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1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折纸(1) 教材第2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3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具有倍数关系) 1。经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计算道理,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具有倍数的关系)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 PPT课件、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复习打算 老师PPT课件出示练习题。 15+35 37+27 19+59 47-17 1115715 712512 学生口算后,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可以将分子干脆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指名说一说依据这幅情境图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列式:12+14= (2)笑笑比调皮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列式:1214= 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老师应赐予确定。三、合作沟通、解决问题 1。探究12+14。师:这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能干脆相加吗?谁先估计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1)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沟通探讨. (2)学生汇报:(算法多样化) 第一组:我们是用折纸的方法探讨12+14=34. 学生上台展示探讨的过程。其次组:我们的方法是先通分. 学生上台讲解解题过程:12+14=24+14=34。(老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先对这两个分数进行通分呢? 第三组:我们探讨的是先把它们化成小数然后再相加。师:你们把两个分数都化成了小数来算,是怎么想的? (3)算法优化。师:同学们用了一会儿的时间,想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异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把计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了计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板书:通分) 师:假如计算13+15,你怎么完成?为什么不用折纸的方法呢?为什么不化成小数呢?看来通分是一种最简洁、最通用的方法。2.以同样的原理计算1214。(老师板书) 3。总结算法。师:谁来说一说,怎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 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老师板书) 4.结合算法计算。34+58= 56-23= 四、回顾整理、牢记问题 通过沟通、验证,引导学生牢记以下两点:(1)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2)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3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折纸(1) 通分12+14 =24+14 =34 1214 =2414 =14 胜利之处1.主动调动学生从前获得的相关学问,为新知与旧知供应了最佳关系的同化点. 2。在操作、沟通的过程中,通过折纸、通分、化小数等方法体会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感受多种方法的相同之处都是把不同的计数单位转化为相同的计数单位。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已经驾驭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不足之处没有给学生供应一个一般的规范标准。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不能忽视数学学问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觉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方法解决,但在课后,在学生怀疑处,在学习内容的难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要赐予学生一个明确的规范的标准,着重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这点比较重要,也就是既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更不能轻视学问与技能,要面对大多数学生。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留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足学生说的机会、听的机会、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胜利的成就感,建立自信。第2课时折纸(2) 教材第3页试一试及练一练第4,5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互质或具有相同因数) 1。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和分母中含有相同因数但无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 实际问题。 用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 选取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进行计算。 PPT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复习打算 老师PPT课件出示练习题。 通分: 13和2534和720512和38 学生计算后,说一说怎样进行通分,怎样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二、师生共讨、学习新知 (一)试一试,计算71016,并与同伴沟通你的做法. 1.学生自主尝试,老师巡察。2。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方法一:用分母相乘法,将两个分数进行通分。710-16 =42601060 = =815(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方法二: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两个分数进行通分。710-16 =2130-530 = =815(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两名同学的方法都计算出了正确结果,无论用其中的哪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3.思索,质疑.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学生小组沟通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补充。4.小结。师:谁能总结一下分母中含有相同因数的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学生思索后回答。师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相加减。通分可以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样比较简便。最终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二)算法沟通。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老师出示PPT课件) 23+18 34-16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总结算法. (三)尝试验算。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驾驭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怎样对结果进行检验呢? 学生探讨回答问题。师:我们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进行验算。(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算式进行验算)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怀疑吗?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折纸(2) 71016 =4260-1060 = =815 分母相乘法 710-16 =2130-530 = =815 最小公倍数法 胜利之处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动手操作,去探知和发觉计算的规律. 2。进一步巩固、娴熟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留意在通分时最好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3。通过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看法,学会用一种观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特长,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学问的同时,思维实力、情感看法和自主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不足之处学生技能的形成,没有赐予充分的时间。这节课我预想学生理解算理不会有困难,学生的困难在于如何快速地找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计算.因此我下了大力气去讲,让学生去练,但实际效果不够志向。学生很难达到快速地找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计算的要求,老师讲得许多,学生感悟并不深.其实学生技能的形成,是须要阅历和时间的积累的,这里假如我不急于求成,削减一些习题,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索、探讨,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更多,效果可能会更好.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老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再小组内沟通,最终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集体结论。代表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显示集体的力气。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足学生说的机会。第3 课时星期日的支配 教材第5页例题及练一练第3,4题。(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图,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依次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也适用. 2。会依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依次与运算律正确进行分数的有关计算. 3。能解决简洁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4.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养成会独立思索,并擅长与同伴沟通想法的学习习惯。 会依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依次与运算律正确进行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利用简便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复习打算 老师PPT课件出示练习题。 