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2.doc

    • 资源ID:61167220       资源大小:68.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2.doc

    优质文本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专题 加强文本解读 突出学科特色关于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研讨录制成员:刘庆亮 山东省邹平县一中 高级教师高秀泉 山东泰安市泰山中学 高级教师钟红军 山东省实验中学 高级教师上钟红军: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于古代改革的相关内容。参加今天研讨的嘉宾是邹平一中的刘庆亮老师,泰山中学的高秀泉老师。两位老师,?课程标准?关于本模块的根本要求是:“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开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据此,我们有必要先对本模块内容做一个宏观层面的定位与认识,这对教学至关重要。请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一、关于改革的宏观理论认识与定位刘庆亮:首先,改革具有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开展相伴而生。古今中外的改革难以数计,课程标准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只选取了对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九个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埃及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从时间看,古代5个,近代4个。从空间看,欧洲3个,亚洲5个,非洲1个。其次,改革具有必然性。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期人与人关系与利益的固定化。但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而且也不会有恒久不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固定化的制度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平衡,当这些不平衡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便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革。高秀泉:第三,改革具有复杂性。改革的实质是对既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进行重新调整,这必然会导致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时甚至会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一场改革的结局,往往是多种政治势力综合较量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改革不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还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第四,改革具有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开展道路,形成不同的历史结局。例如,在近代同样是面临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的开展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钟:是的,任何改革就是新旧势力之间的生死较量。因此,改革的成败,实际上就取决于新旧势力哪一方的力量更强大一些。那么,改革派要取得成功一般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刘: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简称“三会一有:一是要“会把握:成功的改革首先要把握准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开展需要。其次改革的措施要把握好针对性,是否抓住了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否行之有效,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二是要“会宣传:改革派势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根底是否广泛。而要让更多的人,站到改革派一边,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武器做好宣传发动。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三是要“会统战:尽管改革通常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的,但要取得真正成功,终归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成功的改革一定是全社会的互动,这就需要统战工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四是要“有精神:任何改革都会困难重重,险象环生,这不仅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还需要改革家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精神。钟:对中外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坚持什么原那么?衡量和评价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呢?高:我们评价改革应该坚持这样的原那么: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先要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开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才能对改革做出根本的肯定或否认。衡量和评价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既不看改革对社会的冲击有多大,也不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如何,要从根本上把握三点:一是看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二要看改革的客观成效,三要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具有连续性,不能人亡政息。钟:也就是说,评价改革要坚持全面、客观的态度,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的成败来下定论。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呢?刘:革命与改革是社会开展的两种根本动力,都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拟完善。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互更替、互为作用的过程。改革与革命相比,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一般要比狂风暴雨的暴力革命相对温和平缓,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比拟小。