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科技成果.ppt

    • 资源ID:59786945       资源大小:347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科技成果.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科技成果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 一般掌握:1手工业技术 2综合性科技著作 3近代四川科技 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四川在古代就涌现出一批全国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利工程、手工业技术专家和天文学家、数学家、医药学家。到近代,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四川开始采用蒸汽动力和电力,建立了机械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云集四川,奠定了四川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使四川成为当时全国的科学技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四川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现代化工业产业部门,在电子、航天、核技术、冶金、重型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基地。四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祥地之一,巴蜀古代科技历史悠久,贡献巨大,成就卓著,特别是在农业水利技术,手工业技术、天文学、医学等方面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 都江堰集诸多学科知识之大成,科学性极强,技术水平极高,突出表现在堰址选择、工程技术、治水经验和系统原理等方面。在堰址选择上,都江堰所在地正处在由岷江、沱江及其他河流冲积而成的扇形平原的顶部,海拔约730米,地形由高低地向东南方向跌落,在成都地区形成偌大一片倾斜地带。从水利科学的角度看,这种地形条件对兴修水利工程相当有利。历史上与都江堰同时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少,如芍陂、秦渠、郑国渠、漳水十二渠等都已湮没无存,究其原因与工程选址不当有直接关系。在系统工程上,都江堰渠首部分主要由三大主体结构组成,即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协调发挥分水分沙、泄洪排沙和引水束水的整体功能。渠首枢纽工程合理运用了岷江的地势、河势以及其他一切有利的自然之势,充分考虑当时的人力、物力、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采取种种切实措施,使之在工程上有分洪、引水排沙的完整而又系统的立体布局,在效益上有防洪、灌溉、航运的多种功能,使水资源在时段上的有限性变成了时间上的无限性,一劳永逸地为民造福。在治水经验上,总结出了诸如“六字诀”、“八字格言”、“三字经”等一整套科学治水的方法,作为岁修准则,世代相传。所谓“六字块”,就是“深淘滩,低作堰”,此乃渠首历年对河床疏淘、对飞沙堰加以整治的圭臬。“深淘滩”,是指每年岁修时把鱼嘴至宝瓶口一段内江河漕中淤积的沙石进行淘挖,而且要淘挖到一定的深度,即以“标记”为准。“低作堰”,是指整修飞沙堰时,堰顶宜低筑,而且只有在深淘滩的前提下,才能低作堰,否则引水、泄洪、排沙等功能将大受影响。所谓“八字格言”,就是安工的重要原则和技术要求:“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每年冬季,为保证来年春灌用水,须在星罗棋布的各大干渠中排石清淤,整治维修,使水畅流无阻,这项工程称为“安工”。“遇弯截角”,是指遇到河流弯段凸岸淤积的沙滩时,须截去其角,目的是使河身轴线顺直,主流归槽,以免急流对弯道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是指在平直河段上出现了河心洲,导致水流分岔,河道变弯,河漕变形,输水不畅时,须在河心洲上“抽心”,即挖出一条河槽,并将挖出的大卵石就地使用,筑成竹笼钉钡或顺坝,以挑流归槽,使挖开的河漕借助水力自行涮深,以形成有主河漕的平直通畅的河渠。所谓“三字经”,就是“分四六,平潦旱”的鱼嘴分水术。鱼嘴修建在特定的地形条件下,自然形成内外江基本按“四六”比例分水的格局,有利于外江泄洪和内江引水,这种天设地造的自然调节分水比例的功能,正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科学性的完善体现。此外,勤劳智慧的古代巴蜀治水者们,在充分汲取民间技术养分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韬略睿智,在实践中创造出一项又一项传统工程技术,如都江堰工程中长期使用的围堰截流工程技术杩槎、竹笼装石技术、干砌卵石技术、桩工与“羊圈”技术等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一直经久不衰,万世留芳。二、巴蜀成为我国的丝绸之源的原因和二、巴蜀成为我国的丝绸之源的原因和历程历程 几千年来,勤劳的巴蜀人民在创造农业科技文化的同时,还发明了养蚕抽丝,使巴蜀成为我国的丝绸之源。相传在上古时代,诞生于巴蜀盐亭的黄帝元妃嫘祖首先教民养蚕、造丝、织绸,因其功盖千秋,历代将他视作“蚕神”、“丝圣”,祀为“先蚕”。堪称上古伟大的科学发明家。四川丝绸声名远播,自秦汉至唐宋的千余年间,成都丝织业十分繁荣,是全国丝绸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丝绸的贸易中心。而今栽桑养蚕遍及省内160多个县,年产茧量居全国之首,生丝出口量为全国之冠。从蜀锦的发展史看,便知丝绸始于蜀,正如蜀中名胜记所述:“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鬻花木蚕器,号蚕市。古蜀国的蚕桑十分兴盛,早在汉前,已有蜀锦织造;东汉末,蜀锦已冠绝一时;汉武帝时,文翁治蜀,他竭力提倡栽桑养蚕,为织造蜀锦提供了丰富的丝源,从赵蕤撰写的碑序中可知其对先蚕嫘祖故乡原嫘轩宫进行扩建修葺的史实,直至六朝时才北传至中原,称冠天下。到三国时,诸葛丞相也自述家有桑树八百株,这反映出当时蜀国的蚕桑业十分普及,于是出现了“江东尚未有锦,而成都独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至是始乃有之”(山谦丹阳记)的局面,说明蜀锦已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财源,所以诸葛亮亦云:“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锦不仅是蜀国的专利产品,而且独具特色,技压群芳。晋代左思对四川织锦赞不绝口:“百里离房,机柿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锦属帛类丝织物,质地光滑,图案精美,色彩瑰丽,需经缫、纺、织等多道工序而成,其使用的织造工具也较复杂。从成都平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里,可以见到较为先进的斜织机,它至少早于欧洲700年之久。可见,巴蜀人民早就能将蚕丝织成精美绝伦的蜀锦了,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工艺品。