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题.doc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题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期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我国的伟大的 思想家 、 文学家 、 革命家 。2概括本段内容。 答:泥墙根一带的景色。3用“”给本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说说分层的依据。 概括描绘园内景色;详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依据是从整体到局部。)4“单是”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一句在本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单是一词:突出泥墙根一带的乐趣无穷,说明园中乐趣处处皆是。 单是一句:用这个句子过渡到正文,又是下文局部描写的总领句。5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就本段看其原因是什么? 答:百草园内的景物新奇,有声有色有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6本段从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答:视觉:碧绿、紫红、光滑、高大、肥胖;听觉:长吟、低唱、弹琴、啪;味觉:又酸又甜。 7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和景物的顺序,本段两个“不必说”所描写的景物,从动静看是先_静物_ 后_动物_,从顺序看是前一个“不必说”是由_下_到_上 ,后一个“不必说”是由_上_到_下_。 8为什么不能去掉“不必说”,也“不必说”所描写的内容? 答:两个“不必说”是从整体上描写百草园的优美有趣,表明整个百草园乐趣无穷,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泥墙根一带”才有趣味,不能表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二)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答: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答:“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答: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三)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字 介甫 ,晚号 半山 ;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对感到诧异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写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 )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作者死去的父亲)3翻译下列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币请他作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的教育很不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不使学 ”。(引号内填原文)10、读了这篇课文,给的启示什么样的启示?答:一个人成才与固然与天资有关,但更重要是自身的努力和后天的教育。(言之有理即可)11、中心: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甚至连常人都不如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12、寓意: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四)最后一课节选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_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2、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歌曲中国娃中有这样的歌词:“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韩麦尔先生的话和歌词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这句话中“钟声”暗示:_最后一课的结束; “号声”暗示:德语要代替法语。4、“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答: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的高大5、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B )A、面临失去工作,背井离乡的威胁。 B、不能再教法语,内心异常悲痛。 C、对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莫名的恐惧。 D、身体虚弱,营养不良6.“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岁!”(1)这段属于动作和神态描写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内心痛苦的思想感情。7、“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2分)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中。 B竭尽全力上了最后一课,感到十分疲倦。 C明天就将离开小镇,对前途命运充满担忧。 D. 韩麦尔对上法语课不感兴趣。8、用横线“ ”在乙段中划出描写当时社会环境的句子。9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祈祷( )( ) 惨白( ) 哽住( )10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_ _ 11.“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_ _ 12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咬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13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14.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15.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16.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17.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 万里赴戎机(赴:奔赴)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策勋十二转(策:记功) 著我旧时裳(著:穿) 关山度若飞(度:度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伙伴 5翻译下列句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翻译: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翻译: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17、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18、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六)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1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13.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和为人。1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15.文章主要运用了 对比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七)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分)答:起稿政治宣传单 、进行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队3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视死如归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4在文中用直线划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相照应的句子。答: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5.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语言)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神态)6.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讲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7.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八)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该书是 北宋 时期的政治 家、 史学 家。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翻译句子。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翻译: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但当涉猎 目的: 见往事耳 6本文主要通过_对话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睿智、关心下属;吕蒙是 直率_。7鲁肃的话表现他_情不自禁的赞叹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吕蒙学有所成;文末“_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9、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10、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劝学。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2、写出自本课的成语。答案: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13、告诉我们的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