然。在蒙太奇剪辑中,通过省略剪辑(跳接)、重复剪辑、交互剪辑等理性蒙太奇观念,产生镜头间的冲突产生思想。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好莱坞电影制片制度的形成:冯斯特劳亨贪婪事件:从环球公司转到高温公司,拍摄了贪婪影片,遭到严重的删剪。合并后的米高梅再次不能容忍这类不顾成本的制作方法,将他解雇。影片被剪去四分之三。“贪婪”事件在好莱坞造成了 另一个后果是从此以后,制片人下令一切影片都必须在摄影棚里完成,并建立了监督人制度,以防止导演自行其事,不受约束.所以史学家认为,从斯特劳亨被赶出制片厂那天起,就意味着“好莱坞从此建立起来了。”第二章:默片后期(19191929)好莱坞类型的建立:20年代中期,冯斯登堡的下层社会奠定了强盗类型片的定型。20年代末,恐怖片的出现是由于德国导演的进军而大量涌现,如吸血鬼等。外国人在好莱坞刘别谦:1923年,从德国来到好莱坞,拍摄了一系列表现上层社会人情世故的喜剧片,他的创作手法也被称为“刘别谦手法”。他的歌舞片和喜剧片类型的形成。茂瑙:1925年进入福克斯,日出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场面调度,和其他表现主义特征的出现。第三章: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确定到了1930年,好莱坞八大家公司主导了美国的电影工业:派拉蒙、骆氏/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和雷电华(RKO),和环球、联美、哥伦比亚。查理卓别林:反对有声片最著名的导演。城市之光(1931)和摩登时代(1936)约翰福特:关山飞渡(1939)、少年林肯(1939)霍华德霍克斯:星期五女郎(1940)第三章: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的来临,造成了欧洲大批的导演移民,如阿尔佛雷德希区柯克等。类型的转变和创新:歌舞片:声音的到来促使歌舞片成为一种主要的电影类型,从“时事讽刺歌舞片”到“幕后歌舞片”,到“轻松歌剧歌舞片”,到“整合式歌舞片”,代表人物:金凯利雨中曲“柏克莱场景”乖僻喜剧:故事的中心人物往往都是行为夸张的浪漫情侣,通过动作激烈的打闹喜剧方式来表现他们。故事背景设置在富于的有钱人家庭,起初主人公来自两个敌对或者不同的阶级,最终父母必须回心转意。卡普拉的一夜风流等第三章: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形成恐怖片:吸血鬼电影德拉库拉(1931)佛拉肯斯坦(1931)社会问题片:经济危机产生了有关社会问题的新焦点,多采用现实主义的风格。如天涯逃亡人强盗片:取材于禁酒时期(19201933),大多讲述一个残忍的犯罪逐渐壮大势力的故事。小恺撒(1930)、公敌(1931)、疤脸大盗(1932)黑色电影:吸取了强盗电影中愤世嫉俗、极端、强烈的叙述方式,主指在战争年代拍摄的,1945年后很快连续在国外放映的一批影片。后来与其说是一种类型不如说是一种风格和叙述的倾向。大多数黑色电影都涉及犯罪,但这种倾向跨越各种类型,包括社会问题片,间谍片等。马耳他之鹰第四章:纪录电影运动美国的罗伯特佛拉哈迪是公认的纪录片创始人,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主动参与的影片。1931年佛拉哈迪拍摄的亚兰人是一部描写亚兰岛上居民威寻找食物而在大海里进行的艰苦斗争,其主要内容是捕杀鲨鱼。1948年,佛拉哈迪拍摄的路易斯安娜故事是他的最后一部名作。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格里尔逊,保罗罗莎,巴锡尔瑞特等。主要强调(1)不主张在记录上追求诗意,而是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2)在技术上却极力的雕琢,他们在画面上极尽雕琢,例如他们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结合等方面上超过了主题的兴趣。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作是锡兰之歌(巴西尔瑞特,1934),夜邮(巴西尔瑞特,哈里华特,1936),煤矿工人(卡瓦尔康蒂,1935)第五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般认为只有五年的历史,即从1945年至1950年。但是,从准备期(1942-1945),全盛期(1945-1950),到分化期(1950-1956)结束,共14年左右。早在法西斯政权5风雨飘摇之际,一种写实的倾向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如维斯康迪在1942年拍出沉沦、德西卡同柴伐蒂尼合拍的孩子们看着我们就已经看到一缕新电影的曙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真正开始于1945年,即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城市,此后才形成一个系列,罗西里尼的游击队,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德桑迪斯的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维斯康迪的大地在波动等。第五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1950年走向衰落,到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蒂尼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问世后,新现实主义基本上告一段落。在内容上,他体现出影片中愤然揭露法西斯分子的战争罪行和真实反应法西斯统治时期,人民大众在抵抗运动中的生活现实。如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等。