作为蚕桑源头的嫘祖故里盐亭,历代所产丝绸也驰名全国,如唐朝时,该县的特产“鹅溪绢”就因其纹样结构紧密匀称,层次分明,工艺精湛,深受赞许,被列为朝延贡品;到宋代,文人墨客更视其为写诗作画的精品,文学家、画家文同称赞道:“待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大文豪苏东坡亦有诗云;“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嫘祖圣地不少场镇已变成丝绸的集散地,将所产的“西里绸”(即“西陵绸”的乡音)销往南充、成都等地,一时传为佳话;清乾隆直至民国时期,更是“缫丝织绢,比户机声轧轧”(盐亭县志),如今,仍有足可与蜀锦相媲美的盐亭鹅溪绢、川北绸等丝绸产品名扬四海。蚕丝业在盐亭的持续发展显示了先蚕嫘祖的深刻影响。由此看来,丝绸之源确非巴蜀莫属。随着盐亭丝绸文化研究的开展,还会给丝绸之源在蜀说及南方丝绸之路的崛起成因提供更多的实物佐证。三、清代四川境内产生的总结农业生产三、清代四川境内产生的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技术的著作 对农业生产技术作科学总结的综合性农书,在唐代大多散失,仅存留下一部月令式的四时纂要。到了元代,编写农书蔚然成风,清代四川境内一共产生了4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著作:农书可概括为5个部分:一是选种,养种与播种;二是耕作之法,强调初耕欲深,转耕欲浅;三是粪壤之法,强调耕农之事,“粪壤为急”;四是水利事,强调水利诸 事,人事第一;五是牧牛之法,强调对耕牛要喂养得法。该书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专业著作。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而且结合四川农事生产特点有了新的发展。第二部是乾隆德阳知县阚昌言的农事说。全书共分3部分:一曰“因天之时”;二曰“尽地之力”;三曰尽人之力”。该书是一本具有重要科学技术价值的农业著作。书中提出的如秋科蓄水,要增加肥力等,都是结合四川农业气候、耕作特点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部是乾隆四川什邡布衣张宗法的三农记。这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书,全书30余万字,对治田育秧,稻田管理、收获留种、免耕播种等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更为可贵的是,书中大量内容确为张宗法实地考察,是对四川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有的流传至今,还不失为一良法。第四部是乾隆罗江知县沈潜的蚕桑说。这是一部专论种桑养蚕的科学著作。该书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不仅对推动当时四川蚕桑业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失其参考意义。四、天文学与地理学的主要成就四、天文学与地理学的主要成就 天文学在所有科学中占有独特位置,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文学家对天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其中尤以巴蜀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贡献非常突出。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测过。落下宏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由于落下闳的突出贡献,汉武帝请他出任侍中(顾问),他辞而未受,重新回到民间。杨雄是古代巴蜀的一位杰出全才,既是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在古典文献中,他最先在法言中提到“浑天”并驳斥陈旧的盖天说,阐述比较科学的浑天理论,在古代天文学发展中上有一定地位。宋代四川地区的天文学研究也居于前列,其中以张思训和黄裳二人为代表。张思训,宋初巴中人,北宋著名的天文学家。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将他设计的浑天仪图献给宋太宗,太宗命工匠造于宫中,逾年而成,被任为司天浑仪丞。他对天文学的重要贡献,是对浑天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在动力方面,过去是“运转以水”,以致到了冬天“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他改用“水银代之,则无差失”。因为水银的内聚力很强,在一般气温条件下,既不易凝固,更不会挥 发,能保持稳定的液体状态,用它代替水作浑天仪的动力,保证了浑天仪一年四季都能正常运转,为报时、定节气、制历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他还改革了浑天仪的机械计时器,由擒纵器指挥自动报时,把击钟鼓的木人由2个增为12个,并把报时和击钟鼓分离为两个系统,即:“七值神,左摇铃,右扣钟,口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值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因而同此前的计时器相比,“尤为精妙”。这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浑仪“苏颂浑仪”的制造奠定了基础。黄裳(11461194年),字文叔,号兼山。隆庆府普城(今四川剑阁)人。于绍熙元年(1190年)绘制了天文图、地理图等8幅图。在1247年,由王致远经手,将天文图、地理图摹刻于苏州文庙的石碑上(今存苏州市博物馆)。黄裳的天文图是现今发现的最准确的古星图,总高267厘米、宽116厘米。图分两个部分,上半部绘星图,有1440颗星。它以北极为中心,绘有三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北极常显圈、南极恒隐圈和赤道,二十八条辐射线表示二十八宿距度,还有黄道和银河。图的下半部为说明文字,计41行,行51字,对宋代天文知识作了简单叙述。此图为世界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字。在地学方面,黄裳还作有地理图(今存苏州市博物馆),宽约100厘米、长约200厘米,1247年刻制,王致远为之作跋。图上山脉、森林用形象画法,颇具立体感和艺术性,地名用阴文加方框,水名用阴文加圆框,各路名用阳文,清晰易辨,是宋代一幅较好的地图。另一幅著名的地图九域守令图,是宣和三年(1121年)刻在碑上立于四川省荣县文庙正殿的(原碑现存四川省博物馆)。图长宽各1米多,绘宋全境疆域州府。图中山东半岛和海南岛等的形状比黄裳图更为准确,于四川地区水系的绘制比较详细。其作者不详。图的石碑下部刻有文字,已大部风化剥落。以上两幅地图和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华夷图、禹迹图,都是保存至今的宋代地图,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地学具有重要价值。五、医药学的主要成就五、医药学的主要成就 古代四川地区在医学方面贡献较大,相继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人物。汉代著名的医家有东汉涪翁、程高、郭玉、李助等。