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影响评价考试复习资料.do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100微米 。PM1010微米。降尘>10微米。粉尘>05微米。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如X</S>,SO2。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12大气环评特点:进行污染气象分析和监测,以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减轻大气污染;为了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评价工作的难度和周期。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第一为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编制评价方案;第二为正式工作阶段,调查、预测和评价;第三为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大气部分的编写。14大气环评等级划分依据:等标排放量,地形条件,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5等标排放量的计算9</X>。Pi等标排放量,m3/h;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Coi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和“修改单”)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即按GB3095中二级标准和“修改单”中各污染物一小时平均取值时间的二级标准限值计算),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i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Pi (m3/h)地形Pi9</X>25×109>Pi8</X> 8</X>复杂地形一二三平原二三三16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区。17级别调整: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7</X>,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有关规定进一步从简。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空气质量预测范围,可根据烟囱高度对计算范围作适当调整(最大落地浓度距离一般为有效源高的1015倍)。19大气污染源调查因子的筛选方法: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最后国家总量控制的因子,SO2、烟尘、工业粉尘。不宜多于5个。20计算源强的方法:物料衡算,实测,资料复用,类比调查。21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一级评价项目调查的内容: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计算出最终排放量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达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点源调查统计内容包括: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烟气出口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包括: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网格单元,一般可取1×1(krn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按面源处理。2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代表性,实用性。24大气监测布点方法: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主导风结合均匀性的。较特殊的项目还有网格,同心圆多方位,善形,配对,功能区布点法。一般在主导风下风向,保护目标要布点。25大气现状监测因子筛选原则:等标排放量大小,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质量差。26 大气监测制度:按评价等级确定的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和质量保证;取样时间必须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统计数据有效性规定;进行同步气象观测。27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级别一级二级三级监测点位数10613监测季节二期(冬,夏)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两期必要时一期天数755每天小时数644小时<E> <E> <E> 28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气象共同决定的。大气环境调查:污染源,污染气象,环境质量。30大气环评现状评价方法:单项质量指数法。IiCi/C0i ,Ii<1 清洁,Ii>1 污染。31大气自净能力:是指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大气的净化作用,包括平流输送和湍流扩散和清除等机制。32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湍流化的低层大气。通常为距地面12km以下高度的大气层。有关风的知识风:空气的水平运动。矢量。风速: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取小数点后一位。风向:风的来向,用16个方位表示。风频:某一风向的次数站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表示下风向受污染的几率。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风向玫瑰图:用16方位风频连接而成的图。污染系数风向频率/该风向风速。局地风场:是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所谓地方性风,主要由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34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P</X>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则P</X>p为风速高度指数,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一般用双经纬仪测风的方法测量,用双对数法求取。35大气湍流: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流场的各个特征量是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变量,它的统计平均值是有规律的。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两种因素:机械湍流;热力湍流。其强弱是两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强递减的情况下热力因子主要;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力因子主要。36湍流扩散:是空气污染局地扩散的主要过程,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时间各种湍流尺度的作用,将扩散分为连续点源扩散、相对扩散。描述湍流的理论:统计理论(正态分布),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37烟云边缘:指浓度降为中心浓度1/10处,在yz方向上烟云边缘宽度为43y 43z。38大气扩散能力的动力因子:风和湍流。热力学因子: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39大气扩散参数:定性分析可知,污染物的扩散和大气扩散参数与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和取样时间有关。