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常见的10大误区.docx
治疗糖尿病常见的10大误区,真诚希望对糖友有所帮助误区1: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主食有时候,我问患者,你每天吃多少饭。有的人说,每天一小碗甚 至半碗,稍多血糖就高,不敢吃。这种想法让很多人都不敢吃粮食, 然而,却因此出现很多问题。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为了补充机体需要的能量,吃 进去的鱼、肉等蛋白质就会被当做粮食消耗掉。久而久之,身体无法 维持自身的肌肉量,整个人就会逐渐消瘦。而长期肌肉萎缩,也会逐 渐丧失运动能力。图片不吃主食,能量缺乏,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 睡眠不良、多思多虑。有些患者晚上不敢吃东西,夜里睡不好、翻来 覆去。我会让患者尝试睡前吃点东西,补充身体的能量。缺乏能量会使人体处于负能量状态,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身体就 要处于一种负能量的状态之中,缺乏能量会让精神和身体都不适应。那么,主食吃多少合适呢?每天最少5-6两。我们并不是主张过 量地吃,但是必须要按量吃够。一般不做太重活儿的女性,也可以考 虑每天5两主食;男性可以考虑6-7两。这样分配到三餐的话,每餐 大概为1.5-2两(以上均为生重)。但有人又担忧,吃了适量主食血糖升高怎么办。吃饭后血糖升高, 想告诉大家,从此忘掉这个数字,因为数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是否 已经发生了低血糖,跟血糖数值没有必然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 病症是否与血糖偏低有关。判断是否存在低血糖,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病症,如饥饿感、心慌、 出汗、头晕、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其次是加餐后是否可以缓解(往 往加餐后10-40分钟可局部或完全缓解)。出现这些病症时,有些人的血糖值不一定很低,有人甚至是 6mmol/L或7mmol/L。但即使血糖值不低,出现这些病症时一样很危 险。出现这些病症时交感神经兴奋,此时脉搏会加快,血压会上升。 如果持续兴奋下去,还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情况。因此,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餐前、餐后2-4小 时的病症,同时加以记录,看病时携带,方便医生调整药物。误区11:用药均损伤身体,越少用越好很多人骨子里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用药多了伤身体,应该 越少用越好。然而,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病,也是一种现代病,生活方 式调整是基础。然而,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能到达目的的时候,就需要 适当用药了。然而,用药与不用药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比方有的人用了 降糖药后反而会觉得头晕,不用药反而没感觉。但是,到底用不用, 要从几个角度去考虑。首先,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很快控制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用药的不适应期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了。另外,代谢病的治疗是一种抗衰老的治疗,不是去除疾病,而是 控制疾病。而控制疾病的概念就是调整、保健。所以,不要认为所吃 的药是治疗疾病的,它是控制疾病的,将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这 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健概念,也就是在这里治疗即保健。很多患者会吃蜂胶、鱼油等保健食品。然而,相对于保健食品, 降压、降脂、降糖药的效果肯定,保健作用更明显,为什么不吃呢? 我们都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在理性原那么指导下生活往往更能延年益O误区12: 口服药对肝肾有损,应尽早打胰岛素有些患者来就医,所用胰岛素量很大,但血糖却波动很大,同时 人精神也不好。这种情况下,我们给他最主要的调整往往是增加二甲 双肌,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做相应调整。患者有时会问:“你们没有更 好的药了吗?我知道二甲双胭,但怕它对肝肾功能不好不敢用,因此 打的胰岛素。"我会说,你先试试看。结果,几个月后,患者血糖往 往控制得比原来好得多。另外,二甲双胭具有抑制动脉硬化作用,对体重、血压、血糖、 血脂均有益,是目前还无可取代的“航母”级药物。有一个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收缩压经常高达170 180mmHg, 去过很多医院调药但总是降不下来。