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pt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背景:素质教育、科教兴国(课程改革是核心)9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制各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内容内容:1.“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教学大纲”与与“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2.物理课程的理念分析物理课程的理念分析4.物理课标中的物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分析分析5.课程中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课程中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3.物理课程目标物理课程目标6.物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7.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一一.“.“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教学大纲”与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1.1.对对对对“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理解的理解的理解的理解(1)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制定了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对学习结果的描述应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达到、可评估;范围应涉及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领域要求,即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对物理学习行为的描述,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估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时,所用的行为动词的具体含意和表现程度,应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参见: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活动建议以及附录“部分行为动词界定”课程标准框架:整个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等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具体内容是:前言:根据物理学科特点,阐述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初、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根据物理课程的目标,结合具体的物理学习知识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上述的目标。实施建议:即提供推广或实施物理课标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主要是为了确保物理课程标准能够有效的实施。术语解释: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加地理解与实施。(2)物理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最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物理课标制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物理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A.课标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指导和建议B.实施课程的三级管理2.2.2.2.物理课标与现行物理教学大纲的区别物理课标与现行物理教学大纲的区别物理课标与现行物理教学大纲的区别物理课标与现行物理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标全面阐述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大纲: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作出较原则性的叙述.课标:全面考虑课程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课标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并列,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课标: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大纲: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承(3)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大纲:有两处涉及课标:“课程目标”有一节专门给出具体的要求(4)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有具体明确规定,并在有关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部分有充分考虑.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节中提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要求不够明确,联系不够紧密,思路不够开阔(5)具有可操作性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给出不少的例子,在以及“内容标准”后,都给出若干实施建议和活动建议.从总体上看,对课标应有如下新的认识:(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行为描述,而不仅是对教学的知识点与技能的具体规定要求(2)课程标准规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描述的学习结果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4)课程标准课标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学生一起作为实施的主体,参预课程的开发与利用.(5)课程标准中的思想、内容、要求涉及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的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课程标准实施弹性大,有利于真正实现一刚多本和多刚多本.二二.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物理课程问题.,本次物理课改目标定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依据课程目标定位,结合我国课改的实际和需要,形成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美初中物理教材比较(温度计)中国教材美国教材课题温度计温度和密度具体内容实验与思考:怎样判断物体的冷和热读读想想:温标是怎样确定的?想想议议:课堂练习题(一道说明题和一道计算题)、介绍自然界的温度差异很大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作业:(两道实验题)阅读材料:1各种温度计2热传递引言:一些激发兴趣的问题探究1:制作液体温度计探究2:用空气代替液体制作温度计探究3:加热金属片反思与拓展:温度变化引起密度变化阅读材料:1用度描述温度(温度计的发明史)2乘热气球(热气球的原理)3密度变化引起气流、水流、造山运动4横跨阿拉斯加的油管接受自然的挑战中美有关温度计课题教学内容比较中美有关温度计课题教学内容比较1.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同中国:教材严格按照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和成人思维来编写美国:教材比较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某一概念或规律时,往往把与此概念、规律有联系的其他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或规律,打破学科知识的结构,学生进行跳跃性的学习.2.实验的功能不同中国:让学生在实验和生活中懂得正确使用温度计.美国: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3.知识的深度不同中国:强调概念的抽象意义和数学运算美国:强调对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进行描述,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大体的正确认识,充分体验自然科学的概念,而不是在抽象的定义上充分体现出来.4.阅读材料内容的广度不同中国:阅读材料的内容仍然围绕热学这个中心,没有跳出物理学的框架,只是对教学内容的扩展.美国: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很多,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及STS的渗透.5.知识获取的方式不同中国:学生许多知识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美国:学生获得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观察、思考、探究、与同学的合作、教师的引导从而逐步自行获得.教材的区别反映了两国在物理教学观教材的区别反映了两国在物理教学观教材的区别反映了两国在物理教学观教材的区别反映了两国在物理教学观念上的不同念上的不同念上的不同念上的不同,教学的结果也不同教学的结果也不同教学的结果也不同教学的结果也不同.中国培养中国培养中国培养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上缺乏独立思考出来的学生总体上缺乏独立思考出来的学生总体上缺乏独立思考出来的学生总体上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的能力较低的能力较低的能力较低.美国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美国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美国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美国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既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生存能力既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生存能力既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生存能力既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质质质质.理念一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A.从“为少数尖子学生的理科”向“全体学生的理科”转变,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B.打破学科界限,呈现知识的本来面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理念二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A.