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提升提分题45.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方法反馈D.形式反馈【答案】 B2. 【问题】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答案】 B3. 【问题】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动物的行为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B.动物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C.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有重要作用D.捕捉老鼠是动物的学习行为【答案】 B4. 【问题】 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A.变通性B.独创性C.流畅性D.指向性【答案】 B5. 【问题】 教师在讲授“细胞的增殖”时,播放文昌鱼胚胎发育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人方式属于()。A.直观导入B.设疑导入C.经验导入D.事例导入【答案】 A6. 【问题】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学校课程【答案】 A7. 【问题】 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向日葵杂交,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比例应为()。A.1/32B.1/8C.1/6D.1/64【答案】 A8. 【问题】 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A.3岁B.5岁C.7岁D.9岁【答案】 C9. 【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课程理念不包括()。A.面向全体学生B.倡导探究性学习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突出内容趣味性【答案】 D10. 【问题】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答案】 A11. 【问题】 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B.酿制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相同C.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D.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CO2【答案】 C12. 【问题】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作好辅导【答案】 B13. 【问题】 关于动脉血管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管壁厚.弹性小B.血流速度快C.数量多,分布广D.有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答案】 B14. 【问题】 儿童时期患佝偻病,是因为缺乏()。A.维生素B1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A【答案】 C15. 【问题】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于()颁布。A.1985 年B.1986 年C.1993 年D.1999 年【答案】 B16. 【问题】 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答案】 B17. 【问题】 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属于()。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答案】 C18. 【问题】 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A.变通性B.独创性C.流畅性D.指向性【答案】 B19. 【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裴斯泰洛齐【答案】 A20. 【问题】 某教师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简述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树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造福社会的决心”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A.了解、领悟B.了解、反应C.理解、反应D.理解、领悟【答案】 A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D.虚拟评价模式【答案】 ABC2. 【问题】 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经验学习D.行为训练E.动作技能【答案】 AB3. 【问题】 教师运用模型、音像和实物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A.简洁B.与讲授相结合C.讲究展示的方法D.讲究艺术性E.模型的多样化【答案】 ABC4. 【问题】 个人在工作中的状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蜜月期B.适应期C.先期厌倦期D.后期挫折期E.淡漠期【答案】 ABCD5. 【问题】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A.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C.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D.培养学生的个性E.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答案】 ABC6. 【问题】 班会的特点有()。A.民主性B.集体性C.自主性D.针对性E.教育性【答案】 BCD7. 【问题】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A.政治思想素养B.教育思想素养C.职业道德素养D.业务素养E.管理素养【答案】 ABCD8. 【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所建立的现代学制较之以往有质的飞跃,表现在( )。A.实行义务教育B.创办实科中学和工科大学C.建立并发展职业技术学校D.建立各类成人教育机构E.创办现代大学【答案】 ABCD9. 【问题】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是()A.备教材B.备教具C.备学生D.备家长E.备教法【答案】 AC10. 【问题】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为( )。A.课程计划B.校舍安排C.教学大纲D.教科书E.教学指导书【答案】 ACD11. 【问题】 教师上好课应遵循的要求有( )。A.目标明确B.气氛热烈C.方法得当D.内容正确【答案】 ABCD12. 【问题】 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 )A.教师自身的因素B.学生的人格特征C.原有认知水平D.归因风格E.自我意识【答案】 ABCD13. 【问题】 教育目的的类型包括()A.国家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E.教育方针【答案】 ABD14. 【问题】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学生主体性原则E.个别化对待原则【答案】 ABCD15. 【问题】 下列表述中正确反映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 )。A.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B.个体在接受环境影响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C.环境对个体发展起决定作用D.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答案】 ABD16. 【问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A.激发求知欲B.提示教学目标C.变化教学情境D.评定学习结果E.配合学生经验【答案】 AC17. 【问题】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B.制约教育的结构C.制约教育的内容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答案】 ABCD18. 【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C.人类生存的需要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E.社会安宁的需要【答案】 BCD19. 【问题】 皮亚杰将人的认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即()。A.前世俗水平B.感知运算水平C.前运算水平D.具体运算水平E.形式运算水平【答案】 BCD20. 【问题】 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A.“亲知”B.“熟知”C.“闻知”D.“说知”E.“见知”【答案】 A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材料“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写的日记,从她稚嫩的文笔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也曾天真地想过让“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既光明又美丽的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却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问题:请你结合学生观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案例。【答案】案例中的小女孩既有热爱自然、天真无邪、纯真善良的一面,也有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的一面,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批评和父母责备,最终选择了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造成小女孩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综合来说,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心理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遵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发展的主体地位,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对待学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该案例中,如果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小女孩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引导她正确看待成绩,允许她犯错误,宽容对待她,相信她能够健康地发展。现代学生观强调,当今社会,单纯的智育或者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案例中,如果教师和家长关注小女孩的心理状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成绩,那么小女孩的悲剧可能不会产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进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案例中,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该小女孩热爱自然、天真无邪的独特性,多鼓励小女孩参与各种活动,引导其真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从而避免小女孩悲剧的发生。