涪翁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长于用针石治病,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郭玉,字通直,广汉雒县(今广汉)人(华阳国志说是新都人)。师事涪翁弟子程高,精通脉理,“技妙用针,著经方颂说。和帝时,任太医丞。和帝曾令劈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然后使郭玉切脉。郭玉回答说:“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和帝很佩服他高明的诊脉技术。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赋厮养,必尽其心力”,而不愿给贵人治病,说贵人骄恣任性,将身不谨,骨节不强,好逸恶劳,给医生治疗疾病带来很大困难。李助,字翁君,广汉涪县(今绵阳)人,精通医术,名齐郭玉,也著有经方颂说一书。隋唐五代期间巴蜀医药学方面以昝殷、韩保贞、陈士良等人成就最大。昝殷,蜀人,是唐末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因在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家治病奏效,听白敏之建议将行医经验写成经效产宝3卷,分40门,载276方,前两卷论妊娠及分娩,言初孕期要用安胎止血药,在临产时,要注意保养母体的精力,难产时“内宜用药,外宜用法”。下卷论产后虚劳、咳嗽、痢疾等症处方。其产后血晕闷绝方论所载的“醋铁熏法”,是急救休克的有效方法,历来医家都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此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为唐以后医学家著书立说所采用,并很快传到日本,受到日本医药界的重视。唐初,苏敬等20余人修订了新修本草54卷,此书收载药品844种,对于药物的形态和性能,作了适当的叙述和描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其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新药品又有增加,为了适应医药上的需要,后蜀韩保贞、陈士良、相继对新修本草作了增补。韩保升,后蜀翰林学士,受蜀主孟昶之命,与诸医生撰成重广英公本草20卷,后世简称蜀本草,此书对每项药品的名称、产地、形状、特征、功能,作了比较准确的解释和叙述,并别为图经,以便识别,又载若干处方,可供医疗上的参考,是后来北宋政府修订的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和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的主要蓝本之一,惜已失传,仅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保留了部分内容,计释药275条,处方25个。陈士良,剑州人,南唐陪戎副都尉,医学助教,专门掌调饮食,了解各类药用食物的性味、功能,写成食性本草10卷。此书载有各类食用药物及制品,同时配上食疗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此书是在总结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了陶隐居、苏恭、孟铣、陈藏用等人有关饮食养生的经验,参考了淮南王、崔浩、竺暄食经及食医心鉴等有关膳馐养疗的论述而写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此书在明代以前曾广泛流传,后来散佚,但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中尚录有其部分内容。文学家李王旬还是一位药物学家,他的祖先是波斯人,经营蕃药贸易,所以他熟悉外国药物,写成海药本草(又名南药本草)6卷。此书也已亡佚,现散见于唐慎微证类本草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尚存121味,来自欧、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现存这些逸文中尚可窥见,海药本草对这些海外药物的产地、形状、药性、功能及览别真伪、加工炮制之法都作了明确解释,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宋代四川地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医药学方面也不例外。杏林高手不胜枚举,医药著述汗牛充栋。其中尤以苏轼、唐慎微、杨天惠、杨退修、史谌、史崧等人最突出。苏轼精通医理,撰有医药杂说及医方,后人将其一部分与沈括所著的存中良方合并,是为苏沈良方(一名苏沈内翰良方)。这是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医学专著。清朝人评价说:“此书以经效之方而集于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苏轼对养生学也有研究,写了不少文章。清康熙时王如锡把苏轼著作中有关养生论述1140余条辑出,分作12卷,编为东坡养生集。其养生的主要论点是“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强调人要健康长寿,就要能劳能逸,劳逸结合。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北宋时的名医。他精通医理,精通于药物研究,以多年的功夫,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至六年(10821083年)间编写了药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22卷。北宋政府一版再版。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组织专家修订,定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32卷,由官版刊印颁行全国。政和六年(1116年)再经修订,定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政和本草),官版刊行。现存政和本草分30卷,共60余万字。证类本草载药总数较前世本草大有突破,达1588种,其中新增者有476种。它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和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兼收并蓄,汇编一体,使我国本草学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唐慎微编此书时,还创立了“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将历代名医方论、医家和民间习用的单方、验方以及他本人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处方共3000余条,分别载入有关药物项上,使学者能一览药物的用途用法。自此而下的药书,多沿此种体例。证类本草是我国宋朝以前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明代李时珍评价说:证类本草“使诸 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问世之前的几百年中,证类本草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杨天惠,字佑父,号回光,亦名杨集,北宋妻县(今四川三台)人。