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docx
通过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摘要维克多雨果一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创作的悲惨世界通过 主角冉阿让在痛苦中挣扎不屈的一生,传播人道主义精神,企图通过人 道主义精神扭转当时法国社会的“病痛”。冉阿让是雨果塑造人物的典 型,他的一生将真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冉阿让同其他人的关系将 人道主义精神博爱,善良的内涵、人性的触动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局限 一一展现。19世纪革命的风潮席卷欧洲,法国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在 当时,社会的动乱,法律的不公,上层的奢靡,人心的涣散让法国被黑 暗笼罩。雨果希望通过冉阿让传播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挽救自己的祖国, 从悲惨的世界中超脱,扭转精神空虚的法国,让人民能真正幸福安康的 生活。关键词悲惨世界;冉阿让;人道主义精神;善良;博爱“杀人”所得,同时却悄悄撕下马吕斯的衣襟为以后讹诈做准备,虽然 没想到成为冉阿让洗脱冤屈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可以看出德纳第的贪婪 本性。冉阿让高贵的人格,能够感化沙威,却对德纳第毫无用处,他坚 硬贪婪的内心也没有被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所改变。冉阿让处处行善为 爱,当冉阿让化身白马夫先生向同样化名的德纳第捐献金钱的时候,不 但德纳第没有被感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索取更多的金钱。在文后德 纳第在敲诈钱财离开后,做起万恶的黑人贸易。如同德纳第一样的社会 痼疾,是人道主义精神所无能为力。在蒙特勒伊,这座理想中的乌托邦,集美好与幸福在一起,但是却 存在如同芳汀一样的“可怜人”,虽然后来得到冉阿让的关怀,但是同 样悲惨的去世。他们生活在社会的黑暗角落,得不到人们的关心,行尸 走肉般的生活在世上。因此在改革法国的道路上,也不是只有人道主义 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力量的局限。悲惨世界是雨果呕心沥血之作,它不但寄托雨果的期盼,它传 播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法国人民的迫切需要。书中,处在社会底层的冉 阿让,在人道主义精神下,转变自身,也改变着别人。雨果希望冉阿让 通过人道主义的转变,能够复制到更多人的身上,这是雨果传播人道主 义的原因之一。而改变法国人民空虚的精神世界,使法国人民真正走上 幸福,也是雨果传播人道主义的原因。即便是现代,悲惨世界传播 的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意义非凡,善良灵魂的铸造、人间大爱的建立、对 人性的震撼的力量对我们现代人也同样需要,精神的指导让我们能更好 的建设美好未来。参考文献1法雨果著,毛丽珍、宋静芳译悲惨世界,北方文学出版社, 2013年版万春悲惨世界:对社会与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J淮北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3卷 第2期2004年6月3陈慧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分析J环球纵横 2013年第13期4耿文忠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自贡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5赵维江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6谢斯悲惨世界和人道主义J语文建设第23期陈鹏悲惨世界中的温暖灵魂J北方文学2011年07期8王晓彬“洗礼”后的温暖灵魂J作家杂志2012年第11期9赵丽颖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电影文学2011 年第8期10廉殿勇人心的战斗,光明的拯救一雨果悲惨世界J金 色华年(下)2011年第3期11蒋蕾蕾播洒心灵的阳光,呼唤世间的仁爱J世纪桥2008 年第9期12杨一飞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88年第04期13密靖远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北方文学 