2.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研讨与练习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答案】1、从学生能够“赏析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可综合课文小石潭记的文章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学生学情等方面来开展这一教学活动。以下为小石潭记教学的相关认识:首先,小石潭记是一篇具有音韵美的散文游记,其结构顺序层次分明,内容条理清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突出,形象生动,情境传神,具有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意境美;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情感被贬后无处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教师应从音韵、结构、内容教学到意境、情感教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赏析文章、知人论世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与文章思想内涵。其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学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获得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内涵、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科学、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八年级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形成了一定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的知识基础与实践基础。但其仍处于知识积累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引导、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运用朗读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小石潭记中音韵美的感知;运用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思考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还应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注重教学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筛选文本,抓住关键字词,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意境。“知人论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心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确立依据:(1)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2)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数篇文言文,形成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用语法知识,但其对于文言知识的把握仍不够准确。同时这篇文章虽然较为短小、浅显,但是解读起来也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因此,设定如上知识与能力目标。3. 材料: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经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问题1简答题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10分)问题2简答题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0分)【答案】1、学生把"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理想是片面,不科学的。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而造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坏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和社会都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无出息的标准。最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考上大学,同时,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以及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风气,也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一是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丧失该有的天真烂漫;二是很多儿童无法及时调整,缓解压力,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三是儿童因此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倾向,了解学生的情况,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其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再次,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所差别,教师要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最后,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理想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正确和积极向上的理想教育。4. 三年级一班有个同学身体有一些残疾,走路有一些跛,班里有些同学常学她走路的样子,开她的玩笑,还给她起外号。作为班主任,张老师觉得应当批评那些不尊重残疾同学的行为。但转念一想。这样一来会伤害残疾学生的自尊心。张老师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通过和其他老师交流,张老师决定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介绍一些残疾人的成功事迹,让学生明白,不管什么样的生命特点,都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引起学生讨论、理解、尊重生命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对这位残疾同学更加尊重,而这位同学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张老师的行为符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张老师对学生不尊重残疾同学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还利用班会等多种形式引发同学们对残疾同学的理解和尊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张老师的行为符合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材料中,张老师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让残疾同学更好地受到大家的爱与尊重,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发展。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某老师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请在观察案例后回答: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教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论战)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康有为、梁启超先生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从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的行动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1)该教师在讲解这一板块时运用的最典型、最特别的是哪种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该教学方法的认识。(8分)(2)你觉得该教师在对这一板块进行讲解时的情景设置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8分)【答案】(1)情境实践教学法。情景实践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深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材料中使用了角色情境类的情境实践教学法,将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论战在创设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下,学生通过这种心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去“导演”历史。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的重难点知识,材料中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的内涵有更好的理解。材料中学生能够很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并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中,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2)该教师的情景设置有欠妥当。首先。将学生分为两派论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情境感。但该教师的做法仅进行了分组,并没对论战的背景和内容进行规范,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容易发挥过多,使得论战的内容偏离原有方向。应限定论战的三个范围“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此外,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论战扮演完毕后应让学生通过论战思考结果如何,而不是老师直接总结。这里教师的总结也偏离了原来的主题:辛亥革命的思想背景。因此该教师的做法是不妥的。教师应限定内容范围,对学生的情境设置进行指导,并在最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论战后群众会站在哪一边,引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