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2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docx
-
资源ID:60513101
资源大小:16.1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2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docx
记承天寺夜游师生学习案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分课时:1总课时:35 时间: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型:自学+交流学习目标:1、弄懂文章大意,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对月夜的景色所做的美妙的描绘。学习重难点:弄懂文章大意,背诵课文。、浏览学案,明确目标。二、自学课文,解释加点字意思并写出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音:解衣()寝()藻苻()遂至() 2、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3)念无与乐者(4)水中藻存交横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 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 贬谪到黄州已经有 四年了,元丰二年 七月,御史李定等 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 狱,被贬谪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但不 得“签书公事”,也 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在这种 情况下,作者写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 的景色作了美妙的 描绘,真实的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 个片段。3、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4、测试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4)翻译以下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三、交流四、反应五、总结文言文翻译基本方 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 基本方法有直译和 意译两种。所谓直 译,是指用现代汉 语的词对原文进行 逐字逐句地对应翻 译,做到实词、虚 词尽可能文意相 对。直译的好处是 字字落实;其缺乏 之处是有时译句文 意难懂,语言也不 够通顺。所谓意译, 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 思进行翻译,做到 尽量符合原文意 思,语句尽可能照 顾原文词义。意译 有一定的灵活性, 文字可增可减,词 语的位置可以变 化,句式也可以变 化。意译的好处是 文意连贯,译文符 合现代语言的表达 习惯,比拟通顺、 流畅、好懂。其不 足之处是有时原文 不能字字落实。这 两种翻译方法当以 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文言文第一步自学时, 借助注释,细读课 文,疏通文字,然 后在此基础上感知 课文,结合注释, 根据上下文读两三 遍,对课文内容应 该能了解六七成 了。第二步交流,质 疑、解难、解决细 读中遇到的疑难问 题,要增进对文章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分课时:2 总课时:36 时间:12-11-25课题:记承天诗夜游课型:自学+交流学习目标:1、弄懂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感情,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对月夜的景色所做的美妙的描绘。学习重难点:弄懂文章大意,背诵课文。、浏览学案,明确目标。、自学课文,解释加点字意思并写出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一、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 .月色入户()2 .欣然起行()3 .念无与乐者()()4 .相与步于中庭()()5 .水中藻存交横()6 .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 象是,“藻、存”、是指,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四、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 简要的分析。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中蕴 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 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七、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你 还知道哪些,请写下来。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擅长使用什 么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二、父流四、反应五、总结内容的理解。深入 领会。感悟、理解 作品,体会文章的 情感,把握文章的 主旨。鉴赏评价, 深化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交流时要眼 观其义,口读其声, 耳听其言,脑思其 义,把眼、口、耳、 脑都发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