缺点是不如革命彻底,不如革命对社会的改造力度大,会保存很多旧制度的剩余。但从整体来看,改革比革命的数量更多,时间更长。高: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任何改革都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一次改革解决了一种问题,但另一种问题会随之出现,需要用新的改革去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说改革都会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必须具有持续性。刘:此外,改革往往会有巨大牺牲,许多改革家为此付出了珍贵的生命。如,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的改革不仅仅是为统治者,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忍的意志,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便是选修一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二、四个古代改革的源起与实施钟:以上,我们对改革模块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宏观分析。接下来,我们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具体分析古代改革的教材处理问题。华南师大的黄牧航教授曾经把课改背景下历史教材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第三个层次: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很明显,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课标和课本的关系。下面,请两位老师结合古代改革的课例,谈谈你们的教学体会。刘:课程标准关于古代改革的要求一共有四个: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如果我们把这四个改革的课标要求列成表格,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根本规律:课程标准对这四个改革的要求,根本上都有三句话,第一句主要是了解或知道改革前的社会状况、时代特征或背景,也就是要掌握改革的历史源起。第二句主要是简述、了解或归纳改革的措施和内容,也就是要掌握改革的实施。第三句主要是分析、探讨或评价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简单讲,就是大家熟悉的“三段论:背景、内容、评价。钟:这个“三段论的要求实际上表达了改革模块与必修模块的一个区别,即更加注重叙事性,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因果关联。下面,按照这个逻辑顺序,请两位老师逐段对这四个改革进行分析。高:从历史源起的角度看,所有的改革都是严峻的形势逼出来的。比方,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贵族集体统治非常专横,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内战一触即发。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偏僻落后,面临诸侯国弱肉强食的生存挑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能在马上得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因为其自身的落后而无法适应统治需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锋利。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因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结局,年轻气盛的新皇帝宋神宗急于改变现状。尽管他们面临的问题有急有缓,但都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非解决不可。当然,这些都是改革的直接原因。刘:如果再进一步放宽历史的视野,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社会状况来分析,就是改革的历史条件。例如,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就迥然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简要分析一下:梭伦改革前的雅典商鞅变法前的中国政治贵族制背景,有协商的传统分封制崩溃,有集权的必要经济工商业兴旺,重商主义盛行小农经济兴起,重农抑商抬头文化希腊先哲精神觉醒,人文主义滥觞百家争鸣纵横捭阖,法家思想受宠地理山岛隔绝,小国寡民平原辽阔,人口众多当然,这些内容学生在必修模块都学习了,完全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探究合作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梭伦改革钟:接下来,我们分析改革的具体实施。课程标准对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要求有个相同点,都是在了解具体措施之后,再认识根本特点。甲老师是否为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刘:好的。只要抓住改革的特点,我们就找到了统领措施的主线。比方,从改革的具体措施看,梭伦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遵循着一条中间路线,改革具有折中的特点。梭伦在诗中就写到:“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我也不使“有钱有势的人“遭受不当的损失。其具体表现是:第一,经济方面:雅典锋利的社会矛盾是从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和豪夺引起的。所以,为了缓和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改革首先照顾平民的利益:废除奴隶的公私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因债务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复原主;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时机,公布一系列法令鼓励开展农工商业,促进了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开展。其次,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对抗,稳定社会秩序,梭伦改革也保存了贵族的利益,使贵族继续保持经济优势,例如允许保存贵族世袭的地产,也就是那些不是通过高利贷手段获得抵押的土地。第二,政治方面:为了解决平民对贵族的政治专制不满。首先,改革对平民做出一定让步,用法律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平民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时机,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地位。作为平民的上层,经济实力强大的工商业奴隶主贵族通过财产等级制度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其次,贵族依据血缘门第垄断政权的局面虽然被打破,但是他们的政治利益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四百人议事会的名额分配,仍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是被打破,不是被消灭。