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八年级物理全书课标解读.doc

    • 资源ID:60077312       资源大小:349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物理全书课标解读.doc

    第一章 声现象课标要求:1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影响三要素的因素。 3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了解声音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课程标准的细化:(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可以设计几个学生活动。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入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程标准的细化:(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4)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5)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2、教学设计建议: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非常必要。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 人耳的构造 :学生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生物课上,已经从生理学的角度学习了人耳的结构。物理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重点学习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 一般来说,耳聋分两类。一类是神经性的,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而引起的。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 人耳的构造非常奇妙,其中有非常典型的物理原理的利用。例如与耳膜相连的听小骨就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放大声音的。 想想做做 这个实验最好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如果音叉数量有限,也可用少数的音叉轮流做此实验,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感知这个实验。 骨传声的实验,把发声的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实验的效果最好。其他的几个实验,由于音叉不直接跟骨头相接触,所以“听”到的声音较弱。 科学世界 双耳效应对于理解立体声有很好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然后开个小研讨会,说说双声道和多声道是怎么回事,实际中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1、课程标准的细化:(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4)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5)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教学设计建议: 本节教材的侧重点为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以及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相关探究、物理学研究规律的方法等。难点是有关生活中声音的音调与响度的识别, 本节教材是以声音的特性为主题展开的,前面学生对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等知识进行了学习,并且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物理探究方式有了浅显的学习。在进行有关音调问题的探究时,应尽量抓住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不同,听到音调的高低不同;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到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教学,得出频率的快慢决定了音调的高低。然后在进一步延伸归纳出,不但长度的会引起发声体振动快慢发生变化,发声体的粗细、松弛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这些问题的设置和安排,有利于在具体应用中的深化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区分,还是应从人耳是否能接受到的效果来区分;有关示波器的教学,要明辨波形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在进行有关响度问题的探究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影响响度的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归纳探究所运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转换法和微小放大法。在得出结论之后,可以对决定响度的其它因素(比如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也能影响响度),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具有从多方面研究的思想意思,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敲击音叉之后,再使音叉靠近乒乓球的目的。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响度和音调概念那样容易感知。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使学生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声音还是有所区别的。音色的不同,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音质不同”。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程标准的细化:(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2、教学设计建议:噪声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我国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要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教学,而不只是讲点有关噪声的物理知识。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噪声的来源: 讲述什么是噪声时,应该指出:由于角度不同,所指噪声的含义也不同。这里应该强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在某些情况下,乐音也会令人厌烦,成为污染环境的噪声。在学生明确了噪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你周围有哪些噪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列举噪声的来源。教师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它的定义比较抽象,教学中可以不提,只需让学生知道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课本第26页的表上,注意引导学生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图1.42显示的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许多城市都有,应让学生留意观察。如果可能,可以向当地环保部门借用便携式声强计,现场测量几种噪声的分贝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讲述噪声的危害,是从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两方面来讲的。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将附近建筑物的窗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补充讲解。 国家规定的城市区域噪声等级标准如下: 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分贝)类别适用区域昼间夜间0特殊安静区(疗养院、高级别墅区)50401居住、文教机关区55452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60503工业区6555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7055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以此为线索来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这些措施的效果。实验可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体处减弱噪声),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课本图1.44显示了几种防治噪声的实例。生活中还有许多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动手动脑学物理: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1: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活动2: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个活动适合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选定要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拟订实验方案。 第五节 声的利用1、课程标准的细化(1)通过交流讨论,利用录像与图片,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中声与信息的知识。(2)通过交流讨论,利用图片与实验,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中声与能量的知识。(3)通过科学世界对北京天坛的声现象的介绍,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教材的侧重点放在声音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感知或资料查阅中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和工作原理学课堂开始通过交流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在同学们充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后,教师可对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讲解中应对学生们遗漏的例子进行补充。使学生认识到声音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详细介绍了天坛建筑的声音效果。以回声知识为基础,介绍天坛建筑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搞利用声音的小发明。第二章 光现象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4.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5会画简单的光路图。6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1、课程标准的细化:(1)通过让学生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知道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光源。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学习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3)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4)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108m/s。 