1。计算。38+12 56+341112+16 2.口答。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留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干什么?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支配,你们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三、供应探究机会,经验学习过程 (一)男生星期日活动支配。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 师:仔细视察,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2。合作沟通,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假如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生人数占男生总数的几分之几(PPT课件出示问题),怎样列算式呢?拿出练习本,试一试. (1)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2)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小组沟通。(3)全班沟通。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沟通,老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师:把全班男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3.探究算法。(1)列出算式。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全班男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全班沟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探讨详细的运算过程. 师:你能算出上面算式的得数吗? 让学生尝试。(3)汇报、沟通. 方法一:可以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减去另外部分。127-37 =5737 =27 方法二:先计算和,再从“1”中减去“和“. 1-27+37 =1-57 =27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女生星期日活动支配。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视察到了什么?(学生思索后回答问题) 2.活动二:引导参加,探究怎样列出算式。师:同学们,假如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几分之几,怎样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1)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 (2)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小组沟通.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究的过程? (3)全班沟通。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沟通,老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生:把女生总数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 3.活动三:自主探究详细的运算过程. (1)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2)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小组沟通。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究的过程? 方法一:可以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减去另外部分。解法一: 1-3816 =5816 =1524-424 =1124 解法二: 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方法二:先计算和,再从“1”中减去“和“。解法一: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解法二: 1-38+16 =1-1324 =1124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刚才有许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究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呢?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探讨: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沟通。围绕运算过程进行沟通,老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全部的分数都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依据须要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须要依据详细的算式特点来确定,同时还要留意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4.活动四:探究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同学们看看第5页中调皮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学生思索后回答问题) 师:这和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样吗? 学生阅读教材中才智老人的提示语。四、课堂小结 师:今日大家学会了哪些数学学问?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4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星期日的支配 1-27-37 =57-37 =27 127+37 =157 =27 13816 =58-16 =1524-424 =1124 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138+16 =11324 =1124 胜利之处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爱好。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详细的“星期日的支配”,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支配,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绽开探讨和沟通,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验了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又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2.转变了老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经验学问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依次,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探讨,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沟通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不足之处不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让学生经验自己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数学的实力。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根据“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绽开.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主动表现自我,同时老师也可以用主动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主动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第4课时“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教材第7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3题.(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结合比较小数与分数大小的详细例子,探究小数与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驾驭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2。结合表示分数或小数的直观模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分数相互转化的方法。3。理解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简洁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4。通过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过程,培育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5。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养成遇到问题主动动脑思索、想方法解决的好习惯。 驾驭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将简洁的分数化为小数. 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日游乐园来了许多小挚友,他们遇到了一些关于分数和小数的数学问题,你们情愿帮助他们解决吗?(情愿)同学们特别乐于助人,要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需有肯定的学问基础,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敢) (老师PPT课件出示练习题)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 25 7857611 2。填空. (1)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7=()。(2)0.9表示()分之()。0。04表示()分之()。0。019表示()分之(). 4。28表示()分之()。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师:同学们对分数和小数的这些学问驾驭得真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遇到了什么难题。(老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0.06和120究竟谁大呢? 师:要想知道谁大就是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 师:老师信任同学们肯定会用才智解决问题,有没有信念?让我们一起看探究要求。先独立思索,把方法记录下来,再和小组同学沟通。1.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汇报。(1)画图比较(通过涂色面积大小的比较)可知:0。06>120。(2)因为120=1÷20=0.05,0。060.05,所以0.06>120。(老师板书) (3)因为0.06=6100,120=5100,6100>5100,所以0.06120。(老师板书) (学生说出其他方法,老师订正后赐予确定) 师:“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两位国王想请你们帮忙翻译,你们情愿帮助他们吗?(老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师:怎样帮助分数国王呢? 学生回答: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写成除法计算。18=1÷8=0。125 48=4÷8=0。5 68=6÷8=0。75 78=7÷8=0。875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怎样帮助小数国王呢?