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直流成套设计标准.docx
柔性直流成套设计标准1总那么为使柔性直流成套设计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平安可靠、先 进适用、经济合理、环境友好,同时为适应我国柔性直流工程建设开展的需要,统一柔性直 流成套设计技术要求,提高成套设计质量,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柔性直流系统成套设计,不包括直流线路和接地极线路设计的内容。对 于某些工程的特殊要求,可根据具体的功能规范在此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其中柔 性直流系统适用于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系统,以及基于两电平、三电平换流 器结构的柔性直流系统。本标准规定了柔性直流工程的系统设计和设备成套的工作范围、程序、技术要求和深 度规定。柔性直流成套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设计要求5.1 额定值5.1.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额定值应包括额定功率、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5.1.2 柔性直流系统的设计应按规定的额定功率进行,同时还应满足过负荷(如有)和降压 运行(如有)的要求。5.1.3 对于连续运行应满足以下要求:1柔性直流系统换流站的额定功率在以下条件下应能得到保证:1) 各端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处于规定的正常变化范围之内;各端交流系统频率处于正常频率变化范围之内;2) 换流站所有的环境温度条件下;所有备用设备退出运行。2在所有运行方式下,远距离柔性直流系统正常运行直流电压在考虑所有设备公差和 控制误差后,不宜超过额定电压的土所有运行方式。3对于两端柔性直流系统,系统的额定直流功率和额定直流电压宜定义为送端换流站 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对于功率单向传输的两端柔性直流系统,受端换流站的额定直流功 率和额定直流电压计算,应考虑每极直流线路的最小电阻。对于功率双向传输的柔性直流系 统(含背靠背直流系统),可采用对称设计,受端可具有与送端相同的额定值。4对于多端柔性直流系统,确定标称直流电压后,应通过扫描各种运行工况获取各站 直流侧电压范围。5对于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和频率的变化,柔性直流系统的额定值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换流站交流母线的极端频率变化范围内,柔性直流系统和直流换流设备输送 能力不应下降。2)在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极端连续运行范围和频率的极端偏差范围内,柔性直流 系统应能平安地启动并能连续运行。对于电压和频率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柔性直流系统性 能可有所下降。3)当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低于正常最低连续运行电压,但不低于极端最低连续运 行电压时,直流双极或单极运行方式下的输送能力(以额定功率为基值的标么值)应不小于 两端交流母线实际运行电压与对应的正常最低连续运行电压的最小比值。5.1.4 对于过负荷应满足以下要求:1如果环境温度低,或投入备用冷却设备条件下,柔性直流系统可具有一定的过负荷 能力。2按连续运行额定值设计的柔性直流系统,在最高环境温度和备用冷却设备投入的条 件下,其过负荷能力宜根据VSC阀的过负荷能力确定,且不明显增加造价。5.1.5 柔性直流系统可通过减少投入运行的子模块个数或者降低子模块工作电压以实现降 压运行。5. 2柔性直流系统运行方式和控制模式设计对于柔性直流系统运行方式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对于两端柔性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可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在以下各种方式中进行 组合确定。1) 按功率传输方向划分的运行方式:包括功率正向传输和功率倒送;102)对于采用双极接线的柔性直流系统可选择的方式包括双极大地运行方式、单极 金属回线运行方式、单极大地回路运方式、通过站内地网临时接地运行方式、双极线并联大 地返回运行方式、STATCOM运行方式;试验运行方式:包括空载加压试验运行方式等。