确定和测量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示踪剂法、平衡球法、放烟照相法、固定点脉动风俗仪或风温仪、其他遥感方法、环境风洞模拟试验。失踪剂法和平移球法主要适用于水平扩散参数的测量。平面照相法可作为前两种方法的补充,用以测量垂直扩散参数。40扩散参数:用浓度分布的标准差或方差。方差:表示数据离散程度。 越散,扩散能力越强。表征:大气湍流的强弱,是大气扩散能力的标志。41大气稳定度:是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午后最不稳,黎明前最稳定。42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PT法: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低云量)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有太阳辐射等级数和地面风速查。稳定度分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43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研究逆温,应研究逆温的强度,底顶高度,厚度,频率,生消规律,种类。44大气混合层: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稳定层底的高度。混合层厚度: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早晨较低,午后最大。45大气混合层高度的确定方法:干绝热法、罗氏法、查西哥马Z法、国标法。46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风向取17个方位,风速5类,<15m/s,153 m/s,315 m/s,517 m/s,>7m/s。稳定度分ABC,D,EF。47不利气象条件:熏烟,静小风,大风,海陆风,山谷风,背风涡流,热岛效应。48薰烟:晴朗夜间,由于下垫面的辐射冷却形成以贴地逆温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照射增温,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转变中性或不稳定层结,原滞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地面形成高浓度,也就是常说的薰烟污染。49典型气象条件:是指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的组合条件。50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内容:气候区域划分及其主要气候参数;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风场特征,风玫瑰,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联合频率;大气扩散参数;大气边界层风场和温场特征。重点是逆温、风速随高度的变化。51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简称露点。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正确地推断各种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及随时间的变化,常采用模式预测法。53大气扩散模式: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短期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程度及范围;不利气象条件下对保护目标或敏感点的影响以及浓度分布图;对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变化;对没有配给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要时对有害气体的无组织排放,计算卫生防护距离。5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了解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的贡献;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56高斯模式基本假设:污染物的浓度在yz方向的分布是正态的;有风;同一稳定度;连续性排放;污染物浓度不随时间变化;适合于平稳均匀流场。57有效源高在静小风时烟团模式:近距污染,各向同性,同心圆分布。58封闭性扩散:上部逆温层存在的扩散,上稳下不稳,分为三个区既正态,过滤,均匀。59熏烟型扩散:清晨,伴随着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当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的污染。60颗粒物扩散模式:主要有源损耗模式,部分反射模式,倾斜烟云模式。61倾斜烟羽模式m时,其地面浓度按倾斜烟羽模式计算。m:当粒径大于1562山区大气扩散模式:峡谷,箱,艾根扩散模式。63面源扩散模式:后退点源模式;窄烟云模式;箱模式。面源面积S1km2时,面源扩散模式可按点源扩散模式计算。64大气日平均浓度计算方法包括:保证率法、典型日法、换算法。长期平均浓度计算通常采用联合频率法。66卫生防护距离: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标准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67大气环境容量:指在给定的区域内,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68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69修正的AP值法:粗略地估算指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模拟法: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70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a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b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c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d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e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71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SO2;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72总量控制:因子:SO2,烟尘,工业粉尘。方法:平权削减法,反演法,逐级削减法。判据:源强,边长,标准,行业类别,五年平均风速。73评价大气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目标值;确定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厂址和总图布置评价;污染源评价;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确定分担率;环保对策。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改变原燃料结构;(2)改进生产工艺;(3)对重点污染源加强环保治理(应提出具体治理方案);(4)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5)重点污染源的合理烟囱高度选择;(6)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途径;(7)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8)当地土地的合理利用或调整;(9)厂区及评价区的绿化,必要时刻提出防护林带的设置方案;(10)环境监测大纲的建议,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布点方案、监测制度的确定、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要点等;(11)关于生产管理制度的建议。