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定稿).doc
2012年普洱市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课堂教学竞赛 参 赛 教 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与子,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拯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突破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品味,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体会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突破方法:抓住文章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抓住了“一个中心”即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基本点”即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的教学策略,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教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情感,想象情景,畅谈感受。【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质疑问难、以读促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情感铺垫。1、播放洛杉矶的美丽风光、温馨画面。2、学生自由谈谈观后感受。设计理念:课前播放美丽、温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洛杉矶的美,并与导入环节中播放的地震后惨状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再通过谈感受,打开学生的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洛杉矶地震后的图片,教师深情解说。2、揭示课题。设计理念:通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资料,教师深情描述,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的情感很快和课文融为一体。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并质疑问难。设计理念: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因此,我引导学生初步质疑,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二)顺学而导,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112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2)小组合作学习,用“ ”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顺学而导,相机点拨。重点语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重点语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重点语段: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的离开了他便埋头接着挖。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设计理念: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朗读、勾画、交流、想象,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三)顺学而导,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1323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2)用“ ”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顺学而导,相机点拨。重点语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1)学生谈阅读体会。(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重点语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1)学生谈阅读体会。(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设计理念:通过读、写让学生体会是父亲的承诺及伟大的父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让他们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四、总结全文,延伸“爱”。1、大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2、伴随着爱的奉献的旋律,师生深情品读,体会爱。3、全体学生向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深地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邂逅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五、拓展延伸,情感共鸣。1、播放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感人的图片,教师深情解说。2、师生共同为在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设计理念:用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唤起孩子们的爱,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六、读写结合,情感升华。1、布置作业:小练笔把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写下来。2、播放歌曲父爱如山,升华情感。设计理念: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为了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交融,使情感得到升华。【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 亲 儿 子拼 坚 深 先死 持 深 人救 不 信 后子 懈 赖 己 了不起设计理念:板书是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的浓缩。一颗红心代表着伟大的父爱,红心中的句子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四个词语高度概括了父与子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