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在四川地区作小官。徽宗时上书言事,后入“元佑党籍”。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免官后便寄居郫县。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令时,他对当地附子生产进行了了实地考察,撰写了彰明附子记,评载了彰明特产药物附子的栽种面积、产量、栽培方法、生长采收情况、品种及质地区别等,是研究川产药材的一篇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药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杨退修,字康侯,一字子建,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他精研医技,著有十产论、杨子护命方、通神论等书。十产论成书于元符年间(10981100年),重点对“异常分娩”作了详细论述,同时也讲述了如何使胎位转正的各种外科手法,讨论了正产、伤产、催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盘肠产等11个问题。在妇产科医学史上,十产论是我国第一部较详细的助产学专著。史谌,字载之,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精医术,著有指南方(又名史载之方)2卷。方论共列31门,各门均有医论,共载药方107年。该书对于瘀血、痰饮诸学说殊多发挥,今之研究者尤珍视。史崧,北宋末南宋初成都人。他著有黄帝素问灵枢集注24卷,对内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六、综合性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影响六、综合性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影响古时巴蜀人杰地灵,科学家层出不穷,涉猎面广,杂家甚多。隋唐五代时期的段成左、马鉴以及宋代苏易简、李石等人就写出了较有影响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对促进古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段成式,字柯古,在其父段文昌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待父入蜀,著段氏游蜀记、锦里新闻,今佚。所著酉阳杂俎20卷、续集20集,一直流传下来。此书涉及大量有关天文、物理、机械、工程建筑、矿物学、医学、动植物学、农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远远超过了以前同类的专著,相当于一部粗具规模的百科全书,“推析物理、器奇、艺绝、广动等篇,则有前哲之所未及知识者”。直到今天,仍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被视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常备资料。马鉴,后蜀梓州射洪县令,公元960年编成续事始一书,它记载了358项内容,除记生产、生活、科学仪器外,还大量记载军事武器的发明创造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生产上涉及农业、水利、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生活上记述吃、穿、用、玩都比较完备。对军事工业记载尤为详细,陆战有刀、枪、箭、戟、土山、发石车;水战有舟、楫;设伏有铁菱角和转关桥;攻城有云梯、冲车、井栏、尖头木、垂墙、地道;守城有火箭、雉尾炬、绳连石磨。这些资料,对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苏易简(958996年),北宋梓州铜山(治今四川中江广福)人,著有文房四谱(又作文房四宝谱)5卷,包括笔谱2卷,砚谱、墨谱、纸谱各1卷。仿欧阳询艺文类聚体例,而创一物一谱的写法。搜采颇为详博,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整理了此前我国有关笔、砚、墨、纸生产发展的历史和制造技术的经验,并介绍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科学专著。它对推动我国笔、砚、墨、纸生产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李石,生于1108年,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南宋初期编著续博物志10卷。此书在于弥补张华博物志之所缺,并总结和整理了当时的科学知识,介绍了自上古至北宋年间的科学技术436项,包括了地理、农学、动物、植物、矿物、化学、建筑、机械、冶炼、数学、度量衡、货币、酿酒、煮盐、造纸制笺、制茶、食品加工、手工工艺、造粉制胭脂、医药卫生、人体生理、文具用品、科学专著等方面。并对文字、文物、考古、音乐、围棋、体育、典故等各方面都有介绍。它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博物志,是我国古代内容丰富的科技知识汇编之一。七、现代四川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七、现代四川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 四川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萌芽、奠基、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1)20世纪初至40年代,是四川现代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抗战爆发后,四川本省除有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北碚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省政府成立的四川地质矿产调查委员会和四川中心工业试验所、川大和重大的理工学院校外,还有国民政府经济部所属的中央研究院等单位也先后迁入四川。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的增多,大大推进了四川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给科技事业提供了动力和创造条件,四川科技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向前发展。(2)20世纪50年代,是四川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的时期。四川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接收了为数极少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科研机构,并根据恢复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在接收的科研机构中合并或分出几所独立的科研机构,从此四川省的科研事业开始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中,陆续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到1957年初,全省有独立科学研究机构37个,其中属于中央各部门的16个。