很快,电影工作者就将目光从游击队的战斗故事转入当下社会问题:党派纷争、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如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等。第五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形式上,在形式上,声称不使用专门技术设备,包括剧作家在内的一切反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举措。实景拍摄、使用非职业演员(混合技巧)、后期录音、偶然事件、省略、微小生活细节的情节设置、低调处理高潮戏、开放的结局等。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到后期,除了温别尔托D这样的电影之外,都转向了粉饰性的现实主义,这也是顺应了意大利当时经济的复苏,贫困和痛苦已不再是社会的重心了。第六章:法国新浪潮50年代末期,“理想主义”和政治运动逐渐被一种较为非政治的消费和休闲文化所取代,法国新浪潮的主要人物都曾经是法国电影手册的影评人,1959年1960年间的四部影片:即克洛德夏布洛尔的漂亮的塞尔日、表兄弟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佛的四百下。这些影片在国际上的大获成功,不仅使得他们得以继续进行创作,而且引导了其他导演开始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第六章: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将现代主义影片带入到商业放映网。其主要原因在于:(1)在技术上,他们都能满足制片人在资金上的要求。(2)法国新浪潮在内容上大胆的接触法国电影从未接触过的问题,即现代法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尤其是现代性生活观念。同时这些电影在主题上保留着存在主义的痕迹:权威不可信任;政治和爱情也遭到质疑。在叙述结构上,通常围绕着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断建构电影的情节,强化了艺术电影开放性的结局。例如四百下中的著名结尾所使用的定格技巧成为一种受大众欢迎的方式,表达一个无法解决的情境。第六章:法国新浪潮电影与新浪潮同时期的法国还有“左岸派”电影。原因在于成员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是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左岸派的导演和作品有他们大多数比电影手册的成员年长,其中雷乃、瓦尔达和弗朗叙等人都已经以纪录短片而闻名于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影坛是的两部重要先驱之作: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不幸的遭遇和埃尼斯瓦尔达的海角开启了左岸派的先端。而最重要的作品当数阿伦雷乃导演,玛格丽特杜拉编剧的广岛之恋。第六章:法国新浪潮电影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又在再一次将现代主义的暧昧性推倒一个新的极致。“左岸派”电影手法比较讲究,制作周期长。左岸派电影善于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发掘探索记忆和忘却,梦境与现实,潜意识与行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又一种智者的风味。因而有人称他为“内心现实主义”。1963年,新电影已经不再卖座。新浪潮趋向没落。第七章:德国新电影运动战后德国的后果是成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结束纳粹分子的“爸爸电影”,欧洲各国为了抗拒美国电影的入侵,纷纷制定一些保护性的立法和政府的支持,并举办各种电影节。威尼斯、嘠纳、卢卡诺、卡罗维发利(1946);柏林(1951)等。现代主义的复苏:继承20年代后期的 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印象派的现代主义电影浪潮的崛起。并再次创造了与有声电影相适应的复苏的现代主义的潮流。形式特征:(1)更为真实的直面生活现实,揭露阶级对立的冷酷现实或是深刻的描绘出法西斯主义、战争和侵略所带来的灾难和恐惧。(2)主观性色彩:表现主观性的现实,即表现个体在心理内驱力驱动下的特殊行为方式。(3)作者的观点引导着我们对剧中事件的看法。第七章:德国新电影1962年,在德国奥伯豪森举办的电影节中,联邦德国的26位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签署了一份宣言“奥伯豪森宣言”,宣告旧电影的死亡。1965年,德国设立了新锐电影委员会,一个为优秀导演提供无息贷款的机构。在该委员会存在的短暂期间共资助了二十几部故事片这一时期的最著名的处女作是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 1967年底,德国新电影运动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向昨天告别和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等在国际电影节接连获奖,并在电影市场上也大有发展。第七章:德国新电影1970年以后的新德国电影出现了更有作为的一批具有号召力的人物:赫尔措格、法斯宾德、文德斯等。作品有:施隆多夫的丧失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赫尔措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为大家、诺斯费拉杜,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文德斯的艾丽斯漫游城市等。