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时练习【含答案】.docx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物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二)楚人和氏得玉紫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 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雇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 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 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笑 哭之悲 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 以悲也。王乃使玉人一)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卞和泣玉)【注】: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刖:音"yu4, 古代的一种酷刑,断足。奚:为什么。理:治理,这指加工雕琢玉石。(1)以下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D.第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通过"识马"相玉,语段(一)和语段(二)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4)语段(一)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 收束全文,语段(二)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 两个语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乙】诗日:"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 信。非虚言也。陛下袭四海之众,曾亡柱之之固守于四境?帝D开之 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日:"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 土。”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节选自汉书)【注】秉:执掌。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殆:大概。 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英俊:杰出人物。(1)以下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8 .食不饱,力缺乏/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逋外直,不蔓不枝(2)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 说说结尾"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根据语段【甲】和语段【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语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语段【乙】用的论证方法,强调O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不以千里垂也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说明只 要有伯乐,就可以成为千里马。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揭示了千里马的可悲命运,从反面 说明了中心论点。C.选文结尾“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D.选文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以下句子中画线的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策之不以其道策:才美不外见见:(2)翻译以下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 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 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 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靖大司马以下,称异功假设丘山。今人 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注】冯异:人名,汉代名将。章:奏章。谢:谢罪。诏: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玺书:指皇帝的诏书。消:责备。大 司马:官名。(1)解释画线词语。祗辱于奴隶之手览死于槽杨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2)以下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安求其能千里也/自以久在外,不自安B.不以千里称也/称异功假设丘山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诸将欲分其功D.然后有千里马/然非君之明(3)以下句子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食或尽粟一石/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不以千里称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其真无马耶/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人咸知异为名将。(5)【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6)【甲】【乙】两文写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答案(1) c(2)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 里呢?(3)语段(一)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象,语段(二)通过和氏之璧 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4)语段(一)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作者只能发出"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语段(二)中,和氏之璧虽然两度被斥 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语段(一)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语段(二)却能让人看到一 些希望。(1) C项,见:同“现,表现。(2)且,犹,尚且;欲,想要。(3)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同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根 据文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吾非悲刖也,悲乎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可知语段(一)通过千 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象,语段(二)通过和氏之璧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 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 有志难伸的现实。(4)结合注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者所表达的 思想情感,从而比拟其不同之处:语段(一)"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达出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语段(二)"王乃使玉人理其 璞而得宝焉''表达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1.(1) B(2)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 里的本领来喂养它。(3)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4)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 招贤纳士(1)A项,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名:名贵/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 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命:命名。C项,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道:正确的方法/已经成 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道:学说。D项,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中间贯通外 形挺直。通:贯通。应选Bo(2)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食:喂养。句子翻译为: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 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3)"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 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 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4)根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可知甲文是强调统治者应 善于发现人才;乙文中多为引用名人或一些书中的语言进行论证,很明显 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从以博聚英俊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统治者采 取措施,招贤纳士。2.(1)著称,有时,规律、方法(2)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 A(1)句意:不以千里马而著称。称:著称。句意: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马鞭赶它。道:规律、方法。(2)且:犹,尚且。材:才能、才干。只要”表述过于绝对。4.(1)只,仅,通“饲,喂,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通“现,显现,显露(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例如: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 己,做得更好;要做到心平气和,相信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言之成理 即可)(1)句意为: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只,仅。 句意为:喂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 它。食:通“饲,喂。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 马鞭驱赶。句意为: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见:通"现”,显现,显露。(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牙B:通"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3)此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进 行解答。如可从"不断提高自我,等待合适的机会''"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才 华等方面来谈自己的做法。5.(1)只,仅,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吃,同"现,表现、 显现(2) C(3) A(4)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5)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 劳。(6)【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1)句意为: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只,仅。 句意为:(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 并列。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食:吃。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现。(2) A项,怎么/安定、安稳。B项,知名、著称/说。C项,想。D项,这样、如此/如果。应选C。(3) A项,副词,有时。B项,介词,用/因为。C项,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它的,指小潭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应选A。(4)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道:正确的方 法。材:才能、才干。今:现在。咸:都。(5)阅读文本,由"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 之可以看出,因冯异长久在外驻守,有人上奏认为皇帝应地方冯异;由“及 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可以看出,在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想要瓜分 他的功劳。据此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6)【甲】文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 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 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乙】文由“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 嫌何疑,而有惧意?可知,光武帝没有听信谗言,反而派冯异带兵打仗, 说明统治者信任、保护人才。据此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