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
资源ID:60085255
资源大小:2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马鞍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马鞍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科技产业化、推动自主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市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创新马鞍山”。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是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通过分析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其发展过程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因此,如何不失时机的积极创造条件,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发展提供支持,显得愈发的重要。一、马鞍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近几年,我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平稳快速发展势头,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截至2010年底,我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240家,相比2008年(170家)增长了41.2%;其中,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有65家,相比2008年(49家)增长了32.7%。科技型中小企业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450亿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2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5%,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19.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科创中心毕业企业安徽菲利特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浅层砂滤过滤器等62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总数增至217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到目前为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3家,占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的42%。我市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已达20家,占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的8.2%,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5家。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日趋完善。作为承载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市科创中心的创业孵化服务日益完善。到目前为止,科创中心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5家,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39.6%,先后有97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授权专利233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已经成为我市发掘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摇篮。二、马鞍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地位不高1、我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底,我市统计在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约240家,这一数量远低于发达城市武汉市(13000余家 )、上海市(18000 余家)、深圳市(32000 余家)。而同期我市中小企业总数约为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仅占2.2%,这一指标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5%。2、我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质量偏低。以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数量来看,2010年我市共获17项,占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仅为7.8%,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4%尚有一定差距。(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竞争力的基石。尽管我市在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市科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等在内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步达成,但机制不完善、服务链条不健全、别重要环节有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继续凸显目前,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体上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甚至没有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或中介机构;第二,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第三,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及办事程序对中小企业障碍重重。总之, 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的尴尬局面,企业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研发计划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导致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四)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亟需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大都属于高精尖的领域, 以及这些领域的高端人才或者综合能力极强的人才。但是相对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这些人才的吸引力较低。 在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中, 这类高端人才通常会流向工资福利待遇更好、工作环境更好、培训机会更多、更有名气、前景更好甚至地域更好的大公司。这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容易被条件更好的企业挖走。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关键人才的依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差,关键人才如果突然离开,企业将陷入困境。(五)科技型中小企业用地困难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间更多的是使用集体土地,譬如以科创中心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而当这些高成长性的企业从孵化器中毕业后,立即面临到“大地买不起、小地买不到”的问题。同时,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征地建厂实际上也并不是刚刚走上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所能承担的。所以,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多数达到毕业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不愿意离开科创中心。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一)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摒弃传统观念中片面追求大规模“抓大放小”的意识,树立大、中、小型企业均衡发展的思想;充分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弘扬和促进科技企业创业精神、企业家文化、提高社会品位、促进知识型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重视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建议开展企业家培育、 中小企业管理培训活动,培育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塑造创业型组织,共同培育和提高科技型企业家的素质与管理水平。应以市政府的名义,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企业家,提高创业者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二)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我市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平台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还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当重点支持市科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行业协会等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引进,在行业信息、技术开发、财税金融、管理技术咨询等各个方面形成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网络。同时,必须引导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注重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金等综合服务。(三)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化解融资困境1、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建议市政府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扶持资金,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所带来的示范和引导效应,吸引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侧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此时的科技中小企业体量不大,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扶持和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比较容易实现。2、构建信息平台。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与科技结合中的一个重要结症。构建银行、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科技金融合作引荐平台使各方都能及时了解倒各方的信息,尤其是优秀科技项目的展示流通,才能真正盘活科技金融市场。3、建立孵化器为主导的天使投资。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资信不足和项目进展的不规范性,只有孵化器直面企业,了解程度最深,建议建立以孵化器为主导的天使投资资金,配套完善的考核机制,最大化的放大资金效益,充分促进科技中小企业高速发展。(四)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支撑体系1、要深入落实关于马鞍山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推动意见的贯彻实施和实际操作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要尽快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确保人才审定程序的公正、透明和规范,形成一个有利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示范性环境和氛围。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按需激励、适时激励、适度激励,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效能。4、建立科学的、多层次、规范化的专技人员资格评价体系。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解决人才的后顾之优。(五)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园区和加速器针对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后续发展空间匮乏的问题,建议政府能够划出一片区域建立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内设标准厂房、办公用房,配套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吸纳我市的高成长性科技中小企业入驻加速器进行“二次孵化”,配合科创中心的“初创期孵化”,共同形成科技企业培育的完整链条。同时,为了吸引优质科技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应当对入园的企业实施房租补贴、财税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激励企业在加速期内快速壮大;结合园区情况,做好交通、食宿、生活等配套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才引智、用工用人创造条件。四、结语我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纵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依然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创新、以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丰富完善着创新创业,其总体规模和实力正不断强大,已经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其高成长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技术进步的有力推动、对经济结构的丰富更新、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的有效聚集,都让我们激动不已地感到了这一群体的无限生机和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将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最具实力和潜质的生机活力保障,成为深入实施“科技兴市”和“创新推动”战略的不竭动力和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