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探究物理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体会物理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理念三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学生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注重科学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理念四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1)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渗透(2)教学内容要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3)注重学科间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理念五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以往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物理课程应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三三.物理课程目标物理课程目标物理课程目标是物理课程性质、理念在教学上的具体化.物理课程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落实到物理课堂教学,目标主要为如下三个维度:(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物理课程目标三个层次目标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一个教学循环,开始新的循环,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处于其它两个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要抓紧此目标.具体的:具体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及体验探究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而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2)如何实现三个维度的物理课程目标在具体的内容标准实施过程中实现。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个部分组成,他们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通过科学内容的掌握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实现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意识领域,不能直接通过某种内容或方式去实现,它需要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特别指出的是特别指出的是,三个目标间是相互联系三个目标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机整体,形成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举例:教学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通过两次探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一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初步掌握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方法.(3)通过(1)(2)使学生初步形成如下意识目标:使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感觉通过探究的成功,让学生感受自身的价值通过探究,使学生产生爱科学的情感(3)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课标中知识与目标内容参见课程标准,共6个方面的要求内容分析a.第1-4条为知识要求,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知识要求,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知识.b.第5,6条为技能要求,第5条为技能第一层次要求.要求学生会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的实验.第6条为技能第二层次要求.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实施作准备.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课标中过程与方法内容参见课程标准,共6个方面的要求,它们分别是: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内容分析a.观察能力体现为能否较快较准确地把握住现象的主要特征并能进行描述.b.提出问题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课题c.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的过程: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或进行实验d.信息处理能力对收集到的大量证据或实验数据、现象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交给学生方法,如类比法、分类法、比较法.等.e.分析概括能力*运用“归纳法”的能力;*应用所学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f.信息交流能力把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交流,运用“表达”“评估”“听取”等方式训练学生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参见课程标准,共7个方面的要求内容分析a.第一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b.第二条是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对科学的热爱c.第三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的培养d.第四条是关于科学态度e.第五条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精神f.第六条是培养学生的STS意识g.第七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的人身观,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四四.课标课标“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分析分析“内容标准”是课标的主要内容,它规定了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学习方式、经历的过程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一)内容标准的组成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内容科学内容科学内容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它是学生获得能力与方法的基础。科学内容物质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能量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科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包括若干知识点,从而构成了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如下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师-探究教学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活动值得指出的是: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二)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1)科学内容中要求的探究.这些探究必须完成,因为它是基本的探究内容.如: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2)科学内容中没有要求的探究.这些探究不是必须要完成,但要尽可能寻找不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探究.(三)科学探究使内容标准具有了新的特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不仅强调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滲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四)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1)什么是科学探究?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摸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2)科学探究的过程a.探究的过程及其要素b.各个要素的有关说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观察提出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分析概括信息交流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要素六种能力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在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之后,某同学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他将这一问题在班上提出来,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2、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全班学生提出如下几种意见:(1)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越大,摩擦力就越大。(3)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越大,摩擦力就越小。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如下:(1)实验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使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2)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弹簧秤、长方形木块、木板。实验步骤:a.将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木块的最大面与木板接触。b.将弹簧秤拴在木块上,拖着木块做匀速运动,记录弹簧秤的示数。c.将木块的较大的面与木板接触,再做同样的实验。d.将木块的较小的面与木板接触,再做同样的实验。e.分析实验数据,寻找隐含的关系。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次数 123接触面积 最大面较大面最小面摩擦力大小f/N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上诉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各个实验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6、评估各小组对这次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木块不同侧面的纹路不同而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可比性。