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337-2022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pdf
-
资源ID:59775014
资源大小:1.94M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23∕T 3337-2022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pdf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 33372022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ultra 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2-08-30 发布 2022-09-29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ICS 91.040.10 CCS P 30 DB 23 DB23/T 33372022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4 5 室内环境参数.4 6 建筑与围护结构.4 7 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10 8 给水排水.17 9 电气.18 10 计量与监控.19 11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判定.20 附录 A(资料性)黑龙江省主要城市的气候区属、气象参数、建筑物耗热量指标.29 附录 B(资料性)地面传热系数计算.32 附录 C(资料性)平均传热系数计算.35 附录 D(资料性)建筑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46 附录 E(资料性)关于建筑面积和体积的计算.48 附录 F(资料性)常用外窗热工性能.49 附录 G(资料性)建筑外窗的性能分级表.50 附录 H(资料性)建筑材料性能参数.51 附录 I(资料性)供暖管道最小保温层厚度.60 参考文献.62 DB23/T 3337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近零能耗被动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纺织工业设计院、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中冕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中大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辰能同发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浩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洁浩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州)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立新、方修睦、张国祥、刘兆新、杨大易、夏贇、王岩、叶德强、刘婷婷、潘伟英、王凤来、周传喜、周志波、吴雷、周志刚、魏存、刘忠强、宗小丹、赵文绩、杨勤勇、王勇、付小畔、彭子城、刘成龙、鞠邦欣、唐立彬、刘思宁、翟宏远、冯雪山、刘海哲、全中华。DB23/T 33372022 III 引言 为了贯彻国家和黑龙江省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进一步降低居住建筑运行能耗,提高居住建筑的热环境质量,制定本文件。DB23/T 33372022 1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室内环境参数、建筑与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给水排水、电气、计量与监控、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判定。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新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住宅的商业服务网点可参照本文件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295 空气过滤器 GB 20665-2015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17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 51366-2019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 55016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JGJ 26-2010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14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 JGJ/T 235 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ultra 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建筑围护系统性能设计、采取节能技术措施和运维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量需求,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建筑能耗水平比 JGJ 26-2010 降低 50%以上的居住建筑。3.2 供暖度日数(HDD18)heating degree-day 从需要供暖的强度和需要供暖的天数两个方面反映一地气候寒冷程度的指标。一年中,当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冬季供暖室内计算温度时,将日平均温度与冬季供暖室内计算温度差的绝对值累加,得到一年的供暖度日数。DB23/T 33372022 2 3.3 空调度日数(CDD26)cooling degree-day 从需要空调降温的强度和需要空调降温的天数两个方面反映一地气候炎热程度的指标。