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学》笔记-劳凯声和《心理学》笔记-张厚粲.doc
-
资源ID:61748120
资源大小:238.50K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自考《教育学》笔记-劳凯声和《心理学》笔记-张厚粲.doc
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识记】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根底学科。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根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拟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根底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识记】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创立【识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 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奉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开展奠定方法论根底;?论科学的价值和开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根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根底为心理学和哲学。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领会】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1 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开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2 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开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 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 代表人物:梅伊曼 拉伊 定量研究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 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陶冶与“唤醒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开展问题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 法国:布厄迪尔四、教育学的开展【领会】当代教育学的开展状况1 教育学的开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响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开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呀牛最活泼的时期。2 在教育学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 教育学的开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五、当代教育学的状态【领会】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趋势一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二 教育学研究根底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三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开展【识记】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方案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学校教育的根本要素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方案、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响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领会】三、教育的开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特征:1 教育水平低。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1 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别离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1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2 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 形成了比拟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拟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拟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1 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阔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公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2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 师生关系民主化。5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开展。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根底。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局部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效劳,而不是仅为一小局部人效劳的。2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开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开展。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开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开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开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开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开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开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开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第二章学校一、学校概说【识记】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应当具备以下根本条件:1 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根本教学设施;2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领会】学校制度的开展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开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开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开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开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开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穿,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 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2 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3 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4 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效劳或者公共产品。具体表达:1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别离二、学校文化【识记】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开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标准、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表达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领会】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开展影响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标准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标准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三、学校管理【识记】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方案、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一 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二 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三 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四 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学校管理根本的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标准来进行管理的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鼓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中小学管理的根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公主管理【领会】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根本途径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方案、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信息传递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到达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2控制3鼓励4情感交流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1主观方面的障碍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2客观方面的障碍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3选择最正确沟通媒体。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5重视对信息的反响。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上下、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根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1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到达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2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根底,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拟,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3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上下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4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5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缺乏。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拟,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局部。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根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开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标准,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一学校课程方案的编制和颁行制度小学课程方案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方案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根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到达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局部,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四、学校、家庭和社会【领会】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开展中的作用一 学校在儿童身心开展中的作用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开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开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应诉。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开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开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开展。二 家庭在儿童身心开展中的作用三 社会在儿童身心开展中的作用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开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群众传媒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1 一般性指导2 针对性指导3 分类指导4 个别指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1) 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 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3) 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发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章学生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开展观及其教育影响【识记】三种主要的儿童开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领会】不同的儿童开展观对教育的影响一、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被无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假设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开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异,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开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开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开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认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开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开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认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开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开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到达控制儿童开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开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开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三、辐和论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开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开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开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开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开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开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那么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二、当代儿童开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识记】皮亚杰关于儿童开展观的主要观点儿童的开展是以开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开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开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开展的必要条件。他的奉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响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开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杜威关于儿童开展观的主要观点在儿童的开展过程中,作为开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开展尤其是社会性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开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开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那么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开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开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开展的需求。真正对儿童开展有益的教育,是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经验和连续性经验的活动,从这一角度而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领会】当代儿童开展观的根本内涵1.儿童的开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根底的。2.儿童的开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开展是儿童的权利。三、儿童的开展与教育【识记】儿童个体开展的定义儿童的个体开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领会】儿童个体开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 开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 开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 教育不等于开展儿童个体开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1) 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顺序性2) 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不平衡性3) 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阶段性4) 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 儿童身心开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实现教育在儿童开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1 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开展2 在成熟的根底上引导开展3 在整体开展的根底上促进个性开展4 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领会】学生主体性的根本内涵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根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根本原那么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第四章教师一、教师职业。【识记】教师概念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质而言的。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教师地位的含义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那么表达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低位表达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领会】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1具备专门的只是技能。2以奉献和效劳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效劳、培训及资格认定进行管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时机。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一 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根底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根底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开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二 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三 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达;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识记】教师资格分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的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程序:1、提出申请2、受理3、颁发证书。教师培训的含义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考核的含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1、职务设立2、任职条件3、职务评审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那么教师考核的内容:1. 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2. 业务水平 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3. 工作态度 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4. 工作成绩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奉献教师考核的原那么:1. 客观性原那么 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的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2. 公正性原那么 主要只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3. 准确性原那么 指在客观、公正的根底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识记】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确实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那么。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教育目的确实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水平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确实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教育目的确实定必须考虑历史开展的过程。【领会】不同的教育目的论1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阔教育界所广泛接受。2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根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开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3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开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开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开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符合人性的自由开展变成空中楼阁。4 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领会】“人的全面开展的具体内涵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开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开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开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开展。“全面开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