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态纺织品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测试方法标准.doc
-
资源ID:60905142
资源大小:4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十章 生态纺织品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测试方法标准.doc
第十章 生态纺织品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测试方法标准第一节 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发展一、检测方法研究和标准化发展现状至目前为止,在列入生态纺织品监控检测范围的项目中,除了日用品分析 纺织日用品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皮革检验 皮革中某些偶氮染料的测定、日用品分析 聚酯纤维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这三个用于检测禁用偶氮染料的专用检测方法之外,只有pH值、甲醛含量以及色牢度等少数几个项目的测定方法有现成的国际标准或国际通行的国外标准可以采用,大多数项目的检测主要参照采用了欧盟标准、德国标准、英国标准或借用其他相关的测试方法标冶,有的则根本没有可以参照的测试方法标准而采用了相互约定一致的内部测试方法或某些标准的草案。可见,目前在生态纺织品认定检测方面,测试方法的标准化程度还是很低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测试方法研究及其标准化的步伐远跟不上立法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的变化; (2)各国在立法以及对立法含义的认识上的差异给测试方法及其标准化的研究带来了不少障碍; (3)除了样品的预处理之外,有些项目测试的技术内容、技术条件和分析步骤有不少现成的相关测试方法标准可以参照采用而不必制订专门的标准; (4)部分项目的测试可以采用通用的测试技术,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测试仪器和技术条件; (5)有些项目的测试技术尚在不断发展之中,标准化的时机尚不成熟;(6)对某些项目的测试方法,因不同的国家、公司或实验室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而暂时无法统一并使之标准化。尽管如此,不同的国家或买家都会根据本国的法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井基于自己对生态环保产品的认识确定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因此,在少数情况下,同一检测项目会因为进口国或买家的不同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或标准。同样地,同一测试结果也可能因为进口国或买家的不同而面临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或被接受或被拒绝。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鲜见。二、适用于生态纺织品检测的通用技术 1GCMSD和GCECD技术及其应用 气相色谱(GC)分析作为一种通用的有机化合物的仪器分析技术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在仪器的系列化设计开发制造技术还是在智能化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技术开发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气相色谱仪的构造相当复杂,但就其工作原理和应用来说,最关键的莫过于色谱柱和检测器。色谱柱作为色谱分离的心脏,对分离分析效果的好坏起着直接的作用,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石英毛细管色谱柱。检测器俗称色谱仪的眼睛。无论色谱柱的分离效果有多好,若没有好的检测器就“看”不到分离的结果。问此,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器一直是色谱仪发展的关键技术。目前,GC所使用的检测器有多种,但商品化的主要行:热导检测器(TC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氮磷枪测器(NP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AED)、红外光谱检测器(1RD)和质谱检测器(MSD)。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在生态和环境分析中是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在国际上已发布的大量的环境分析方法标准中,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被广泛采用,并成功地应用于有害气体、气体硫化物、氮氧化物、多环芳烃、农药残留、有机溶剂、水和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机金属化台物、卤代烃(脂肪烃和芳香烃)、聚合物单体、芳香胺、染料及中间体等的分析。在生态纺织品监控检测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检测方法采用了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D)技术和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检测(GCECD)技术。 质谱能够给出每个色谱峰所对应的质谱图。通过计算机对标准谱库的自动检索,可提供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信息,避免了传统色谱技术单纯依靠保留时间以及需要标样对照进行分析的弊端,因此是GC定性分析的快捷有效的工具。