一年中,当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时,将日平均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差的绝对值累加,得到一年的空调度日数。本文件中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采用 26,以 CDD26 表示。3.4 计算供暖期(Z)heating period for calculation 采用滑动平均法计算出的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时段。3.5 计算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mean outdoor temperature during heating period 计算供暖期室外日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3.6 建筑体形系数(S)shape factor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及户门的面积。3.7 低热桥构造设计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rmal bridge-free 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构造措施,大幅度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热桥造成的热量损失的设计。3.8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W/(m2K)。3.9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mod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考虑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对围护结构传热的影响而引进的修正系数。3.10 窗墙面积比 window to wall ratio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3.11 换气次数 air change rate 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更换次数,即通风量与房间容积的比值。3.12 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a)temperature difference correction factor of envelope 根据围护结构同室外空气接触状况,在设计计算中对室内外计算温差采取的修正系数。3.13 建筑遮阳系数 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lement 在照射时间内,同一窗口(或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筑外遮阳和没有建筑外遮阳的两种情况下,接收到的两个不同太阳辐射量的比值。3.14 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外表面上的太DB23/T 33372022 3 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3.15 可见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 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3.16 气密区 air tightness zone 为保证建筑气密性而划分的区域。3.17 气密层 air tightness layer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外墙内侧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3.18 建筑气密性 air tightness of building 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试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 N50,即室内外 50Pa 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3.19 显热交换效率 sensibl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3.20 全热交换效率 total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焓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3.21 防水隔汽材料 water-proof and vapor-barrier 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并具有抗氧化、防水、阻止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3.22 防水透汽材料 water-proof and vapor-permeable 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具有抗氧化、防水、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3.23 气密性材料 air tightness 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3.24 供暖年耗热量 annual heating demand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需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3.25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index of heat loss of building 在计算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损失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为 W/m2。DB23/T 33372022 4 3.26 一次能源消耗量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建筑物中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的一次能源消耗量总和。