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所以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教材遵循的基本原则。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教材的难点。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本章的学习。课堂开始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课前收集的光源资料(图片、文字、实物),然后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并进行合理的分类。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答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指出,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材介绍光线的概念,用以直观表示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解释自然界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步枪的瞄准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等。安排学生自学阅读:光的传播速度,总结光传播的特点。课下建议安排学生: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学校旗杆的高度?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蜡烛所成的像放大,什么情况下所成的像较小?试着解释为什么?对日食有兴趣的同学可登录网站第二节 光的反射1、课程标准的细化(1)通过实验和观察生活中大量光反射的现象,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从而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物体的。(2)经历全面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通过讨论交流,总结探究的结论,认识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3)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4)通过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5)通过学生活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6)通过讨论交流、媒体展示,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本节课与实际联系密切,可通过不同的情景设置,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光反射时的规律探究活动要作好探究的计划,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设计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各个小组要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内容。实验做完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理清思路,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加以总结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关于光的反射规律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重点强调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 在光的反射规律得出后,可由学生说说光的反射现象,然后利用课件展示光的反射的应用,使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光路的可逆性,最好让学生自己做一下课本上的实验。光路可逆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可通过学生介绍、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了解光路可逆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教学可利用课本上提到的太阳光射到平面镜上和白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强调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1、课程标准的细化(1)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平面镜成虚像,感知虚像的含意。应用光的反射原理,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5)通过讨论交流、图片、课件展示,了解平面镜、球面镜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本节重点是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虚是像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进行探究之前,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平面镜成虚像不可测的问题,这是本节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学生想到让某一物与像重合后,用该物替代像的大小与像的位置。最后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了使物与像能完全重合,要用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为了方便观察像与物的重合,要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选用的玻璃板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实验前教师可先演示一下,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实验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通过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来,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各小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标记位置、测量并记录数据,然后展示并交流探究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的认识可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作图对平面镜成像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虚像的形成。学习过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是倒的),牙医利用牙镜了解病人牙齿的情况;测视力时为了节约空间,常常让被测试者观看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等。也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简单线条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例如一把伞在平面镜中的像。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不仅有趣而且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活中常见,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镜面为什么要做成凸的或凹的。手电筒的灯碗、汽车头灯的灯碗、汽车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凸面镜等等。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是了解它们的应用的基础,教师有必要作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现象: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课程标准的细化:(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难点是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建议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美妙感觉。关于折射现象的引入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创设出问题情境,既可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还可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情境。鉴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建议安排分组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然后让学生猜想,实验后安排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折射情况,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建议要强调折射定律研究的是折射光线的规律,所以要注意表述结论时将“折射光线”“折射角”说在前面。 关于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可让学生先做猜想,并用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进行演示。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标出,总结出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教材最后安排的是折射规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其实是用光的折射观点解释现象,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由于折射成像问题比较复杂,许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建议让学生先到实际中去体验,使他们相信折射真的会产生错觉。然后在课堂上演示钢笔“错位”、让学生分组做“折射断筷”,使学生知道这些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不必要求学生进行解释。教师在解释池底变浅时,要强调人看到池底,是从池底射出的光进到了眼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利用前面讲过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的规律,通过作图找出池底某点A的虚像,虚像的位置在A之上。此后可让学生仿照着解释盛水的碗看起来变浅的问题,讨论筷子在水面处弯折的问题。对于海市蜃楼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利用课件展示这一奇妙现象并解释它的成因,建议最后应明确指出: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从而完善光的直线传播概念。第五节 光的色散1、课程标准的细化: (1)通过雨后“彩虹”现象,使学生知道白光的色散现象,得到白光色散的原因和了解色光的复合现象 (2)借助放大镜观察电脑显示屏,使学生知道光的三原色,通过学生实验和活动,利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感受三原色光的混合,并从中得到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教材的侧重点放在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难点是色散的原因。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教材的第一重点内容光的色散,是围绕“彩虹”现象展开的,课堂开始通过展示彩虹的图片或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创设情景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例如,学生用手电筒照射三棱镜、装有水的圆形烧瓶、或厚玻璃砖等,在白纸上或在仪器的某些部位可以看到彩色条纹;也可以用水盆和平面镜分解太阳光、透过三棱镜看日光灯等方法观察到彩色条纹。