所谓GCMs联用技术,即是将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结构鉴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高效、便捷和高准确性的境界。与气相色谱联用的质谱检测器实际上是一种专用于GC的小型质谱仪,一般配置电子轰击(EI)相化学电离(CI)源,也有直接质谱进样功能。质谱的质量数范围通常为800一1000道尔顿,检测灵敏度和线性范围与FI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接近,完全能够满足生态环保检测的要求,如致癌芳香胺的检测分析。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是分析痕量电负性有机化合物最有效的检测器,也是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器。所谓电负性化合物包括:卤代烃,含磷、硫、卤素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羟基、硝基以及共扼双键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的灵敏度取决于本身捕获电子的能力,即电子吸收系数的大小。因此,ECD是选择性较好的检测器,特别适用于列入生态纺织品监控检测范围的含氯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为避免放射源所可能带来的安全件问题,非放射性的电子捕获检测器的研制在20世纪的80年代获得成功,并投入使用。但由于设备复杂、精度高、需用高纯氦气等原因,使一般的实验室难以拥有这样的技术条件。在生态纺织品(含日用消费品)的监控检测项目中,下列项目的检测使用了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技术和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检测(GC一ECD)技术: 禁用偶氮染科的检测; 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eCP)的检测; 残留农药和杀虫剂的检测; 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 含氯有机染色载体的检测; 邻苯二甲酸酯类聚氯乙烯(PVC)增塑剂的检测; 多氯联苯及其衍生物的检测; 消耗臭氧层化学物质的检测。 2HPLCDAD技术及其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经典液相柱色谱和气相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同时又不像气相色谱那样受样品的沸点、挥发度和热不稳定性的限制。因此,HPLC特别适用于那些高沸点、高极性和低热稳定性的化合物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与经典的液相色谱相比,所采用的填料颗粒度更细,所以传质快、校效高。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分析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多次反复平衡分配,由于分配中的微小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样品在色谱柱内的滞留能力可用保留值来表示,它是色谱定性的基本依据。高效液相色谱具有极强的分离能力,混合物中一些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的组份,用高效液相色谱可以得到很高的分离度和令人满意的分辨率。此外,分析时间短也是其主要的优点之一。高效液相色谱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但同时其选样性也较高。 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是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器。这种检测器的优点在于灵敏度高,对环境温度、流动相组成及流速的波动不敏感,可用于梯度淋洗操作等,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选择性高,只适用那些对紫外可见光有吸收的物质的分析检测。当然这种高的选择性在有些场合下反而是一种有利的因素。常见的紫外可见检测器波长可在190一700nm的范围内任意选择,但在选择时应使样品吸收尽可能大而流动相的吸收尽可能小。二极管阵列分光光度检测器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几乎一秒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一次200一800nm波长范围内的扫描。因此,仅需一次进样,就可以测得在此波长范围的所有有吸收的组份,用这些数据可以得到保留时间一波长一吸光度的三维图像。这种技术在药物和有害物质残留量的检测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二极管阵列分光光度检测(HPLCDAD)技术在染料分析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已成功地用于如下项目: 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 致癌染料的检测; 致敏染料的检测。 3ICP和AAS技术及其应用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分析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普通,并且已经变成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元素分析手段。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技术是以等离子体放电方式作为发射光谱的激发光源的。而所谓的等离子体则是一种温度非常高的高度电离的气体,它是由高额感应加热形成的。与传统的以放电为光源的电弧火花发射光谱不同,样品雾化成气溶胶后被载气送入炬管中心的样品喷射管而进入等离子体放电区;进入放电区后在起始辐射区(IRZ)内气溶胶被去溶和原子化;接着,在正常辐射区(NRZ)内被激发、发生电离和辐射;最后在尾焰部分,原子、离子和电子复合为分子和粒子。