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60494011
资源大小:15.3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饮酒(其五)》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饮酒(其五)教案【教学目标】1 .依据古体诗的格律特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寄寓在诗中的情感。2. 通过抓住关键词,联想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学习通过朗诵吟咏的方法,初步把握诗歌内涵的方 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心远” “悠然” “真意”等关键词,联想想象画面,体会诗 人寄寓在诗中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一位诗人,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淡泊宁静,崇尚自然,他一生种 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清高、独立、超世脱俗。千年已过,我们还在 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饮酒,和他一起探寻人生的真谛。(说明:诗言志,引导学生浸染在菊的意象中,激发起探寻整首诗歌内 涵的兴趣。)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一)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在书上画出朗读节奏,揣摩韵味。(二)找到押韵的字,朗读时尝试把韵拖长,语气要舒缓一些,体会音 声之美。预设:(1)节奏如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 押韵的字有:喧 偏 偏 山还 言。师强调:这些韵字押“an”韵,吟诵诗歌时,一般“韵要拖长”,同学 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请再有感情朗读一遍本诗,语气要舒缓一些。我们 是否感觉到车马的声音离得很远很远呢?是不是觉得所处之地的很偏很偏 呢?是否眼前仿佛看到南山绵延不绝呢,是否有鸟儿成群结队飞回巢的感 觉呢?这样读“言”有没有感叹自得之意呢?这就是吟诵的魅力。(说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要多读熟读",苏轼曾说:“三分诗, 七分读。这一环节既是感受诗歌的音声之美,同时也是在积累名言警句。)三、结合背景,参照注释,理解诗意(-)提问:诗里面没有写饮酒,为什么本诗会以“饮酒”为题目呢?(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再次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 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同时提出疑难问题。预设:(1) 饮酒一般判断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第12年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 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话 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先来仔细阅读一下饮酒的小序:“余闲居 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 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共20首,以饮酒(其五)这首诗最为脍炙人口,反映了诗人的志趣和 情怀。(2) 可分为以下三层:1至4句为第一层,叙结庐之事。5至8句为第二层,描田园之景。9至10句为第三层,抒隐居之情。(说明:此环节在于了解学生自读诗歌的感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内容,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做铺垫。)四、咬文嚼字,联想想象,体会情感(一)师生共同赏读第一层1. 同学们,你觉得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简陋的房屋,却没有世俗的喧 哗吵闹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诗中原句回答。预设:“心远地自偏”。2. 这里的“心远”指心远离什么呢?预设:远离世俗生活。古代什么人往往乘高车骑骏马?是达官贵人,所以这里 “车马"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这个字不是 “没有"而是“感觉不到”的意思。3. 过渡:当精神上处于自由境界,就不在乎居所是否偏远了。这两句既 是自问自答,亦是对自己内心超脱名利的自我肯定。那么,陶渊明何许人 也呢?陶渊明(365- 427), 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青壮年时,有过 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 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 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说明:此环节既“知人论世”,又顺带检查学生对于作者生平以及作 品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情况。)(二)赏读第二层:1. 同学们,你觉得那些语句最能体现诗人内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后的 心境?预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 请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 周敦颐说过“晋陶渊明独爱菊”,你觉得陶渊明如此钟爱菊花的原 因是什么呢?他和菊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2)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 有何不同?(3) 联想想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有何深刻意义?预设:(1) 菊的意象: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郑思肖寒菊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 枝。宋代苏轼赠刘景文菊花凌寒绽放,叶枯不落,花槁不零,有一种超世脱俗的气质。菊花意 象的内涵就是清高,这种清高,没有自我感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 然、淡然、怡然的存在。陶渊明正是以菊花的品格自况,赋予菊花意象更 丰富的内涵,傲然独立、超世脱俗。(2) “见"不能改为“望"。“南山”是诗人悠然的采菊时,不经意间 浮现在眼前的,而不是主观故意去看到的。“见"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 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而“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 淡闲适的心境不符。(3) 画面:山间的云气或笼罩山顶,或缠住山腰,抑或是弥漫山脚,此 时晚霞光照,丛林尽染,自由的鸟儿们结伴飞回到广阔的山林。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 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飞鸟”的意象喻说了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寄托着作者渴望心 灵自由、摆脱世俗羁绊的理想追求。3. 陶渊明在“菊花” “东篱” “南山” “飞鸟”这些平静的、惯常的景 象中,在“采” “见” “还”这些动作中,悟到了本真的意义。但却说“想 要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表达”。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意” 的呢?预设:这里既有大自然的意趣,也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和融浑朴,充满生机, 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陶渊明远离污浊的官场,摆脱名利的纠缠,抛开尘 世的羁绊之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说明:此环节充分巩固第三单元所学,通过抓住关键字,利用联想和 想象画面,来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反复品味,不断积累常见的文 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的阅读能力)五、再次诵读,比对自身,尝试背诵“此中有真意”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示,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 非常喧闹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真意呢?预设: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克服浮躁情绪,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说明:诗以情打动人,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 化的心灵。通过阅读诗歌,丰盈自己的心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继 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