2011年8月刊14耿文忠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自贡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15赵维江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16【美】纳普 (The Lesson of Jean Valjean: Lolita and Les Mise rabiesJNabokov Studies 92005 年 1 号:67-75一、人道主义精神铸造善良灵魂的可行性2二、人道主义精神建立人间大爱的可行性3(一)人道主义精神之感化心灵3(二)人道主义精神之为爱守护4(三)人道主义精神之社会大爱5三、人道主义精神触动人性的震撼力6(一)人道主义精神对错误人性的震撼6(二)人道主义精神淘汰恶人的力量6四、人道主义精神的局限性7参考文献9通过悲惨世界看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它描述了当时法 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受大革命风潮的影响和工业革命变革带来 的冲击,法国在激变状态下所发生的社会动乱,法律不公,上层奢靡, 人心涣散及对价值观认知方面的茫然,让法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思潮 不断地碰撞、不断地裂变。雨果不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更是一位思 想者,在黑暗笼罩的世界里,他内心被礼乐崩坏的社会碾压、倾轧,在 错位和变态的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追求伟大人格的作家,想通过冉阿 让这个人物,来完成自己心灵的救赎。同时借以传播人道主义精神来挽 救自己的祖国,从悲惨的世界中超脱。人道主义精神产生于文艺复兴早期。在当时,人道主义精神解释为 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又进一步的将人 道主义精神开展为平等、自由、博爱的内涵。雨果希望通过悲惨世界 来传播人道主义精神,改变人民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扭曲的现状,为法国 社会注入新的力量,带着人民真正走上幸福的道路。雨果的悲惨世界所描绘的主人公一一冉阿让就生活在当时黑暗 的法国社会。战乱让底层人民尽管辛勤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冉 阿让是一名辛勤的剪树工,当冉阿让失去微薄收入的剪树工工作,想到 姐姐和姐姐的几个孩子饥饿的眼神,于是去打碎面包店的玻璃,偷走了 一片面包。就是这一念之差让他将19年的青春浪费在监狱。并且当他 出狱之后也因为这件事被发于具有歧视的黄色身份证。拥有这个连“狗” 都瞧不起的证件,他的一生都要小心翼翼的活在不公正的法律之下。冉 阿让的悲惨只是当时法国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他的悲惨是法国历史上 真正无法忘记的伤痛。冉阿让的原型是一八零一年,一位名叫比埃尔莫 的贫穷农民,因为偷走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五年的劳役,出狱后又在就业 中屡遭拒绝,正是这悲惨的经历深深触动雨果,使他创造冉阿让这个角 色。在序言中雨果提到:“本世纪的三个问题是:'贫穷使男子潦倒, 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面对这些问题,雨果希望通法雨果著,毛丽珍、宋静芳译悲惨世界,北方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序 过冉阿让这一角色唤醒人们沉睡的人道主义精神,去关注底层人民的生 活,期盼社会能够回归正确的轨道。而雨果通过把人道主义精神中善良、 博爱、震撼人性的力量赋予冉阿让,通过冉阿让这位平凡人的转变,将 人道主义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人道主义精神铸造善良灵魂的可行性善良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重中之重,没有善良的人道主义,就没有存 在的意义。莫里哀主教身为封建神权代表,他同其他的口诵上帝,却又 高高在上蔑视普通群众的主教不一样,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财富,而 像冉阿让这样的贫苦人却得不到救赎。当冉阿让路经这里,受到各种歧 视,只有莫里哀主教平等对待他。冉阿让告诉主教自己拥有黄色身份证 的时候,主教的妹妹和佣人都恐慌的望着冉阿让,主教却很平淡的问道: 那又怎么样。