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0542404
资源大小:476.0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教学设计.docx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比拟阅读教学设计走进古人笔下的“和美”社会教学背景: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分别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 六单元的两篇课文。桃花源是陶渊明的作品,大道之行也选 自礼记是记录孔子言论的儒家经典。两文作者都主要向我们描述 了一个理想的社会面貌,这是我设计这个课的出发点,但是大道之 行描述的社会形式是高于桃花源的,其核心是“天下为公”,孔子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对社会形态的思考,而陶渊明通过桃花源告诉了我 们他心中的一种与世无争的精神追求,桃花源严格来说还不能是一个 社会,恰当地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但同样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 面貌。桃花源记是疫情防控期间空中黔课所上,大道之行也 是开学后所上,为了检验孩子们空中黔课的学习情况,也为了节约教 学时间,我尝试着把两篇文章比照起来思考,又要与黔课中的视角不 同,又要表达文言文的教学特点,我设置的课是两个课时,第一节课 处理“言”的局部,第二节课才能上升到“文学”“文化”层面。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老师只重视“言”的教学,王荣生教授在文 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这样阐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 体。”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章” “文学”“文化”,一体四面, 相辅相成。可见,文言教学是基础,文言教学的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 承与反思,所以,课题组非常支持我的想法,我们一起探讨了这一课, 大家给了我许多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教学文言文一定要注意章法考究 处,炼字炼句处。我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去领悟文言背后的文化。文言课一般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学中老师 容易把它上成单独的文言课,把文言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为此,课题 组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即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自 主阅读教学。所谓自主阅读教学,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它强调的 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应该在学生 的阅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积累,从而使文言文“文 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面得以表达。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和美社会特点。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和美社会特点。教学步骤:一、视频导入(非洲难民)请同学们认真看视频。 正如大家看到的:现在的非洲由于战争、政 治的原因,人们在饥饿、战争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虽然生活充满了坎 坷磨难,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没有迷茫,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美好 社会的憧憬之中,并把这种憧憬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桃花源 记和大道之行也就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理解作者笔下的和美社会特点(频显)。“和美”解释为:和睦、美好之意。(频显)要完成这个目标,我将带着大家用两篇文章进行比拟,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思考。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目标,有信心吗?三、课文内容探究1 .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翻开课本119页,先读大道之行也翻开课本54页桃花源记2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憧憬,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勾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默读文章(圈点勾画)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几处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频显)学生思考勾画学生回答,完成表格篇目安居乐业老幼皆乐远离战乱守望相助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 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大道之行 也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 作师总结:你们一定认为:和睦、幸福、远离战乱、人们安居乐业,这 样的社会相当和谐美好了,是吗?但仅仅只有这些,这样的社会还不 算和谐美好。3 .你们看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的一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句中的“皆”是什 么意思?生答“都”。(板书)师:联系整句看“都”包含了哪些人能得到供养?生答:“老、壮、幼、鳏、寡、孤、独”。师:很好,同学们回答很棒,这些人包含了社会中的各种人群,一个 没有落下。说明理想社会、美满的社会不会遗忘任何一个群体,任何 一人,它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幸福理想 社会。桃花源记中也有表达这个特点的语句,你们能找到它吗?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出示幻灯片:(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里的“村中人”,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村中人?是一个老人?还是一 个孩子?姓张,还是姓李?其实村中人是一个整体。句中的“余人”、“皆”、“咸”也说明这一点,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非常 地和谐,他们在思想、意识上非常一致,自然融为一个整体。一个都 不能少。4 .请大家大声朗读桃花源记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这种整体性。 学生读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和谐美好社会,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人。这是社 会的最正确状态。今天,全国人民正努力实现的伟大“中国梦”就是要 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富强,也不会落下任何人。四、“大同”和“桃花源”是我们的美好追求.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同,犹和也,平也。”一一郑玄(屏显)大同,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这是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也是他所向往的社会。故事链接:从前,孔子参加了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祭典结束后,他 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 国已经丧失了古礼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与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 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 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那么,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到 到相关语句吗?学生交流(有盗窃、有作乱、弱势群体无人供养).陶渊明对“桃花源”的追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这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 的地方。被后人称为“世外桃源”。以陶渊明为代表晋朝的人对这个 社会尤其向往。为什么?文中有这样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这句点出了桃花源出现的原因:避秦时乱。我们看秦到东晋(公元前206年一公元420年)约600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 什么?教师出示链接资料(多媒体):秦至东晋之间的历史大事件一一公元前206年一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25年到220年):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西晋(265年到316年)东晋(317年到420年)播放战争图片,学生体会思考:数百年间各军事集团之间无休止的征伐、混战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学生谈桃花源就是这样一个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文中怎样描述这种社会?从文中找到根据。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1)远离战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一一与外界不同2)自给自足(其中往来种作,悉如外人。)一一与外界不同 (这里指的是劳动方式相同,但这是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劳作,意义不同)3)皆有所养(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一一与外界不同 4)守望相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一与外界不同就是这最为基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讲都算是“仙 境”,所以人们迫切的去寻觅它,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明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来(即:马上,立即)(刘子骥)欣然归往(欣然:高兴的样子)(武陵人)处处志之(志:作记号)三句话代表了三种人:普通人、官员、高尚士,这其中也包括作者陶 渊明,他们急切地向往桃花源这样的和美社会。3文本比拟文本比拟分析不同强调的重 点强调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强调远离战争,和平安宁。表:方式大道之行也:说理桃花源记:描述相同1.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不变;2.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实现。2.延伸阅读新时代"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 民幸福。思考:这与古人的理想有何不同?(古人没有关注国家、民族与个人的联系)四、课堂小结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都为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这就 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的对伟大“中国梦”的追求。这种“和 美”的生活只能是共同追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丢下任何一 个人。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在实现伟大“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征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力。五、作业布置出示脱贫攻坚图片学会关注“中国梦”道路上的迟到者,写一篇自己的感想,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