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九)——怡亲王胤祥.docx
清朝铁帽子王(九)一怡亲王胤祥逆流的鱼 L 2020-08-03 16:27:14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自播出之起一直到今天经久不衰, 广受欢迎。剧中演员演技精湛,完美的呈现了康熙末年朝堂上“九王 夺嫡的激烈斗争和雍正一生为国操劳。特别是其中的“十三爷胤祥, 给人印象深刻,他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兄弟情深,性格耿直,义薄 云天,为了国家安定最后劳累而死,因此被称作“侠王。虽然这些都是电视剧中身为演绎,不过这个影视角色和历史上的胤祥 倒是没有几分出入。雍正泰陵本来臣子死后能够埋在皇帝身边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但是允祥在得知 了皇帝的心意后大惊失色。这墓地不是别的东西给了接受了就行。要 知道皇帝陵寝周围将来也是要埋皇帝的,这里将形成一片皇陵,可是 自己只是个亲王,是臣子,是不能进皇陵的,如果埋进了皇帝墓地, 那就是逾制了。虽然这是现在皇帝的旨意,但是难保不引起后世皇帝 的不满,到时候倒霉的还是自己还有后人,于是允祥坚决不接受这个 赏赐,并且表示表示自己已经在雍正陵墓东北选了一块土地作为墓 地。一开始雍正并不同意,经过允祥的再三请求,雍正终于答应了。 听到这个消息,允祥急卖派人从自己的那块地上取来一块黄土吞了下 去,并说道:这就行了,我就能安心了,自己就有福了。胤祥陵墓长年的过度工作将允祥的身体击垮了,本来正值壮年的他正是大展宏 图的时候,可惜他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了,一片雄心壮志只能化作遗 憾。雍正八年,允祥病死,时年四十四岁。允祥去世后,雍正痛苦异常,作为皇帝他没了一个好帮手,作为兄长 他失去了一个好弟弟。按照惯例臣子去世,皇帝只要表示一下哀悼就可以了,可是雍正却没 有只哀悼,而是亲自素服志哀,从而成为第一个为臣子素服的皇帝。 同时他亲自过问弟弟的葬礼,他亲自撰写祭文,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 和弟弟的兄弟感情,和对弟弟的去世的哀思。当时许多大臣王爷因为 葬礼受到处罚,最倒霉的是三哥诚亲王允祉就因为在葬礼上不够悲 伤,被愤怒的雍正处以削爵禁锢终身的下场。随后允祥被葬到他当年自己选择的墓地,雍正特意赐给了“贤的谥 号,并且下令将自己之前赐予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加在贤的 前面,作为他的谥号,由此胤祥成为了清朝谥号字数最多的亲王,并 且允祥还被赐予一项殊荣就是名字改回胤祥,从此不再避讳。同时因 为皇帝前往陵寝不便他还为胤祥设立祠堂以便随时能够哀悼弟弟并 表示“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怒于王。以泄悖之私愤,妄生谤 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意思就是说, 有怨恨我的人不能牵扯到胤祥,要是胆敢胡说八道,传播谣言,就是 和我作对,这一切和胤祥没有关系。这一番话体现了雍正对弟弟的感 情,他知道自己这些年得罪人太多,而胤祥又是自己最信任的人,自 然少不了被他们怨恨,他怕这这人趁着胤祥死了就诋毁他,败坏他的 名声,因此特意说明所有的事都是我做的,和胤祥无关,要保住弟弟 的身后名声。胤祥从此安眠在泰陵东北,和泰陵遥相呼应,兄弟二人一同长眠于易 县,再也没有分离。后人 胤祥死后,雍正很伤心,特意下旨命他的第七个儿子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的爵位,并且赐予世袭罔替的待遇,同时对之前被封为宁郡王的弘皎也赐予世袭罔替的待遇。由此清朝一下子诞生了两位世袭罔替的铁 帽子王。