我们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方法对,老师都要赐予确定) 师:小数化成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0。15=15100=320 0.25=25100=14 0。4=410=25 0.45=45100=920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同学们真聪慧,那么你们能依据所学学问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吗?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老师PPT课件出示习题) 425=() 74=() 0.24=()1。8=() (1)学生依据上面所学学问自行解决。(2)老师巡察。 (3)解决问题. 425=(0.16) 74=(1。75) 0。24=6251.8=95 三、拓展延长、丰富活力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不但帮助小挚友们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学到了这么多的数学学问。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否会运用这些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有三位同学进行登山竞赛,从山下到山顶,甲用了34时,乙用了0.8时,丙用了325时,你能比较出哪位同学登得快吗?先试着做,然后汇报。(老师PPT课件出示习题) 师:看来同学们做这道题都是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来比较大小的。为什么不用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呢? 师:同学们真聪慧!当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都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比较。四、课堂小结 师:今日大家学会了哪些数学学问?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因为120=1÷20=0.05,0。060。05,所以0。06>120。因为0。06=6100,120=5100,61005100,所以0。06>120. 18=1÷8=0。125 0.15=15100=320 48=4÷8=0.5 0.25=25100=14 68=6÷8=0。75 0.4=410=25 78=7÷8=0.875 0。45=45100=920 胜利之处1.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爱好。疑问、冲突、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在本课时的各种环节中,支配学生间你一言、我一语的活动,有时甚至设置一些悬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激发他们剧烈的求知欲。2.结合生活中的详细事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以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新奇心和主动的探究看法. 不足之处没有让学生完全主动参加课堂。本节课内容相对简洁,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已经有了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参加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转变角色,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讨。全部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的。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老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讨,从而经验、体验学问形成、获得的过程。在比较方法的探求上,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比较的方法,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胜利的体验。 第2单元长方体(一) 第1课时长方体的相识(1) 教材第11页例题及练一练第2,3题。(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相识) 1。经验视察、分类操作和探讨等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要素名称及相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能依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简洁的应用问题。 驾驭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PPT课件、塑料刀、橡皮泥、纸牌、小棒、塑料拐角、学生自备长方体、正方体物体。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1.老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形态,引出长方体. 2.(老师出示PPT课件)找一找,上面哪些物体的形态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态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和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说它们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究竟有什么特征?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把一团橡皮泥切成长方体,最少须要切几刀?怎样切? 同组的同学相互沟通一下,再指名上台给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切法。可以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切橡皮泥演示。在切的过程中体会面、棱、顶点的产生。(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课前要求学生自备长方体物体) 任务: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探讨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老师同时参加多个小组的探讨和探讨。老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沟通方法。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老师板书) (3)相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用打算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让学生找出长度相等的三组棱。探讨: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和这三组棱有什么关系? 告知学生: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将长方体框架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 2。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老师PPT课件展示动画图像。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其次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探讨: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比较有什么改变? 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师:请同学们视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探讨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探讨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沟通方法。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老师板书) (2)探讨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根据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分组探讨: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老师板书)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1)每块小长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2)面积最多增加( )平方厘米。四、课堂小结 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学问,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2,3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长方体的相识(1)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胜利之处引导学生经验数学学问“再创建”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睛视察去体验立体图形,按部就班,最终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验了“视察思索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视察思索,到探讨、操作、探究发觉,每个学生都主动参加,经验了探究长方体、正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经验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建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不足之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缺乏对学生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评价,无论学生活动结果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赐予确定和评价。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看法,学会用一种观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特长,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学问的同时,思维实力、情感看法和自主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第2 课时长方体的相识(2) 教材第12页试一试及练一练第4,5题。(什么样的长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 1.激励学生经验探究长方体棱长特征的过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相识和理解。2.能利用长方体的棱长特征推断是否能组成长方体。3.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 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相识和理解,并能利用长方体的棱长特征推断是否能组成长方体。 驾驭长方体棱长的特征,依据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学生自备长方体物体。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复习打算 老师用PPT课件出示图形,请学生视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寻完毕,纷纷举手打算回答问题. 二、实物感知、情境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装有很多物体,你们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吗? 指名学生上台摸。 师:你们还想不想摸?