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3-魏晋玄学复习过程.ppt
1、中国没有走西方的实验科学和形式逻辑的道路。2、中国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果,尤为重要的中医的成就。3、但是中国人用什么方法取得的这些成就这是一个问题?4、中医的学习应该是通过中国思维土壤中来学习,而不是西方的实验科学和形式逻辑。5、因此我要求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中国哲学史,深刻(shnk)的理解中医的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土壤,使自己成为继往开来的中医工作者。第一页,共50页。中国中国(zhn u)哲哲学史学史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xunxu)(xunxu)第二页,共50页。一、魏晋玄学(xunxu)的产生(1)何为魏晋玄学 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道家和儒家融合(rngh)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第三页,共50页。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概念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王弼:“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极”、“幽冥”、“绵邈”都是超越现象层面的宇宙本体的描述;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是属于高远的、宇宙观方面的哲学(zhxu)探讨。第四页,共50页。将思想植入一个时代的土壤中去理解(lji),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第五页,共50页。魏晋玄学(xunxu)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60年,是政权分立、政局扰攘、战乱频繁的360年。翻开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到处可见良田废为蒿ho莱、城郭荡为废墟、人相啖食、白骨蔽野、千里不见炊烟,不闻鸡犬之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在如此(rc)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即使生于士族之家,也是命如悬丝,难免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之患。第六页,共50页。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无休无已的篡弑杀戮,此一时期的皇室贵胄实际上亦如危巢之卵。因此,对于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来说,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做人(zurn)不如太平犬的乱离时代,是一个充满忧患、痛苦与哀伤的时代。第七页,共5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事业并未因社会的急剧动荡和长期战乱而衰微,反而(fn r)取得了超迈前代、独傲后世的发展与繁荣,这种情况,有悖于通常有关社会兴衰与学术发展关系的假设,此种奥秘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第八页,共50页。1、乱世带来专制(zhunzh)崩溃,迎来思想解放 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崩溃,专制权力被大大削弱,(晋元帝)作为社会政治理论基础的儒家学说的权威性与合理性,受到了严重的怀疑(huiy)。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血腥更替,对传统儒学的忠孝理念是一个十分尖锐的讽刺,特别是作为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以孝治天下的可笑行径使人们在精神上失去了权威。第九页,共50页。晋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晋元帝除了(ch le)名义上有皇族血统,其他任何称帝的实力都不具备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氏占有。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要请一个大臣同坐受贺,可以想见元帝心中的惶恐和不安,这充分体现了专制的衰弱。第十页,共50页。专制的崩溃造成了整个时代的精神权威的丧失,从而带来了思想解放,学术自由。不同的学说与理论(lln),无论是儒家、道家、名家、法家,还是新传入的佛教和新创的道教,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拆除了两汉经学的藩篱而变得更加广阔,这是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理论(lln)不断更新的首要原因。第十一页,共50页。2、命运无常的苦难唤醒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由于(yuy)乱离之世的命运无常和生死难测,促使人们、特别是知识阶层重新审定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我们先看看当时经学的腐朽状态。第十二页,共50页。经学的腐朽A经学从对人以礼制情,规行矩步走向其反面沽名钓誉,虚伪欺世之风蔓延。(晋钦旌孝子墓穴里守孝6年)B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引经据典,国有大疑,辄引春秋为断。C独尊儒术,使儒生们以毕生精力用来背书诵经,不再有创造(chungzo)的激情,甚至没有独立思考第十三页,共50页。何等(hdng)无聊 自汉武帝至西汉灭亡,百余年间,经学极盛,有些经书的解释增加到一百余万字。例如书经大师(dsh)秦延君,用十多万字解释尧典两个字,用三万字解释“曰若稽古”四个字。这样的“穷经皓首”何等无聊。第十四页,共50页。这等无聊之经学,面对生灵涂炭,朝不保夕的现实,显得何等苍白。因此,在经学上,魏晋名士不再仅仅追随先学宗师作亦步亦趋的转述,而是敢于怀疑旧典,批评先学,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jinji),那怕是悖违原意、离经叛道地进行曲解。人性在现实的苦难中觉醒,个性在精神的废墟上开始张扬,两晋时期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第十五页,共50页。旧的规范制度和社会秩序已经崩溃,战乱频繁,人命如草,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的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jizh)、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暂的人生中总是充满那么多的生死离别才是真的。于是要求彻底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真正的自我,便成了魏晋以来的一种自觉意识。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第十六页,共50页。故事(gsh)一世说新语品鉴:“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竟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里的殷候即殷浩,桓公是为桓hun温。桓温与殷浩是东晋士人中的一时瑜亮,二人既是从小的朋友,又是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扬(zhngyng)自我,尊重自我张扬(zhngyng)个性,维护个性。第十七页,共50页。故事(gsh)二舌华录张思光为中书郎,尝叹曰:“不恨我不见古时人,恨古时人不见我。”思光善草隶隶书(lsh)的草率写法,或将行草书的笔法融于隶书(lsh)之中,太祖尝谓曰:“卿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请谈谈两个故事的弦外之音?第十八页,共50页。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dy)?”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dy),陛下书帝中第一(dy)。”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也。”第十九页,共50页。这两个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学术界摆脱两汉经学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状况,其特立独行的个性表现无遗,这种精神就是(jish)魏晋风骨。第二十页,共50页。3、汉代品评人物清议的发展。(党锢之祸以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自我(zw),转向了相互提携。并与仕途有关,于是品评之风盛行起来,玄学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维护曹魏政权的统治需要 魏晋时期的思想家不断的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玄谈来维持曹魏政权的,反对司马氏政权。第二十一页,共50页。清议(qngy)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PI)(褒贬)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chfn)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清议最早出现在东汉后期。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善于品评人物之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评论可左右社会舆论,因而影响士大夫的仕途。第二十二页,共50页。