不过这份殊荣并没有保持太长时间,雍正虽然和胤祥感情深厚,照顾 侄子,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他儿子手中就不一样了。弘晓继承 王位的时候年仅八岁,等到乾隆登上皇位的时候才十六岁,既无影响 也无权力,即使加上他的哥哥弘皎,这兄弟也不会对乾隆造成什么影 响,但是乾隆却很不喜欢怡亲王这一脉。或许是胤祥当年的恩宠太大,以至于乾隆起了疑心,生怕弘晓兄弟会 利用他父亲的影响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或者是逆反心理。要知道 乾隆一上台就推翻了他爸爸的很多政策遗命,其中雍正有道旨意就是 关于弘晓的,“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 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也就是说凡是雍正 给胤祥的,弘晓都可以继承,而且自己不能减少。乾隆看到这条遗命 一定很生气,所有的恩赐都应该我赐予,凭什么我不能减少,他弘晓 是什么人,能让父亲这样关心都超过我这个儿子,因此他决定打压怡 亲王一系,让他们知道知道自己的身份。乾隆四年,乾隆利用弘皙逆案,处理了一大批宗室子弟,其中就包 括和弘皙走得很近胤祥的儿子弘昌和弘皎。弘昌被监禁,弘皎虽然保 住了宁郡王,不过革去了世袭罔替。对弘晓则故意让他当了乾清门侍卫,每天给自己牵马站岗保卫自己。虽然宗室子弟出任宫廷侍卫是惯例,但是一般都是没有爵位的人出任,弘晓毕竟是亲王,让这样身份的人出人一个小小的侍卫多少不符 合规定,这更像是乾隆的羞辱。虽然乾隆让弘晓当了个侍卫,但是亲王的身份在那摆着,即使乾隆不 管,按照正常程序也会晋升,不久就晋升为都统。这令乾隆很生气, 不过弘晓在这个职务上工作很谨慎细心,乾隆实在没有理由处理他。不过乾隆始终没忘弘晓,于是几年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 彻底处理弘晓。乾隆出巡盛京,弘晓自然跟随,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乾隆发现弘晓没 有佩戴小刀。按照满洲旧俗,男子要随身携带小刀,可是这个时候已 经是朝廷大臣陪伴乾隆的弘晓自然不能随身携带刀具,否则就有弑君 的嫌疑了。乾隆不管这些,终于抓到机会了。于是他当着文武大臣王公贵族大骂 弘晓忘本,居然不顾祖宗的规矩,怎么不想想你的父亲?乾隆的这番 愤怒让弘晓无地自容颜面扫地,也让所有人都认为乾隆这是无事找 事,故意找茬,不过鉴于他是皇帝,大家也不敢说什么。随后乾隆撤 去了弘晓的所有职务作为惩罚。经过乾隆的这番故意敲打,弘晓终于明白了,于是他自此退出了清朝 政坛,成为一个闲散王爷,每天吃饱了喝足了就研究诗词书画,听戏 唱曲,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或许是这样,乾隆终于放过了他,保留了 他的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最后弘晓在乾隆四十三年去世。此后怡亲王一系在清朝过着优渥的默默无闻的生活,知道咸丰年间, 怡亲王一脉出了一个能人,就是载垣。载垣一反历代怡亲王不涉足政治的惯例,积极投身政坛,成为怡亲王 一系第二个议政亲王,并且备受咸丰帝信任,先后被任命为御前大臣 行走,左宗正,宗人令,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务。并且在咸丰死后,成 为顾命八大臣之首,一时风光无两。顾命八大臣(影视图片源自网络)不过载垣并没有太大的本事,虽然是顾命八大臣之首,但是他一切都 听从肃顺的安排。他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逮捕英国的巴夏礼。当时他受命去和英法联军谈判,但是巴夏礼很傲慢。这令载垣很生气, 于是他下令将巴夏礼逮捕。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英法联军本来就想打仗,这下子更给了他们借口,于是英法联军借这 个名义攻打北京。