到了1979年,法斯宾德的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在国内外获奖将这次运动推到了高潮。新德国电影运动历时20多年,直到1984年文德斯又以德克萨斯州的巴黎再度在嘠纳电影节获奖,充分说明新德国电影的强大生命力。第七章:新德国电影法斯宾德被称为奇才,也是这个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从他的1969年的爱比死更冷漠到1982年的水手奎莱尔的13年间,共摄制了40多部影片。带着这种历史的寻根意识,使他深深的潜入到现实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把战后西德社会存在的物质、精神、道德等问题同纳粹的历史遗迹放在历史的审判台上,追寻着这样一个主题:在历史的浩劫和它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现实关系中,人的异化和失落并最终走向沉沦。第七章:新德国电影运动“女性四部曲”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洛拉、薇萝尼卡福斯的欲望代表着法斯宾德“艺术情节片”最集中与成熟的体现。首先,这四部曲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双重性格,从而导致她们双向的价值取向,即介于理想(婚姻、家庭、爱情、旧梦)和现实生存(金钱、地位、财富、麻醉)之间的矛盾行为。其次,德国的表现主义风格对他们的创作影响不大,反而更倾向于情节剧式的结构方式。其三,法斯宾德的影片通过细节、追忆、和对不道德判断以增加其影片的多义性。第八章:现代主义电影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摧毁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也使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被质疑都出现了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潮。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除了在实验和地下电影出现外,还进入到故事片的创作,出现了商业性的现代派电影:虽然否定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性格发展逻辑,但注重描写具体人的具体行为,尤其是人的性欲和绝望情绪,摆脱纯粹的抽象化和意识化手法,更注重利用电影艺术的时空转化来表现非理性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和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电影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基础。第八章:现代主义电影浪潮强调表现内心,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上的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主张这里的浪漫化和艺术的哲理化。主张表现自我,极度张扬个性、个人的直觉和情绪是最真实的。“直觉主义”主张艺术家凭直觉去表现心灵状态。弗氏强调艺术应当表现潜意识中未得到满足的本能和欲望。萨特认为艺术正是表现自我作为本题存在的最恰当的方式。在创作方法上表现为反情节、反人物性格的“意识流”电影。银幕意识化(从外部现实进入到内心现实)、结构多样化、表现手段多样化(意识流镜头、声画对位、主观镜头、内心独白、扭曲变形夸张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第八章:电影作者:布努埃尔布努埃尔(19001983)西班牙人。20年代在先锋派电影蜂起之时,他从西班牙来到了法国。加入了超现实主义的行列一条安达鲁狗(1928)以超常规的耸动视听表达时代的痛苦。黄金时代(1930)责为伤风败俗尔遭到禁演。30年代初,法西斯主义猖獗,布努埃尔返回西班牙拍摄了现实主义的影片无粮的土地。战争期间,投身共和事业,而后亡命他乡,战后旅居墨西哥,从19461964间,创作了20部影片。被遗忘的人们获得嘠纳电影奖。第八章:电影作者:布努埃尔50年代后期,布努埃尔风格更为广阔尔厚重,涉及宗教、资产者、死亡、性、军队、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表现手法上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隐喻、梦幻、意念等抽象的影像;开放式的结构等。50年代的重要作品有比里迪安娜等“宗教三部曲”。60年代的白日美人等“女性三部曲”。70年代资产阶级审慎的目的自由的幽灵和欲望的审慎的目的对资产者的群像。第八章:电影作者: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电影以其思辨性在电影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长久的、整体的、始终如一的对电影叙事语言的思辨功能进行探索、实验。早期(19451955)渴望夏日插曲等,开创了“伯格曼风格”的创作班底和作者论的方式。成熟期(1950s)夏夜的微笑野草莓第七封印,开创了意识流电影、哲理电影的先河。涉及受难和痛苦的意义、死亡的莫名和困惑、生存的孤独分离、上帝是否存在、世界的无序和反复无常、对意义确定的困难等哲学命题,试图求证一个思辨的理性课题。第八章:电影作者:英格玛伯格曼现代主义时期(60年代以后)顺应当时欧洲电影的哲学内涵和现代主义技巧,伯格曼也从内心写实或半写实转向了现代主义。宗教三部曲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直接提出了“上帝是否存在?”的疑问?