19501957年,四川的科技工作主要是结合农业生产、资源普查以及工业交通的改革和建设进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的农业研究机构达15个,农业技术人员较解放初期增长了52.2%,农业及畜牧等技术推广站增加两倍左右,培养了10个专业的初级农业技术人员4600多人。在农作物栽培技术上,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措施。在育种方面,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评选鉴定地方品种为主,选育并推广各种作物良种65个。在土壤普查、施肥措施、植物保护、水利建设、农具改良以及畜牧兽医、林业和气象的科研方面,都有进展。1958年以前,四川工业和交通方面的独立研究机构很少,大多数科研工作的在厂矿的附属研究单位进行。在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地方工业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并与当地农村经济密切结合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省地方工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研制化学有机肥料和农药上。四川省从1954年开始生产颗粒肥料,1955年开始生产磷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等肥料,钢渣磷肥、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也陆续研制投产,农药 生产品种由1953年的3种发展到1957年的13种。这一时期,四川的科技工作还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械工业的的技术改造、冶金技术等方面有突破,在解决交通建设的科技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天然气、盐卤开发和综合利用研制,取得了多种天然气和盐卤化工产品;机械方面研究试制了多种设备的新产品;冶金方面分步装料、三槽出钢、双槽扎钢、混合炼铜、连续铸锭等技术的成功和突破;山岳地区修建铁路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高原行车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研究,均取得了一批突出的科技成果。(3)50年代末到70年代,是四川科学技术持续发展20年,初步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大跃进”期间,一批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和服务机构纷纷在四川建立起来。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于1958年成立,建立了采矿冶金、机械动力、农业生物、化学化工、水工电力、地质、石油、林业、数学、物理、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中医中药、民族、哲学社会科学共16个研究所,到1960年发展为24个研究所。1958年四川省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1959年更名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为科技服务的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省科学器材公司、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次第建立。省内地县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大多是在1958年前后建立的。1965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三线的战略部署,国家在四川展开了冶金、机械、化工、兵器、航天、船舶工业和国防科技试验通信基地的建设。19651980年,先后新建、迁建数百个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内迁、新建和进一步充实的科研机构近80个,大批科技人员调到四川工作。各高等院校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高校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技基地的方针,也纷纷建立科研机构,充实科研人员。三线建设为四川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四川省的科技工作,围绕三线建设,在资源开发、工业技术改造交通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沼气技术、节制生育技术,以及地震预测报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的突破和国防科技的研究应用有很大进展。桥梁、隧道、地质等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使四川交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上完成了水稻高秆换代等科技攻关任务,提高了各种作物产量。从1958年起,开始试验飞机播种造林,播种面积平均约占全省造林面积的四分之一。“四川猪的营养需要”研究课题的完成,对生猪发展有重大意义。松潘、盐源、黑水地震预报成功,土壤热力学理论研究和大熊猫及其主食研究,均受到国内外的重视。(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科技方针、政策,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一些科学技术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学科设置配套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977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作出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充分认识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迫切性,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地把科学工作搞上去。在此期间,四川省科协和约40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协会)恢复活动或新建成立。在科技人员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从1978年5月到1979年2月,全省共组织了17360名科技人员“归队”,占应“归队”人数18109人的95.9%。科技人员的作用得到更大重视。