2对于多端柔性直流系统,可分为以下运行接线方式:1) 全接线方式;非全接线方式。对于控制模式及控制策略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一般要求使得柔性直流系统具有规定的动态性能:1) 应为直流控制系统配置有功类控制、无功类控制等,以及换流变压器抽头控制 等功能,以满足柔性直流系统的各种运行控制要求,并应使运行性能到达最优;2) 应设计特殊的控制和保护功能,包括负序电压控制、环流抑制控制、功率盈余 控制(如有)的功能等,并应进行优化,以满足规定的响应特性;3) 应调整各换流站的控制特性,在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响应之间到达最正确协调, 以满足规定的响应要求;4)应针对主设备通信系统上的最大通信延时设计满足规定性能要求的柔性直流系 统控制设备;5) 设计的直流控制系统在规定的运行方式下,皆应满足规定的性能要求。2对于控制模式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I)应根据所接入的交流系统条件和工程的具体要求,正确制定柔性直流系统的基 本运行控制模式。2)每个换流站的运行控制模式可选用有源HVDC方式、无源HVDC方式、STATCOM 方式,在启动或试验时可采用空载加压方式。3)每个换流器都可实现对一个有功类目标和一个无功类目标的控制。有功类目标 可为有功功率、直流电流、直流电压、交流系统频率等,无功类目标可为无功功率、交流电 压等。4)有功功率控制宜包括双极功率控制和单极功率控制。3对于启动控制策略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启动时,可采用在充电回路中串接启动电阻,通过交流侧或 直流侧对直流电容充电的方式。2) 柔性直流系统整体启动应包括:各站分别通过各自交流侧充电启动、局部站通 过其他站的交流侧充电启动。3) 柔性直流系统运行时新并网站启动应包括:新并网站通过其交流侧充电启动、 新并网站通过其直流侧充电启动(需启动电阻)。4)启动控制应通过控制方式和辅助措施使柔性直流系统的直流电压在预期时间内 上升到额定电压。在柔性直流系统的启动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过电压和过电流抑制策略。 4对于附加控制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充分利用直流系统快速可控的特点进行直流功率的各种调制,帮助交流系统 提高运行的暂态和动态稳定性。2) 附加控制可包括:功率回降和提升、频率控制、交流电压控制、阻尼次同步振 荡、阻尼低频振荡等。3)进行功率回降和提升附加控制设计时,应通过系统研究得到功率的回降和提升 水平。114)进行频率控制设计时,应根据需要设计频率控制功能,在稳态条件下实现连续 的交流系统频率控制,也可当交流系统的频率越限时,执行交流系统频率控制。5) 进行阻尼次同步振荡附加控制设计时,应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直流控制系统对 直流输电系统与交流系统中的同步发电机之间发生次同步振荡的可能性,并提出有效阻尼措 施。6)进行阻尼低频振荡附加控制设计时,可利用柔性直流系统的功率调制功能抑制 振荡。7)进行交流电压控制设计时,应提出策略将电网电压的突然变化限制在一个可接 受的范围内。126电气主接线设计柔性直流系统电气主接线可选择对称单极或双极接线方案。电气主接线应满足实现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每极或每个换流站可采用一个换流器,并可考虑多个换流器串联或并联的接线方式;2应能实现为检修而对换流站内柔性直流系统的一极或一个换流单元进行隔离并接地;3应能实现为检修而对一极的直流线路进行隔离并接地;4假设非绝对需要并且不危及所连系统的稳定时,切除故障极、换流器进行检修,应不 影响健全极、换流器的输送功率;5当存在单极金属和单极大地接线运行方式,假设非绝对需要并且不危及所连系统的稳 定时,单极金属和单极大地两种运行切换中不应中断或降低直流输送功率。从切换开始到完 成的时间应满足运行平安要求;6为了检修而对旁路开关(如果有)进行隔离及接地,不宜中断或降低直流输送功率;7可根据系统耍求实现其他特殊接线方式:包括融冰接线方式等。电气主接线应包括换流器接线、联接(换流)变压器接线、交/直流开关场接线以及 站用电接线。换流器接线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换流器接线应根据VSC阀的制造能力,结合直流系统电 压等级和输送容量情况,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拟后确定。2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可选择以下换流器接线:1) 由单电压源换流器基本单元构成的对称单极或双极系统接线;2)由电压源换流器基本单元串并联构成的双极系统接线。