75大气环评小结:大气环境现状概要,工程分析与大气环境有关的部分,预测和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和建议。如何写结论:、满足大气环境保护的要求:建设项目在实施的不同阶段,除很小范围外,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均能满足预定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某个阶段,非主要的个别大气污染物参数在很大范围内不能达到预定的水质要求,但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可以满足要求。、不能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已经超标。污染削减量大以至于削减措施在技术、经济上明显不合理。、不宜作出明确的结论,如建设项目恶化了大气环境的某些方面,又改善了其它某些方面,说明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正、负影响及其范围、程度和评价者的意见。77He(m)HHHe:有效源高;H:排气筒所在地平面与排气筒出口处的距离;H:排气筒出口处至烟云变平轴线的几何高度。造成烟云抬高的原因:动力抬升,热力抬升。烟云抬升过程:喷出,浮升,瓦解,变平四个阶段。影响烟云抬高的因子:烟气本身的性质:烟气的出口速度越大,烟温越高,抬升越高。周围大气的性质: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抬升越低。下垫面及粗糙度的影响。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总复习:大气新导则涉及的数字总结中华考试网() 2009年4月14日 【大 中 小】【提问】【纠错】-气候气象资料调查【记忆口诀】气候统计20年,各级评价都一般。一级评价3/5年,超过50得重观,补充调查满一年。评价范围也要限,大于50地空全,小于50地空选;二级评价1/3年,超过50也重观,补充2月做调研。 1. 大气监测布点原则:一级冬夏测7天,兼顾均匀布10点(极坐标布8个,下风加密布1 3个)。二级不利布6点(极坐标布4个),连续监测也7天。三级监测可放宽,监测资料有3年,否则要布2 4点(极坐标布2个)。2. 监测采样数据有效性:时均45分SO2、NOx、CO日均18h月均12d年均144d;TSP、PM10、Pb日均12h月均5d季均15d年均60dF日12h月15d季70%月均值。3. 风向角:连续45°,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30%。4. 大气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网格设置有两种,极、直坐标各不同。网格等距直坐标,近密远疏极径向。千米以内50100m中,1000m以外100500m行。5. 颗粒物粒径分布:PM10直径10m,TSP100m,15m, 不考虑沉降,100m,不参与传输和扩散。6. 大气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级Pmax80%且D10%5;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三级其它。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园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一般525(园)、50(矩形);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7. 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新项目类比、衡算、设计;改扩建已有或实测;在建、未建批准报告书资料;分期近5年验收、年度监测或实测。 8. 大气污染源调查清单:点、面(距、多边和近园)、体、线污染源,坐标、海拔、源高、强,工况、年排共相连。内径、温、速是点源,长、宽、夹角是距面,半径、顶点数近园,边长、参数(横、垂)是体源。高、宽、车速、流、型比,排放速率(NOx、粉尘、CO、VOC)线清单。9. 体源扩散参数估算:单源、复杂、无楼/4.3,多源、简单、有楼/2.1510. 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设置:夹角30°,空间270°,20m无污染源,1520m无乔灌。1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地常规时、风(向、速)、温(干球)、云(总、低)。地选择湿(相对)、雨(量、类)、压(海、站)、温(湿、露)、云(底高)、能见度。空常规时、层,压、高、风、温(干、露)。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共分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功能区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功能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实现对不同保护对象进行分区保护而制定的。一类区以保护自然生态及公众福利为主要对象,二、三类区以保护人体健康为主要对象。2.标准分级对应于不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不同保护对象而建立的评价和管理环境空气质量的定量目标。共分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以此类推。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9种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臭氧、铅、苯并比、氟化物。4.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中国环评吧网4.1.年平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4.2.季平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4.3.月平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每月至少采样15日以上。4.4.日平均:任何一日的日平均浓度,每日至少12或18h的采样时间。4.5.1h平均:任何1h的平均浓度,每小时至少45分钟的采样时间。4.6.植物生长季平均:任何一个植物生长季月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4.7.手动监测时注意取样时间的均匀分布和代表性。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 概述: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有专项排放标准的执行相应的专项排放标准。2.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内容来自环评 吧eia83.名词术语:4.指标体系: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制。5.排放速率的标准分级: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二、三级。按污染源所在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执行相应级别的排放速率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6.有关排气筒高度的规定:6.1.排气筒高度除遵守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环评吧提供6.2.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第四根排气筒取等效值。 内容来自环评 吧eia86.3.若排气筒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大于或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最高允许排放速率。6.4.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6.5.参照点:一般应设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监控点:一般应设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若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最高点。