呼喊与细语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彻底绝望。表现了人的心理、感觉的隐秘以及肉体的冲突,表明现实是混乱和虚幻的。芬妮和亚历山大融会了过去所拍影片所有的主题。第八章:电影作者:费里尼费里尼是意大利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新现实主义时期:作为罗西里尼的助手参加了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两分钱的希望的编剧工作。“孤独三部曲”时期:50年代起,独立拍摄了以表现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影片道路(54)诈骗记(55)(又名她在黑夜中)(56)通过他们在生活到上的艰辛经历,着力去解释人物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而在叙事结构上出现了淡化情节的倾向。因此被人认为是5060年代现代派电影的先声。第八章:电影作者:费里尼现代主义时期:甜蜜的生活剖析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堕落、空虚、与精神贫困标志着她从此走上了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意绪为特征的现代派道路。此外还有81/2“费里尼色彩”:代表了他在电影叙事方法上的创新。从表面上来看,都是以展示场面为重点,其串连的主线则各有不同,从深层次上看,以偶然性为根据的(生活的、心理上的、事件的偶然性)费里尼影片的真正线索是她的影片的主题和内涵。第八章:电影作者: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第一阶段:风格形成期。他提出了人在现代社会的“疏理感”问题。题材主要集中在自己所熟悉的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他通过人在社会中的身份错位(迷失)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孤独)这样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事实上,他的所有创作几乎都没又离开过这个主题。第二阶段:蚀三部曲、红色沙漠等。进入到“经验主义的实践”阶段。影片强调环境对人的这种心理情绪的压抑,人物一直在逃避周遭的环境,但又无法逃脱。作者即不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评判,也抛弃了对事件的因果、人物动机的探讨,他的叙事完全呈现自然状态下的实验主义式的展示。他提供给观众的是“过程”。这正是他的电影观念的表现。第八章:电影作者: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处理手段的依据是“人的情感结构具有历史性”。也就是时刻会发生变化,因此场面调度的前提是要力求记录下被标准化电影所忽略的“新鲜感情”。因此,这种场面调度的手法是建立在偶然性基础上的,他在展示了事件和场面的同时,也展示了事件和场面的多义性。第三阶段:放大(1966年)时期。转向对人的“当下”境遇的探索。在力图神话以前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甚至不自觉的表现了一种“不可知论”。他对现代生活的表现说明人的存在不是寻求意义,因为本来就没有意义。过去是似是而非的,虚幻的,未来是不可知的,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从感性直觉出发,确定叙事原则,表现个体的感性言语,这是安东尼奥尼电影创作的根本原则。第九章:新好莱坞及其后现代的走向好莱坞战后的挑战:麦卡锡主义对好莱坞的影响、电视的出现、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新好莱坞出现的背景:“作者论”的提出(安德鲁沙里斯)、电影教育的普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进入到电影院、电影厂采取三大措施(题材定位多样化、独立制片大量涌现、电影与电视合流)“新好莱坞”(19671976)的导演和创作: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被认为是新好莱坞的标志。此外还有毕业生、2001,空中奥的赛逍遥骑士陆军野战医院等。第九章:新好莱坞及其后现代的走向新的历史图景:西部片正午之后的野帮伙(1969)和纳什维尔(1975)青年导演群(1)斯皮尔博格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好莱坞新主流模式。利用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在幻想的空间里,突出影片的奇观化,预示了后电影时代的前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ET星球大战等(2)以科波拉和斯克塞斯为代表的在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中,超越并改造了传统电影文化理念,突出文化意识,体现了完整的主题文化结构教父现代启示录出租车司机第十章:苏俄电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促成了苏联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创造了新的电影风格,形成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一种创作原则被提出。这一原则创作的五个阶段:(1)成功期(19301945)斯大林时代前期。基本上取材正在进行的国家建设与已经过去的激烈的武装斗争。如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2)电影荒年期(19451953)斯大林将苏联人民在二战和卫国战争的成果窃为己有,推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的活动。