假设采用串联接线,每个 换流器宜根据系统要求设置旁路回路;3每个换流桥臂宜设置桥臂电抗器,桥臂电抗器可位于VSC阀的交流侧或直流侧。联接(换流)变压器接线应符合以下规定:1假设直流系统通过联接(换流)变 压器阀侧中性点接地,阀侧中性点应设置接地装置。2应根据接地方式、站用电配置、零序电流隔离、暂态电流等要求,并经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最终的联接(换流)变压器联结方式。交/直流开关场接线应符合以下规定:1交流开关场接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和O00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 50697的规定。2假设采用交流侧启动方式,宜在联接(换流)变压器的交流侧或直流侧设置启动电阻; 假设采用直流侧启动方式,宜在直流极线或中性线配置启动电阻。3启动电阻应设置并联旁路装置,且并联旁路装置可根据具体旁路要求选用断路器或 隔离开关。4假设联接(换流)变压器第三绕组需要提供站用电,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应配置 隔离开关。5直流开关场接线应按极组成,极与极之间应相互独立,接线中包括直流极线设备和 中性母线设备。6对于背靠背柔性直流系统假设无STATCOM方式运行要求,直流侧可不配置隔离开关。7对于双极接线方案,应根据运行方式转换的要求在直流侧配置中性母线开关、金属 回线转换开关、大地回路转换开关和高速接地开关。138直流断路器的设置应根据系统要求和VSC阀设备型式确定。9直流开关场接线可具有以下功能:1) 可实现双极、单极和STATCOM等基本的运行功能;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内任一极换流器检修时能进行隔离及接地;2) 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极线任一极检修时能进行隔离及接地;在双极平衡运行方式下,接地极线路或金属回线检修时能进行隔离及接地。站用电系统接线应符合以下规定:1换流站站用电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换流站站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 5460的要求。2换流站宜设置三回站用电源,并从站内、站外各引接一回,另一回引接点根据技术 经济比拟后确定。应根据所接入的交流系统条件、直流电气主接线、经济效益以及其他具体工程要求, 综合各种因素影响选取正确的接地方式。测量装置的配置应满足如下要求:1为VSC阀的阀控采集信息的电流测量装置应布置在穿墙套管阀侧。2电流测量装置可采用套管式,假设其测量精度不满足耍求可选用其他型式。3极线线路保护的电流测量装置应布置在限流电抗器(如有)的线路侧。3启动电阻、中性母线开关(如有)、中性母线接地开关(如有)宜串联电流测量装置。4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直流极母线和直流中性母线宜配置电压测量装置。配套故障测距的一次设备的配置应满足如下要求:1配套故障测距的一次设备应配置在限流电抗器(如有)的直流线路侧。2配套故障测距的一次设备宜充分利用限流电抗器(如有)的电感。金属回线(如有)和接地极引线(如有)宜配置两根平行线路,且两根线路在走廊 中不交叉。147主回路参数计算7.1 主设备参数计算7.1.1 主设备参数计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 VSC阀参数:包括开关器件的电压/电流等级选择、子模块的平均工作电压、桥臂级 联子模块数量、直流电容器的电容值;2联接(换流)变压器参数:包括额定容量、额定变比、短路阻抗、分接头档位范围;3桥臂电抗器的电感值;4启动电阻的电阻值;5直流电抗器的电感值(如有);6接地电阻的电阻值(如有);7接地电抗器的电感值(如有);8联接电抗器的电感值(如有);9直流断路器的参数:包括持续运行电流、过负荷电流、额定开断电流、短时耐受电 流等。7.2 PQ运行区间计算7.2.1 PQ运行区间计算的限制条件应包括以下内容:1联接(换流)变压器容量限制;2调制比的限制;3直流功率限制;4桥臂电流的有效值限制;5交流母线电压稳态限制;6直流电压的稳态限制(如有)。7.2.2 某交流系统电压下的PQ运行区间应为该电压下各分接头档位下的PQ运行区间的并 集。不同交流系统电压下的PQ运行区间应为一个曲线簇。为简化处理,宜取换流器的PQ 运行区间为各交流系统电压下PQ运行区间的交集。7.3 运行特性计算7.3.1 运行特性计算应考虑换流站交流母线、直流母线稳态电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额定功 率、过负荷功率(如有)、降压运行(如有)条件下的典型运行方式。