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课文详细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60546178
资源大小:13.7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杞人忧天》课文详细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七上第六单元杞人忧天课文详细注释杞人忧天(杞,周朝诸侯国;杞人,一个杞国人;忧,担忧。题目概括了这则寓 言的主要内容,一个杞国人担心天塌地陷而寝食难安的故事。同时,也激 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引发我们的深思。)(这则故事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今本八 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 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列子中的每篇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 饶有趣味,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我们熟知的愚 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歧路亡羊等故事 都出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寓言开篇就刻画了杞国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我们啼笑皆非。先以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点明了他因何而忧:他每日头顶蓝天,却总是 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终年脚踏大地,却整天害怕地会陷落下去;担心因此 而无处容身。然后用“废寝食者”交代了他忧成何状:食不下咽,寝不安 眠。在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 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这个杞国人不 仅有疑惑,担心因此而无处容身,而且到了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地步, 可以说已经忧思成疾,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看来,很多时候想象出 来的烦恼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多、更重。很多大的灾难吓死的比灾祸本身致 死的人要多,原因就在于此。山海经里有个类似的故事。有个伯虑国, 在广东沿海,就在海南岛的对面。传说伯虑国的人最怕睡觉,生怕一睡不 醒送了性命。所以伯虑国民从不睡觉,以至于一年到头都是迷迷糊糊,强打精神。在现代人看来,生老病死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四千 年前的古伯虑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文中忧天的只有杞人一人,而这个故 事中更为夸张,可以说是全民皆忧。恐惧因于无知,忧虑来自愚昧。无论 是忧天的杞人还是愁眠的伯虑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荒唐可笑的想法, 是因为他们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更是因为时代导致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好多现象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两个故事在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的第27 回有记载:“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杞人惶惶终日,既自扰又扰人。于是有个人因杞人忧虑而担心,特地 来开导他。这个人循循善诱,告诉杞人:天不会塌下来,因为天是聚积在 一起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 在天空里活动。这是一个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 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 还是值得肯定的。)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杞人并没有因为他人的开导而消除疑虑,他依旧愁眉不展,惴惴不安。他还担心 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因此而心惊胆战。劝解不但 没有消除杞人的忧虑,反而加重了他的担心。)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 伤。”(晓之者再次为其解释:日月星宿是聚积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气体不 会坠落下来,不会伤人。)其人曰:“奈地坏何?”(“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经常连在一起用,中间夹进名词 或代词,组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意思为“把怎么办"o杞人依旧 情绪低落,提心吊胆,忧完天又忧地,担心地陷下去,语气中充满了无限 的担忧和疑虑。)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股蹈,终日在 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者认为,大地是由土块聚积而成的,到处都有土块充塞着,人踏 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因此不会崩塌。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是毫无 道理的,但却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天地的探求。本文相传是战国时 期道家人物列御寇的作品,一说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不管是战国时期还 是晋代,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探讨不是很发达,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常以 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来阐述。这种探索精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如女娴造人。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人类又 想要掌握自身的起源,就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神农尝百 草,女娴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弈射日,嫦娥奔月等很多故事,都反映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探索的精神,以寻求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来表 现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古人时代的生活阅历。 本文也是如此,人类对天地日月星辰有好奇,有探索,就借助于这则寓言 表现自己对此的认识。)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大喜”,非常高兴。杞人在晓之者的 开导下放心了,非常高兴;晓之者也因解除了杞人的担忧而“舍然大喜”。 杞人对“天地崩坠”在晓之者解释前后看法不同,这种认识之“变”,使 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尺水兴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好心人 开导杞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也不尽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应该是当时的一种进步思想。)(其实,杞人忧天的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把原著的结尾翻译出来是 这样的:“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 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 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 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 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 过是宇宙间的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 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象,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 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 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 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从中,我们看出 长卢子已经具有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他认为'忧天'有一定的必要。而 对于这场争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 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 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 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 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 那个开导者,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 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 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所以,杞人,就成了无端忧虑的人的代名词,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人。但读完文章后,我们不禁会问,周朝时有很多诸侯国,为什么偏偏是杞 人忧天,而不是鲁人忧天、卫人忧天呢?根据史记记载,“鲁庄公七 年(公元前687年),鲁西北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就是说,在列子生存年 代之前的200多年,山东真的发生过大型的陨石掉落事件,所说的鲁西北 就是山东泰安宁阳县。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陨石至今仍存在,一部分存放在 孔府,另一些则仍然大量埋藏在地下。陨石掉落的地点,现在村名千年未 改。村名为,南落星村、北落星村。落星,可不就是天上掉落的陨石嘛!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杞人的担忧也不是完全荒谬,把它理解为“忧患意 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 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 寓意。如李白的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 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 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