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防灾减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docx
-
资源ID:60993914
资源大小:116.16KB
全文页数:1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防灾减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docx
泓域咨询/广东省防灾减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广东省防灾减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xx有限责任公司报告说明坚持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标准预案体系,将自然灾害防治融入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强化常态综合减灾,强化风险评估、抗灾设防、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7218.5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510.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03%;建设期利息525.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3%;流动资金5183.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04%。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45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5138.46万元,净利润6849.58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8.70%,财务净现值3528.9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18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绪论9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9二、 编制原则9三、 编制依据10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1五、 项目建设背景11六、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1七、 结论分析1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4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17一、 公司基本信息17二、 公司简介17三、 公司竞争优势18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20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0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0五、 核心人员介绍21六、 经营宗旨22七、 公司发展规划22第三章 背景及必要性28一、 规划目标28第四章 行业、市场分析30一、 基本原则30二、 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31三、 短板与挑战36第五章 产品规划方案39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9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9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9第六章 工艺技术说明41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41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44三、 质量管理45四、 设备选型方案4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47第七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49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9二、 建设方案49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5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50四、 项目选址原则51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52第八章 原辅材料供应、成品管理53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53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53第九章 组织架构分析54一、 人力资源配置54劳动定员一览表54二、 员工技能培训54第十章 节能可行性分析56一、 项目节能概述56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57能耗分析一览表58三、 项目节能措施58四、 节能综合评价59第十一章 进度规划方案60一、 项目进度安排60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60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61第十二章 劳动安全62一、 编制依据62二、 防范措施63三、 预期效果评价69第十三章 项目环保分析70一、 编制依据70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0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1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2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2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2七、 环境管理分析73八、 结论及建议74第十四章 项目投资计划76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76二、 建设投资估算76建设投资估算表78三、 建设期利息7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8四、 流动资金79流动资金估算表80五、 项目总投资8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1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2第十五章 经济收益分析84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5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86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8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8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9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1三、 偿债能力分析9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3第十六章 项目风险评估95一、 项目风险分析95二、 项目风险对策97第十七章 项目招标、投标分析99一、 项目招标依据99二、 项目招标范围99三、 招标要求99四、 招标组织方式100五、 招标信息发布100第十八章 项目综合评价说明101第十九章 附表附件10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8建设投资估算表108建设投资估算表10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9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0流动资金估算表11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3第一章 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广东省防灾减灾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责任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 编制原则本项目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保证本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充分利用成熟、先进经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1、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节能减排,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做好投资费用的控制。2、根据市场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产品方案及工艺路线,设计上充分体现设备的技术先进,操作安全稳妥,投资经济适度的原则。3、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节能设计规范,努力做到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设备,加强计量管理,提高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4、根据拟建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象、交通运输等条件及安全,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原则进行布置;同时遵循国家安全、消防等有关规范。5、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等方面,本着“三同时”原则,设计上充分考虑装置在上述各方面投资,使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贯穿工程的全过程。做到以新代劳,统一治理,安全生产,文明管理。三、 编制依据1、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2、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3、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4、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5、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6、相关市场调研报告等。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2、调研产品市场;3、确定工程技术方案;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式及来源;5、测算项目投资效益,分析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五、 项目建设背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强化全灾种全链条防范应对,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六、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一)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是巩固行业地位的必要措施公司长期积累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发成果。