7.3.2 运行特性计算应在给定条件下计算主回路中的各项运行参数,并应包括以下内容:1直流电压;2直流电流;3流入换流站交流母线的有功和无功功率;4各换流器的调制比;5换流器输出的交流电压滞后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的相位。6联接(换流)变压器的档位;7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相间交流电压,以及阀侧交流电流。8桥臂电流的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9换流器输出的交流电压;1510换流器输出的交流电流;11接地电抗器消耗的无功功率(如有);计算直流电压时,应包括以下内容:1各换流站的直流端口电压;2各换流站的直流母线对地电压。计算直流电流时,应包括以下内容:1直流母线电流;2直流线路电流。168过电压和绝缘配合8.1 研究内容8.1.1 过电压和绝缘配合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换流站避雷器的配置、过电压的计算、设备 绝缘水平的计算、决定空气间隙绝缘水平的计算、决定爬电比距电压的计算及开关场雷电保 护要求确实定等。8.1.2 柔性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宜按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直流回路的结构配置避雷器;2计算分析换流站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各种过电压及其交直流系统相互影响,确定不 同的代表性过电压及避雷器的保护水平、配合电流和能量;3通过对避雷器参数与设备绝缘水平的反复调整,优化绝缘配合设计。8.2绝缘配合的基本原那么联接(换流)变压器网侧的过电压应由装在该侧的避雷器保护,联接(换流)变压 器阀侧和VSC阀直流侧的过电压应由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和VSC阀直流侧的避雷器单 独或组合加以限制。8. 2. 2母线或设备可直接由连接于被保护设备两端点之间或设备对地之间的避雷器保护。8. 2. 3换流设备的关键部件应由与该部件紧密相连的避雷器直接保护。避雷器的配置应考虑柔性直流换流站的结构和直流系统回路的形式,并从运行可靠 性、设备耐受能力以及绝缘配置本钱等方面综合评价。1.1.1 3过电压要求8.3.1 换流站设备应能够承受交流侧和直流侧的暂时过电压、缓波前过电压(操作)、快 波前过电压(雷电)以及特快波前过电压(陡波)。应通过仿真计算进行过电压研究,以确 定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代表性过电压。1.1.2 交流侧的操作过电压和暂时过电压应考虑:1联接(换流)变压器、交流线路或其他设备的单一操作或任意组合操作所引起的过 电压;2由于换流站交流母线或临近换流站交流母线发生故障及故障清除所引起的过电压;3换流站按规定的功率水平运行直至额定值时,输送功率的突然降低或甩负荷所引起 的过电压;4在运行中因交流断路器的误动作迫使换流站从交流系统解列所引起的过电压。1.1.3 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及直流侧的操作过电压和暂时过电压应考虑:1通过联接(换流)变压器由交流侧感应到直流侧的过电压;2直流极线发生接地故障引起的过电压;3阀厅内和直流母线发生接地故障和短路引起的过电压;4极线对地故障在中性母线(如有)上引起的过电压;5接线方式转换操作引起的过电压;6直流开关操作过电压(如有)。17雷电和陡波冲击应考虑:1在直流线路、接地极线路或连接在换流站的任何交流线路上发生绕击和还击所引起 的雷电冲击;2当屏蔽失效时,换流站直接雷击所引起的雷电冲击;3阀厅发生闪络或故障,或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绕组对地闪络所引起的陡波冲击。8.4避雷器的性能要求. 4.1避雷器的参数选取应遵循以下原那么:1交流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应考虑系统最大交流电压叠加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谐波 电压值。2直流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应考虑严酷工况下的最大运行电压以及谐波。3交流避雷器额定电压和直流避雷器参考电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荷电率、最大持续运 行电压、暂时过电压、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保护水平以及避雷器的能量等因素。4每支避雷器应能承受最严重故障或干扰条件下的电流和能量应力。8 .4.2避雷器的参数应和换流器使用的功率器件匹配,经避雷器的电流不应使通路中功率 器件的性能降低或损坏。8. 5绝缘水平8. 