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燕歌行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资源ID:61066989
资源大小:735.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同步精品课堂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燕歌行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燕歌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龙城”还是“卢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作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威城,“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威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C中国社会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答案】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3分)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龙城”是指姑藏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龙城”是指姑藏城,这里是具体所指,不含象征意义。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外,也是出于诗歌韵律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不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B项,原文中提到只有汉书西域传中的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C项为史书的事实,张际的观点是“龙城”与“卢城”二词因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高适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注】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4请简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手法。(5分)【答案】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2分),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2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1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6分)【答案】 “难”。(2分,答“苦”给1分)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2分)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2分)【解析】试题分析: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字眼)。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里的“绿”字,就是诗眼。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 。“难 ”,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 ,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慄”了。王文濡评这首诗说 :“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 ,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题金城临河驿楼岑参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州西北。五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6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6分)【答案】从城楼高峻、山势险要、河水绕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重险”(3分)。站在楼上能看到五凉,说明地势之高;山道盘旋环绕,说明山势陡峭;水浸城墙,说明有河流作军事屏障(3分)。(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7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答案】诗人客居塞外,忽然回忆起在故乡捕鱼的闲适情景(2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3分)。(5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8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吞、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吞和醉表现出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修辞的妙处。(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精炼传神的字一般是动词、数词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答案】用典、借代,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生活的矛盾心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逸、淡然的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忧郁、无奈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20分)阳关月扬之水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阳关今夜,没有月。(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10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答案】今日阳关:四野无人,唯存烽燧,寂静荒凉。古代阳关:车马喧嚣,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突出阳关沧桑变化,引发联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评分建议:6分。第一问4分,每点2分。第二问2分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 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引用古诗,叙写阳关景色,突出其地理气候特点。衬托,以苍蝇嗡嗡声反衬阳关的寂静。拟人,“烽燧”守候着静寂,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评分建议:4分,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语段特色的能力。可从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赏析。例如,“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可从衬托的角度答题;引用“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对阳关景物特点的描写;“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等作用。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伟人号令天下,掌控整个时代;建非常之功,使国家强盛;但伟人也会破坏自己的功业;甚至利用权力纠正失误。 评分建议:4分,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此题可联系这句话所在的语段,抓住关键句“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可。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答案】(1)突出文章主体内容,深化主旨。(2)以之为线索,将所见所闻所思串联起来,使全文形成有机整体。(3)“阳关月”是古老意象,内涵丰富,便于融古今于一炉,增加诗意氛围。(4)“阳关月”照古照今,便于引发对历史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