我发现他的血糖也高,就给他用 了二甲双肌。结果,血糖、血压都降下来了。此外,二甲双肌还具有利水作用,有些患者用了之后,可能会短 时内体重减轻较多。这往往与段时间内身体过多水分排出有关。如果不应用二甲双胭,单纯使用胰岛素,很多患者会马上“肿”起来。我不知道口服药对肝肾有损的说法从何而来。据我所知,这种观点并非科学,不符合实际情况。另外,我并反对应用胰岛素,而是说,必须要严格掌握它的适应 征。事实上,在糖尿病发病人群里,有相当一局部人是不缺乏胰岛素 的。有些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至高不低,检查出来是972mU/L (正常值是577),还有高到20-30mU/L的。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使 用胰岛素,多数人不需要单纯使用胰岛素。误区13:降糖药药量越大,血糖控制得越好降糖药量越大,血糖控制就越好吗?有的人发现血糖高了,就把 原来用的药或胰岛素加量;然而,加了之后血糖不降反升;接着就继 续加量,血糖有时甚至进一步升高。一气之下把药撤了大半,血糖倒 反而下来一些,这是什么情况呢?患者能自己观察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药物的做法是对的,但是, 调整血糖并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药量大了血糖反而升高。这是因为 身体对降糖药物有反向调节作用,药量过大会促进升糖激素升高,反 而会抵消降糖药物的作用,甚至完全抹平药物的作用。因此,很多病 人血糖高了来看病,我们采取的措施不是加药,而是减药,药减下来 了,血糖也降下来了。另外,身体对于胰岛素、磺服类药物的抗药性是比拟强的,单纯 使用这两类药物,往往是先降后升。而如果药物联合使用却可以降低 抗药性。联合应用二甲双胭后,降低抗药性的效果特别显著,这也是 为什么糖尿病医生如此偏爱二甲双胭的原因。此外,调节血糖的另一个原那么是“血糖见低那么减”和“见好就收”, 血糖到什么程度该减呢?血糖低到接近正常值就可以尝试药物减量 了。例如用药后餐前血糖是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到达9mm。I/L 以下时,就可以尝试药物减量。还有一些情况暗示低血糖,例如餐前 4-5,餐后却是15以上,很有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反跳现象。另外, 白天血糖低,夜里和早晨血糖高很可能也暗示低血糖的存在。因此,调整药物剂量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摸索, 而不是血糖高了就加量。可以通过运动、用药等方法来解决,但绝不能靠不吃主食来解决。此外,关于餐后血糖需要辩证地看待。有些年龄在65岁以上, 患糖尿病接近十年或十年以上的人,重点观察餐前血糖。因为老年人 餐后胰岛素分泌缺乏,如果应用药物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 9mmol/L以下,甚至8mm。I/L以下后,下顿饭的餐前血糖会较低,有 时身体会难以承受。因此,这样可能就不会受益于餐后血糖的降低, 反而受害于不适当降低的餐前血糖。误区2:糖尿病患者应该以吃粗粮为主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不一定是误区,因为他们确实以吃粗粮为 主。然而,对于有些人,尤其是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他们不是 爱吃粗粮,而是不敢吃细粮,就诊时往往异常紧张地告诉大夫:“我 三个月都没吃过细粮了,全是玉米面、玉米楂、养面、筱麦面,吃得 我眼睛都发花了”。这些患者认为,只要一吃细粮血糖就高,所以不 敢吃。事实上,该吃的东西吃了,血糖升高,那不能说明不该吃,而只 能说明又得吃又得另想方法。细粮含纤维少,消化吸收比拟快,血糖 升高必然也比拟快。其实,消化吸收快也有好处:年老体弱、消化功 能不好的人,吃细粮反而对身体有益。对于这类人,吃粗粮吸收不了, 还会使胃不舒服,并可能因消化不良、缺乏能量而影响身体健康状态。因此,要考虑粗细搭配,比方一份粗粮搭配两至三份细粮,可以 在某一顿饭按照这个比例吃,也可以三顿饭中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 着吃。穿衣服讲究混搭,吃饭也一样。另外,粗细搭配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对于体质较差,身形瘦 弱的人,少吃粗粮;而对于肥胖,身形健壮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粮 的比例。此外,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纤维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进食粗粮 才能增加纤维。误区3:只吃白肉不吃红肉,或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在有些国外的营养与疾病研究中,可以见到推荐多吃白肉少吃红 肉的说法,但并没有绝对到只吃白肉不吃红肉,或只吃牛羊肉不吃猪 肉的程度。理论上讲,红肉里的胆固醇含量较高,然而,胆固醇并非一无是 处。人体的细胞也需要胆固醇来维系、更新。人体的一些激素,比方 性激素就是以胆固醇为原料的。营养的精要在于平衡和全面,而非绝对地吃和不吃。平衡、全面 的意思是指所有的营养素都要包括,不能有这个没那个。