3.27 一次能源换算系数 primary energy coefficient 将某种能源转换成一次能源时,考虑能源在开采、运输和加工转换过程中造成能源损失的系数。3.28 建筑能耗综合值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4 总则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建筑、供暖、通风、空气调节、燃气、给水、排水、电气等专业设计将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能耗控制在规定的技术指标范围内。5 室内环境参数 5.1 冬季供暖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室内温度取 20;换气次数取 0.5h-1。5.2 建筑内部建筑设备传播至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的室内噪声昼间不应大于 40dB(A),夜间不应大于30dB(A)。5.3 主要功能房间的铅垂向 Z 振级昼间不应大于 78dB,夜间不应大于 75dB。5.4 室内空气质量应满足表 1 的规定。表1 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环境参数 单位 冬季 夏季 PM2.5室内设计日浓度 g/m3 25 二氧化碳浓度(ppm)1000 甲醛 mg/m3 0.056 苯 mg/m3 0.048 TVOC mg/m3 0.36 注:表中甲醛及苯数据为1h均值,TVOC数据为8h均值。6 建筑与围护结构 6.1 一般规定 6.1.1 黑龙江省主要城市的气候分区按附录 A 确定。6.1.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物不宜设有三面外墙DB23/T 33372022 5 的房间。6.1.3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必须满足安全、耐久的要求,并应加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密封构造措施。6.1.4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平面应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合理加大进深。建筑物平面布局在保证使用功能合理的同时,尚应考虑热环境的合理分区。6.1.5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应大于表 2 规定的限值。当体形系数大于表 2 规定的限值时,必须按照本文件第 11 章的要求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表2 居住建筑体形系数限值 建筑层数 3 层 3 层 体形系数 0.55 0.30 6.1.6 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表 3 规定的限值。当窗墙面积比大于表 3 规定的限值时,必须按照本文件第 11 章的要求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表3 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限值 朝 向 窗墙面积比 北 东、西 南 窗墙面积比 0.25 0.30 0.45 注1:敞开式阳台的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计入窗户面积,下部不透明部分不计入窗户面积;注2:窗墙面积比应按开间计算。表中的“北”代表从北偏东小于 600至北偏西小于 600的范围;“东、西”代表从东或西偏北小于等于 300至偏南小于 600的范围;“南”代表从南偏东小于等于 300至偏西小于等于 300的范围;注3:确定外墙窗墙比时,应同时保证居住建筑室内采光满足 GB 50033 的要求;注4:每套住宅可以有一个房间在一个朝向上的窗墙比不大于 0.60。6.1.7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置的屋面天窗面积与该房间屋面面积的比值不应大于 0.10。6.1.8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地下车库等地下公共空间,宜设置导光管等天然采光、导光设施。6.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采光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采光窗的透光折减系数 Tr 应大于 0.45;外窗玻璃系统的太阳得热系数 SHGC 应不小于 0.45;外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 0.40;导光管采光系统在漫射光条件下的系统效率应大于 0.50。6.1.10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有采光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应符合表 4 的规定。表4 反射比 表面名称 反射比 顶棚 0.60.9 墙面 0.30.8 地面 0.10.5 6.1.1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窗宜设置有调节功能的保温、防风、遮阳装置。装置设置应符合外窗采光标准。DB23/T 33372022 6 6.1.1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墙保温工程应具有防水、抗冻、耐高低温、承受风荷载、防潮等功能。设计应符合 GB 55016、JGJ144 和 JGJ/T 235 等标准的规定。6.1.13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粘贴,锚栓辅助工艺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保证系统自重和风荷载共同作用的变形协调。并应符合以下规定:当保温层厚度大于 150mm 时,应在外墙每层层间适当位置设置外墙外保温系统承托构造;当保温层厚度为 100mm150mm 时,宜在外墙每层层间适当位置设置外墙外保温系统承托构造。6.1.14 设置热回收新风机组,伸出室外的管路应有防雨、防积雪、防结冰的措施。