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郑州中学附属小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教师:姚利芳设计日期:2014年2月10日授课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师授课时间:大约70课时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生一、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课程目标: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11.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内容标准: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内容标准: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标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第六单元:统计内容标准: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教学安排:实施内容课时安排图形的变换4课时左右因数与倍数6课时左右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2、5、3 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质数和合数.2课时左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整理和复习1 课时粉刷围墙1 课时分数的意义4 课时左右真分数和假分数3 课时左右分数的基本性质2 课时左右约分4 课时左右通分4 课时左右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课时左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 课时左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课时左右统计3 课时打电话1 课时数学广角2 课时总复习4 课时四、课程实施:课程资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2、教案:本年级组老师根据学校、班级学情编制教案。3、练习:课本后的“做一做,练习”、练习册4、其它资源:(1)书籍:数学教师用书、小数数学教师、新课程标准课改实用手册小学生数学学习报等(2)网络: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3)音像制品:教学光盘(4) 教具:图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5) 学具: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制作或者搜集各种学具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教学实施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要 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视优生的培养又要关注差生的个别辅导。3、 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数模);避免繁杂的运算,禁止将运算与应用分开,加强方法的指导。4、 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5、 统计与概率方面: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6、 综合与实践方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五、课程评价: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以及堂堂清的练习等途径实现。2、课后反馈:通过作业、实践活动、周周清等途径实现。有效性评价:1、过程性评价。(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操作学具、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2、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试。(2)星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