本来自信满满的载垣面对大军压境,一下子慌了, 什么主意没有,于是跟着咸丰跑到了热河躲避。咸丰死在热河,他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但是马上和慈禧的人产生矛盾, 甚至达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慈禧和恭亲王等人密谋了政变计划,顾命八大臣却浑然不知,于是载 垣奉命和慈禧等人回京,一入北京就被捉拿,载垣还愚蠢的以顾命大 臣自居,哪里想得到自己马上就要去见咸丰述职了。按照规定宗室犯法,尤其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犯法,只处罚本人, 爵位不废,在选择他人继承。但是载垣和慈禧等人的仇太大了,在赐 死载垣的同时,取消了怡亲王爵位,降为了不入八分辅国公,他的王 府也被赐予了道光九子孚郡王,怡亲王至此在大清暂时消失。为什么说是暂时,就是几年后清朝恢复了怡亲王世袭罔替。之所以恢 复很有可能是念及胤祥当年辅佐雍正有功的原因。于是借收复南京的 机会恢复了怡亲王爵位,但是规定不能由弘晓的后人继承,于是选择 了已经降爵的宁郡王弘皎的后人载敦继承。不过怡亲王第一个王府已 经遵照胤祥的遗愿改成了贤良寺,第二个王府因为载垣赐死给了孚郡 王,住房紧张,实在没有别的地方了,就住在之前的宁郡王府吧。孚王府昔日的怡亲王府载敦死后,由溥静继承了怡亲王的爵位,没想到这位溥静下场更惨。溥静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看世界变化的守旧老王爷,他的内心中 极端排外,而且还想着光复祖上的荣光。这个时候义和团运动开展了起来,溥静和端王庄王等人志同道合极力 主张利用一颗团反抗外国列强。义和团运动在得到老佛爷的默许后,溥静还打开怡亲王府大门,宣布欢迎义和团 拳民来王府,免费供应面条。这消息一传出来,北京城顿时轰动了,不少不是义和团的乞丐也冒充义和团前来吃饭。怡亲王虽然贵为亲王家底厚,但是每天好几千人免费吃面条也支撑不住,很快调料都不够用了,再吃下去就只能干吃面条了。溥静听了后随即编出一套顺口溜“吃面不搁酱,炮打江民巷;吃面不 搁卤,炮打将军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大家听了这番解释 顿时热血沸腾,白水煮面吃的也开心,吃饱了更有力气去打洋人,溥 静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感到高兴。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义和团只是一些热血冲动的人,他们妄想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对付敌人的大炮子弹,自然就败下阵来,而且这 给了列强进军的借口,很快八国联军打了过来。老佛爷见势不妙脚底抹油跑了,溥静没有跑了,被进城的八国联军抓 了。八国联军侵华 德国人很快查明了这个老头是大清的王爷而且支持义和团,于是你故 意羞辱他,让他锄草喂马,总之让他干的都是下人活。溥静那干过这 些,稍微干得慢一点就遭到德国人的毒打,同时还有辱骂,虽然溥静 听不懂但是知道是骂人的话。每到这个时候溥静就后悔得不得了,可 是有什么办法,最后溥静实在忍不了了就自杀了。溥静死后,清政府和列强和谈完成了,对于这位王爷,清朝认为把所 有的罪责都按到了他的头上,最后以"纵庇拳匪启衅的罪名革除爵 位,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溥静死后,怡亲王王位由他的侄子毓麒继承,这个时候毓麒才两岁。 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大清就亡了,因此他成为了末代怡亲王。不过清 朝虽然亡了,但是紫禁城里还有个小朝廷里面还和清朝一样,因此毓 麒得到一个殊荣就是给溥仪当侍读。溥仪毓麒死于民国三十八年,至此世间再无怡亲王。胤祥画像 胤祥是康熙皇帝第十三个儿子,其实如果按出生来算他是康熙第二十 二个儿子,只不过其中有许多儿子夭折,在后来序齿排序的时候没有 排上,因此胤祥才排在了第十三。