6.1.15 新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置太阳能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要求:屋面、墙面、阳台、外挑构件上设置的太阳能系统应具有安全耐久、抗震、防风、防冰雹及防止冰雪聚集和滑落伤人等功能;有疏散功能的屋面设置太阳能系统时,不得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宜结合建筑造型需要,选用模块化的太阳能系统;安装太阳能系统,不应影响屋面、墙面的防水、保温等构造层及临近的建筑构件正常维护维修作业。6.1.16 设置与主体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时,应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并应符合GB 55015 的规定。6.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6.2.1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表 5 规定的限值,周边地面、地下室外墙等部位的保温材料层热阻不应小于表 5 规定的限值。当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必须按照本文件第 11 章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表5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 K W/(m2K)3 层 3 层 屋面 0.10 0.10 外墙 0.10 0.15 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0.10 0.15 外窗 窗墙面积比0.30 1.0 1.0 0.30窗墙面积比0.45 1.0 1.0 屋面天窗 1.0 单元出入口门/分户门 1.20/1.30 围护结构部位 保温材料层热阻 R(m2K/W)不供暖封闭阳台侧栏板外侧/内侧 3.00/1.20 室内地面 2.00 2.0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4.50 4.50 地下室屋面(埋入土壤内)4.50 4.50 变形缝两侧墙体之间的保温层 1.50 1.50 注: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为平均传热系数,按附录C计算。DB23/T 33372022 7 6.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表 6 规定的限值。表6 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 K W/(m2K)阳台门下部门芯板 1.2 非供暖地下室顶板(上部为供暖房间时)0.30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楼板 0.80/0.30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户门 1.3 电梯前室和电梯井道中与供暖房间相邻的内墙 电梯前室不供暖时,中和面以下内墙 0.8 电梯前室供暖时,3 层(含)以下内墙 围护结构部位 保温材料层热阻 R(m2K/W)地面辐射供暖的户间楼板保温层材料 0.68 不供暖封闭阳台地面/天棚保温层材料 1.20/1.10 6.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外墙和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应符合 GB 50176 的规定,一般建筑外墙和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本文件附录 C 的方法确定;地面的热阻应按本文件附录 B 的规定计算;建筑遮阳系数应按附录 D 的规定计算。6.2.4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依据 GB 55016 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的防潮设计。6.2.5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墙、屋面在供暖期间外墙屋面的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增加的重量湿度增量应符合 GB 55016 的规定,当不满足规定时,应根据房间使用性质,在外墙、屋面构造层的适当位置设置隔汽层。6.2.6 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当外墙采用自保温系统或夹芯保温系统时,热桥部位应采取耐久性良好的保温措施,进行低热桥构造设计。6.2.7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及与室外空气接触的附属设施应设置保温、防水构造;外围护结构的结构性热桥部位室内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温度 2以上。热桥部位应给出详细的构造,并应符合以下要求:下述部位应采用低热桥构造设计:墙体上的结构性挑出构件及附墙部件热桥部位;安装在屋面、外墙面上的太阳能系统与主体连接部件;伸出屋顶的建筑造型、结构构件、砌体、管道及设备与屋面的连接部位;设置在建筑主体墙上的外门窗洞口室外周边部位;设置导光、反光等采光设施的热桥部位;突出屋面结构体的保温层应与屋面保温层连续设置;女儿墙、土建风道出口等突出屋面构件顶部应设有刚性防护并应采取低热桥构造设计;当外墙设置吊挂荷载时,支吊架应根据荷载确定规格并设置在结构墙体上,支吊架与结构构件或墙体之间应采取低热桥构造设计及保温措施;门斗的墙体、屋面与主体相接的非透明室内部分,应设置使用燃烧性能 A 级保温材料的构造;DB23/T 33372022 8 变形缝应满填或两侧墙体贴装燃烧性能 A 级,可压缩变形、耐久性良好、可防生物侵害的高效保温材料;外墙、屋面孔洞部位及穿过外墙、屋面管道或风道周围部位宜在周边预留间隙不小于 50mm间隙,间隙内应填充高效保温材料,周边室内表面应粘贴防水隔汽膜,外表面应粘贴防水透气膜;女儿墙、外檐沟雨水口周边与雨水口配件之间宜留有不小于 50mm 间隙,内部应填充耐久性良好的高效保温材料,表面应设有防护(水)构造措施;女儿墙内、外侧均应设置保温层,外侧保温层构造应与外墙保温层一致。内侧保温层应与屋面保温层连续设置,保温层热阻不应小于 1.50(K)/W;当女儿墙及内侧保温层高度不小于 1.10m 时,顶部可以不设置保温构造,女儿墙及内侧保温层高度小于 1.10m 时,顶部应设置热阻不小于 1.20(K)/W 的保温构造;防排烟系统中的进风口、排烟口、排烟井道等设施,以及接触室外空气的开口、外墙、屋面孔洞部位、伸出屋(墙)面较大开口内局部或室内表面应设置防结露保温构造;装配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内外构件连接件部位、板缝等部位应设有保温、防冷风渗透的构造措施。