在他的心中从没有认为黄色身份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 只知道冉阿让是一名需要帮助的人,正是莫里哀主教的这些行为深深地 感染这个四处碰壁,被社会抛弃的“可怜人”,让冉阿让的人生从此改 变。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对于莫里哀主教,雨果很用心的描绘,这个人 物形象是雨果对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寄托和具体化表现,他希望能够出现 像莫里哀这样的主教,真正行善,传播人道主义精神,点化如同冉阿让 一样的贫穷人。当他到达教区,看到自己豪华宽敞的主教府和旁边寒酸 破败的医院,他指着医院说:“这才是我的家,医院占了我的家,他们 应该去主教府。”他的行为赢得人们的尊重,他家的大门永远为别人 敞开,如果旅客没有地方居住,他都会热情的招待这些旅客,人们都恭 敬的称他为“卞福汝主教”。就是这样的人,在冉阿让偷盗银器被抓后, 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帮助冉阿让开脱,将银烛台赠予冉阿让。在文中 曾提到,这一对银烛台是莫里哀主教最贵重的东西,但是为了解救冉阿 让,他毫不犹豫的送出。莫里哀主教放弃一对烛台,却给予冉阿让一次 改过自新的机会。雨果通过主教将银烛台送予冉阿让,就是将善良传递 给冉阿让。而冉阿让也成功继承人道主义善良,从此他身上不仅有无穷法雨果著,毛丽珍、宋静芳译悲惨世界,北方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部,第5 页无尽的人道主义善良,而且这种善良还能感化凶残的匪帮,统治阶级的 鹰犬,创立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一块穷人的福地。他的改变为人道主义 精神重铸善魂提供可行性。二、人道主义精神建立人间大爱的可行性(-)人道主义精神之感化心灵悲惨世界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在悲惨和绝望中,被仁爱的力量 拉回正途,深受感化的颠覆,这便如同一个在黑暗和冰冷中酝酿己久的 心灵逐渐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光亮,跃动起鲜活的跳动。而这种向善 的感化使得一个卑微冰冷到死的灵魂再度燃起了生命的温度,得到了重 生,这个温暖的灵魂便是一一冉阿让。悲惨世界以讲述下层人民苦 难的悲惨生活为题材,将冉阿让作为人道主义思想的表达者,把人道主 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于是,人道主义的仁爱在小 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千灵万验、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正如作者在作品中 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 阔的是人的胸怀。”冉阿让成了大慈大悲的化身,成了人道主义精神 力量的化身。爱是人道主义精神最强大的力量,他能破除人们心中的隔阂,消除 仇恨,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蒙特勒伊,身为市长的冉 阿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拯救芳汀。他了解到芳汀的悲惨生活,爱情 受到欺骗,因为多罗米埃的缘故,生下私生女珂赛特。芳汀将孩子寄存 在德纳第夫妇家后,回到家乡蒙特勒伊。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在冉 阿让的工厂做工。后来遭受小人陷害,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为了满足 德纳第以女儿名义的各种欺诈,不得不付出所有,成为一名妓女,如行 尸走肉般的生活。为此芳汀痛恨让她失去工作的冉阿让,如果她没有被 冉阿让开除,也许她会有美好的生活。对他失去信心的芳汀,同贵族马 车相撞后,身体的伤害和沙威的威胁,使她遭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如果不是冉阿让及时出手相救,芳汀将遭遇更大的不幸。感到愧对芳汀法雨果著,毛丽珍、宋静芳译悲惨世界,北方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部,第七 卷,181页的冉阿让,更加细心的照顾芳汀生活,也正是因为冉阿让的爱,使得芳 汀同他解除误会。冉阿让的爱改变芳汀对自己的态度,也使得芳汀在人 生最后时刻得到抚慰,芳汀放心的将珂赛特托付给冉阿让。而且割风爷 爷心中的敌视,也是冉阿让通过无私的奉献,从敌视变成尊敬。如果没 有冉阿让爱的力量,如何去改变一位妇女的悲惨命运,感化一位老人的 心,正是人道主义精神中力量强大的爱,使得一切变得可能。(-)人道主义精神之为爱守护冉阿让是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具有现实性和传奇性同时又具有浪 漫主义色彩,坚强有力而又感人心魄的人物形象。