然后教师演示白光的色散实验,通过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师生共同得到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还可播放课前录制的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过程一段录像,使学生了解色光的复合现象。本节教材的第二重点内容物体的颜色,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色光的三原色。然后将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透明纸分别蒙在手电筒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透明纸,照到天花板上,观察它们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并观察射出的红光与绿光(或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体会三原色光的混合并理解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接着将射出的红光(绿光、蓝光)照射课本上的彩图,观察色彩的变化,从而了解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借助动画在白光色散实验基础上改变接受屏,加深对物体颜色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在观察红、绿、蓝颜料混合后的颜色这一活动中,了解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 本节教材对初中学生较为抽象,建议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从而破解难点。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1、课程标准的细化:(1)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知道看不见的光的存在,体会科技的力量。(2)通过探究活动,初尝试对不可见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确认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了解他们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虽未涉及,但因红外线、紫外线既有广泛的应用,又是对上节“光的色散”内容的补充,与紫外线有密切关系的臭氧空洞也是环境保护的热点,因此,这一知识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环保意识,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确认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了解他们的性质,也是难点。建议学生课前收集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及在物理学史中,人们是怎样发现这种看不见的光的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不同学生获取的资料不同,通过交流能够互相补充,且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课堂开始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向学生展示新购置的无线鼠标,可遥控器播放本节的多媒体课件,(或按下电视机遥控器的按钮,可以对电视机进行开、关及选台的控制)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种什么光呢?怎样来证明这种光是激光还是其他光呢?学生会想到使用空气清香喷雾器对着遥控鼠标(或遥控器)前方喷射,果然看不见光。说明这里的光线并不是前面所学的光线,那么,这种看不见的光是什么光呢?而人们又是怎样发现这种看不见的光线呢?建议课堂安排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自己收集查找到的资料,然后派小组代表介绍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内容,达成资源共享。教师在小组交流活动过程中,注意重点评点出现的重要名词和重要信息,并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总结:如介绍并完善光谱;红外线的特点;红外线在生活、生产以及军事上的重要应用和生活中的实例;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应用;紫外线的危害以及在生活中有哪些防止紫外线的措施等等。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体会科技的力量和关注环保问题等目的。建议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如下两个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确认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存在,及其特性。     活动1  探究红光外侧的热效应。注意以下几点效果会明显。 (1)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2)温度计离三棱镜近一些;(3)根据玻璃泡在光屏上的影子确定所在位置;(4)若看到温度计示数在明显变化后,再将玻璃泡移到红光或其它色光区域,可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反而下降。 思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活动2  探究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此实验室装置与上面的实验基本相同若荧光物质找不到,可用钞票上的荧光标记来代替。教师先用验钞机显示出,并用铅笔在钞票上圈定其位置和范围,然后将钞票放入太阳光谱中,向紫光端慢慢移动,当圈定的位置移至紫光外侧时,可见到荧光标记显现出来。也可到商店买荧光笔,涂在纸上代替。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第一节 透镜 1、课程标准的细化: (1)通过展示近视镜、远视镜、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和“猫眼”等实物或图片,使学生认识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光的折射。 (3)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4) 通过实验或观察实验演示,认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本领不同,焦距的大小反映了这种本领的强弱。 (5)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6) 会利用会聚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课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的作用,难点是对光作用的实质及其理解。本节课课前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各种透镜的镜头,课堂上展示,并说明象这种光能够穿透过去的镜就是透镜,原理:光的折射。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透镜,并把这些透镜分成两类。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简单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做课本图313的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可让学生分组做,最好人人动手,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要使学生对凸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了解得充分一些。这个实验,可以在阳光下做,也可用平行光源(可用手电筒代替,但距凸透镜要远些)做,还可利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和凸透镜演示。实验时,可以量出焦距。 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根据实验现象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14所示。介绍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并在板图上用符号标出。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两块透镜让学生测出焦距。这个问题已经在“想想做做”的栏目中做过了,这里让再做一遍,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让他们知道,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2、焦距短的透镜偏折得更多些。 3、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就可以变成平行光。这里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可逆性。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1、 课程标准的细化: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老人用的老花镜等,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演示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 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2、 教学设计建议:本节课的重点放在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具体感性认识,难点是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与综合,最后得出它们的成像特点。本节课很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建议学生课前总结生活中使用照相机的经验,课堂安排学生交流讨论,了解照相机结构和成像特点。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材料每人自制一个照相机,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学生分组观察投影仪结构,教师演示投影仪的使用,仔细观察,总结成像特点。通过学生使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虚像有初步的印象。本节课通过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课程标准的细化: (1)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3)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5) 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6)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2、教学设计建议: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复习上一节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大小和正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课本上的表格中。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让他们根据上面探究的结果,讨论并总结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凸透镜所成虚像与平面镜所成虚像有什么相同之处。 再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1、课程标准的细化:(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4)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2、教学设计建议: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或者说类似于摄像机)。 眼睛 眼睛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照课本图341或利用教学挂图讲解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并可以把它与照相机做比较。 学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物理全书课标解读.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