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分析.docx
-
资源ID:61699374
资源大小:23.8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分析.docx
河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学问。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育学生的历史想象实力和分析实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缘由、政治缘由以及经济缘由。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相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酷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指导视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究公车上书的影响,培育学生探讨历史的爱好和实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实力的限制,简单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务。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恳求变法?依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探讨。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冲突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说明。 3.公车上书未获胜利,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今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激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猛烈改变?”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加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非常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见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探讨,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惊慌的详细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缘由。 6.问题探究:思索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思路二:逃脱后接着斗争的作用。 假如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这节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学问中比较重要的,也是常考内容。大家要依据历史老师的教学努力学习。八年级处于初中阶段,中考也不遥远了。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果,大家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沪江网中有许多精品的课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分析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分析部编版 学问与实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见;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扬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缘由,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相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使学生相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酷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教案)第6课wbrwbr戊戌变法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头,我们都是酷爱祖国、关切中国前途命运的学问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究,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教案)第6课wbrwbr戊戌变法 2.老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记性事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老师强调:公车上书标记着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先。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见?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见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老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务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学问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扬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老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闻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扬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闻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扬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4.老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务,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 2.老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3.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 老师总结: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加政权的主动性提高 激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4.老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5.老师讲解并描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老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教案)第6课wbrwbr戊戌变法 提问:我们应当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老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老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索: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有哪些?(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 老师归纳: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没有一个坚毅的领导核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老师讲解并描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丢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忱,为变法奔跑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接着努力奋斗。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学案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探讨回答问题: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阅历,培育了技术力气,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拓了道路。)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很多爱国学问分子不甘落后挨打,接着绽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样看法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沟通,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公车上书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冲突、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索)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扬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2、光绪帝根据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探讨回答: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改变?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非常懦弱。另一方面,也说明白顽固派虽然驾驭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终归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参加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限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3、请出几位组学生,依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老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学问分子、不情愿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阔的缺乏文化学问的农夫、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5、依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驾驭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情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行高尚)6、依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看法?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老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接着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假如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探讨,不必统一答案。假如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和探究欲望)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验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事实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起先了。)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示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