他一生的道路是那么 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与磨难是那么严峻,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 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表达了劳 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 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 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群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 斗的悲怆的史诗。从冉阿让人性的善的一面,向世人提示了善能战胜恶, 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善将占主导地位。“一颗心摸索着寻求另一颗心”这是雨果在描写莫里哀主教去世 的时候他的幸福,就是有另一颗心在守护着他,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心 去守护着别人,所以他是快乐的。当冉阿让去寻找珂赛特的时候,万能 的上帝就已经让这颗心去寻找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颗心。珂赛特与冉 阿让的相遇极具戏剧性,在珂赛特最无助的时候冉阿让出现。雨果在对 珂赛特与冉阿让的描写上,期盼人们去关注那些底层可怜的孩子,同时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守护在自己生命中的天使。主教曾在冉阿让心中 唤醒为善的意义,而珂赛特却唤醒他心中爱的力量。为善有爱的人道主 义精神是雨果想通过冉阿让传播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那句话“当你不 幸的时候,我会在身边陪伴你,当你幸福的时候,我会转身默默的离开 你”,当珂赛特遭遇不幸的时候,冉阿让出现,就这样两颗不幸的心紧法雨果著,毛丽珍、宋静芳译悲惨世界,北方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部,第 139页紧的靠在一起,相互温暖。但是当珂赛特找到自己真爱,冉阿让又默默 的转身离去,他不希望自己曾经的身份对珂赛特有一丝影响。冉阿让将 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无私的奉献给珂赛特,当知道珂赛特的爱人深陷危 机,他为了珂赛特,将马吕斯从战火中拯救出来。在没有珂赛特之前, 冉阿让只是去单纯的行善,在珂赛特陪伴之后,冉阿让才真正的从“善 人”变成“圣人”,珂赛特就是冉阿让的精神寄托,冉阿让离开珂赛特 之后,也就意味冉阿让的精神寄托丧失。所以在文后,雨果描述冉阿让 日渐的衰弱,直到回归上帝的怀抱。莫里哀主教给与冉阿让启示,珂赛 特给与冉阿让希望,由此看出纯粹的善良并非完全的人道主义精神,没 有爱的存在人道主义精神就不能成长。就在这一步步的开展中,冉阿让 的人道主义精神越来越充实,更加深入的了解爱和善良的真谛。珂赛特 也许没有做什么,但是她的陪伴使得冉阿让从孤寂中走出来,让爱变成(三)人道主义精神之社会大爱冉阿让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具有双重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 被压迫、被损害、受尽苦难而对抗社会的典型;在精神领域,他是一个 有着崇高人格和精神的道德家形象。他非凡的品格,超人的机智和崇高 的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和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结晶。雨果用诸多文字描写了一个始终拥有爱的人 的善和美,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善良。雨果在冉阿让的形象塑造上 大力宣传了人道主义思想,他想通过博爱来改造世人,希望用这份爱去 感化众人。冉阿让是一名曾经仇恨社会的劳役犯,在莫里哀主教的点化下,放 下心中的仇恨,以善行劝导、帮助世人。在海滨城市蒙特勒伊,他化身 马德兰市长,开办工厂,为贫苦人民提供工作,兴办学校,为贫穷孩子 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创立医院,为贫穷人民救治伤痛,同时有困难的人 都能在他这里获得帮助。市民也在怀疑中渐渐的敬仰他,在他的带着下 蒙特勒伊也逐渐成为一个脱离贫穷,人民生活幸福的地方。在蒙特勒伊 凝聚雨果所有的期盼,这里是雨果理想中的乌托邦,他希望人民能生活 在没有战乱,逐渐脱离贫穷的美好地方。