6.2.8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楼梯间和套外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单元出入口应设置保温门斗,门斗内外门的热工性能应相同,门斗内外门均应安装闭门器;门斗与户内相邻或相连的顶板、隔墙及外墙应按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进行保温设计,地面应设置保温构造;楼梯间出屋面门或孔盖应采用与单元入口保温门相同材质。楼梯间出屋面部分的外墙、屋面应做保温;楼梯间宜供暖。6.2.9 封闭式阳台的保温应符合以下规定:当不供暖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设置门、窗和隔墙时,门、窗和隔墙的热工指标应符合本文件表 5 外门窗和外墙的规定;当不供暖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设置隔墙和门、窗,但所设隔墙、门、窗的传热系数不符合本文件 6.2.1 和 6.2.2 的规定时,阳台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栏板、顶板、底板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本文件 6.2.1 表 5 中所列限值,阳台窗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 1.8W/(m2K),阳台外表面的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 60%,阳台和直接连通房间隔墙的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本文件表3 的限值。当阳台的面宽小于直接连通房间的开间宽度时,可按房间的开间计算隔墙的窗墙面积比;不供暖阳台的栏板、楼层板、底板及顶板均应设有低热桥的保温构造措施;当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不设置隔墙和门、窗时,应将阳台做为所连通房间的一部分。阳台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本文件第 6.2.1 和 6.2.2 的规定,阳台的窗墙面积比应符合本文件 6.1.6 的规定。阳台的外表面积和体积,应计入体形系数计算时的相关指标内。6.2.10 建筑外门、外窗构造及附框的热工及相关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外门、窗与保温层或墙体之间的构造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塞,缝隙外侧应采用弹性耐候防水密封胶密封,不得采用水泥砂浆或其他非弹性耐候防水材料补缝;外门窗框周边应采取低热桥构造措施;设置的保温层不得阻塞外门窗下框排水孔;外门窗不应使用金属附框;DB23/T 33372022 9 外窗应安装披水板,披水板向外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5%,披水板伸出外保温层(或外页墙)不得小于 20mm,并应设置滴水线;披水板宜采用耐久性好的金属材料制作;披水板与窗框及主体结构之间应有结构性连接保证安全性和耐久性,并应采用耐候性良好的防水密封材料密封;当外门窗设计、安装附框时,应采用节能型附框。附框室外侧应设置保温构造。6.2.1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不应设置凸窗。6.2.1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厚度超过 150mm 时,外门窗宜采取外挂式安装方式,外门窗框内边缘宜靠外墙主体部分的外边缘设置。挂件与外门窗及主体结构连接构造应保证安全耐久,并应采取低热桥构造设计。6.2.13 建筑的气密区应符合以下规定:整栋建筑应由一个或多个独立气密区组成,施工图中应明确界定气密区范围;建筑内的不采暖楼梯间、电梯井道、电梯前室、不采暖地下室等公共区域应设置为独立的气密区;气密区应由建筑围护结构内侧的连续气密层形成。6.2.14 气密层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应明确气密层的位置及构造;气密层设置应依托密闭的围护结构层,并应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当气密层由不同材料构成时,连接处应采取气密层搭接密封措施;围成气密区的装配式构件缝隙应采取密封措施。6.2.15 建筑门、窗的气密性应满足以下要求:建筑外门、外窗、楼梯间出屋面门和上人屋面人孔盖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 8 级,防火门、防火窗等特殊外门窗气密性不应低于 6 级;分隔供暖房间与非供暖房间的户门气密性不应低于 6 级;气密区间相连通的门、窗不应低于 6 级。6.2.16 外门窗与主体墙(或保温材料)之间缝隙的气密性构造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防水隔汽(透汽)膜与门窗框粘贴宽度不应小于 15mm,粘贴应紧密;防水隔汽(透汽)膜与基层墙体粘贴宽度不应小于 50mm,粘贴应紧密;当外门窗设置附框时,防水隔汽(透汽)膜应覆盖附框与门窗框缝隙,在门窗框的粘贴宽度不应小于 15mm;粘贴的防水隔汽(透汽)膜不得遮蔽外门窗下框的排水孔。6.2.17 设置在有气密性要求墙体、楼板上的开关、插座、接线盒、消防栓等,应采取气密性构造措施。应对穿外墙、屋面的管线和洞口进行有效封堵并采取气密性构造措施。6.2.18 超低能耗建筑宜进行全装修;装修设计不得破坏气密层的完整性。6.2.19 室内首层地面以下的外墙、室内地面、伸出主体外的地下室屋面、地下室及半地下室外墙的保温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应采取可靠的保温、防水构造措施,应采用强度高、吸水率低、不易变形的保温材料;室内地面应全部保温。地面保温材料热阻应满足 6.2.1 的限值要求;无地下室时,室外地坪以下外墙体保温层厚度宜与主体墙面相同。外墙外保温层应做至室外地坪下 1.50m,首层室内地面以下外墙内侧应设置与墙体外侧保温材料和厚度相同的保温层,并与室内周边地面保温层连续设置;DB23/T 33372022 10 地下室室外地坪以下的外墙和屋面应根据地下室的使用功能设置保温构造。保温材料层热阻应不小于 6.2.1 条限值。当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坪1.50m 时,外保温层应做至地下室地面下不少于 0.20m;当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坪1.50m 时,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做至室外地面下 1.50m,可在地下室外墙内侧设置有排湿构造的保温层,保温层外侧应设有密闭的隔汽层和防护层;伸出建筑主体以外的地下室屋面,宜采用整体铺装且具有防水功能的保温材料。