二商鞅变法钟:通过“特点统领“措施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分散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那么,商鞅变法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特点呢?刘:商鞅变法的特点是紧紧围绕富国强兵,突出“耕、战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军事问题: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异常残酷,关乎自身存亡,所以商鞅变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怎样才能使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成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虎狼之师呢?商鞅的方法是建立二十级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砍敌人脑袋一个,赏赐良田一顷,住宅九亩,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就叫首级。秦国的士兵到了战场之后,看到敌人的脑袋,那都不是脑袋了,全是功名利禄啊,立马就杀红了眼!当然,仅有战场的不要命精神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充足的兵源和物质根底,有强大稳定的前方基地。这既要牢牢控制住社会的下层,更要牢牢控制住社会的上层。下层民众如何控制呢?商鞅的方法是在基层推行保甲制和什伍连坐制。即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马上揭发,否那么连坐。他把秦国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全民皆兵,人人都是特务和警察!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只是为了让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即只为国君战斗,不为自己战斗;只杀外国人,不杀秦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显然,商鞅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其实质是以利诱和钳制的双重手段,将民众牢固地控制在政治权力之下,从而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体制改革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高:控制社会的上层,目的是进行政治改革,削弱世袭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涉及到国家的管理体制了。商鞅的方法有四:第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设为三十一个县,置县令和县丞治理。以后夺取他国之地,也设为郡县,不立封国。第二,废除“世袭制,实行“任命制。贵族是世袭,官吏是任免。第三,废除终身制,实行任期制。世袭的贵族是终身制,任命的官吏是任期制。第四,废除封邑制,实行俸禄制。分封制下贵族的经济来源是封邑的固定收入,而郡县制下官吏的经济来源是领取国家俸禄,把当官作为一种职业,丢了官职就等于丢了饭碗。第五,废除分权制,实行集权制。分封制是分权,郡县制是集权。秦国通过改革官吏的产生方式、任职方式、经济来源以及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牢牢地控制住了整个国家和社会上层。钟:通过两位老师的精彩分析,我们知道,商鞅通过军事体制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而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那么增强了秦国的政治实力。那么,商鞅又是如何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的呢?刘:商鞅变法在经济改革上的宗旨是“以农求富,其关键是调动广阔民众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商鞅的方法有四点:第一,解决产权问题:废井田,开阡陌,成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第二,进行行政干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第三,移民垦荒:实行优惠政策,招徕晋国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促进经济开发。第四,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为中央集权和经济开展效劳。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钟: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类型的改革少数民族接受农业文明的继发型改革。刘:是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以分为原发、继发两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是借鉴了现代化的分类方法,一些兴旺的欧美西方国家是现代化的源头,属于原发型。一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也开始现代化历程,属于继发型。一般认为,现代化的关键是西方化。在古代的农业文明时期,实际上也存在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的国家。中国就是农业文明的原发型国家之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大化改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忽必烈改制应该就是农业文明的后发类型。如果说近代工业文明扩展的关键上是西方化,那么古代农业文明扩展的关键就是汉化。而这一点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也是分析其改革内容的主线。高:从这个角度说,商鞅变法是古代农业文明原发型的改革。农业文明的经济根底是小农经济,所以从国家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商鞅变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小农经济、保护小农经济,控制小农经济的过程。比方,废井田,开阡陌,成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等措施,就是建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就是保护新生的小农经济;建立什伍组织,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罚等措施,就是严格控制小农经济,最终服从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钟:这个思路比拟新颖,我们由此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北魏文帝改革作为农业文明继发型的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建立小农经济、保护小农经济,最后控制小农经济的过程?刘:是的。首先,北魏实行均田制,把荒地与流民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历经战乱之后在黄河流域重新恢复和建立小农经济。其次,整顿吏治,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内容等措施,实际上就是保护小农经济。