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奋斗中闪光.docx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陈凌燕 大学毕业之后,我先是在江苏省南通中学工作,后来由于学 校合并,我又转入了南通田家炳中学工作。做英语教师的同 时,我也一直承当着班主任工作。这些年,我参加过几次教 学比赛,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也获得了一些专业荣誉。犹 记得我们学科的一位老教师在退休之前,推心置腹说的那席 话: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 艺术,那么对于它的追求,将永无止境。学,然后知缺乏 学师表。记得入职不久,我观摩了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 一位英语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被她优雅的气质、温暖的表达 所深深吸引。原来,上课还可以那么沉着和美妙。下课后, 我壮着胆子向这位特级教师请教,她告诉我,“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然后,我就报了摄影班,参加了业余摄影协 会。渐渐地,我的PPT选图变得越来越美。我已经不满足于 网上的图片,开始了 “自拍自用”之旅。另外,我还报了舞 蹈班,希望提升自身的体态形象。惊喜的是,我上课时的体 态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课堂。学校有青蓝工程,每个青年教师都有一位师父,我 的师父总是鼓励我“多走出去”。她说:“取法百家,方能 自成一家。”所以,只要有机会外出听课或培训,我都积极 参加。2022年,我主动申请,观摩了在南京市举办的全国英 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那次大赛让初出茅庐的我眼界大开, 我领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的风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英 文版渔夫和金鱼的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用 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受这堂课启发,我在后来的校青年教 师教学能手比武大赛中,活用了类似方法,获得了评委的充 分肯定。学理论。有一次我有幸听了李吉林老师有关情境教育的专题 讲座。李老师引经据典,意气风发。她告诫我们青年教师:“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我反思自己的 教学,总是有一种“浅浅”的感觉,站在讲台上的我,总是 诚惶诚恐。我虽然在大学阶段学过英语教育理论,但在实践 中,我发现根本不够用。于是我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专业书籍, 不断思考与总结。令我惊喜的是,2022年,我获得了南通市 第六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教,然后知困 对教育教学工作,我始终抱着虔诚的态度,不怕吃苦。刚工 作时,我所在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学校在学生七 年级入学前,把语文、数学、英语特别薄弱的学生集中起来, 组成了一个“学前”补弱班。没想到学校把英语的“重任” 交给了我。作为新教师,我满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自信满满,觉得这是“小事一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最后的测试结果和补习前的测试成绩相差无几。学生对 于怎么学,还是云里雾里,甚至有些学生还滋生了厌学情绪。 这对我的打击很大,也留给我无尽的思考:学生不会学,怎 么办?学生不想学,怎么办?基于教学实际,研发个性化教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音教 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大学时期,我接触了纯粹的美式发音, 每天早晨都会苦练发音,那段时期的训练,让我的语音很标 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发音上普遍存在问题,语音理 论、实践基础很是薄弱。七年级的课本每个单元都有音标课 环节,但以往的音标课并不被重视,教师带读以后就草草结 束,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音标。这就导致学生还是读不准, 不会写,或者不会用音标拼读单词。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 我结合自己的音标学习经验,研究教材,把握学生的需求点, 研发了个性化的音标课教学方案。学生的进步,令我惊喜。 我还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参加了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武大 赛。评委点评说,以前还没见英语教师这样上过音标课呢。 注重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思维。2022年,我为南通市区九年 级英语教研活动执教一节公开课,这是初中阶段唯一涉及艺 术话题的课文。按照它原本的内容,教师介绍完各种艺术形 式、学生谈论完各自喜爱的艺术形式以后,这节课的目标就 算是完成了。但现在,艺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局部,国家也一直在鼓励美育,南通的中考已将美术、音乐 纳入考试范围,我觉得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艺术知识是很有必 要的。于是在这堂课上,我带着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欣赏, 并设计多个环节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课堂结尾,我引用了 一那么新闻引发学生思考: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公开课之 后,听课教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刚工作的时候,我对学生要求很高, 教育学生时,更多的是批评或者劝说。慢慢地,我学会了赏 识,学会了鼓励。去年,我新接手九年级一个班,发现有一 个学生上课喜欢睡觉。到了寒假,我请学生每天上交口语作 业,这名学生从没交过。于是,我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去家访, 了解到这是一个二胎家庭,父母把时间和爱都给了妹妹。开 学后,我时常找他谈心。有一天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让他 背诵一篇短文给我听。他的表现让我很惊讶,内容完整,语 音正确。我拍拍他的背,深情地说:“真好,太棒了! ”他 很高兴,雀跃起来,大声说:“谢谢陈老师! “我能感受到 他发自内心的喜悦,他大概是很久没有享受过学习带来的快 乐和成就感了,也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表扬了。自那以后, 他虽然偶尔还需要提醒,但大多数时候,上课不睡觉了,也 渐渐地融入了课堂。从孩子的眼中,我看到了光芒,看到了 他对未来的信心。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说过,学校就是一个希望,教师就 是缕缕阳光,与学生提供,和学生分担,让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我愿永远快乐地行走在为学生不断创造希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