地下室屋面的保温层、防水层应与地上相邻建筑墙面的保温层、防水层连续封闭设置。地下室屋面应设置不小于 0.5%的排水坡度。当地下室屋面为种植屋面时,宜设置不小于 2%的排水坡度,防水层必须选择具有防植物根系穿刺能力的材料;当埋入地下的保温层采用有机类保温材料时,保温层应设置防生物侵害的构造防护措施。6.2.20 室内沿外墙地面以下设有供暖地沟时,应满足以下要求:应在地沟盖板上设计保温(隔热)构造;当地沟地面标高低于相邻基础(承台梁)底面标高并小于室外地坪下 1.5m 时,首层地面以下外墙及承台梁外侧应设置保温层,设置在低于承台梁以下的地沟外侧墙体及地沟地面应设置保温层。6.2.21 当居住建筑采用桩基础,承台梁埋深1.50m 时,仅设置外墙地面以下深度不大于 1.50m 的外侧保温层;承台梁埋深1.50m 时,首层地面以下承台梁及上部墙体内外侧均应设置保温层,墙体内侧保温层应与首层地面保温层连续(或搭接不小于 500mm)设置。6.2.22 当墙体保温层采用不少于两层保温材料复合构造时,设计必须给出复合层的粘结强度、复合后保温板的抗拉强度、水蒸气渗透性能等指标要求。当使用不少于两层保温板材复合时,应在工厂加工生产。应对使用复合保温材料的外墙外保温系统给出详细的构造设计及安装、锚固等要求。7 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 7.1 一般规定 7.1.1 供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设置供暖、空调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7.1.2 居住建筑应设置供暖设施。热源形式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资源情况、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及用户对供暖费用可承受的能力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并符合下述规定: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资源;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宜兼顾生活热水需求。7.1.3 当采用电作为供暖能源时,供暖设备宜集中控制,应符合下述规定:在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采用热泵供暖;只有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允许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且无法利用热泵供暖的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DB23/T 33372022 11 利用蓄热式电热设备在夜间低谷电进行供暖或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电力供应充足,且当地电力政策鼓励用电供暖时。7.1.4 新建建筑安装的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所采用的集热器性能参数、气象数据以及设计参数计算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系统效率,且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7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供暖系统 太阳能空调系统 42 35 30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 15 年。7.1.5 超低能耗建筑供暖系统形式,可根据其使用性质、供热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热水连续供暖进行设计。居住区内的商业、文化及其他公共建筑部分的供暖系统,应与居住建筑部分供暖系统分开,并应分别设置热量计量装置。7.1.6 采用热水的集中供暖系统,建筑物供暖耗热量的贸易结算点,必须设置用于建筑物供暖耗热量结算的热计量装置,用户必须设置室温自动调控装置。7.1.7 集中供暖系统的热量计量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锅炉房或热力站的总管上,应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热量计量装置;室内供暖系统根据设备形式和使用条件设置热量调控和分配装置。7.1.8 建筑物供暖耗热量结算表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宜以栋为单位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设置热量结算表;建筑用途相同、建筑形式、平面、构造等相同或相似、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相近、户间热费分摊方式一致的小区(组团),可以多栋建筑为单位统一安装一块热量结算表;连接在一个支路上的建筑用途相同、建筑形式、平面、构造等差异不大、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不同、户间热费分摊方式一致的多栋建筑,可以利用软测量技术,以多栋建筑为单位统一安装一块热量结算表;对于一栋建筑有多个热力入口,无法单独设置一块热量表时,可在每个热力入口设置热量表,以每个热力入口的读数之和作为整栋楼的结算热量。7.1.9 热量表的选择及安装应满足下列规定:应使系统的设计流量处于热量表公称流量的 65%85%,并校核在设计流量下的压降;热计量表流量传感器的前后直管段的长度应满足仪表说明书要求;热量表的使用环境温度及湿度应满足仪表的使用条件要求;应为热计量装置提供运行核查条件。7.2 能源设备及系统 7.2.1 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供暖热源时,机组性能系数 COP 应符合表 8 的规定。表8 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P)类型 低环境温度名义工况下的性能系数COP 热风型 2.00 热水型 2.30 DB23/T 33372022 12 7.2.2 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IPLV(C)或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可按表 9 和表 10 选用。