5.1交流设备的绝缘配合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缘配合第1局部:定义、原那么和规那么 GB311.1的规定执行。8. 5. 2换流站设备的绝缘配合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缘配合第3局部:高压直流换流站 绝缘配合程序GB/T311.3的规定执行油浸式绝缘设备的基本操作冲击耐压水平(BSL)与基本雷电冲击耐压水平(BIL) 的比值应不大于0.83。所有计算出的试验水平应靠至高一级的IEC标准试验水平。8. 5. 4对安装在海拔高于1 000 m地区的设备,应考虑海拔修正。8. 6爬电比距8. 6.1对安装在海拔高于1。00 m地区的设备,爬电比距应考虑海拔影响。8. 6.2所有户外交流设备的统一爬电比距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 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GB/T 26218的规定执行。8. 6. 3直流侧的爬电比距应以换流站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对地的最高直流运行电压计算。8. 6.4阀厅内设备(包括阀的外绝缘和套管)爬电比距宜不小于14mm/kV。8. 6. 5户外瓷质支柱绝缘子和垂直套管的最小爬电比距宜根据积污以及绝缘子直径等条件, 经外绝缘设计得出。8. 6.6合成或裸瓷加涂RTV的户外套管的爬电比距不宜小于可能用在同一设备上的瓷质 套管爬电比距的75%。8. 6.7当积污水平较高时,可考虑采用户内直流开关场。189暂态电流计算9.1 .1暂态电流计算应计算换流站设备承受的最大电流应力,包括暂态电流峰值和电流平方 时间积(如需要)。9.2 .2暂态电流计算应提供以下设备的电流应力:1桥臂电抗器电流应力;2 VSC阀电流应力;3直流极母线设备的电流应力;4直流断路器(如有)的耐受电流及开断电流;5直流电抗器(如有)的电流应力。暂态电流计算应考虑柔性直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极端故障,应包括但不限于:1交流相间短路:1) 联接(换流)变网侧两相短路;联接(换流)变网侧三相短路;2) 联接(换流)变阀侧两相短路;联接(换流)变阀侧三相短路;3) 桥臂电抗器阀侧两相短路;桥臂电抗器阀侧三相短路。2直流侧短路故障:正负极间短路故障。3接地短路:1) 联接(换流)变阀侧单相接地故障;上、下桥臂电抗器阀侧单相接地故障;2) 极线接地故障。暂态电流计算时应考虑交直流系统的极端运行方式,可采用解析计算方法或仿真计算 方法,并留有适当裕度。根据设备耐受暂态电流峰值的能力、系统对换流站的故障穿越要求以及直流断路器的 开断能力,可配置限流电阻或(和)电抗器。根据设备耐受电流平方时间积的能力可在电流衰减回路中配置电阻,且电阻不应带来 换流站损耗的明显增加。192术语2.0.1 电压源换流器 voltage-sourced converter (VSC)直流电压由集中于直流侧电容或者分布在换流桥臂内的直流电容提供的全控型电力电 子交/直流换流器。2.0.2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每个阀由一定数量的独立单相电压源换流器串联组成的多电平换流器。2.0.3 直流电容器 DC capacitor电压源换流器中承受直流电压的电容器。2.0.4 调制比 modulation index换流器交流相电压基波峰值与换流器直流端电压的一半的比值。2.0.5 两端柔性直流系统 two-terminal VSC-HVDC system由两个直流输电换流站和连接它们的直流线路组成的柔性直流系统。2.0.6 多端柔性直流系统 multi-terminal VSC-HVDC system由多于两个独立的直流换流站和连接它们的直流输电线路组成的柔性直流系统。2.0.7 背靠背柔性直流系统 back-to-back VSC-HVDC system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交流母线间传输能量的柔性直流系统(无直流输电线路)。2.0.8 启动电阻 pre-insertion resistor换流站不控充电过程中为减少VSC阀充电电流而投入的电阻。2.0.9 桥臂电抗器arm reactor位于桥臂上和VSC阀串接的电抗器。2.0.10 直流电抗器DC reactor换流站的直流侧串联在换流器与直流线路之间的电抗器(如有)。主要起限制短路电流 和防止直流回路谐振的作用。1 PQ 运行区间 PQ operating range指定交、直流电压下,换流站向交流系统注入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能力。2.0.12 接地方式 earthing mode换流站接地点位置和连接方式,可选择交流侧接地方式或直流侧接地方式。