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600字.docx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600字本文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6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 谢阅读。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收集了端 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欢迎阅读!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1端午节就快到了,你对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是否了解得很彻底呢?如果还没 有,就让我来告诉你。端午节的来历有三个传说:分别是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我想你应该很 了解屈原了吧!在此我就不多言了。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是因为她为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公元 23220年)。有一天,曹娥的父亲不慎溺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 十四岁,无论白天、黑夜,她都沿着江边找寻,嚎啕大哭。过了十七天了,还是 不见尸体,于是她投入江中,这天是农历五月五日,五日后人们找到了她父亲的 尸体。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是因为他的爱国精神。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公 元前770476年)人,他原本是楚国人,但父兄都被楚平王所杀害,于是出走楚 国,投奔到了吴国,帮助吴国来攻打楚国。五次战争后,吴国攻占了楚国的首都 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他掘开了坟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尸体几百下, 以报复他的杀父兄之仇。吴王磕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 胜。越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请求和睦相处,夫差允许了。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 灭越国,夫差不听。最后,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丢进大江。吴 国人舍不得贤臣顺江离他们而去,许多人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往江里扔粽子 等,为纪念伍子胥。这天是农历五月五日。我国的端午节的习俗由此而来。人们过节的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 悬艾叶曹蒲。其中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范围最广的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它的食用时间很久了,花样繁多。粽子中的馅有的用猪肉;有的用板栗、红枣、 赤豆;有的用豆沙、松子仁、胡桃仁、火腿、蛋黄等等,香甜可口,好吃极了。在纪念他们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爱家的精神, 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2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 避疫为主要原那么。崔蹇(逝于一七O)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 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蕙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蟋蛀”。除了 治难产的缕蛀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应劭的风俗通那么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 命缕,一命辟兵缗,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 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 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 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 周处(二四O-约二九九)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 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主要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 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慎(约四九八-五六 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 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颍然是受了 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外表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 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 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 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那么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 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陈示靓(约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 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 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 绵,假设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 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开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 作也日趋精致,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 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梁录(序于一二七四年)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 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 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 出现的两种形象,由于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镇慑邪魔外道。同时也可看出道教 对端午习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