原于被激发后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基态而发出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AAS)分析技术早已成为金属元素定量分析的常规手段,其一般原理是:将样品通过适当的火焰技术加热到高温,使分子的化学键断裂,产生许多单个原子以自由漂浮的形式(原子云)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漂浮的原子云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或可见光,在相对于原子基态的共振分析线的位置,测量紫外或可见光被吸收的程度。由于光的吸收与样品的金属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定量的线性关系,因而就有可能通过对照标准样品进行校正,以测定被分析样品中金属的浓度。目前商品化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品种繁多,性能也各异,其中应用性能比较理想的当数采用石墨炉技术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与传统的火焰技术相比,采用石墨炉技术可以避免因过高的火焰温度使原子数目因离子数目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严重影响检测极限的不足、采用石墨技术后检出限可降低1000倍。ICP技术和AAS技术是目前在生态纺织品服装及金属和塑胶辅料中有害重金属检测的通用分析技术手段,而样品的预处理则采用常规的溶液萃取、湿法消化和灼烧灰化方法,其适用的检测项目包括: 可萃取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总铅含量的测定; 总镉含量的测定: 镍释放量的测定; 其他金属含量的测定4 UVVIS技术及其应用 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分析(UVVIS)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相普及的技术已无需作过多的介绍。在生态纺织品的监控检测项目中,甲醛含量和六价铬含量的测定采用了UVVIS分析技术。第二节 相关测试方法及标准一pH值的测定 纺织品的PH值测定早就有统一的试验方法标准,目前普通采用的是团际标准ISO 30711980(纺织品水萃取物pH值的测定) 。但偶然也会有客户指定采用从AATCC试验方法81的。这两种方法的差别在于样品的预处理,前者要求取样品2g置于盛有100mL按规定蒸馏并去离子的水的具塞烧瓶中,使之充分润湿,随后将烧瓶置于振摇器上振摇Ih,过滤,用pH计在室温下测定其pH值;后者则是取10g试样置于已煮沸的250mI去离子蒸馏水中继续煮沸10min,冷却,过滤,用PH计测定萃取液的pH值。AATCC试验方法8l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避免纺织品经湿态处理(包括预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后溶解或分散于液体(通常为水)中的化学品的残留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其他有关PH值的测试方法标准还有很多,其方法原理基本一致,但对不同性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稍有不同,采用时应予注意。 二、甲醛含量的测定 目前各国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基本上都参照采用了日本标准JIS L104l树脂整理纺织品试验方法中有关游离甲醒测定方法的基内容,并逐渐趋于统一。在日本标准JIS L1041中,有关甲醛含量的测定按样品制备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类;液相萃取法和气相萃取法。而在液相萃取法中又根据显色剂的不同而分成间苯三酚法和乙酰丙酮法。其中,乙酰丙酮法包括A法和B法,A法为一种简易方法而B法则是一种精密的方法,用液相萃取法测得的是样品中游离的和经水解后产生的游离中醛的总量,用以考察纺织品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因出汗或淋湿等因素可能造成的游离甲醛选出对人体造成损害。而气相萃取法测得的则是样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释放出的游离甲醒含量,用以考察纺织品在储存、运输、陈列和压烫过程中所可能释放出的甲醛的量,以评估其对环境相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目前在各国标准中被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日本标准JISL 1041中的乙酰丙酮法(液相法)中的B法和美国标准AATCC 112的气相萃取法。 液相萃取法的原理:将试样置于水中,在一定的温度下萃取一定的时间,萃取液用乙酰丙酮显色,再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液的吸光度,经用标准样品溶液校正和根据试样质量,计算出样品上游离和可释放甲醛含量。显色原理:甲醛与乙酰丙酮在过量醋酸铵的存在下发生等摩尔反应生成浅黄色的2,6二甲基3,5二乙酰基吡啶,其最大吸收波长在412415nm处。此显色反应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显色液稳定,干扰少。有关甲醛含量的测试方法标准,这些测试方法在原理上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的萃取和分析条件上会有一些差异,而且采用测试条件不同的方法所得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因此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往往需要根据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选用的符合性(合格性)评定程序、样品的材料性质和买家的要求来确定。