魏晋玄学的主要发展(fzhn)阶段(1)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崇夲息末,名教出于自然。把道家的无为理论作为治理社会的依据。(2)竹林玄学。阮籍嵇康崇尚无为,但是认为自然和名教之间不可调和,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3)向郭玄学。否定无中生有,提出崇有论。认为有是自身独化的,有不是以无作为本体的。提出名教即是自然。精神上的逍遥无为和实际参与政治并行不悖。(4)佛教玄学。用玄学的观念来解释(jish)佛经的方法。第二十三页,共50页。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dngtng)开玄学消谈风气,竞事清谈。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第二十四页,共50页。一、天地万物皆以无为(wwi)本”的本体论二.得意忘言三、名教本于自然第二十五页,共50页。一、天地万物皆以无为(wwi)本”的本体论“天下(tinxi)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第二十六页,共50页。一个具体的存在之物,都是以有来表现其存在状态(zhungti)的,但是有的始源,则是以无而决定,当我们要把握和理解整体的有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归于无。第二十七页,共50页。讨论这个命题(mng t)“欲言无邪(y)?而万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老子十四章注第二十八页,共50页。可见:王弼所说的无,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万有的本源。这个“无”是哲学的概念(ginin),而不是物理和数学上的空无的概念(ginin)。第二十九页,共50页。论证(lnzhng)以无为本第三十页,共50页。(1)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所以每一种具体(jt)事物都不可能是另外一种或多种事物的根本。“若温则不能凉矣,宫也不能商也。”既然我们不能从具体的事物(有)中找到某一事物(有)的根据,我们只能归结(guji)于无了。无这种无形无相的中产生万事万物。第三十一页,共50页。在王弼看来,任何具体(jt)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一个具体(jt)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jt)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规定性,就不能成为万有共同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象的“无”。第三十二页,共50页。(2)动与静关系(gun x)来的论证“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终点);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终点)。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zhu y)复卦注)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所谓“动”、“语”不过是“静”、“默”的变态,终究要归 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 静,这叫做“反本”。第三十三页,共50页。靜非對動者也;默非对语者也 静和黙是本质(bnzh),他们本来就存在的,他们并不是相对于动或语而在,所以为非对也。反过来说,动和默则是派生的东西,他们则必须依靠静和默而存在,他们的归属就是“凡动息则静”和“语息则默。第三十四页,共50页。(3)一与多的论证(lnzhng)“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等于无)”,“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的东西来统率(tngshui)它们,世界才有秩序。“至寡”为无第三十五页,共50页。“万物(wnw)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一”也就是“无”,用“一”来统“众”,也就是用“无”来统“万有”。第三十六页,共50页。二.得意忘言(d y wng yn)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wn yn);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 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 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 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wn yn)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wn yn)。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第三十七页,共50页。分析(fnx)象、言、意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xin shn)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言象意(意才是目的,有了意,其他的东西都可以舍弃)第三十八页,共50页。举例说明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庄子(zhung zi)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第三十九页,共50页。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 者,非得意者也。象生(xin shn)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 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第四十页,共50页。在言意关系上,王弼把语言看成是体悟(t w)圣人之意的工具。第四十一页,共50页。象:卦爻之象:.周易中六爻相交(xingjio)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意:义理: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 言:卦爻辞: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义,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可以理解为语言)第四十二页,共50页。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mru)象,盡象莫若(mru)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言、象、意之间的递层关系)王弼肯定言是来表达象的,象是来尽意的,承认言、象有尽意的作用。这也就承认了语言的功能,承认了语言、概念是表达思想的媒介。第四十三页,共50页。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d y)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只要得象,就可以忘言,只要得意(d y),就可以忘象,因为言,象只不过是得意(d y)的工具,只要得意(d y),就达到了目的,就可以把工具抛开。)第四十四页,共50页。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如果不忘言、忘象,仅仅停留在“存言”“存象”的表层,那么这种言、象就成为一种外壳,没有(mi yu)用处,就失去了媒介的作用,丧失了明象出意的功能。是从反方向说明得意忘象和得像忘言的道理)第四十五页,共50页。然則,忘象者,乃得意(d y)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d y)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这就是真正得到本质的状态。)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来极尽事物的情实,事物情实尽了就可以不执著于卦象了!第四十六页,共50页。王弼的用意是要人们不要停留在言、象的表层,研究周易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言、象这种媒介去体悟圣人之意,去抓住事 物的根本,了解事物的深意,重在体会那种言外之意(yn wi zh y),弦外之音。这对停留在言、象表 层,大搞繁琐章句和象数之学的汉儒,是一种深刻的批判,开辟了解易的一代新风.。第四十七页,共50页。三、名教(mngjio)本于自然自然:即“无”、即“道”、是指自然本性;名教:泛指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王弼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gun x),比作母与子、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gun x),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要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但又指出:“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老子注),实际上比较重视名教的存在和功用。第四十八页,共50页。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lxing),名教为此理想(lxing)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第四十九页,共50页。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 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世说新语(sh shu xn y)文学)孔子是个名教的理论家,但是他并不把无挂在嘴上名教本于自然。(无为就可以达到名教的效果)第五十页,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