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氧化和燃烧(2).docx
第2节氧化和燃烧第2课时 灭火原理与火灾自救N知识要点分类练夯实基础知识点I灭火原理1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住宅或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使燃烧物隔绝空气中的氧气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气体2 .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 C,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B3-2-1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 c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图 B3-2-1A.移走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无法判断知识点2火灾自救.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以下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响B.发生火灾时,只能用CO?灭火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 学素养。以下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选项是()A.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火或放入较多的蔬菜C.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将大火越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D.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巫规律方法综合练提升能乃6.掌握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只要到达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工厂锅炉用煤被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翻开所有门窗通风D.水能火火,主要是因为水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平安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平安素养之一。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身上着火不要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排油烟机等用电设施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要严禁烟火,以防止爆炸的发生8 .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小木棒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 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 是;假设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 因:。9 .燃烧与灭火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图B3-2-2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燃烧与灭火的三个 小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图 B3-2-2(1)实验1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分别是:物质要有可燃性;: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2)实验2的灭火原理是;实验3的灭火原理 是 o.某同学准备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一一五氧化二磷(P2O5)。五氧化 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响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D。他按如图B3-2-3所示装置进行比照 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图 B3-2-3(1)用图甲中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 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再用图乙中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 白磷;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是 O(2)图甲中实验与图乙中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填“甲”或“乙”)。(3)假设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利用的灭火原理 是。10 .图B3-2-4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 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m。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 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图 B3-2-4(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化学式为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为502超长纳米线, 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 °C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 能包住火”成为现实。(1)羟基磷灰石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列出计算式即可)。(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11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响之一,图B3-2-5是某科学活动小组为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二,热水图 B3-2-5(I)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答一点)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3)请举出通过破坏燃烧条件到达灭火目的的一个实例。12 . (2018 绍兴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图 B3-2-6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蹿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教师详解详析1 .A 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2 .C 解析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 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 以下,从而到达灭火的目的,水也可以把燃烧物与空气隔绝,但不是主要作用。3 .A 解析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在温度计示数为 280 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 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4 .D 解析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灭火的原理有三种,分别是清除可燃 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根据不同原理和具体情况,可采取 多种形式。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易摔伤或致死。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作用,能减少吸 入燃烧时生成的有毒气体,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低姿势前行可有效 避开有毒气体。5 .A 解析电烤炉着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或短路,不能直接用水扑灭。炒菜时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分别利用的是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 灭火原理。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利用的是清除 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利用 的是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的灭火原理。6 .B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且温度到达着火点;将燥加工成粉末状能够增 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翻开门窗,否那么空气流通,使氧 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用水灭火,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能使可 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7 .B 解析1身上着火如果乱跑那么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以下;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 都含有易燃的物质,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那么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8 .小木棒下端温度不易到达着火点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下端小木棒温度较 易到达着火点解析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热量上升使下端木棒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没燃尽就熄灭; 假设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是因为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 木棒下端温度较易到达着火点。9 .( 1)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F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解析(I)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要有可燃性;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2)根据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空 气的流动,使温度降低;用杯子将蜡烛罩住,当蜡烛燃烧消耗掉杯内的氧气时,蜡烛因与氧气隔 绝而熄火。10 .(1)燃烧并产生白烟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到达可燃 物的着火点(2)乙(3)盖上锅盖(或倒入菜翻炒)隔绝氧气(或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以下,与上一空对应即可)解析1由题示信息可知,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到达它的着火点,因此铜 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到达了它的着火点,但与氧气隔绝,故水中 的白磷无法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到达它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图乙 中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2)图甲中白磷燃烧生成 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会刺激呼吸道,且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响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污染空气;而图乙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被水吸收,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故符合环保 要求的是图乙。(3)炒菜时假设油锅内的油着火,可采用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灭火 或采用倒入菜翻炒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灭火。11 .(1)水汽化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瓶内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水被压出12 .四嗡X100%(2)温度没有到达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3)使可燃物与氧,工隔绝解析 1 (1)羟基磷灰石由四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可列式为第xlOO%。(2)1000-C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没有到达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3)用耐 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13 .(1)减少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且温度应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3)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合理即可)解析(1)该实验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在实验中发现,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氧气;试管中的红 磷没有燃烧,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3)隔绝氧气可以灭 火,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如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隔离 可燃物可以灭火,如做饭结束后,关闭燃气阀门等。14 .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 点。当水倒入燃烧的油锅时,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无法覆盖在油的外表,起不到隔绝氧气的作 用。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在高温下,水迅速汽化的过程中携带着油滴冲出油锅,大量的油滴 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引发更剧烈的燃烧,产生大量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