7.检测采样的时间和频次7.1.本标准规定排气筒废气、无组织排放和特殊情况下的监测指标,均指任何1小时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7.2.排气筒废气采样的时间和频次7.3.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时间和频次7.4.特殊情况下采样的时间和频次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名词术语:2.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环评吧提供 3.标准值分级: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4.标准实施的有关基本规定:四.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名词术语2. 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除煤粉发电锅炉和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发电锅炉以外的各种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和建成后的排污管理。适用甘蔗渣锯末稻壳树皮等燃料的锅炉,参照本标准中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执行。3.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3.1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3.2本标准中区域的划分指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3.3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锅炉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按锅炉建成使用年限分为两个阶段,时段指2000年12月31日以前建成使用的锅炉,时段指2001年1月1日起建成使用的锅炉(含在时段立项未建成或未运行使用的锅炉和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扩建、改造的锅炉。) 中国环评吧网 4.一类功能区新建锅炉的规定: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根据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该标准中适用的锅炉不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禁止在一类功能区内新、扩建污染源的规定。5.烟囱高度的规定:新建的燃煤、燃油(轻柴油、煤油除外)锅炉房只能设一根烟囱,烟囱高度根据锅炉房装机总容量,按相关规定执行。五.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除炼焦炉、焚烧炉、水泥工业以外使用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和电加热的工业炉窑的管理,以及工业炉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2.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本标准分三级,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相对应。在一类区内,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3.烟囱高度的规定:各种工业炉窑烟囱(或排气筒)最低允许高度为15m.当烟囱(或排气筒)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烟囱(或排气筒)还应高出建筑物3m以上。 中国环评吧网 中国环评吧网2008年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3.掌握小时、日均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4.掌握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5.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6.熟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指标体系。7.熟悉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8.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9.熟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0.熟悉恶臭厂界标准值的分级。11.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2.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13.熟悉一类区域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14.熟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5.熟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各区域对工业炉窑建设的要求。 中国环评吧网 (责任编辑:admin)气候气象资料调查【记忆口诀】气候统计20年,各级评价都一般。一级评价3/5年,超过50得重观,补充调查满一年。评价范围也要限,大于50地空全,小于50地空选;二级评价1/3年,超过50也重观,补充2月做调研。1大气监测布点原则:一级冬夏测7天,兼顾均匀布10点(极坐标布8个,下风加密布1 3个)。二级不利布6点(极坐标布4个),连续监测也7天。三级监测可放宽,监测资料有3年,否则要布2 4点(极坐标布2个)。2监测采样数据有效性:时均45分SO2、NOx、CO日均18h月均12d年均144d;TSP、PM10、Pb日均12h月均5d季均15d年均60dF日12h月15d季70%月均值。3风向角:连续45°,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30%。4大气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网格设置有两种,极、直坐标各不同。网格等距直坐标,近密远疏极径向。千米以内50100m中,1000m以外100500m行。5颗粒物粒径分布:PM10直径10m,TSP100m,15m,不考虑沉降,100m,不参与传输和扩散。6大气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级Pmax80%且D10%5;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三级其它。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园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一般525(园)、50(矩形);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7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新项目?类比、衡算、设计;改扩建?已有或实测;在建、未建?批准报告书资料;分期?近5年验收、年度监测或实测。8大气污染源调查清单:点、面(距、多边和近园)、体、线污染源,坐标、海拔、源高、强,工况、年排共相连。内径、温、速是点源,长、宽、夹角是距面,半径、顶点数近园,边长、参数(横、垂)是体源。高、宽、车速、流、型比,排放速率(NOx、粉尘、CO、VOC)线清单。9体源扩散参数估算:单源、复杂、无楼/4.3,多源、简单、有楼/2.1510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设置:夹角30°,空间270°,20m无污染源,1520m无乔灌。1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地常规时、风(向、速)、温(干球)、云(总、低)。地选择湿(相对)、雨(量、类)、压(海、站)、温(湿、露)、云(底高)、能见度。空常规时、层,压、高、风、温(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