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丰县第三中学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
吉林东丰县第三中学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基础题、阅读题)和第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主观题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区域作答。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按照题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卷课内基础题阅读题 一、课内基础题(21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选择题,完成1-7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廖廓(liáo)方遒(qiú)沁园春(qìn)百舸争流(k) .峥嵘(zhngróng)青荇(xìng)橘子洲(jú)五彩斑斓(lán) .忸怩(niè)漫溯(sù)大堰河(yàn)自怨自艾(yì) .冰屑(xiè)团箕(j)分外香(fn)义愤填膺(yng)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萧瑟遏制寂寥激浊扬清 B.竞选苍桑意气峥嵘岁月 C.消散冷漠凄惋蛛丝马迹 D.彳亍颓圮诀别兴高彩烈 3.下列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失其所与,不知 B.今老矣,无能无为也已 C.共其乏困 D.秦军氾南 4.下列子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 A.若不阙秦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越国以鄙远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言于郑伯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以其无礼于晋 D.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人之力而敝之(使受到伤害) B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C敢以烦执事(大胆地) D且贰于楚也(不专一,有二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默写(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祖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葬:厚葬。 B愿沛公且留壁:壁:通”璧”,璧玉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解击之解:通“懈”,松懈。 9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组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C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喜欢、所重视的人。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但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因此授意张良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1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3分) (2)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香醪:美酒。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14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精妙,请从描写角度和塑造形象角度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青鸟不传云外信,。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5),大渡桥横铁索寒。 (6),士贰其行。 (7)夙兴夜寐,。 (8)昔我往矣,。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B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C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的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裏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如今父亲不见了。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在那里,如泻地的一滩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的最多的地方,聚集的老人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着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象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还夸张似的拍打着身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被驱赶得一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底下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暴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暗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起谜底,父亲个体生命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也朝那个地方怔怔发呆,以前,他可以撒欢儿般地蹦跳着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写这诗的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这时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虏取,但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去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地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作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乡亲们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1)第三段写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父亲等老人唠嗑,享受阳光,为何要穿插对树和狗的精雕细刻?对二者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父亲和老人们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最多的地方?请简要概括(4分) (3)“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乡亲们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第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近十年来,在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擢发难数 B.一代小米手机不是综合配置第一,但其性价比在当时可说是无人能及,其他品牌的国产手机也只能望其项背。 C.如果没有了那些筚路蓝缕、开创新路的革命先辈们,我们的国家哪能有今日这般繁荣、稳定、和谐的局面。 D.在球场上,球王贝利纵横捭阖,灵活飘逸,他的球技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痴迷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离骚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 B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C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D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4月24日3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等。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018年5月4日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写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 高一语文上学期初第一次考试答案: 1.B。A“舸”应读g;C.“怩”应读ní;D.应读fèn 2.A.B.“苍”应为“沧”;C.“惋”应为“婉”;D.“彩”应为“采” 3.D.A项“知”通“智”;B项,“已”通“矣”;C项,“共”通“供” 4.A.例句与A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是名词作状语.C项是形容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D.无能,没有能力,古今义相同.A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B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也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6.D.是宾语前置.其余三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7C冒昧 8.B.筑营垒驻守 9.A 10.C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11.D是张良自己的主意 12、(1)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示,固各1分,句意1分) (2)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中,当各1分,句意1分) 13C 14意境上,此联通过“竹”“梅”“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手法上,动静结合(答“衬托”“以景衬人”“远近结合”等,且分析合理,也可给分)。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形象上,通过“竹”“梅”“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 15.略 16B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17.B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B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18C此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19(1)阳光不仅照射人类,也照射动植物,阳光对待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需要阳光的哺育,万物生长靠太阳。(2分) 对狗与树的描写的作用是:用它们来衬托烘托出老人们幸福陶然的心境。(1分) 对树的描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哆嗦”一词,不仅描绘了叶子的动态,更表现出其享受阳光的兴奋程度。(1分) 对狗的描写:采用了比喻手法。皮球、牛粪肥的比喻刻画了狗舒服自在的神态。(1分) (2)、生命的苦涩需要抚慰;内心的往事需要曝晒;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无边的黑夜需要驱散。(答出3点即可,分) (3)将生活和人生比作舞台,充满阳光;(1分)父亲和老人们在一生中收集、感受着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惬意而舒展地生活;(1分)他们一生让阳光包裹自己,充分享受之后安静逝去是幸福的。(2分)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阳光之下生命的温暖、美好和生生传递的深刻体悟。(2分) 20.C.A.擢:拔。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B.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常用在否定句中.D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后意为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 21.D.A杂糅;两面失衡C有歧义,到底是我十来岁,还是你十来岁 22.答案】(1)贵校我校(2)鼎力诚挚(3)聆听听到 (4)歌的奔放等歌的奔放等(5)惠顾光临 23.写作提示:“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含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调出色彩、调出健康、调出好心情、调出自我的认识。“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有对生命的个性化感悟。 色彩的象征含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也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的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审题立意的角度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色彩,他(她)为其奋斗思想、历程、结局等;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等;可以写正面积极的方面,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涂抹上汨罗江一般的颜色,司马迁为生命涂抹上黄土地一般的颜色,陶渊明为生命涂抹上秋菊一般的颜色等。 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都可写。 【例文展示】 1、为生命着色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要依赖别人着色 题记 人一出生,便如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随着岁月流逝,光阴轮转,白纸上会留下点点痕迹,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抑或是春的万紫千红夏的浓荫绿树秋的金黄世界还是冬的洁白剔透人生,恰似一幅画,画的色彩全由你自己掌握.如白色淡泊,如灰色沉郁,也如红色灿烂明艳 白,如东坡.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风雨平生任,踏雪飞鸿.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