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解读及下水作文.docx
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解读及下水作文今年湖北省高考作文以漫画形式出现,可谓较为新颖。 图像以涂鸦形式出现,人物可爱,现如今微信、短信中的这 种表情类的人物图像随处可见,有的表达对某些事情的情 感、看法、调侃、吐槽等,作文命题形式可谓是顺应潮流, 且在紧张的考试中也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缓解。漫画反响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关于“家庭教育”“分 数”:图中是两个孩子,一个“可扬君”,一个“邱百君”, 他们代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类孩子,“可扬君”是“好学 生”的代表,考上高分时,(总分值意识)的父母就喜上眉梢, 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 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于是乎各种奖励接踵而来。 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反之,假设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 长进"枉费了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 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 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因此在批评帮助时 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 心与自信心。而另一类就是“差生”代表,平时淘气捣蛋, 上课不认真,(及格意识)的家长教育不到位,孩子进步一 点就欣喜异常,面对这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审题立意应该 就家长如何对待“成绩单”、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家长的心 态及给出建议。也可以从孩子自己的角度立意,如给自己设置合适的标 准。进退之间在自己与自己或者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比照中,无论 是“退步” 一巴掌也好,还是“分数低” 一巴掌也罢,看来 决定“惩”与“罚”的关键因素是分数。尽管漫画本身有一 定的夸张性,但也恰恰反映了当下大多数社会人对考分的一 种认知和态度,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 面追求升学的问题,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怎样 的“惩”与“罚”,漫画所折射与揭露出来的都是当下一种 “畸形”甚至“扭曲”的人才培养观。这样的观念,让家庭 和学校教育变得薄弱,让肉身和灵魂变得更加沉重。这一命 题贴合了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也可以说成为社会问题。在 中国,高考已是所有家庭、所有家长关注的话题,“分数”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考量与评价孩子的“不二碳码”,这近乎 “天经地义”的准那么背后潜藏着的是什么?是“唯分数论”。不可否认,考试分数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知识储藏。并且, 考试能够检测出一局部能力,比方心理素质与毅力等。另一 局部能力是通过参加一些活动锻炼出来的,比方应变能力, 口才表达能力。然而,以分数论英雄确实会出现,“一不小 心断送一个爱因斯坦”。广为人知的是很多大企业家,大科 学家其实读书的时候并不聪明,甚至中途辍学,如 的发 明者贝尔,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们读书时都不是总分值意 识家长眼里的好学生。陈寅恪游学西方却始终无学位,自称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的启功也只中学毕业, 钱钟书高考时据说数学只考了 20分;他们的成功因为他们 不怕失败,不怕被拒绝,拥有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并且付诸 于行动。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反而那些读书很好的人,因为从小生活在鲜花和掌声 中,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挫折,所以他们选择的是一条为别 人打工的道路,看似平安,其实危机重重,因为这个机会本 不属于你,是别人的平台。现行的教育制度很僵死,成绩更加不能代表什么。一个 考了 100分的小孩跟考80分的知识面有多少区别?基本是 没什么区别。而一个考100分的小孩和一个考40、50分的相比又怎 样?长远来看,可能发现后者比前者的智商还要高出很多。有一个值得人们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美国中小学的 课程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纪律和考分都不如 中国学生,但并没有影响当今美国仍然是世界上顶尖级创造 创造地的摇篮这一至今无它国能超越的地位,尽管原因可能 是多方面的,但美国的这种培养人才的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法是不是也是要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的呢?这些都说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极端以考试为中心把分 数作为教育的目的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制 度是有其适用范围的,但社会要开展,每一个人都还想在这 个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成功的坐标,究竟如何办才好?说简 单一点,那就是“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 了。对学生而 言,主要是要搞清楚学生究竟是“一只奔鹿还是一只雄鹰”? 搞清了这些,实际上就是成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实事求是态 度。作家王小平在其家教成功的三大核心奥秘一文中说 过:“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 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那么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 “做成功的父母,首先应当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只 鹿还是一只鹰,做到因材立志,因材为学,因材施用。让鹿 去猛跑,让鹰去高飞!”生命的存在与心灵之境界,本身都是鲜活的、灵动的、 多元的,然而畸形的唯分数论,让肉身和灵魂同时变得沉重。 师者、父辈、家国,只有更多地、理性地尊重差异,欣赏差 异之美,摒弃“优胜劣汰”,才能让更多“特立独行”的有 志青年脱颖而出,使其保持“独立性”,这样在未来,我们 才能够乐见多元、和谐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