胤祥是清朝第一位非军功而是恩封 的世袭罔替的亲王。胤祥画像胤祥的出身并不高贵,因为皇子出身主要看母亲,他的生母被称作章 佳氏,只是镶黄旗一个佐领的女儿,绝不是什么蒙古公主,在初入宫 的时候只是个宫女,后来被康熙纳为嫔妃,不过地位也不高,一生生 了一子二女,但是在胤祥十四岁的时候就去世。因此胤祥很早就被交给了其他嫔妃抚养,而这个嫔妃就是德妃乌雅氏,而这个乌雅氏就是 雍正的生母。雍正早年被孝懿仁皇后抚养,不过这个时候皇后早就过世了,因此雍 正和自己的生母走动开始多了起来,并且见到了这个十三弟,从此兄 弟二人命运交缠到了一起。雍正画像虽然雍正比胤祥大八岁,但是兄弟_人手足情深,雍正对这个弟弟十 分疼爱,超过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十四弟,他经常教导弟弟学习, 打猎,他一生都没有怀疑质疑过自己的这位弟弟,雍正帝一向被视作 残忍无情刻薄冷漠,为了权力父母兄弟子女他都完全不在乎,甚至传 出了弑父逼母杀兄屠弟的传闻,但是对胤祥,他始终是一个手足情深 的哥哥。胤祥也十分尊敬自己的哥哥,只要哥哥交代的事,他毫不迟 疑的就去办,哥哥说东他绝不往西,终其一生他都保持了对哥哥的忠 心。这在兄弟之情十分淡漠,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皇室格外特殊,为 残忍的皇室添上了一抹温馨的色彩。胤祥的一生颇具戏剧性,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子,康熙多次出巡,每次 必带上胤祥,但是并没有重用这个儿子。康熙年间,胤祥始终是个皇 子,没有任何爵位,甚至于被康熙圈进;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对这个 弟弟十分喜爱,从无职无权的前皇子一下子升为顶级亲王,并获得世 袭罔替的荣誉,同时还把部分大权交给他,让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 上的实权人物。胤祥同其他皇子一样,从幼年开始就接受传统的皇子教育,他的文化 师傅是八旗中的著名学者康熙的表弟法海。法海多才多艺,在他的教导下胤祥精于儒家经典和算学,这为后来雍 正命他主管户部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并没有失掉满人的传统骑射,成 为皇子中文武全才的标杆,因此多次受到康熙的夸奖。胤祥在父兄的照顾下逐渐长成了一个文武全才的青年,按照这个轨迹 走下去,胤祥即使成不了皇帝,也至少能够成为清朝的栋梁,可是胤 祥却如同过山车一样在达到了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后被康熙 放弃,在康熙末年成为了一个囚徒。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一年,同样他 的子女也是清朝最多的,儿子就有三十五个,长大成人的就有二十多 个。由于在位时间长,儿子众多,并且这些儿子不是平庸之辈,自然 不甘心皇位拱手让人,因此在康熙晚年就爆发了“九王夺嫡的争夺皇 位的斗争,而胤祥作为年长的皇子就被卷入其中。当时朝廷上最主要的争夺皇位的是三个集团,第一个就是“皇太子 党,首领是皇太子胤初,依附于他的大多是姻亲外戚大臣等人;第 二个是八爷党,领军人物是被称作“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禳,支持他 的主要是皇长子(主要是自己没戏后支持)、绝对支持皇九子和皇十 子以及后来脱离的皇十四子还有绝大多数王公大臣;第三个也是实力 最薄弱的“皇四子党,为首的就是皇四子胤稹,绝对支持者胤祥,不 露面支持者十六子胤禄、十七子胤礼,以及大舅哥年羹尧和舅舅隆科 多。皇太子和皇八子势力庞大也最招摇,雍正这一派实力最弱,也最危险, 随时都有可能被另外两大集团碾压,要知道夺位失败的下场就是死, 而且是死无葬身之地。因此老十六和老十七知道自己无法参加另外两 大集团,秘密支持四哥就是怕出事,但是胤祥不一样,既然四哥有意 皇位,我一定要帮他,因此他没有像两个弟弟一样隐姓埋名而是公开 支持四哥。