操做过程中有无失误、误差,如拖着木块是否接近匀速运动?木板各处的光滑程度是否完全一致?测量结果是否可信。如果考虑到上诉的情况,则实验结论是可信的。7、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将探究的过程和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并对结论的实际意义进行探讨。五五.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1)认识新的评价理念学生发展性评价观学生发展性评价观: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发展性评价与现行评价的区别现行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功能;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现行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发展性评价不仅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评价指标多元化.现行评价内容方法单一,重视笔试,量化成绩,对其他方面表现没有评价的手段;发展性评价认为笔试只是一种手段,还应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参与活动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进行评价.现行评价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自尊自信常受伤害;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现行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量化,忽视学生丰富的个性化的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现行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发展性评价要求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让评价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评价的内容和特点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评价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内容上,不仅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形式上,除笔试外,还可用档案试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的表现体验和进步,学会自我评价.评价与教学相结合.学生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体系功能:对学生的双基水平、探究水平、创造水平、从事探究与创造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识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功能,从而对实现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4)关于考试评价“考试”改革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特别是中考和高考。新的评价要求新的考试。目前正在探索中,但应注意以下几点: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即使反馈与矫正,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不对结果进行处理.是考试的依据,应杜绝偏题、怪题、难题,考试成绩不作为标示学生类别的标签.目前物理中考改革趋势目前物理中考改革趋势: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物理实验的考核,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强调STS观念的考查.中考一方面要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流选拔;另一方面要淡化考试的筛选功能,减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案例2000年优秀创新试题设计性实验实验桌上有盛开水的保温瓶、一只茶杯、一张纸片。请你用这些器材设计下列三个小实验(简要说明做法):1.惯性实验。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3.光的折射实验。信息题: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下表:(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秒。(浙江舟山)高度h(米)2468下落所需时间t(秒)0.630.901.101.26时间平方t2(秒2)0.40.811.211.59不变变化:受非平衡力不受力受平衡力A、物体的运动状态概念电流大小匝数多少构造应用C、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概念利用做功热传递B、内能改变方法知识结构题下面是张小莹同学列出的一些知识结构,其中有错误的是()平面镜放大镜应用D、光的反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STS型试题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剧烈地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小明问老师:“发射火箭时,火箭同样也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为什么没有燃烧发生?”老师解释说:“科学家们一方面研制了可耐几千摄氏度的耐高温材料,另一方面还在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的作用。”请回答这层特殊材料为什么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陕西西安)开放题1、(青岛)请你利用杆杠的平衡条件:F1*L1=F2*L2编一道计算题。只编题,不需计算。2、(济南)某些液体吸收了热量后,其温度由。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之变成一道求解液体质量的计算题。阅读题(海南)海南岛夏日的天气真奇妙:每当烈日当空,导致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忍;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以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觉空气湿热;但过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请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两种物理现象和原理。探究题(呼市)有一个电压值可任意选取的电源,有若干根电阻值相同的电阻丝。先把一根电阻丝接在电压值为U的电源上,通电1分钟,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Q。要使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3Q,应采取哪三种最简单的不同方法?学科渗透题(宁波)将一颗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口袋,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分析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1)植物在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2)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3)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4)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六、物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六、物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物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重视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科书2.教学资料和教辅材料3.各种科技图书4.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二、多媒体教学资源1.电视与广播资源2.用各种技术手段拍摄物理过程细节的音像资料3.实验录像资料4.网络及网络课程资源三、实验室资源1.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2.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3.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资源4.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引入物理实验室四、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校外资源。一般指报刊、电视、科技馆、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互联网等。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1.选择有价值的资源和素材。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3.了解学生已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制定利用方案。4.要因地制宜,使资源的开发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5.要建立学校、家长和社区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的机制。七、教学建议七、教学建议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2)选择适合的探究活动(3)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4)重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合作与交流2.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与发展(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2)重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3.因材施教,保护学习兴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1)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验活动(2)善于引导,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4.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STS教育(1)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2)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