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课评.doc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评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好课,我觉得老师教的自然流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中有创造的喜悦、快乐的体验,成功的享受,整堂课听起来舒服顺溜,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有80%的老师说好,这就是一节好课。其实,这也是一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把我听课的感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1)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目的明确,每一环节的目的特清晰。首先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对于这节课教参的要求: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根据这一具体要求,李老师让学生通过折饮料管,有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却没有围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 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最好是从问题开始,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学生的达成状态也特别好,探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学生在学到新知以后,李老师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的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探究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一节好课就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我们在平时看课的时候,有些课看似顺顺利利,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起伏”,没有思维的爬坡,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心智。学生学到了新知、锻炼了能力后,再往前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 这是一节有效率的课。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李老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改变过去那种只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是自主参与整个过程,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就是一节很有效率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还体现出“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的训练点,能力的培养点,方法的习得点,习惯的养成点,考试的关注点。(3)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的课。李老师能抓住数学学科的特质-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李老师把课堂放给学生,把时间放给学生,把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所以就有了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生命的载体,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精彩的生成要注意要注意找好“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争议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一次操作,然后采用课件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达成共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表达与倾听知识的背后体现的是扎实的方法,方法的背后隐含着朴实的思想。速算大师史丰收回忆自己怎么会走上研究算法的这条路上时,说过: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课,在学完乘法后,他问老师:乘法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算,能不能从左往右算呢?老师说,那你试试看。正是这句话,让史丰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与研究算法结缘。 让数学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4)这是笑润课堂的课。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李老师的笑和我们学校姜海洋老师的笑很相似,笑得阳光、笑得温暖。李老师的微笑更滋润了课堂、滋润了学生,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活跃高涨,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强化。正如华英龙校长让学生们猜中南海是什么地方?有的孩子说中南海是一个小区,而华校长却认可地说道:中南海是一个小区,不过是一个高级小区,那是国家领导办公的地方。笑润课堂的魅力可见。所以说李老师在课堂上能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温和恳切的又生动的言语打动学生,从而使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心情舒畅地去学习数学,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 (5)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我们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有了问题,才是有进步的开始,看花容易绣花难,作为旁观者,我谈点一孔之见: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教材首先呈现了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我上学走哪条路最近?”“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平面几何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指的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家、学校、邮局三点分别用线段首尾相连就是一个三角形,这就埋下伏笔,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 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探究规律。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及已知三角形两边会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不仅掌握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教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那么是不是任何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理解"任意"是通过一个具体图形分别用字母表示三边来理解.,要围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也就是说,只要是三角形,它的任意两条边的和就一定大于第三边。这节课,其实我也教过,很多时候,我只是用蜻蜓点水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所谓的那句知识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更多时候,我还是忽略了,学习最本质的一点,是理解,尤其是数学。其实一节课真正的精彩,不在于它上得多顺畅,而能让课堂出彩的地方,往往正是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课堂真正能体现将学生的错误化解为课堂的闪光点,抓住生成。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在李老师的课堂里,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感悟为学习目的;以学生的发现为宗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 “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教学过程中让言论有自由,思想才能飞翔,正如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墙上所言:“思想自由、没有限制、行动方便,这是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基础。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