但对某些营 养素,可以采取少而精的策略,而非完全不吃。此外,汉民族自古以吃猪肉为主,而牛羊肉那么在回族或草原牧民 中盛行。熟悉胰岛素的患者都知道,猪的胰岛素氨基酸结构跟人的最 接近,只差一个氨基酸,而牛的却差三个。所以,食用跟人体氨基酸 结构和比例更相近的猪肉从某种程度来说可能对人体的身体构成成 分的修复和更新更高效。并不像人们常认为的猪肉脂肪含量高,不宜 食用,如果选择较瘦的猪肉也是不错的。因而在科学上并不支持要吃 肉只吃牛羊肉而不能吃猪肉的观点。经常有病友问我,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觉得食物方面好像 没有绝对不能吃的东西,主要是吃多少,怎么吃的问题。而病友会又 常会反问,不是说水果、甜食都不能吃吗?粮食也得少吃,肉也要适 量减少?总体来讲,从营养角度,各样食材都可以适当根据喜好加以选择 并食用,只是主要需关注吃的方式(煎炒烹炸应少,蒸煮旅会炖拌宜采 用)。但是针对不同的人,遗传素质、运动量、体格、生活习惯等都 不同,所以很难一言而尽。事实上,医学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博弈,也就说,具体吃什么要考 虑它的好处和坏处,思考它的代价和影响,营养学也并非吃与不吃那 么简单。大家要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什么?它就是身体的食 欲,今天告诉你想吃牛肉,明天告诉你想吃水果。如果你每次都不理 这个声音,强行告诉自己糖尿病人不能吃牛肉,不能吃水果,那么有 一天这个声音就不会再告诉你想吃什么了。一般而言,食欲是七到十 天一个周期,有些东西七到十天之内吃过就不再想吃了,十天没吃的 东西就又想吃了。因此,倾听身体的诉求(食欲),不断调整观察,这样才能吃得 健康和舒服。误区4:糖尿病患者不应吃水果有人说,“一吃水果血糖就高,所以不敢吃水果。”之前讲了,粮 食都可以吃,水果为什么不能吃呢?粮食的升糖作用比水果要高得多,甚至吃起来很甜的西瓜,适度适量地吃一点,影响也不是很大。从内心深处,你觉得糖尿病人应不应该吃水果?应该,因为水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能促进消化。比方有的人吃了一顿丰富的晚餐后,吃 一点水果会感觉腹部很舒服,不胀了。其次,水果还能平衡人体的酸碱度,有人吃肉比拟多容易尿酸高, 然而,吃水果后就会一定程度上碱化血液,有利于尿酸的排出。另外,水果里的果胶、果糖、钾元素、维生素等都对人体肠道健 康和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水果还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 还有很多不能尽数的益处。尽管水果有很多好处,但糖尿病人却更担忧它的坏处,甚至有人 会觉得吃一口水果就像会中毒、会受害一样。其实吃水果后,血糖不 升高,那就不是糖尿病人了。然而,既然已经是糖尿病人就要认可这 个事实,而不是掩盖事实。曾经有一位女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前,每天就喜欢成斤地吃各种 水果,但肉和粮食吃得不多。患病之后,担忧血糖升高,完全不敢吃 水果了,粮食一样吃得很少。结果,人整天昏昏沉沉的,一点劲都没 有。后来,我告诉她,既然一直吃水果还可以接着吃,只是要减少到 原来的一半。而之后,她整个人觉得舒服了很多,血糖也不像原来那 样忽高忽低了。吃完水果之后,什么时候监测血糖?我们并不反对餐后马上吃水 果,因为这样有利于饭食的消化。我建议要了解吃水果对血糖的影响, 要看吃水果后3-4小时的血糖。如果查1-2小时后的血糖,一般情况 会比不吃时高,因为比方本来餐后2小时血糖是9mmo I/L,吃完水果 后一查会高到10-12mmol/L,而3-4小时后这种吃水果后的血糖升高 效应就会消失。因而不必过分担忧,以致任何水果都不敢吃了。这样 做也会对人体不利。关于吃水果的数量,我建议是适可而止。比方苹果、梨、橙子等 每日不超过半斤,另外可以在运动前吃,既能帮助肌肉更好工作,也 能在运动中消除果糖摄入的影响,一举多得。而水果的品种,我建议 热带水果少吃,比方荔枝、芒果、香蕉、桂圆等,因为这些水果比拟 甜。但也不是说不能吃,只是要少吃。误区5:每天家务很多,忙个不停,无需做运动很多女同胞在家要做很多家务,往往会认为就不需要专门运动 了。首先,家务劳动肯定有利于血糖控制。但是,家务劳动的强度和 时间不定,可能体力消耗不够。另外,做家务动用的肌肉和做运动是 不一样的。好的运动往往能调动全身肌肉,比方跑步时,至少能动用 上半身9块肌肉,下半身28块肌肉,总共37块肌肉;太极拳动用的 肌肉也有四五十块等。此外,做运动时还要到达的一定的心率,一般是(170-年龄), 即如果70岁时运动的心率就要到达100次。到达目标心率后,要持 续15-20分钟,半个小时锻炼效果会更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三种运动方式。有 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跳绳等;拉伸运动有瑜伽及关节韧带活动等;力量训练包括跳绳、哑铃、蹲起等各种上下肢力量锻炼。误区6: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会出并发症不少人认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对 于年轻的(一般年龄小于50岁),病程较短的(短于五年)的病人, 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标准作为治疗目标。