2.0.13 换流站额定功率 rating power of converter station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有冷却设备可用但备用冷却不投入运行时,交直流电压在稳态运 行范围内,换流站交流母线流向本站的最大设计有功功率。2.0.14 直流电压控制模式 DC voltage control mode控制目标为换流站直流电压的控制模式。2.0.15 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模式 active power/reactive power control mode控制目标分别为换流站有功/无功功率的控制模式。2.0.16 交流电压/频率控制模式 AC voltage/frequency control mode控制目标分别为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频率的控制模式。10通信系统干扰应根据工程需要提供必要的抗干扰设备。当直流系统以不同功率输送方式和功率水平运行时,由换流站产生的电磁幅射所引 起的无线电干扰水平(RIL)在以下规定的位置和轮廓线处,以及在以下规定的频率范围内, 应不超过40 |LiV/mo1规定的位置为:在距换流站围墙450 m周边,从450 m周边距交直流线路最近一 相(极)导线150 m至换流站5 km处距同一导线40 m的直线段处进行选点测量(图1002 中的轮廓线)。2在阀厅外面不另设屏蔽的条件下,在0.5 MHz到20MHz的所有频率上,RIL应满 足这一指标。测量装置应设定为准峰值模式进行。如果出现低重复率型噪声,应将检测装置 设定为峰值方式进行附加测量。所关心的位置图无线电干扰测量轮廓线示意图电视干扰水平(TVIL)在条规定的地点或轮廓线处,应不超过10|iV/m。电力载波通信和通信明线的干扰限值应满足表的规定。表电力载波通信和通信明线的干扰限值地点限值换流站交流母线30 kHz为0 dBm,线性减少到50 kHz时的-10 dBm和100 kHz时的20 dBm并且保持在20 dBm直到500 kHz直流极线30 kHz为10 dBm,线性减少到50 kHz时的5 dBm和100 kHz时的0 dBm并且保持在0 dBm直到500 kHz。接地极线路30 kHz为10 dBm,线性减少到50 kHz时的5 dBm和100 kHz时的0 dBm并且保持在0 dBm直到50 0kHzo2011噪声要求换流站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声 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的规定。换流站设备噪声限制水平应根据审定的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出的厂界噪声标准 确定。换流站噪声控制措施应按照换流站布置设计和设备设计相结合的原那么考虑。换流站 布置设计应合理安排主要的噪声发声设备的布置,尽量利用自然地形或换流站设备和其它建 筑物的屏蔽效应来阻止噪声向声音敏感方向传递。换流站设备噪声限制措施应根据噪声限制水平经计算确定。2112可靠性和可用率柔性直流系统的设计应能防止由于设备故障、误动作或运行人员错误而引起的错误 的功率反转。柔性直流系统换流站辅助系统和相关的控制和保护系统设计应保证单个元件故障不 引起直流输送功率减少。所有的冷却系统中冷却泵、冷却风扇和热交换器应留有足够的备用 容量,允许冷却系统中任何单一设备损失时不减少柔性直流系统功率输送容量。为了满足这 些要求,必要时应将冷却泵、冷却风扇和热交换器双重化。双极柔性直流系统在正常平衡的双极运行条件下,单一故障应不引起设备强迫停运 而导致直流输送功率的减小大于一个极的额定功率。双极柔性直流系统换流站的设计应允许一个极(或单元)维修而另一极(或单元) 运行。每极的计划检修每年不应多于一次。换流站设计应保证不因维修而引起全站停电。对于双极柔性直流系统,直接与系统输送功率相关的控制和保护设计应保证元件的 常规故障不引起直流输送容量的减小大于一个极的额定容量。柔性直流系统二次回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那么:1应用最简单的设计实现所需要的功能;2宜采用被证明是可靠的元件;3宜利用设计经验并采用冲击保护,滤波和接口缓冲器,以保证消除敏感元件和电路 因外部电缆和接线感应的电压和电流引起的损坏和干扰;4宜采用某些元件故障后仍能正常工作的设计和自检设计;可通过双重化或三重化, 采用备用元件、设备控制电缆和回路等措施,同时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利用自动转换装置满足 可靠性和可用率要求。5可提供在元件故障时转换到简单的运行模式的设计;6应提供报警、故障指示、监视和试验设备;7应提供清楚、易读的图纸和足够详细的手册;8可采用模块结构,便于快速更换有元件或组件故障的模块;9在可行的地方,可将备用控制电缆和电路在物理上分开。双极柔性直流系统可靠性指标可参考以下要求:1强迫能量不可用率不宜大于1.0%;2计划能量不可用率不宜大于2.0%;3单极强迫停运次数不宜大于5次/ (极x年);4双极强迫停运次数不宜大于0.2次/ (极x年)。