康熙最开始最中意的继承人就是皇太子胤扔,但是所谓希望越大失望 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和皇太子从亲情到权力到政见都产生了 矛盾,最终导致了皇太子第一次被废。在废除皇太子后,康熙很痛心 也很生气,于是他下令将他将一部分皇子囚禁起来,而胤祥也在其中。 为什么囚禁了胤祥,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有记录就是康熙认为雍正 和胤祥也参与其中,估计是年轻气盛的胤祥为四哥或者也同时为二哥 皇太子打抱不平,惹恼了康熙而遭到圈禁,。不过这次圈禁时间很短,过了一段时间康熙气消了,就都放出来了, 不过胤祥却失宠了,康熙再也不见这个儿子甚至给了"胤祥乃不大勤 学忠孝之人的评语,可见康熙对这个儿子的不满。而胤祥从此一直 到父亲死,十多年都是个闲散皇子,每天无所事事,因此在他的人生 上这十多年是一片空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实力最弱的雍正登上了帝位,他 一登基马上就重用这位赋闲已久的十三弟。胤祥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是个闲散皇子,这次雍正下旨 封胤祥为亲王,封号为"怡,这个爵位是宗室最顶级的爵位,同时雍 正还任命他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并将户部这个重要部门交给他, 可见对他的信任。从此胤祥的辉煌时刻开始了,这个时候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他们这 些兄弟都将胤字改成了允字。作为一个从没有参与政事的皇子,按理 说接手这么多事务肯定会手足无措,但是允祥一上任就迅速成为雍正的得力帮手,他处理政事的老练,人际关系手段的的运用完全不像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以至于雍正都不得不为之惊叹,从而更加信任。允祥感激四哥的信任,因此他干起工作来兢兢业业,虽然他的工作多 事务忙,但是他丝毫不敢懈怠尽心辅佐作为皇帝的兄长整顿政务,处 理日常琐事。雍正对这个忠心和能干的弟弟十分满意,因此他感慨说道:"朕实赖 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间之相遇数千百 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知。表达了对弟弟忠心辅佐的肯 定,并且赐给允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作为褒奖,号召大家像 允祥学习。按照规定允祥已经是亲王了,地位已经到了极点,但是雍 正却觉得一个亲王不足以体现允祥的功劳,于是决定再次赐个他一个 郡王的爵位给他的儿子。允祥自然百般推辞,无奈雍正坚决,于是就 封他的一个儿子弘皎为宁郡王。同时雍正下令将允祥的母亲章佳氏追 封为敬敏皇贵妃,在等级上仅次于康熙的皇后,并且下令将章佳氏的 灵柩从康熙妃子的陵寝迁出,安葬到父亲的地宫中和父亲合葬。康熙景陵对这些恩惠,允祥自然是十分感激哥哥的,因此他更加勤奋工作作为 对皇帝的报答,也因此将自己的身体累垮了,最终英年早逝。虽然受到哥哥无比信任与关爱,但是允祥不是傻子,他深知伴君如伴 虎的道理,更何况雍正的脾气秉性他十分清楚,为人刻薄寡恩,当年 和他争夺过皇位的老八等人最后都被报复了,下场凄惨。因此允祥不 敢持宠而骄始终以臣子自居,绝不踏过臣子的本分,处处低调,从不 显示自己的功劳,只闷头工作。对于各个给的各种赏赐能推就推,实 在推不了的虽然收下也将影响降低到最小。雍正七年,允祥受命为雍正选择陵寝,踏遍北京东西后,最后在易县 太平峪给雍正选了一块"万年吉地,雍正很高兴,于是特意将盘边一 块风水稍次的地赐给允祥作墓地,他是想让弟弟将来永远陪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