表9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类型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IPLV(C)多联式空调(热泵)6.0 表10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类型 能效等级(Wh)/(Wh)多联式空调(热泵)4.5 7.2.3 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时,热转换效率不应低于 99%。7.2.4 采用燃气锅炉作为热源时,锅炉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 96%,锅炉的运行效率不应低于 93%。7.2.5 采用生物质锅炉时,锅炉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表 11 规定,锅炉的运行效率不应低于 83%。表11 生物质锅炉设计热效率(%)燃料种类 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功率Q(MW)D10/Q7 D10/Q7 锅炉热效率(%)生物质 88 91 7.2.6 锅炉房的总装机容量 B(W)的计算应考虑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影响,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01BQQ (1)式中:B总装机容量(W);0锅炉负担的供暖设计热负荷(W);1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取 0.92。7.2.7 燃气锅炉应安装烟气回收装置,有条件时宜选用冷凝式燃气锅炉。7.2.8 室外管网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建筑物热力入口应设水过滤器,应根据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要求和建筑物内供暖系统所采用的调节方式,确定采用的水力平衡阀门或平衡装置的类型。阀门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热力站(热源)出口总管上,不应串联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有多个分环路时,各分环路总管上可根据水力平衡的要求设置水力平衡阀;建筑物热力入口宜设置电动调节阀或设置压差控制阀。7.2.9 在选配集中供暖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循环泵耗电输热比应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并应符合公式(3)要求:EHR=0.003096(GH/b)/Q (2)EHR A(B+L)/T (3)式中:EHR 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G 单台运行水泵的设计流量(m3/h);EHRDB23/T 33372022 13 H 单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扬程(m);b 单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工作点效率;设计热负荷(kW);A 与水泵流量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 12 选取;B 与机房及用户的水阻力有关的计算系数,一级泵系统 B=20.4,二级泵系统 B=24.4;L 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T 设计供回水温差()。注1:为与 L 有关的计算系数,按如下选取或计算;注2:当 L400m 时,=0.0015;注3:当 400mL1000m 时,=0.0031833+3.067/L;注4:当 L1000m 时,=0.0069。表12 A 值 设计水泵流量 G G60m3/h 60 m3/hG200m3/h G200m3/h A 取值 0.004225 0.003858 0.003749 7.2.10 热水供热管道宜采用直埋敷设。7.2.11 供暖管道保温厚度应不小于附录 I 规定的厚度,选用保温材料与附录 I 所用保温材料不同时,最小保温厚度应按照公式(4)进行修正:mminminm (4)式中:min 修正后的最小保温层厚度(mm);m 实际选用的保温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min 表中最小保温层厚度(mm);m 表中保温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7.2.12 未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监测与控制的锅炉房和热力站,应设置供热量控制装置及运行参数就地显示仪表。7.2.13 热力站二级网调节方式应与其所供热范围内的建筑物系统形式相适应,宜采用质量-流量综合调节。7.3 室内供暖系统 7.3.1 室内供暖设备应按照供暖设计热负荷设置。房间的供暖设计热负荷应按照公式(5)进行计算:HTINFQQQ (5)式中:Q 供暖设计热负荷(W);QHT供暖设计条件下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W);QINF供暖设计条件下冷风耗热量(W)。7.3.2 居住建筑供暖楼梯间冷风耗热量由冷风渗透耗热量和冷风侵入耗热量组成,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及供暖楼梯间冷风耗热量按照 GB 50736 的相关规定计算。DB23/T 33372022 14 0.278()()INFwpnwQV nctt 7.3.3 采用显热回收机组的居住建筑房间冷风耗热量按照公式(6)进行计算。(6)式中:QINF 供暖设计条件下冷风耗热量(W);0.278 单位换算系数,1kJ/h=0.278W;V 换气体积(m3),按照附录 E 进行计算;n 换气次数(h-1),取 0.5h-1;w tw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cp 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cp=1.0056kJ/(kg);tn 供暖室内计算温度(),取 20;tw 供暖室外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