对称单极柔性直流系统可靠性指标可参考以下要求:1强迫能量不可用率不宜大于1.0%;2计划能量不可用率不宜大于2.0%;3强迫停运次数不宜大于5次/ (极x年)。在评价柔性直流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可用率时,应考虑被评价的承包商职责范围内 的任何设备的故障或误动作所引起的直流输送能力的减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故障:1因电干扰或不正确的整定引起的控制和保护系统误动作;2启动换流器失败;3完成操作顺序失败;224交流系统故障或柔性直流系统故障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失败,而此时承包商供货 范围外的系统条件不阻碍恢复;5柔性直流系统运行时,额定输送容量或固有负荷容量的任何减少。用于设计评价和用于柔性直流系统性能评价的任何停运持续时间,应建立在下面的 基础上:1无论任何原因发生直流输送能力低于它的额定值时,停运开始;2当直流输送能力返回额定值时,停运结束;3用于设备维护和修理的实际工作时间应包含在停运持续时间内,含确定停运原因所 需的时间、投切和清除所需要的时间;4需要用备用的联接(换流)变压器或限流电抗器更换故障设备的停运时间将不包括 在内。5当完成了验收试验和接收,柔性直流系统进入商业运行时,开始进行可用率和可靠 性评价。2313换流站一次设备参数要求13. 1 VS/13.1.1 应提出与VSC阀相关的系统运行参数,以及VSC阀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 述内容:1 额定直流电流;2 额定桥臂电流;3 最XX续运行桥臂电流;4 额定直流电压;5 最大持续直流电压;6 VSC阀暂态电流应力;7 环流电流抑制耍求;8 子模块最小串联数量;9 子模块电容值;10额定调制比,调制比范围;11极线最大暂态过电压12中性线最大持续直流电压(如有);13子模块冗余率;14跨阀两端子间的操作耐受水平SIWL和雷电冲击耐受水平LIWL (适用口寸);15直流极线阀侧高压端对地绝缘水平;16联接(换流)变压器阀侧对地绝缘水平;17中性线绝缘水平(如有);18 VSC阀的绝缘试验、运行特性试验等试验工程、试验方法和试验参数的要求;19损耗要求(如工程需要)。13.2 联接(换流)变压器应提出与联接(换流)变压器有关的系统运行参数和性能参数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下述内容:1 变压器型式;2 变压器相数;3 额定容量;4 短路阻抗;5 额定电压及分接头范围:包括分接头在0档位时的额定电压、稳态最大电压和最小 持续电压;6 额定电流;7 空载电流;8 额定频率;9 冷却方式;10绝缘水平:短时工频耐受电压、雷电全波/截波冲击耐受电压(峰值);11损耗: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和总损耗;12温升:平均温升、顶层油温升、铁心和结构件温升;2413噪声水平;14套管:型式、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内/外绝缘短时工频耐受电压(方均根值)、雷 电全波/截波冲击耐受电压(峰值)、爬电距离。13.3 桥臂电抗器应提出与桥臂电抗器有关的系统运行参数和性能参数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I 电感参数:额定电感、电感值允许误差;2 电压参数:额定电压、最高运行电压;3 电流参数:额定交流电流、直流电流、最大持续运行电流、过负荷电流、暂态电流、 谐波电流频谱;4 额定频率;5 噪声水平;6 绝缘材料耐热等级;7 耐气候性能;8 接线端子允许受力;9 爬电距离:端对地、端间;10损耗要求:包括负载损耗和杂散损耗(谐波损耗和电磁损耗)等;11温升要求:包括绕组平均温升、绕组热点温升和热点温度。要求在最高环温和各种 负荷情况下,电抗器应满足温升限制;12试验参数:包括交流耐受电压、直流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水平、雷电冲击耐受 水平等。13.4 直流电抗器13.4.1 应提出与直流电抗器有关的系统运行参数和性能参数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1 电感参数:额定电感、电感值允许误差;2 电压参数:额定电压、最高运行电压;3 电流参数:额定直流电流、最大持续运行电流、过负荷电流、暂态电流、谐波电流 频谱;4 绝缘要求:端子间、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 压;5 噪声级:电抗器应在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以内的所有现场运行工况下,满足工程噪 声等级要求。