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良好个性培养.doc
试探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良好个性培养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更新:2010-4-11 阅读: 栏目:体育论文【热点导读】: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 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快乐体育的方法的体系试探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良好个性培养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一、前言 一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及其显露,与其个性特征存在极显着的关系。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智力与分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越来越多热衷教育的人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能力发展离不开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差异性,突出了个性培养的必要性。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在此希望同行赐教。 二、个性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心理特征 1、个性的概念 教育学中把个性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 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的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2、个性心理特征;3、个性的倾向性。 2、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心理特征 儿童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在个性发展中,随着年龄增长,遗传的作用越来越小,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条件。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个性中的某些因素产生变化: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加速发展,促使小学生的评价能力逐步由具体的、个别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但由于受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他们自我评价的水平较低;需要的不断提升,动机逐渐明确,会让小学生逐步突出自己的兴趣与方向,但受环境的影响,往往表现得不是很稳定。 三、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生理基础 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小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与身体发展是统一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小学生年龄大约在612岁之间,身体步入稳步发展的生长阶段,身高一般每年增长47cm,体重增长25公斤;骨骼弹性大,硬度小,不断骨化变硬;消化食物的能力较弱,各种组织、器官都较弱,各种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脑接近成人,脑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功能的分化基本完成,分析、抑制能力有所加强,但兴奋性不能持久,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分析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使其行为比学龄前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识,模仿力极强,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比成年人,脑细胞比较脆弱,易疲劳,学习缺乏持久性,自我控制力较弱。 四、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一)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尊”为重,从小事、细节做起,引导学生正确发展。 一项对城市儿童的调查显示:在生活适应方面,89%的小学生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另有一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体重不甚满意,这种身体表象的不满意直接降低个体自尊,导致自我意识感的缺失。两次调查都突出了学生自我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调节,它是个性形成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兴趣、能力、性格、情感和道德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小学生正处于社会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和社会化的顺利进程。通过各种活动小学生逐渐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各种有关未来生活的理想,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愿望与需要,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他人的赞许和尊重,力图建立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肯定,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希望得到同学和朋友的接纳和肯定。从总体上讲,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针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不能讲更多的抽象理论,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要求具体、直观,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用概括化的观点看待自我,促使小学生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体验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一项驱动力。在动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用些提示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多用激励性语言与动作让学生获得自信等等。譬如,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我发现动作速度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中低年级男生表现尤其突出。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适当给学生速度练习,增强学生的速度能力,尤其是运动能力略差的学生,我会用教师陪跑,提前停表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情绪的缓引,培养良好的性格。 在第28届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中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少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爱笑。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罗尔.亨表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发布,在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死亡83人。2006年仅过去两个月,在深圳一个月就发生两个中学生自杀,广州华农大一周内3名学生自杀众多数据凸出了一些中国学生个性培养上出现的偏差,隐性显示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培养的问题。 小学生性格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级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在各种具体的性格特征上却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性格特征的总体发展是不稳定的,从他们性格的态度特征上可以反映出来。小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观念尚未形成。在对社会、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态度上,还很容易受暗示,模仿性很强,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宽慰的能力。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小学生情绪特征在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时情绪的主导心境不是很好,这可能与其对学校生活尚未很好适应有一定关系。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有了较快的发展,到小学六年级达到了高峰。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情绪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很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冲突,而教师处理冲突的方式对学生情绪与性格影响较大,“缓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处理事件的方法。缓引是指通过合理运用各种“缓冲”缩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隔阂”,缓和两者间情感冲突,适时适地适度地进行引导,使两者心灵与情感交流顺利进行,达到教育目的。 (三)用鼓励铸就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马卡连柯:坚强的意志,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没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比较低,容易独断和受暗示。果断性不强,常常表现出草率从事,鲁莽决定的特点。虽然犹豫不决的表现不太多,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很果断,很可能是回避决策的自我防御。小学生的坚持性品质不强,而见异思迁,做事虎头蛇尾却是常见的。另外,自制性品质较差,任性冲动、怯懦在一些小学生身上常常表现出来。不过,观察发现,到三年级,学生的自制性会有显着的发展,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种品质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在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初期对他们施以引导、培养,将会对他们良好个性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而鼓励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称: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动,二是抑制。前者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达到一定的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鼓励方法,不仅推动学生去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减轻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因不适产生的懈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对学生的影响,这对学生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具有促进作用,隐性降低了运动的难度,同时鼓励也成为学生对自己的坚持的动力,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如:在小学400米耐力练习中,在学生出现放弃后段跑之前(如跑得很慢甚至走),老师一句“你肯定能再跑*米”学生定会加快速度跑,在跑完全程之后,教师再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这会对学生今后的活动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其意志品质的促进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师的个性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学生个性培养的最好教材。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不仅体现在教法上,更体现在教师的个性影响方面。瓦斯朋和希尔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类型与他所教的学生的个性类型。激情型教师不喜欢纪律约束,他们更注重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学生本人,强调思考和推理的客观性,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冲动,这种类型的教师最适合教遵从型和奋斗型的学生;自控型教师强调纪律约束,能理解学生,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非常敏感,这类教师相对来说适合于教任何类型的学生。畏惧型教师容易产生焦虑,行为稳定性差,防御强,对自己的约束更严格,不喜欢灵活变通,这种类型的教师容易诱发学生的焦虑和防御反应,教奋斗型学生的效果稍好一点。 在体育教学中,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教师的个性,一个示范动作、一场教学比赛、一件应急事件的处理以及师生关系等等,无不是教师个性的显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师首先要有良好个性的意识,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如调控体育课堂的自信、与人为善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对体育教学良好的情感等等,作为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用这些优秀的品质来要求自己,把教师的良好个性传导给学生。 五、结束语 个性,作为人的特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短期内较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策略,疏导、缓引、鼓励等方法交错使用,才能让学生成为有素质、有个性的人才。 参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体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