如果说前面冉阿让和珂赛特是 亲情之爱,在这里展现的却是冉阿让的“大爱”,他用自己最大的力量 去爱着这个社会,改变这个社会,无私的帮助别人,由小爱上升到大爱, 不仅仅是爱自己所爱,也深深的爱着这个社会每一个人。人道主义精神 在这里将爱的真谛展现的淋漓尽致,雨果希望通过“大爱”能够真正的 解决社会贫富差距,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人道主义精神的指 引下建立真正的人间大爱。三、人道主义精神触动人性的震撼力(一)人道主义精神对错误人性的震撼冉阿让是全剧的主人翁,是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典型。他穷困潦倒, 为解饥饿而偷取面包,并因此饱受牢狱的折磨。刑满释放后,残酷的社 会现实使他对世界充满仇恨,以怨报德,偷取救济人家中的银器,但在 主教的感化下重新做人,最终成为乐善好施之人。由此可见,他的形象 蕴含丰富的隐喻意义。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对于错误,人道主义的宽容,产生的震撼让 人们去审视自身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冉阿让在主教人道主义的感染 下,纠正自身错误,从此行善。当冉阿让了解到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 参与革命战斗,为了防止珂赛特伤心,冉阿让将马吕斯从战争中救出来, 使得马吕斯得以幸存。马吕斯迎娶珂赛特后,了解到冉阿让以前的身份, 毅然的将冉阿让和珂赛特别离。冉阿让没有向马吕斯做过多解释,为了 珂赛特的幸福,他转身离开。德纳第的出现,在意外的情况下,使得马 吕斯解除对冉阿让的误解,当了解到冉阿让崇高的品格,以及他的这种 默默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后,深深地被感染,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将 珂赛特带到冉阿让的身边。善良和爱使得人道主义拥有震撼人性的力 量,他以崇高的品格,去纠正人性中的错误。雨果希望法国的领导者, 能够自视自身的错误,带着法国人民走向幸福。(二)人道主义精神淘汰恶人的力量沙威如同幽灵,一直存在于冉阿让的生活中,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恐 慌。沙威对法律的绝对执行,对待下层人民心狠手辣,又对上层贵族摇 尾乞怜,是典型的恶人形象。当冉阿让出手救下芳汀,冉阿让的行为破 坏沙威眼中的等级制度,他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是对沙威信念的挑战。 冉阿让身份暴露,沙威又兴奋的去揭露他,在沙威的眼中,一名盗窃犯 就应该生活在监狱。沙威就是特权制度的维护者,资产阶级丑恶的代表, 法律不公正的坚定执行者。当冉阿让在街垒战争中救下沙威,又在后面 沙威放掉冉阿让,使沙威的人生观坍塌,对自己信念产生动摇。在最后 激烈的抉择中,他选择自杀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沙威不敢去相信自己一 生所维护的信念是错误,又不得不去成认冉阿让的高贵人格,雨果在文 中这样写道:“他有一个上级,基斯凯先生,迄今为止他从没有想到过 另外那个上级:上帝。这个新长官,上帝,他出乎意外的感到了,因而 心情紊乱。”一个坚定的护道者,发现自己一生在维护错误,极大的 反差使得沙威信念崩溃。雨果这样写沙威的结局,是为了更加突出人道 主义精神对错误人性的淘汰的力量。沙威的结局意味着法律不公正和社 会等级歧视的消散。但是当我们从德纳第的口中得知警局将这个消息封 锁,也明白社会的痼疾根除之难。由此证明改变法国现状不容易实现, 希望人民能坚信的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去改变法兰西的未来。人道主 义精神的力量不仅仅是触动人民心中错误的人性,也在努力的改变、淘 汰着错误的人性。四、人道主义精神的局限性“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善与恶并 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习惯用善恶对照原那么去描写事物,在这里同 样被运用。雨果描绘的冉阿让是正义的化身,而德纳第却是为恶的存在。 当冉阿让去寻找珂赛特的时候,才开始与德纳第真正对峙,他在旅馆中 不同的表现,引来德纳第不同的对待态度,看出德纳第谄富欺穷的心态。 同时德纳第花费一晚上的时间,思考如何从冉阿让身上获得更多的金 钱,后来又对冉阿让给予的金钱一次次不满意,不难看出作者极力去描 绘这个人物贪婪的性格。在阴沟的时候,德纳第不但要求和冉阿让平分法雨果著,毛丽珍、宋静芳译悲惨世界,北方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五部,卷五, 第10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