第三,实行租调制,在社会基层建立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户籍和田亩的清查,有利于征发徭役和兵役,那就是政府改革的最终目的控制小农经济。钟:那么,迁都洛阳和一系列汉化政策也应该属于这条主线上的一个环节了。高:是的。迁都洛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方便推行汉化政策,而推行汉化政策的目的是深入农业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与汉文化融为一体,被农业文明接纳,最终成为农业文明地区的正统,从更高层面上稳固北魏政权的统治。四北宋王安石变法钟:既然王安石变法是被北宋面临的积贫积弱的形势逼出来的,因此其宗旨也很明确,那就是富国强兵。对广阔师生而言,王安石的富国理财之法是个难点,因为很多的理财原理大家相对陌生。王安石理财的思路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个问题不仅我们今天理解起来有困难,就连当时的司马光也提出了疑问: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定量的,反正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管你实行什么政策,或给政策冠以什么名称,都是从百姓手中变相地掏钱罢了!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高: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借鉴了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很多理财观念,比方桑弘羊的原那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的理财原那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和市易法,就是直接参照了桑弘羊的做法。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政府增加财富的途径无非两个,一是节流,二是开源。此前,北宋政府解决财政困难,不是减少开支,就是增加赋税。而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消极的理财方法,积极的理财方法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开源。钟:王安石真正意义上的开源是什么意思呢?刘:“民不加赋是王安石出发点。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明摆着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实际上就是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分配体制,比方免役法废除大地主、大官僚不服役、不纳税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地权,解决豪强人家“有产无税的问题。但这仅仅是政府开源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开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王安石的理财方针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即通过劳动、通过开展生产以求天下财富的方法。同时,利用国家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总量扩大,即使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也可以增加。这是现代国家理财的重要原那么。这个非常超前的经济思想,是王安石比当时士大夫高明的地方,当然也成为守旧派反对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开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有二,一是开展农业生产:他认为,“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一方针,他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大兴农村水利;制订了“青苗法帮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渡过难关;制订了“免役法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回到农业生产上去。二是政府直接下海搞经营、搞创收: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等都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形象地称做“三项国营企业,把均输法叫做“国营贸易局,把市易法叫做“国营零售管理局,而青苗法那么应该叫做“国营农业银行。青苗法,说白了,就是由国家替代富户来发放“农业抵押贷款,所定的利息,只相当于当时高利贷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就是由朝廷拨款一百万贯设立市易务,实际就是国营的商品批发公司,物价低时增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把物价起落的操纵大权从豪强富贾的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由政府直接控制市场。同时,还向商人以抵押方式发放货物,收取利息。如果说,青苗法是衙门做银行,那么市易法那么是衙门做商店,兼做银行。均输法就是变“地方贡奉为“中央采购,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那么,尽量在交通便利的货物生产区征收或购置,以此节省费用或运输带来的麻烦,观念也很超前。但这样一来,负责此事的“发运使衙门就变成了一家最大的国营企业,而且是垄断企业。此外,免役法也是把税收大规模商业化。以前政府的一些公共工程,总是让民众出劳役完成,服役方式多种多样,不胜其烦。现在改革了,大家不用出人力,出钱就行了,由政府雇人服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农民出钱不出力,不耽误生产;第二,所有人一律出钱,比拟公正;第三,忙不过来的人腾出了时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那么多了一条生路,两全其美。黄仁宇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一语中的:“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王安石对市场管理进行的改革,是国家出资,宏观控制市场,这对后代经济学家们具有借鉴意义。钟:北宋王朝在军事面临的为难局面可以说空前绝后,一方面军队数量异常庞大,一方面战斗力却异常低下。对此,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呢?刘:在王安石看来,宋朝在军事上的问题有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多一少两别离:“一多是军队数量太多,成为政府的负担。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建立了由国家财政养兵的募兵制度。荒年时饥民激增,为了不让这些饥民造反,政府决定花钱买平安,把它们都收编为军队,使之不至于到社会上去滋事,但他们光吃粮食不打仗。宋太祖建国初期,北宋的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总数只有22万,到宋神宗时总数到达150万,却根本上没有战斗力。“一少是北方产马的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国占据了,北宋的战马太少,影响战斗力。“两别离:一是军队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别离,二是兵民别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为防止武人篡政局面的重演,在军事体制上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使之相互制约,最终出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结果,导致战斗力低下。