应结合电抗器降噪设备的安装,对其冷却器等附件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6 损耗要求:包括负载损耗和杂散损耗(谐波损耗和电磁损耗)等;7 温升要求:包括绕组平均温升、绕组热点温升和热点温度。要求在最高环温和各种 符合情况下,电抗器应满足温升限制;8 爬电距离:端对地、端间;9 绝缘材料耐热等级。13.5 启动电阻13.5.1 应提出与启动电阻有关的系统运行参数和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I 额定电阻值,允许的最大电感值;2 最大电阻偏差;3 三相互差;4 冷却方式;255 电压:包括设备最高电压、额定电压、短时工频对地电压、稳态对地最大电压和长 期对地最大电压;6 额定频率;7 峰值电流;8 最小电流;9 持续时间;10冲击能量;11电阻器对地1 min工频耐压;12雷电冲击耐受水平:端对地、端间;13操作冲击耐受水平:端对地、端间;14爬电距离:端对地、端间;15温升要求:包括不同材料下的温升限制;16声级限制。13.6 接地装置应根据具体工程要求,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接地装置。接地相关设备可选用电阻器、 电抗器或电容器等,应根据不同接地方式提出相关设备的性能参数。应对接地电抗器的性能参数提出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1电感参数:额定电感、电感值允许误差;2电压参数:额定电压、最高运行电压、端对地电压;3频率:额定频率;4电流参数:额定交流电流、平均直流电流,暂态电流;5绝缘要求:端子间、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 压;6噪声限制;7损耗要求;8温升要求;9爬电距离:端间和端对地。应对接地电阻的性能参数提出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1额定电阻值,允许的最大电感值;2最大电阻偏差;3端子对地电压;4平均直流电流;5峰值电流;6暂态吸收能量;7最大稳态损耗;8绝缘水平:端子间、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 压;9温升要求;10爬电距离。应对接地电容器的性能参数提出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1电容参数:额定电容、电容值允许误差;2电压参数:额定电压、最高运行电压、端对地电压;3频率:额定频率;264电流参数:额定交流电流、平均电流;5绝缘水平:端子间、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 压;6损耗要求;7温升要求;8爬电距离。13.7 直流开关13.7.1 在换流站直流母线上如安装直流断路器,应提出直流断路器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 限于下述内容:1额定直流电流、最大持续运行电流;2额定直流电压、最大直流电压、暂时过电压;3暂态电流峰值4短时耐受电流;5分断时间;6最大分断电流;7绝缘要求:端子对地的操作耐受水XX雷电耐受水平、断路器端间试验耐压水平、断 路器支架耐压水平;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如有);8可靠性要求;9爬电距离;10损耗要求。13.7.2 在换流站直流母线上可安装极母线隔离开关,便于极母线设备退出运行和检修,该 开关应为电动并手动操作。应提出直流隔离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1电流值:包括额定直流电流,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2额定电压;3合闸状态下电流应力,包括暂态电流峰值,短时耐受电流;4断口间/对地雷电冲击耐受水平;断口间/对地操作冲击耐受水平;5最小直流电压耐受能力;6正常合分时间;7爬电距离;8操作循环。13.7.3 在阀厅穿墙套管的阀厅侧应安装阀厅内接地开关;该接地开关应为电动并手动操作。 接地开关应具备机械联锁功能。应提出接地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1电流值;2额定电压;3绝缘要求,包括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压;4正常合分时间。13.7.4 在双极接线系统中,假设需要配置直流旁路开关,应提出旁路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 但不限于下述所列内容。1开关类型;2断口数量;3额定电压;4最高电压;5额定电流;276额定峰值耐受电流;7额定合闸电流;8直流转换电流;9瞬态恢复电压(TRV);10瞬态恢复电压上升率;11燃弧时间;12额定直流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