斯大林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未卜先知、完美无缺的神。宣示第三次打击第十章:苏俄电影(3)解冻时期(19541960年代中)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时代的变迁首先在题材的选择和对人物的刻画上反映出来的:人性和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成为最首要表现的。如格里高利丘赫来依的第41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以及卡拉托左夫的雁南飞等。这一时期电影美学倾向上都属于“诗电影”的范畴。此外,还出现一大批年轻的受过良好、完整教育,对外国电影比较了解的导演及其探索性的影片,如米哈依罗姆的一年中的九天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伊凡的童年第十章:前苏联电影(4)紧缩期和调整期(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反自由化”斗争。前十年为一个分期,1964年,前领导人下台,随即从政治的角度开始了“反自由化”斗争,又开始了美化生活脱离现实的创作。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新领导开始对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电影方面,也开始注重电影的娱乐功能和商业特性,开拓了电影的题材领域:1、生活片断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秋天的马拉松两个人的车站2、问题片红莓愿望的时代3、战争片这里黎明静悄悄4、领袖片列宁在巴黎等第十章:前苏联电影“公开化”时期(80中期1991年12月)电影制片厂管理制度全面改革;1987年,取消了的那样检查制度;1990年6月,取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创作主导思想。;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有:1、对斯大林和其他官僚主义的批判悔悟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2、反思历史,表现社会精神危机、社会问题的影片53年寒冷的夏天小信差3、“青年片”小微拉(198)国际女郎(1989)以及后来出现的第一部描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的裂变的故事片。第十一章:日本电影19201930年代的战前时期,日本年产量达400部左右,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摆脱日本传统的歌舞伎模式。有声电影最初十年,恰好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进入战争的时期,战时电影分成两类: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官方电影;“倾向电影”则是指当时出现的一种用隐晦曲折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评的影片。大多数以暴露现实社会中问题为主题,而一般都表现处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和人道主义精神。如沟口建二等。1937年以后,“倾向电影”为军部所忌开始逐步消亡,日本的当时10家电影厂合并为两家,成为战争狂想的喉舌。第十一章:日本电影1912年四家电影公司合并成为“日活”。其后的电影“男性电影”风格被称为“日活色彩”。1918年“纯电影剧”运动。归山教正作为运动的发起人,提倡以欧美电影的创作方法为参照,建立日本自己的电影艺术形式。生的光辉和深山的少女。1929年松竹公司在莆田开设电影厂,其后所关注的“现实题材”和“女性电影”逐渐称为莆田的总格调,其电影风格为“莆田格调”。1932年,“东宝”公司成立。(简称PCL)第十一章:日本电影战后,日本的占领时期(19451952)美国及其影片对日本电影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沟口建二和小津安二郎,其中尤其以小津的“小市民的电影”。他的艺术特点是:1)固定摄影机、2)低位仰拍、3)人物面对摄影机对话、4)人物排坐对称。其代表作是晚春东京物语在战后“电影民族化”的要求下,黑泽明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如罗生门影子武士乱等。此外,还有著名的导演的作品,如山本萨夫的裸岛鬼婆在形式风格上自成一体。第十一章:日本电影1956年诞生的“太阳族”电影,是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以战后青年颓废的生活位题材,大量展示性和暴力,成为日本电影界色情泛滥的源头。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感官王国等为其代表。此外,今村昌平的影片更关注关于人的本能、原始性以及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代表作鳗鱼。20世纪的80年代,主流电影的希望之星是伊丹十三,他的葬礼、蒲公英、女税务员等尖锐的讽刺了当代日本传统、文化等社会生活。这些影片充满动作夸张的喜剧感,并对日本的新消费主义进行了嘲讽,他们不仅成为外销的抢手货,也使伊丹十三成为日本198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导演。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