兵与民的别离,也是宋太祖出于同样考虑而制定的“家法。王安石认为,当年秦国之所以兵强马壮,是由于商鞅实行了“什伍组织的缘故,他的结论是,北宋政府“非什伍其民而用之,那么不可以致治强,目的就是对农村壮丁进行训练,能够具备作战能力。钟: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王安石“强兵之法的改革措施了。高:第一,针对军队数量多的问题,王安石实行了裁兵法,把老弱病残逐步淘汰。宋神宗当政初期全国养兵150万,到变法后期减少至79万,可见力度之大,这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第二,针对战马少的问题,王安石实行保马法。宋代缺乏军马,保马法是让老百姓代国家饲养军马。马匹由官府拨给,代养户可以酌量免除赋税。这样既可以增加战马数量,又可以减少政府养马的负担。第三,针对兵将别离的问题,施行将兵法,也称置将法。就是由北宋王朝选用作战经验丰富和有能力的将官,专门负责某一地区驻军的军事教练,训练士卒,兵将互相了解,但最高权力都上统于天子,军权不致旁落。第四,针对兵民别离的问题,变法施行保甲法。保甲法就是将农村民户严密组织起来,寓兵于农,每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水浒传?里边的晁盖被人称为“晁保正,就是掌管着十个大保、500家农户的“都保,结果手中有兵,最后造反上梁山了。可见当年宋太祖实行兵民别离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保甲制度下的农户,农闲时聚集起来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巡查,维持治安。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加强地方统治秩序;第二,兵民合一,减轻财政负担;第三,让保甲制度成为从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个桥梁。募兵制的弊端十清楚显,必须改变。王安石规定,所有雇佣兵在战斗中因死伤逃亡出现的缺额,一律不再招募填补,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钟:王安石变法还有用人制度、科举和教育方面的内容,请甲老师谈一谈这方面的要点。刘:为变法选拔和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其措施有四方面:第一,整顿吏治,精简机构,共裁撤州一级的机构31个,县级127个,节省了政府开支;第二,选官制度上抑制恩荫,择优录取,提高官员素质;第三,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把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改为务求实际的经义策论。第四,在太学中增加武学、律学、医学等专业学校,主张以学校取士来替代科举。钟:好,老师们,以上我们一起了解了改革模块的宏观理论认识、四项古代改革的背景源起和内容措施。下一讲,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四项改革的结果和影响,以及改革模块教学的三个根本问题。老师们,再见!下钟:各位老师,刚刚我们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四个古代改革的背景源起和内容实施,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探讨这四个改革的评价。通过上一讲的分析,我们知道:一场改革成败与否,即不看改革对社会的冲击有多大,也不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主要标准有三条:一是看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二是看改革的客观成效,三是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具有连续性。两位老师,下面我们是不是按照这三条标准,逐一讨论一下这四项改革呢?三、四个古代改革的评价刘:好的。我们先来看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刘:我们知道,梭伦改革的预期目标有二:第一,近期目标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内战爆发。第二,远期目标是开展经济和军事,增加国力,使雅典在古希腊城邦中成为居于领导地位的强国。首先,梭伦改革尽管没有消除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根本矛盾,但毕竟平衡了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稳定了统治秩序。应该说,改革的近期目标到达了。其次,梭伦改革为雅典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确立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开展的方向和道路,使雅典终于成为民主政治兴旺、工商业繁荣、文艺辉煌、居于古希腊城邦领导地位的海上强国,成为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被看作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象征。从远期目标看,梭伦改革也是成功的。钟: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改革者当初的主观愿望去开展,在错综复杂的力量影响下,改革的客观成效与改革者的主观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高: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强雅典的国力,但是他自己无法想到的是,他的改革在整个人类古代社会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创举。因为,在古代世界的大局部地区,尽管民众对政府强烈不满,却从未出现过君主制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政府体制。梭伦改革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普通公民做主的民主制国家,不仅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根底,还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他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也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开展积累了珍贵经验。钟:如果从改革措施的连续性上看,梭伦改革也应该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吧?刘:是的。假设以接力赛作比喻的话,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第一棒,克里斯提尼是第二棒,伯里克利那么是第三棒,最终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完善。二商鞅变法钟:从改革的预期目标看,商鞅变法也应该是一场成功的改革。高:是的,这一点非常明确。商鞅当年三见秦孝公,第一次谈帝道,第二次谈王道,秦孝公都不感兴趣。第三次谈霸道,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所谓霸道,就是让秦国富国强兵,统一六国,成就霸业。后来的历史证明,商鞅变法的预期目标到达了。刘:我们前边说过,衡量变法成败的标准,不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商鞅最终受车裂而惨死。