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司产品不断往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投资项目的建设,将支持公司在相关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实力,加快产品开发速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巩固并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竞争地位,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提供充实保障。(二)公司行业地位突出,项目具备实施基础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专注于行业领域,已形成了包括自主研发、品牌、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地位突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生产方面,公司拥有良好生产管理基础,并且拥有国际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与科研院所、高校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已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具备进一步升级改造的条件;在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公司通过多年发展已建立了良好的营销服务体系,营销网络拓展具备可复制性。七、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50.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x套防灾减灾设备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7218.5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510.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03%;建设期利息525.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3%;流动资金5183.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04%。(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7218.5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6500.56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717.98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45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5138.46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6849.58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8.70%。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18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5576.37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33333.00约50.00亩1.1总建筑面积62794.961.2基底面积20999.791.3投资强度万元/亩411.962总投资万元27218.542.1建设投资万元21510.132.1.1工程费用万元18358.372.1.2其他费用万元2518.772.1.3预备费万元632.992.2建设期利息万元525.192.3流动资金万元5183.223资金筹措万元27218.543.1自筹资金万元16500.563.2银行贷款万元10717.984营业收入万元445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5138.46""6利润总额万元9132.78""7净利润万元6849.58""8所得税万元2283.20""9增值税万元1906.26""10税金及附加万元228.76""11纳税总额万元4418.22""12工业增加值万元15251.74""13盈亏平衡点万元15576.37产值14回收期年6.1815内部收益率18.70%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528.99所得税后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一、 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2、法定代表人:郭xx3、注册资本:99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2-2-107、营业期限:2012-2-10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9、经营范围:从事防灾减灾设备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二、 公司简介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三、 公司竞争优势(一)工艺技术优势公司一直注重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设备,不断加大自主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力度,形成较强的工艺技术优势。公司根据客户受托产品的品种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艺技术参数,以满足客户需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研发,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完整的产品生产线,配备了行业先进的设备,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工艺,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二)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优势公司围绕清洁生产、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依托科技创新,注重从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的优化来减少三废排放,实现污染的源头和过程控制,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和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保障清洁生产,提高三废末端治理水平,保障环境绩效。经过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公司已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三)智能生产优势近年来,公司着重打造 “智慧工厂”,通过建立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输送系统,将企业的决策管理层、生产执行层和设备运作层进行有机整合,搭建完整的现代化生产平台,智能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公司的订单管理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在确保满足客户的各类功能性需求的同时缩短了产品交付期,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增强了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四)区位优势公司地处产业集聚区,在集中供气、供电、供热、供水以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源配套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效应和配套资源优势使公司在市场拓展、技术创新以及环保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五)经营管理优势公司拥有一支敬业务实的经营管理团队,主要高级管理人员长期专注于印染行业,对行业具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对产品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瞻能力。公司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建立了一支团结进取的核心管理团队,形成了稳定高效的核心管理架构。公司管理团队对公司的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管理、人才管理等均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及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对公司战略和业务进行调整,为公司稳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1736.089388.868802.06负债总额4384.413507.533288.31股东权益合计7351.675881.345513.75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22829.7518263.8017122.31营业利润4139.203311.363104.40利润总额3543.602834.882657.70净利润2657.702073.011913.5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57.702073.011913.54五、 核心人员介绍1、郭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术顾问;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龙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职称。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经理。2017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3、汤xx,1957年出生,大专学历。1994年5月至2002年6月就职于xxx有限公司;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4、崔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5、金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1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11月至今任xxx总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6、戴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7、朱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经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8、马xx,197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就职于xxx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副经理。