三、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 到目前为止,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并被作为统一的标准而被广泛采用的是由德国政府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发布的三个官方方法,它们是: 日用品分析 纺织日用品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 日用品测试皮革上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 等同于 皮革检验 皮革中某些偶氮染料的测定 日用品分析 聚酯纤维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 德国政府官方方法日用品分析 纺织日用品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和日用品分析 聚酯纤维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所采用的主要仪器检测手段和技术条件: 薄层色谱法(TLC法,定性方法) 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法):G60F254,20cm×10cm 板 常规薄层色谱法(TLC法):普通G60板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定量方法) HPLC一DAD(阵列二极管检测器)法 HPLCMSD(质谱检测器)法(1998年版刚被列入)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GC法定性及定量方法) GC一MSD(质谱检测器)法(原为定性方法,新版本规定可作为定量方法,但必须使用内标) 毛细管电泳法(CE法) CEDAD(214nm,254nm) 目前在禁用偶氮染料检测的实际操作中,GCMSD法是最常用和通用的方法,虽然新版的的日用品分析 纺织日用品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也列为定量方法,但HPLC-DAD法可给以更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而TLC法则更多地用于普通实验室或工厂的 般性检测,但实验操作十分繁琐且需要有娴熟的操作经验。持别需要指出的足,根据欧盟最新的指令,判断纺织品(含日用消费品)上是否合有禁用偶氮染料的依据是按的上述规定的方法所得检测结果是否超出该指令规定的限定值(致癌芳香胺含量不得超过30mgkg)。因此,凡不按上述德国官方方法所规定的技术条件和程序进行检测所得的结果将不被认可。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OekoTex标准100及部分国际买家对禁用偶氮染料中致癌芳香胺检出的限定值为20mgkg,而各国(包括德国)和欧盟的法规规定的是30mgkg。四、致癌染料的检测 目前尚无专门用于纺织品上致癌染料检测的方法标准。虽然列入禁用范围的致癌染料并不多,但却包含酸性、碱性、分散等染料种类。因此,从分析技术上严格地说,很难用一种技术或一种方法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测试结果。况且,有些染料的致癌性问题尚在评估之中,急于推出一个测试方法标难也是不明智的。OekoTex标准200(2000年版)提示:这类染料的一部分可以采用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或GC方法,而有些染料的检测方法正在研究和评估之中。事实上,目前在生态纺织品服装的检测认定中,对是否使用过致癌染料更多的是采用形式审查或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承诺的方式来确队的。五、致敏染料的检测 关于致敏染料,OekoTex标准200(2000年版)提示可先用有机溶剂对样品进行萃取,然后用GC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目前国际上一些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大都参照采用德国标准草案DIN NMP 512Drafnt 2:2000分散染料的测定所规定的程序,用HPLCDAD技术进行纺织品上致敏染料的检测。这个方法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也正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之中。被列入禁用范围的致敏染料都属于分散染料。分散染料为水不溶性染料,它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分子量较小,而且不含离子化基团,所以用HPLCDAD分析比较方便。DAD的使用对染料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紫外区开始扫描到可见区的600nm,有时甚至可到800nm,并可提供三维谱图和检测峰的纯度,为鉴定未知结构试样提供了良好的信息。 此外,对纺织品上禁用致敏染料检出的限定值,一些不同的买家所制订的合格件评定标准也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规定不得检出(低于检出限),有的规定为20mgkg,而OekoTex标准100则规定为60mgkg。可见,有时同一的检测结果,到不同的买家手里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有时甚至不同的买家所规定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也会存在差异,这也会造成分析结果的不一致。因此,对不同的买家必须按特定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合格评定标准。六、可萃取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根据定义,纺织品服装上的可萃取重金属含量是指将样品用规定的萃取液按规定的萃取条件萃取。尔后用ICP、AAS或UVVIS等仪器分析方法测定萃取液中被萃取下来的重金属含量。因此,纺织品服装上可萃取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样品的萃取,二是萃取液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1999年版的OekoTex标准200规定的萃取液分别为人工酸性汗液和人工唾液。