但是,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不管是直接处死商鞅的秦惠文王,还是后来的秦始皇,乃至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整个帝国封建时代,都继承并开展了商鞅变法确立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因此,从政策的连续性上看,商鞅变法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更超出了商鞅本人的主观预期。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钟: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般被看成是成功的。但是,其成败问题却一直存有争议。请甲老师帮助分析一下。刘:改革的主观预期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近期目标,第二个是中期目标的,第三个远期目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近期目标概括起来说有六点,因为刚刚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面临的挑战有六个:第一,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结果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制,实行汉化,丰富了统治经验。第二,都城经济困难并面临军事威胁。结果孝文帝迁都洛阳,摆脱了平城的不利局面。第三,因吏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锋利。结果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官吏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减轻了人民负担。第四,因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锋利。结果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第五,地方割据势力大。结果孝文帝改革在基层实行三长制,落实了对地方户籍和田亩的清查,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多,有利于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第六,北方地区因常年战争导致经济破败。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把荒地和流民结合起来,使人民安居乐业,抑制了土地兼并,政府获得了稳定的税源和兵源,北方经济开始恢复。从近期目标说,孝文帝改革无疑是成功的。钟:孝文帝改革的中期目标是什么呢?高:中期目标是通过改革稳固北魏政权的统治。但是,不管是从北魏政权后来的开展,还是从改革措施的连续性上看,孝文帝改革应该是失败的。因为,这场改革非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腐败、衰落和鲜卑民族的灭亡。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锋利,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公元543年北魏政权走向分裂,东魏和西魏先后成立。如果从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算起,还不到50年。之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政权取代,最终被隋朝统一。钟:是的,从这个案例来看,观察历史的角度转换之后,就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那么,如果我们再从改革的远期目标探讨,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远期标的是:实行汉化,采用汉法,最终与汉文化融为一体,被汉文化和农业文明接纳,最终成为中原农业文明地区的正统。孝文帝迁都、汉化的直接结果,使包括鲜卑族和北方各族在内的一百余万移民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再度恢复繁荣,洛阳再次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汉族文化也吸收了鲜卑等民族文化,补充了新鲜血液,焕发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新的升华,为盛唐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根底。从唐朝初年开始,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就被正式作为中国的正统,与汉族建立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官方编纂的历史有?北史?和?南史?两种,从此有了“南北朝的名称。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被汉族视为正统,是前所未有的奇迹。这与汉代以来的匈奴、乌桓、羯、突厥、回纥回鹘、沙陀、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分裂政权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这一点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又是非常成功的!钟:这样看来,孝文帝改革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根本实现了,但是中期目标没有实现,改革政策被中断,北魏政权和鲜卑族迅速腐化败亡,这是超出他主观意料的。四北宋王安石变法钟:按照一般看法,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和政策连续性的角度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刘:王安石变法的预期目标是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先说富国之法的成效:第一,国库充盈:神宗皇帝通过新法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死后给儿子宋哲宗留下了五千余万贯的钱财,还有谷物、布帛二千八百多万石、匹,当时的朝臣认为这些财富足够朝廷开支二十年,这些财富存在专门建造的32座库房内,后来还不够,又盖了20座。这些库房被称为“元丰库,这是北宋财政上最为宽裕的时期。第二,农业开展:变法期间,北宋开发了大量淤田,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000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使全国水浇田大大增加,总量到达3600多万亩。再说强兵之法的成效:变法之前宋军对外作战几乎每战必败,新法施行以后,有了明显成效。和西夏的几次恶战,已经有胜有败。特别是1073年北宋取得熙河之战的胜利:收复河湟一带失地共计五个州,斩敌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招抚吐蕃等少数民族大小部落三十余万,宋朝在西北的幅员扩展了二千多里。这是宋朝在结束十国割据局面以来所获得的最大一次军事胜利。由此我们可以说,变法富国强兵的预期目标根本实现,王安石变法是成功的。高:但是,如果从变法政策的连续性上看,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变法前期,在宋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努力地推行着一项项改革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却动摇了。1074年,王安石被迫罢相。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复王安石的职务,想让改革继续下去。