2011年3月至今历任公司监事、销售部副部长、部长;2019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六、 经营宗旨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保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使全体股东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并为国家和本地区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七、 公司发展规划(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公司秉承“不断超越、追求完美、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经营理念,贯彻“安全、现代、可靠、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供应商。未来公司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将紧密契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类别,加大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以及市场地位。(二)扩产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相关领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优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逐年增长,产能瓶颈日益显现。因此,产能提升计划是实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公司将以全球行业持续发展及逐渐向中国转移为依托,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巩固并扩大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公司影响力。在产品拓展方面,公司计划在扩宽现有产品应用领域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保持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三)技术研发计划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在现有技术研发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中心功能,规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流程,引进先进的设计、测试等软硬件设备,提高公司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竞争实力,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公司将本着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从人、财、物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确保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开发。(四)技术研发计划公司将以新建研发中心为契机,在对现有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满足客户对产品差异化需求的同时,顺应行业技术发展,不断研发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在充分满足下游领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强化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公司技术的行业先进地位,强化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是公司今后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保障,公司未来三年将重点关注专利的保护,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盈利水平。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大量引进或培养技术研发、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以培养技术骨干为重点建设内容,建立一支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队伍,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吸引优秀的科技人员。包括: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行对口培训等形式,强化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行就地取才、内部挖掘和面向社会广揽人才相结合。确保公司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并举的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公司对重大项目的攻克能力,提高自身研发技术水平,进一步强化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五)市场开发规划公司根据自身技术特点与销售经验,制定了如下市场开发规划:首先,公司将以现有客户为基础,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以求充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而不断增加现有客户订单;其次,公司将在稳定与现有客户合作关系的同时,凭借公司成熟的业务能力及优质的产品质量逐步向新的客户群体拓展,挖掘新的销售市场;最后,公司将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公司售后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公司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整体业务的协同及平衡发展。(六)人才发展规划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公司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培训、薪酬、绩效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潜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将立足于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和评估机制,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公司将根据不同部门职能,有针对性的招聘专业化人才:管理方面,公司将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需要招聘行业内专业的管理人才,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技术方面,公司将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公司核心技术储备,并加速成果转化,确保公司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将建立人才梯队,以培养管理和技术骨干为重点,有计划地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公司,形成高、中、初级人才的塔式人才结构,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未来公司将强化现有培训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及员工的发展意愿,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将采用内部交流课程、外聘专家授课及先进企业考察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技能。人才培训的强化将大幅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队伍进一步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步伐。公司将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结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潜力挖掘的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及贡献,逐步提高员工待遇,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从而有效提高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三章 背景及必要性一、 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力争到2035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分项目标: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取得积极进展。救灾救助更加有力高效,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在1.5万以内。城乡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设防水平明显提升,抗震减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重点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更加完善、作用更加突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本建立,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共享、联合会商研判、预警响应联动等机制更加完善,灾害预警信息的集约性、精准性、时效性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建成分类型、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国家、省、市、县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国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夯实,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广泛开展,各类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合理,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明显提升,城乡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第四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强化全灾种全链条防范应对,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主动预防为主。坚持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标准预案体系,将自然灾害防治融入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强化常态综合减灾,强化风险评估、抗灾设防、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坚持科学精准。