2000年版的OekoTex标准200则取消了人工唾液,规定只用人工酸性汗液一种萃取液。七、含氯酚及酚类含量的测定 PCP作为一种重要的防腐剂被广泛使用,但残留有PCP的纺织品服装(包括皮革制品和其它日用消费品)在穿着使用时,PCP会通过皮肤在入体内积蓄,从而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用GC方法检测PCP在技术上是相当成熟的。日前国际上对纺织品上可萃取PCP含量的检测主要参照采用德国标准DIN 53313:1996皮革检验五氯苯酚含量的测定。 DIN 53313的方法原理:在索氏抽提器中用丙酮对皮革样品进行萃取,用柱层析和液液萃取方法对萃取液进行纯化,再用醋酸酐与经纯化的萃取液中的PCP进行乙酰化反应,以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分析,检测器选用ECD,定量采用外标法而校正则用内标法。DIN 53313适用于皮革制品中PCP及其盐和酯的测定。 采用DIN 53313的方法测定纺织品上可萃取PCP的含量在某些技术细节上要作适当的调整,持别是样品的预处理过程,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至于四氯苯酚和三家苯酚的测定,可以在一次测试中同步完成。八、含氯有机载体含量的测定 纺织品上含氯有机载体的检测并无相应的测试方法标准,但这并不影响检测的快捷和方便地进行。正己烷作为含氯苯的良好溶剂可以用于样品的萃取,而分离、定性及定量分析可以运用成熟的GCECD和GCMSD技术,其检出限也相当低。九、杀虫剂(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对有机组和含氮化合物类农药的测定均有很高的专一性和灵敏度,并且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棉纺织品上残留农药的检测方法无非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萃取,二是GC分析。有文献报道,棉花在生长期内要杀虫20多次,因此收获后农药仍有可能残留在纤维组织内部,要有效地把它们提取出来必须使用极限提取法,即索氏抽提法提取。乔治亚大学对纺织品上残留农药的萃取方法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有效萃取必须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溶剂能从色谱柱上快速洗提;二是溶剂不能含有会与杀虫剂同时洗提出的杂质;二是溶剂不会和任何被分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最合适的萃取剂为丙酮和正己烷,萃取时间一般在10h左右,有时甚至更长。十、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皮革制品通常会被要求单独进行六价铬含量的测定,其方法也是先萃取,后用UVVIS比色法测定萃取液中六价铬的含量。有关具体的测试方法可参照下列标准: 德国标准DIN 53314:1996 皮革检验皮革中六价格含量的测定 国际标准IS0l1083:1994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用l,5-二苯卡巴腙的光谱分析方法 英国欧盟标准BS EN 420:1994 工业防护手套规范十一、总铅含量的测定 总铅含旦的测试对象主要是某些颜料、涂层、用厂纺织服装或其他日用消费品的塑料和橡胶辅料以及包装材料。铅主要以无机颜料的形式存在于这些产品中。各国政府对日用消费品中总铅含量的控制都定有严格的法规。样品中总铅含量的测定并不复杂,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要测定的是总铅含量,因此样品的预处理是用酸将样品消化而不是溶液萃取。十二、总镉含量的测定 镉在纺织服装和日用消费品上主要用于塑料或金属辅料产品。如作为塑料或涂料的着色剂、PVC塑料的稳定剂和金属的表面处理剂等。塑料辅料中的总镉含量测定可参照采用欧盟标准EN 1122:1995用湿法分解方法测定塑料中的镉。湿法处理采用浓硫酸,而分解液中的镉含量则用ICP或AAS方法测定。十三、色牢度的测定 列入生态纺织品监控检测范围的色牢度测试项目仅有四项,分别为: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酸性和碱性)、耐摩擦色牢度(干摩和湿摩)以及耐唾液和汗渍色牢度。其中前三项内容的测试按下列国际标准进行: 国际标准ISO l05一E01:199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第E01部分;耐水色牢度 国际标准ISO l05一E04;199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第E04部分:耐汗渍色牢度 国际标准ISO l05一X12:200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第X12部分:耐摩擦色牢度 而为婴幼儿用品专设的耐唾液和汗渍色牢度项目的测试则是按德国官方方法染色玩具耐唾液和汗渍色牢度测定方法执行。该方法不提供具体的色牢度等级,而只是按下列表述方法给出测定结果: 对唾液和汗渍坚牢 对唾液和汗渍不坚牢十四、气味的检测 气味的检测不同于有嗅味的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检测,它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是主观评价方法。采用的测试方法标准是德国专业标准SNV l95 651,相当于德同标淮感官分析:食品容器材料和容器的检验。OekoTex标难200(2000年版)中将可感觉气味的检测按产品类型分成两类:铺地织物和除铺地织物之外的所有产品,测试的方法也不同。 铺地织物:将刚生产出来的和贮存后的样品置于一封闭系统内,控制时间、温度和湿度,检测其气味增浓的情况。评价方法采用主观评价方法,至少有6个人分别对气味的强度进行评判,强度的评定分为5个等级:1没有气味;2微弱的气味;3=可以忍受的气味;4令人讨厌的气味;5不能忍受的气味。中间等级(如23级)是可以接受的。 除铺地织物之外的所有产品:试验必须在其他试验开始之前和得到样品之后立即进行。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一提高温度的密闭系统中存放以后再进行检测。且检测出下述气味,则按OekoTex标准100所要求的其他各项检测都不必再继续进行,授权许可的申请将被拒绝:发霉的气味;石油的高沸组分的气味(如传统印花色桨中的煤油味);鱼腥味(纺织品形态整理剂中常含有)和芳香族碳氢化食物(如染色载体)。 