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精品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0291353
资源大小:19.6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精品教学设计.docx
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 .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2 .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3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 望间的心理落差。4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5 .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 .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2 .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 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 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 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 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年出生于北 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 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开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 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 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 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 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 国人。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那个星期天 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2 .出示卡片,学习词语。(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3 .提出疑问,引发探究。(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2 .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3 .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4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 “我” 一天的心情变化。5 .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 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 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 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 “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 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2 .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 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1.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一一满怀期待的心情。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1)母亲之前一直容许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 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 目的地。(2) “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 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容许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 作者所在乎的。2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一一通过天 气、动作的描写,表达出“我”的愉快心情。3 .”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表达“不好挨” ?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一一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 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单独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 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 次和母亲的同游!4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 间把它们碰倒”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 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 更加真实。归纳:这几个段落写了 “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一一愉快 耐心等待一一急切。(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明确: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2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 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误。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 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3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 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 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1)几个“看着”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阳慢点落山。(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明确:“凉” “沉郁”“缥缈”。“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何尝不是 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 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说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满怀 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4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 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明确:不矛盾。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漫长”写 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那么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2) “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明确: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将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 心理落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 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明确: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一句话竟然 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进怀里,边亲吻边抱歉。 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 对孩子的陪伴。归纳: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一一愉快一一等待一一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那么是懊恼 沮丧一一失望一一难过。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伤,他如 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单独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过 分,母亲明明再三地容许了他,为何最终仍是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 亲,因为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三、自由探究1 .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的内容,说 说你的看法。预设1: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 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 难过时惊慌失措并抱歉,又表达了她对孩子的关爱。预设2: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劳,难免忽 视了孩子的感受。她容许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但即 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2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生第一次盼 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 “我”对母亲的深切缅怀。四、写作特色3 .写作特点。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 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 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 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读者心里?(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 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 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 ” “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 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 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4 .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 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 达心里的感受。不同点: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表达,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 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那个星期天那么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表达,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 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一一等母 亲,跳房子一一等母亲,拨弄蚁穴一一等母亲,看画报一一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一一等 母亲,看母亲洗衣服一一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教学板书9.那个星期天期盼愉快等待急切懊恼沮丧一一失望(委屈)难过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领悟其丰富的情感 内蕴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 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为何让作者记 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的 深切缅怀。缺乏之处在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 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认真学习 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不要心存侥幸,防止贪婪心作怪。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 就等于关上“甜”的门。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 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