在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一个魔袋,请组内的成员都摸一摸。学生动手摸长方体,老师巡察. 师:长方体是怎样组成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组成一个长方体的六个面须要什么条件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什么样的长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相识(2) 三、实践操作、探究发觉 1。试验操作。师: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呢?(老师出示PPT课件) (1)下面哪几个面可以组成长方体?你是怎么想的,并与同伴沟通.(单位:cm) (2)将你选择的每个面的序号标在下边的长方体上,并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照样子剪几个图形,做一做,想一想. (学生动手操作,并相互沟通) 学生汇报: 先找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老师板书) 先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再找出相对应的面。(老师板书) 师:那么,你们找到这个长方体所对应的各个面了吗?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面) 2。依据长方体的特征找面。 师:除了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找能拼成长方体的长方形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找到可以拼成长方体的长方形呢? 学生思索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依据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一样,先找出三组完全一样的面,然后再想一下哪条边和哪条边可以叠在一起围成长方体。(老师板书) 师:说得特别好,推断哪几个长方形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可以依据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一样来选择三组完全一样的面,然后再想象一下哪条边和哪条边可以叠在一起围成长方体. 师:同学们能选择出组成长方体的图形,还可以用纸剪出一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吗?这个课后大家试一试。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说一说。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4,5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长方体的相识(2) 先找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先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再找出相对应的面。 依据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一样,先找出三组完全一样的面,然后再想象一下哪条边和哪条边可以叠在一起围成长方体. 胜利之处激励学生经验探讨图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特殊留意引导学生体验探讨图形的方法。如一起先就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点摸长方体,切身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帮助学生相识长方体各个棱长之间的特点,不是三组完全一样的“面“就能组成长方体。在提问学生时,还激励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发觉的,帮助学生体会可以利用视察、数、比较等多种方式探讨长方体的组成。不足之处忽视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但是学生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学生没有能亲自动手实践,并且部分同学的空间想象实力比较差,只凭其他学生和老师的语言不可思议什么样的长方形可以组成长方体。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支配不同的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动手活动,亲身感受长方体的组成过程,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长方形可以组成长方体。第3课时绽开与折叠 教材第14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相识。2.在想一想、操作等活动中,经验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绽开与折叠、展示沟通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4。激发学生对探究学问的剧烈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绽开图的特点,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能正确推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长方体绽开图与绽开之前的长方体的关系。 PPT课件、正方体和长方体纸盒、各种绽开图、剪刀。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问题导入 师:大家都见过包装盒吗?大多是什么形态的呢? 师: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 学生思索、想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解决 1.老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成一个面。师:请大家想象,假如把这个正方体完全绽开,并且各个面相互连接,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请大家把你们想象的这个正方体的绽开图画到方格纸上。(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商议完成) 2。师:大家刚才画的是不是正方体的绽开图?你们有什么方法验证呢? (学生思索后回答) 3.师:下面请一名同学和我合作,绽开老师手中的正方体。师:你画的绽开图和老师的绽开结果一样吗?你有什么想法? 4。请同学合作绽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绽开后是什么样呢? 同桌合作把正方体绽开,要求结果尽量不相同。全班反馈展示。你们有什么感悟? 5。师:看来同一个正方体绽开后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刚才哪些同学画的绽开图在黑板上能找到呢?还有谁画的在黑板上找不到呢?就请把你的绽开图粘贴在黑板上吧! 师:因为绽开的结果是多样的,所以一个绽开图是不是这个正方体的,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验证呢? 全班学生进行折叠,老师找出典型例子全班展示。6.师:正方体一共有11种绽开结果,请视察它们的特点,你有什么发觉? 总结:(1)中间四连方,两侧各有一个的有6种;(2)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个、两个的有3种;(3)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两个的有1种;(4)中间2个正方形相连,两排各有两个的有1种。7.师:请大家拿出附页中的绽开图找自己喜爱的一张绽开图折一折。说说你的感受,并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绽开图折叠。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生可独立选择长方体绽开图或正方体绽开图,最终总结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8。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关于绽开与折叠的嬉戏,请看。(老师PPT课件出示)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绽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先想一想,并利用附页1中的图1试一试。 学生小组练习,集体订正。 三、总结探究过程 师:在折叠与绽开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方体一共有11种绽开结果,分为四种类型。长方体或正方体绽开图中找对面的方法:随意相对的两个面中间隔着一个面且完全相同.(老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绽开与折叠 正方体一共有11种绽开结果,分为四种类型. 长方体或正方体绽开图中找对面的方法:随意相对的两个面中间隔着一个面且完全相同。 胜利之处教学中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剪开得到绽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相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的绽开图的形态也可能不同,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绽开图,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老师给出正方体的全部绽开图,激励学生找寻规律,使学生积累几何图形中丰富的感性阅历。 不足之处在正方体的绽开图中找寻相对的面时所用方法单一。在正方体的绽开图中找寻相对的面时,老师只是让学生在给出的绽开图中找寻,并没有让学生借助实物动手折叠来找寻,这样对于有些空间观念不强的同学就增加了困难,这样就不简单总结出正方体绽开图相对的面的特点。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多考虑全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正方体的绽开图中找寻相对的面是难点问题,所以应当多给时间和机会实际感知。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自己总结出特点、规律。也可以通过活动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4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第16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3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在操作、视察活动中,探究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精确计算。2.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绽开与折叠的情境,经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驾驭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结合详细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的相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驾驭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PPT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老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结识的挚友长方体,今日又来光顾我们的课堂了。你们看,它来了。 (老师PPT课件出示长方体,“同学们,你们能帮我做一件美丽的外衣吗?”) 师:同学们能帮助长方体实现它的愿望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打算好的长方体和彩纸,给长方体做一件精致的外套,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在用料最少的状况下做得又快又好。师:(学生包装结束后)请同学们把穿好外衣的长方体托在手上,向大家展示一下。大家看一看,同学们给长方体设计的外衣美丽吗? 二、引导探究、初步感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对长方体的哪个部分进行了包装? 师:长方体的6个面即为长方体的表面,那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