1983年9月,省委和政府聘请全省各方面的专家541名,成立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参与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政策的制定工作。省科技顾问团成立后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全省15年(19862000年)科技发展长远规划 进行审议,提出修改意见。接着又组织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13项对策研究。在此期间,选拔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充实各级领导班子。1978年7月,召开全省科学大会,明确地指出四川的科学技术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狠抓当前,以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为主,着重研究工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19781979年的全省重点科研项目中,突出了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优先考虑了农业科学的研究。四川省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1997年初,四川开始进行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的试点,以后逐步走出了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农村技术联产责任制、厂矿企业办科研三条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1980年初,在重庆部分科研单位试点的基础上,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采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的试行意见,在全省普遍试行;总结1979年安徽农民在内江包种西瓜普及到160多个县、3万多个生产队、300多万亩耕地;推广1973年自贡东新电碳厂建立厂办科研所、6年实现一厂变三厂的经验,在工业部门推选厂矿企业办科研。到1984年,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1414个,两年多时间内取得科技成果4710项,实现经济效益7亿多元。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四川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与生产的横向联合、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改革农村科技体制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科技进步法颁布实施以来,四川省采取有力措施,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工作中,以全面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为契机和核心。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及四川省贯彻决定的“实施意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川”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四川是一个科技大省,行政区划调整后技术力量仍较雄厚。全省共拥有科技人才110多万人,在川两院院士37人次,各种类优秀专家、拔尖人才6560余名。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48所,普通高等院校43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高新区42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540个,民营科技企业3368家。拥有一大批专利和科技成果。这些都是四川省的宝贵财富,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后劲。八、科技成果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八、科技成果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建国以来,我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对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大约占3040%,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解决四川近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和致富奔小康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2)促进四川工业技术的进步,为全省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资源配套的工业技术开发体系,包括支农工业技术体系、天然气化工技术体系、钢铁工业技术体系、能源技术开发体系、盐业化工技术体系、工程机械工业技术体系、纺织工业技术体系、食品工业技术体系以及产通运输,通讯工业技术体系等。(3)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防事业,建立稳固的战略基础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激光、光纤通讯、生物技术、磁县浮列车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与研究,航空航天工业技术、兵器工业技术、船舶工业技术在很 方面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4)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作出了显著成绩。我省十分重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和发展基础医学、新医学、新药学、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掌握了国内上大量医学科研成果。用高分子新材料居国内领先水平。口腔医学、计算机中医诊断系统等在全国独具特色。医药工业已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显著疗效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草药。特别是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些科研成果的研究开发,彻底改变了解放前缺医少药、病害肆虐的状况,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科技成果.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