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152934.pdf
-
资源ID:60818772
资源大小:245.6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152934.pdf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在我国空前强盛的西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一部伟大的历史书,名叫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自从体例严谨、脉络分明的史记出现以后,各个朝代要修撰一国的历史,都是以史记为蓝本,遵循它的体例,摹仿它的风格,于是,自汉代到清代,我们拥有了“二十四史册”,但没有一部能超过史记的。史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运用语言平易简洁,表现力很强。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盛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是司马迁继承父业,花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完成的。他写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壮”是指他以一己之力完成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壮举,“悲”是说他所经历的常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和言语不足以道其万一的刻骨铭心的痛苦。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和为人的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感知内容。2学生诵读,体悟情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正音正字外,还应注意:(1)按教学大纲要求,归纳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归纳文言句式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的现象。(2)翻译句子时,一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二是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3学生研读,深化感悟。报任安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说理文字,又是一篇倾吐满腔悲愤的抒情文字。课本节选的几段表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他发愤著书的强大动力。要反复读司马迁表明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的句子,从而了解司马迁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三、美文赏析 1在诵读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表现司马迁生死观和他发愤著书的句子。学生可能会找出的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2学生分析节选部分的思想意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他发愤著书的强大动力。司马迁被判“诬上”的罪名,“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显然,司马迁当时被判的是死刑,他是为了留着生命写史记才自己请求改为宫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司马迁才在这封信中用了那么多的篇幅来陈说死与不死、辱与不辱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司马迁这种生死观、价值观是贯穿 史记 全书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是,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立志要写一部当代的春秋,而他本人也立志要作孔子第二。他要以此来表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进行示威和复仇的手段。3引导学生品味节选部分的写法特点。在学生讨论后归纳:(l)文章的结构,次序井然,前后呼应很紧。如开头提出了任安来信要自己“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的问题,以及自己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和为什么到这时才写这封回信的原因。到文章结束时,又回到了开头提出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的问题上,说:“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元乃与仆私心刺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就把整篇文章完全锁紧了。不只是通篇,即使每一个段落,也都是前后紧密呼应的。如他说到汉武帝晚年的酷法时,先是说“传曰:刑不上大夫”,而后在段末又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失者,殆为此也。”由于通篇前后呼应,一段之间又前后呼应,使得全文显得异常紧凑。(2)文章重铺排,重夸张,以酣畅淋漓取胜,引证了大量史料,使用了许多比喻手法,构成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司马迁为了加强文章的逻辑性,为了突出文章的气势感,有时甚至不惜故意使用某些违背事实的夸张。如:“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里对吕不韦、韩非以及关于诗经的说法,显然都与事实有出入。这是司马迁为了行文的需要而故意这么说的。遭磨难可以变成好事,历史上有许多事实可以作为证明。(3)语言富有抒情性。文章充满了由于受宫刑而导致的强烈的怨愤之气,带有“复仇”因素的忍辱发愤、死里求生、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艰苦奋斗之志,对即将完成的自己的事业的欣喜与自豪。四、结合课后练习三,评价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法;利用资源库提供的有关材料,或从相关的图书资料及网上搜集材料,结合通读报任安书全文深入思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归纳;1司马迁认为:人应该艰苦奋斗,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他在文章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君子“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有感于时代的要求和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后写出第二部 春秋。2司马迁认为:人在困难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在灾难和逆境中要忍辱发愤,而困难与逆境恰好是激发人前进、鞭策人取得胜利的绝好动力。司马迁受过极大的痛苦和侮辱,这成了他发愤写史记的强大动力。在报任安书中,把这种情绪推衍到极限,认为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倒了霉的人干出来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意,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在这里表现的情绪有些偏激,但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人遇到逆境时要自强不息,从而使坏事变成好事。3司马迁认为:人在生死关头要慎于选择,要死得重于泰山,万不可死得轻如鸿毛。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因此在生死关头必须慎于选择,既不能无原则地苟且求生,也不能糊涂一时地随便轻生。司马迁已经通过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向我们揭示了这方面的人生哲理。他因触怒汉武帝,被以“沮贰师”与“诬上”的罪名判处死刑时,他宁可被普天下的人所误解、所鄙视,而义无反顾地援引当时死刑犯人可以申请改变宫刑的条例,忍辱含愤地自清改判了它刑,目的就是为了留下命来以图完成正在写作中的史记。“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嘉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话,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的“忍辱奋斗”的哲学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五、扩展阅读 一、阅读报任安书全文,探究课本节选以外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l司马迁借此倾吐了他受刑遭罪的满腹委屈之情。当李陵兵败被俘的消息传来时,他只是为了要安慰汉武帝,想堵住那些墙倒众人推的家伙们的嘴,而在点名被问的时候出来讲话的。他因此触怒了汉武帝及其宠幸,而被罗织了一个“沮贰师”和“诬上”的罪名,处以“极刑”,这是司马迁意料不到的。这件事如果当时还不分明,那么到了时隔几年后写信时,李陵已是“投降”了。“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而当时小人们的歪曲、诬陷,反倒被证明了是“对”的,这口气到哪里去吐呢!2它抨击了汉王朝对于将领们的苛薄寡恩和当时酷吏政治的凶残。李陵带领五千步卒北讨匈奴,开始节节胜利,后以少抗众至兵败被俘,汉武帝立即把他全家下狱。听到传言又杀了他的全家。后来查清训练匈奴部队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司马迁还描述了他在狱中的感受,描写了那个人世间最阴森黑暗的角落,表现了他对汉王朝酷吏政治的深恶痛绝。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3它表现了司马迁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深深感慨,和对汉代上流社会风气败坏的悲愤和绝望。当李陵作战连连取胜时,“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当李陵失败消息传来,“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时,不仅没人出来为李陵说公道话,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臣”脸色一变,“随而媒孽其短”;当司马迁气愤不过,出来说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极刑”,而他“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种看风使舵、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使司马迁感到痛苦、悲愤、绝望。二、读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部分。这部分中有些内容甚至文辞与 报任安书 一样,如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但有两个内容是 报任安书没提到的,但对理解报任安书又非常重要。1作品描写了司马迁接受其父临终遗瞩的情景,这是构成日后司马迁忍辱发愤、百折不挠地写史记的动力之一。2作品曲折但又明确地表现出了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和司马迁对自己史记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