此外,为除去或掩盖纺织材料在生产中所带入的气味(如油剂、油脂、染料)所使用的有气味(香味)的物质的气味在可感觉气味的检测中也必须不被检测出。十五、多氯联苯衍生物(PCBs)的检测 纺织品上多叙联苯化合物的检测没有现成的测试方法标准,但从分析技术的角度看,采用GCMSD或GC-ECD技术无疑是首选的方法,并且已经获得实际的应用。而样品的预处理,则是采用传统的有机溶剂索氏抽提器萃取的方法。由于多氯联苯化合物是一组同系物,因此,根据规定,对所得结果的判断应是所有被检出的多氯联苯同系物的总量是否超出限定值。十六、消耗臭氧层化学物质(ODCs)的检测 被美国环保署列入监控范围的消耗臭氧层化学物质(ODCs)都是短链的卤代烷烃挥发性化台物。存在于环境中的这类物质的检测有相当的技术难度,一是种类繁多,二是含量较低,三是对分析技术及装备的要求也较高。到目为止,分析检测这类物质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动态顶空色谱技术。所谓动态顶空是相对于静态顶空而言的,与静态顶空不同,动态顶空不是分析处于平衡状态的顶空样品,而是用流动的气体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吹扫”出来,再用一个捕集器将吹扫出来的物质吸附下来,然后经热解吸将样品送入GC进行分析。因此,通常将其称为吹扫一捕集进样技术。 在绝大部分吹扫一捕集技术应用中都采用氦气作为吹扫气,将其通入样品溶液鼓泡。在持续的气流吹扫下,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随氦气逸出,并通过个装有吸附剂的捕集装置进行浓缩。在一定的吹扫时间之后,待测组分全部或定量地进入捕集器。此时,关闭吹扫气,由切换阀将捕集器接入GC的载气气路,同时快速加热捕集管使捕集的样品组分解吸后随载气进入GC分离分析。因此,吹扫一捕集的原理可简单地归结为:动态顶空萃取一吸附捕集一热解吸一CC分析。 吹扫捕集进样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如饮用水、废水、海水和土壤中的有机挥发性污染物分析、食品或日用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等。相对于静态顶空技术分析而言,动态顶空吹扫一捕集技术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十七、有机锡化合物(TBT DBT)的检测 纺织品上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目前尚无相关的试验方法标准,各实验室所采用的是通用的气相色谱(GC)分析技术。可用GC分析的金属有机化古物包括Be、A、A、V A、B族元素的烷基、芳基、乙烯基和硅烷基化合物,硅化合物(硅烷、氯烷基和氯芳基硅烷等),过渡金属、金届茂及其取代衍生物的羰基、芳羰基络合物。大多数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有限,较易发生热解、水解、氧化或光氧化降解以及催化降解等。所以,在GC分析的各个环节都要持别注意,包括取样、进样方式、色谱柱的选择以及衍生化等。 色谱柱的选择常常是金属有机化合物GC分析成败的关键,一般不能用有金属内表面的进行系统和色谱核。有些金属有机化合物进入色谱柱后会造成色谱柱性能的明显降低,可能引起固定相的催化降解、金属有机化合物与固定液的化学键合或柱内金属分解产物的集聚。一旦色谱柱出现上述情况,可用三氟乙酰丙酮等试剂的蒸气连续吹扫色谱柱,以除去金属或氧化物的沉淀使色谱柱再生。 对于氢化烷基锡可采用吹扫一捕集进样技术,也可以用己烷或苯萃取。 纺织品上的三丁基锡(TBT)化合物的检测原理:试样用乙醚萃取,然后在4:1甲醇水中进行液一液萃取氢化还原并使氢化还原产物转移至有机相中,再用GCMSD分析方法(内标法)进行定量测定。该法的检测限为10ugL。十八、镍(Nj)标准释放量的测定 根据欧盟指令9427EC,欧盟于1998年21月分别发布了两个测定镍(Ni)标准释放量的测试方法标准:欧盟标准EN 1811直接和长期与皮肤接触的产品镍释放量的测试方法和欧盟标准EN 12472测定涂层覆盖材料镍释放量的穿着和腐蚀模拟方法,随后,英国和德国分别将这两个欧盟标准转化为本国标准。 EN 1811法主要通过模拟方法,测定那些可能直接或长期与皮肤接触购物品(多种饰品和金属辅料)的镍标准释放量,以判断其是否处在欧盟规定的每周每平方厘米o5微克的范围内。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将试样在人工汗液(用乳酸、尿素、氯化钠、氨水溶液和水配制,pH 640一660)中放置(浸渍)一周,然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溶解在浸渍液中的镍含量。该方法对试样的制备、面积的计算和操作细节都规定了严密的程序。 EN l2472方法则提供了一种加速的磨蚀模拟方法,用于那些有涂层的样品的镍标准释放量的测定。其基本原理是:先将试样暴露于腐蚀性的气氛(模拟汗液蒸气环境)中,随后与研磨片、润湿剂和水一起放入一容器内,该容器可以旋转,使试样受到研磨片的磨擦,并使样品表面光滑且涂层也被磨损,随后,按EN1811方法测定样品的镍标准释放量。 EN 1811方法和ENl2472方法的适用对象是不同的。EN1811方法适用于无涂层或有含镍涂层的产品,而EN 12472方法则适用于有涂层,但涂层中不含镍的产品。很显然,ENl811方法可以单独使用,而EN 12472方法无法单独使用,必须与EN1811方法配套。 十九、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检测 欧盟虽然自1999年12月7日起发布临时禁令(此后又多次延长该禁令),禁止在3岁及以下婴幼儿使用的玩具或可能被其故入口中的用品中使用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软质PVC材料,但至今尚无对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回世。不过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能很容易地用GCECD或GCMSD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目前世界上一些专业实验室都参照采用美国标准ASTMD3421,用GCMSD方法进行软质塑胶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