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安石再次被迫辞职。此后,改革虽然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都大大缩小了。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任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被全部废除。刘:更令王安石痛心疾首的是,改革的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大局部走了样,这是大大超乎他主观意料的。改革原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先说青苗法。这是王安石最看好的一项改革,他以为青苗法是很适合农民需要的,当年他做地方官的时候曾经屡次实验过,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变法在推向全国后却出现了“三害:一是灾年之害:青苗法贷款,必须用田里的青苗作担保。风调雨顺时,大家都相安无事,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官府为了减轻自己的损失和相关责任,便会穷凶极恶地去逼迫农民。但不幸的是,变法开始后不久,全国各地就连续数年旱灾、涝灾、蝗灾不断,因此地方官员害农之举势所必然。二是摊派之害: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给全国各地都下达了贷款指标,规定各州各县每年必须贷出多少,贷出去越多,政绩就越好。这样一来,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摊派了,逼着老百姓借,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你不借款,就是犯法!更可怕的是,层层摊派的同时他们层层加码,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到达原先设定的35倍!三是牵连之害:为了保证收回贷款,政府强迫富户为贫户作担保,他如果还不上我就找你要!最后,村里不但农民跑了,连地主也吓跑了。青苗法实施的最终结果是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改革旗号。换句话说,是以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改革帮了腐败的忙,这恐怕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高:市易法也是如此。执行市易法的机构叫市易务,他们原本的职责是购置滞销商品,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但实际上由于官府的资本巨大,市易务变成了最大的垄断商,最终是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专门抢购紧俏物资,甚至批发和零售都被政府官员操纵起来,各级官吏从中渔利,中饱私囊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了。这照样是改革帮了腐败的忙!其实,在任何时代,国家要想依靠行政权力与民间争夺商业利益,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政府垄断必然会窒息社会经济的活力!这一点,我们想一想方案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改革开放之初的官倒,以及当前某些经济领域的垄断部门,就不难理解了。这是治国理念的大问题。当然,王安石目的就是为政府增加财富,估计还认识不到这个层次。刘:除此之外,变法的其他措施在执行中也与预期目的大相径庭。比方方田均税法,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但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开封府,重新丈量土地就遇到大问题,无从着手。再如,免役法要把差役下派改成出钱雇佣,让百姓只出钱不出力,但是农民没有钱,就只能强行逼迫。至于强兵之法中的保甲法、将兵法,既违背了北宋政权建立以来长期奉行的养兵政策,兵民别离的传统政策,更违背了北宋统兵权和调兵权别离的“赵氏家法,还有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宰相的财权逐渐扩张,也与“赵氏家法中行政权和财政权别离的底线开始冲突,宋神宗作为皇帝在这些原那么问题上是有顾忌的,这也是他们君臣之间出现隔膜,以及后来宋神宗立场动摇的深层原因。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之所以出现这些扭曲和变形,还有用人问题,这让王安石非常郁闷!高:宋太祖当年留下一个很开明大度的家法,就是善待士人,不杀大臣。大臣有了过错,两个根本方法,一是削职为民,赶回老家,一个是降职外调,地方任职。王安石变法时,朝廷的反对派都被他逐出朝廷,流放到地方任职的人很多,但是王安石可能没想到,新法终究需要地方官吏去实施,王安石再厉害,却不能包打天下,结果反对派在地方上联起手来了,他们是成心要让变法措施走样的。刘:变法派内部问题更大。如果我们翻开官修的正史?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新党中的主要人物,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蔡京、李定、吕嘉问、邓绾等人,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而旧党反对派中的主要人物,如司马光、欧阳修、韩琦、富弼、文彦博、苏轼、苏辙等,反倒是个个名声显赫,形象不错!这是一个特别富有戏剧性、特别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想,这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反动、保守的大地主大官僚就能解释的了。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代社会,儒家士大夫耻于言利。而士大夫们认为,你王安石就整天逐利,而且还是与民争利,因此你就是小人!再加上王安石是著名的“拗相公,宣称“三缺乏,在反对派看来这家伙太愣了,除了皇帝老子,你谁都不怕,老天爷、祖宗,就没人能治得了你了,简直是离经叛道,不可理喻!结果众叛亲离,孤家寡人。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王安石不得不启用了一大批新人。这些人对王安石投其所好,惟命是从,但都野心勃勃,急功近利,在变法中变本加厉,不择手段,最终声名狼藉。看来,变法不仅帮了腐败的忙,还帮了小人的忙!历史可真是跟王安石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钟:前边我们着重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和政策的连续性方面,对古代四大改革逐一进行了探讨。我们再回到课标的要求上去,即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改革的历史影响或作用。其实,这个思路已经很明确了:我们对改革“预期目标的分析,就是其直接的历史影响。对“客观成效的分析,就是改革的间接或深远的历史影响。刘、高:对,是这个样子!四、改革与杰出历史人物的关系钟: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虽然都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表达,整个过程伴随着锋利而复杂的斗争,需要改革者既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更要有稳健圆融的处事能力。改革者个人的主观条件往往会影响改革的开展。刘:我们先看梭伦改革。我觉得,梭伦本人有三个可贵的品质,这是改革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第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2.doc)为本站会员(z****)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