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规律特点,优化整合运用各类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实施精准治理,实现预警发布精准、预案实施精准、风险管控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坚持群防群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动城乡社区组织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强化有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有效举措,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二、 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1、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应急救援队伍布局与灾害风险分布尚需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有待加强,社会应急力量亟待规范发展。工程应急抢险队伍建设。依托自然灾害工程抢险基地和专业施工领域大型企业,建立堤防险情抢护、决口封堵、闸门抢险、堰塞湖应急处置等专业化队伍名录,在洪涝、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地区建设区域性平战结合的工程应急抢险队伍。加强工程抢险技能训练基地建设,建立联防联训机制,强化专业应急抢险救援装备配备,全面提升工程抢险救援能力和水平。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救援队、中国救援机动专业支队等力量,支持国家级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发展。建设新疆喀什国际地震救援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在四川、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震高发区以及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建设一批具备地震救援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增加关键救援装备配备,提升地震灾害抢险救援水平。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大型国有森工企业、地方专职森林草原灭火骨干队伍,在重点区域建设区域性机械化森林草原灭火队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应对处置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能力。在重点林区建设若干国家森林防火野外实训基地,配备专业灭火设备。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制定出台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的意见,开展社会应急力量专业技能培训,鼓励社会应急力量深入基层社区排查风险隐患、普及应急知识、参与应急处置,推动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和保险范围,在道路通行、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推进灾害信息员等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提高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组织群众避灾避险能力。加大防灾减灾社会责任义务宣传,引导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广泛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积极发挥作用。2、灾害抢险救援技术装备建设。我国地震、洪涝等灾害多发频发,应急抢险救援任务艰巨、环境恶劣、难度极大,特别是恶劣水域环境、高海拔高寒山区、偏远地区的重特大灾害抢险救灾技术装备要求极高。目前,支撑抢险救援的应急交通通信、生命搜寻、险情处置和个体防护等专用装备配备较为短缺、适用性先进性不够,严重制约应急抢险救援实效。专用抢险救援装备研制。针对恶劣水域环境、高海拔高寒条件、堤防险情巡查和溃口封堵、堰塞湖抢险处置等,研制应急抢险救援装备、抗寒抗冻防护装备、溃口封堵抢险装备、涉水抢险多属具多功能装备等专用抢险救援装备。重点强化智能抢险机器人、远程遥控决堤封堵、深水高分辨率探测、高原型大载重无人机、高原复杂地形大型设备空中吊运等抢险救援亟需装备的研制与应用推广。应急交通保障装备研制。针对山区河流、高山峡谷、高海拔高寒偏远地区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研制配备大型模块化全地形水陆两栖抢险救援装备、大跨度滚石障碍物快速抢险处置装备等。综合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研制性能稳定、机动性强的应急交通保障装备。应急指挥通信装备研制。针对地震、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研制配备轻型卫星通信装备、大带宽快速自组网通信技术装备、水下通信技术装备、地铁及城市深层地下空间通信技术装备、多队伍协同通信技术装备等,提升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紧急生命救援装备研制。针对紧急生命抢险救援,研制配备大面积空中生命探测装备、涉水远程医学救援装备、航空用便携式紧急医学救援设备、特种应急抢险救援破拆装备、复杂地形灾害应急救援机器人、灾害狭窄废墟生命搜索装备等紧急生命救援装备。推进内陆湖泊深水救捞能力建设,实现深潜装备轻型化远程投送。3、灾害抢险救援物资保障建设。应急物资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仍相对不足、总体规模不够、种类单一,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亟待优化,应急物资市场和社会保障作用发挥不够,产能保障和调运能力不足,这些短板仍需进一步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在中央层面,改扩建现有12座中央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提升35座通用储备仓库,建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综合性国家储备基地,保持30大类440余个品种的中央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在地方层面,结合实际需求和建设条件,改扩建现有应急物资储备库,解决应急物资保障紧迫需求,重点完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灾害高风险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物资产能提升工程。依托国家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搭建应急物资重点生产企业数据库。开展区域布局产能调查,鼓励各地区依托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等,优化配置应急物资生产能力,重点加强西部地区、边疆省区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建设。物资调配现代化工程。依托应急管理部门中央级、省级骨干库建立应急物资调运平台和区域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等资源,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运输力量建设,配备运输车辆装备,优化仓储运输衔接。健全应急物流调度机制,提高应急物资装卸、流转效率。探索推进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储运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物资配送配套设施,畅通村(社区)配送“最后一公里”。4、应急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主要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应急避难场所等抢险救援资源信息尚未全面统计,难以统筹管理和调配,应急资源智能化信息化科学管理不够,对高效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救援支持力度不足,亟需加强全国应急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应急资源利用效能。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信息化建设。统计梳理现有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行业专业化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开展应急队伍分级分类、力量评估、登记建档。建立各级各类工程应急救援队伍及专家名录数据库,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信息系统,开展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配置、路线时间规划等关键功能研发及应用。应急装备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搭建应急装备物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围绕应急装备研制、配置、推广和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运输、发放、回收等各环节,开展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构建应急装备物资供需匹配、适用分析、智能调配和物流优化等关键模型算法,实现业务化推广应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定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和相关标准规范,充分利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场地空间资源,推动各地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重点加强综合性、室内型和农村应急避难场所的推广建设。开展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情况调查,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账册化、动态化管理,形成平时管理、灾时指挥和公众查询功能。三、 短板与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水电油气管网等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复杂,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断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还存在短板和不足。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健全。一些地方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亟需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自然灾害防治缺少综合性法律,单灾种法律法规之间衔接不够。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抗灾设防水平有待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还不协调不配套。交通、水利、农业、通信、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低,城乡老旧危房抗震能力差,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病险水库隐患突出,蓄滞洪区和森林草原防火设施建设滞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救援救灾能力有待强化。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监测网络不健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执行全灾种应急任务中,面临航空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