然而,患者年龄每增长10 年,血糖标准就要升高1 -2mmo I/L。有些老人家觉得,自己空腹血糖7+mmol/L,比正常标准高,就 很担忧。然而,出现这种情况要审时度势,既然腿脚不如年轻人了, 身体可能各方面都不一样了,血糖同样也要放松要求,要根据具体情 况适当调整。血糖高了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并非如此。有研究说明,当糖化 血红蛋白在8%以上,岁数较大的患者在9%以上时,糖尿病患者的并 发症才开始明显增加。当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在6%或7%,或7. 5%, 甚至8%,可能并没有很大差异。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有7%、8%和9%之分。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 的标准是7%,而预期寿命小于10年的应按8%,而预期寿命小于9年 的应按9%o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如果按正常标准降糖后, 出现低血糖,就不能按正常标准来要求或调整了。在降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血压、血脂等因素,而不是单纯血糖 一个因素。因此,对于某些情况,不用把血糖控制得那么严格,但这 并不是说让大家放任,而是改变旧有过度、不适当控制血糖的想法。误区7:糖尿病主要需控制血糖,而血压和血脂相对次要有人说,我是糖尿病,控制血糖就可以了,血压和血脂相对次要。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控制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方面,它们的重 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压、血脂、血糖。在控制动脉硬化方面,单独控制血糖,而不管血压和血脂的效果 并不好。因此,三高的控制需要全面,需要长期综合治疗。另外,血压和血脂并不是降下来就可以不管了,达标之后,还需 要用药维持治疗(有时可以减量,需根据具体病情来定)。这就好像 打一场战争,攻城掠地的时候用重兵,但抢下的山头还需要有人放哨 把守,否那么往往很快失陷。误区8:糖尿病治疗长期服药即可,无需反复检查我们要打破糖尿病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它是一种代谢综合征,以 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血压升高为特点,能够引起心脑血管和其他微 血管病变的症候群。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必然是一种综合治疗。因此,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生活方式调整,还需要服药治疗, 而且要定期检查这些代谢指标,一般是每年2-4次。综合评估很重要,它不但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情况还要评估 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例如检查颈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有无内膜增 厚、斑块形成、血流是否通畅等。另外,这些代谢情况跟天气、季节等因素相关,也要反复检查, 千万不要认为吃上药后就万事大吉了。误区9:自查血糖只查空腹血糖即可有的人一查空腹血糖7-8mmo I /L就非常紧张,而问他餐后血糖是 多少,他却不知道。血糖监测作为生活方式或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 最好能提供某日7-8个时间点的血糖监测值。如果到医院看病或找大夫调药的时候,没有自我监测的血糖值, 医生只能依据在医院化验的一次或少数几次数据,而这些数据很有可 能并不能代表平时的情况。因而医生可能会让你维持原方案,下次再 来。其潜台词就是资料不全,医生不敢调药。因此,在看病之前,最 好带着某几天全天的血糖谱(三餐的餐前、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 局部人还要查夜间2-3点的血糖)。当然,血糖也不用天天查,一般而言,如血糖比拟稳定,可以每 1-2周,甚至可以每个节气即15天查一次全天的血糖谱。有的人三 个月才查一次血糖,间隔时间就太长了。此外,除了血糖的绝对值之外,血糖的波动也非常重要。一般而 言,餐后血糖比餐前高2-4mmol/L,过大的波动对身体无益,比方餐 前是7mmo I/L,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是9-11 mmo I/L就比拟合适。监测血糖的波动,一般以午餐和晚餐比拟准确,早餐可能就不太 合适,因为早餐餐后和餐前的差值往往与另两餐不同。早餐往往是在 空腹时间长达10小时甚至13、14小时后,这时候,人体会出现血糖 反弹性升高,早餐前空腹血糖可能比早餐后血糖还高(也叫黎明现 象)。误区10:血糖大于4-5mmol/L,就说明没有低血糖大家认为血糖多低才算低血糖?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数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